列侯(中国古代爵位)

2023-08-04 2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列侯

中国古代爵位

列侯,是从秦朝到南朝陈的一种爵位。属于“侯爵”。秦朝大将王翦、王贲、王离都曾被封为列侯。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中文名 列侯
其他外文名 lie hou
起止时间 战国-南朝陈
级别 侯爵
词性 名词

解释

爵位名

秦制爵分二十级,彻侯位最高。汉承秦制,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通侯,或称“列侯”。

《史记·秦本纪》:“二十二年,衞鞅击魏,虏魏公子卬,封鞅为列侯,号商君。”

《后汉书·侯霸传》:“汉家旧制,丞相拜日,封为列侯。”

泛指诸侯

[曹魏]曹操《奏定制度》:“三公列侯,门施内外塾,方三十亩。”

[明]李贽《藏书·富国名臣总前论》:“以自比於列侯都君,而不以佐国家之急,梁何说乎!”

级别

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引张晏曰:“列者,见序列也”

爵位的二十个等级: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列侯。

其中,第一级公士至第八级公乘是低爵,多赐与一般士民;第九级五大夫至第十九级关内侯为高爵,多赐与官吏和功臣;列侯是最高的一级,只有少数高级官吏和望族宗亲可以享有。列侯有封国,按封区户数所拥有的土地数量和产量征收地税,供其享用,称食邑。在封国无治民权。

列侯封国大小不等,大者相当于一个县,称侯国;小者为一乡、一亭。因而以其封国食邑的大小封县侯、乡侯、亭侯三等,并以其封地为名号。东汉实行两等封爵制,皇子封王,功臣封侯;赐爵也只有列侯、关内侯两级。列侯的名号,既是封国,又是赐爵。列侯的来源有四种。一是王子封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以土封其子;二是功臣封侯;三是外戚恩泽侯;四是宦官侯。列侯可世袭。

沿革

秦朝

秦朝废除了周朝时期通行的卿大夫采邑制度,设郡、县。

随之出现了彻侯、君等具有食邑的封爵。采取二十等爵制,彻侯为最高一等,具有食邑,但无封国。

西汉

西汉建立后,延续此项制度。彻侯为汉代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通侯,也称列侯。

西汉的列侯封县、封地称国,食邑高低不等,少者百户,多者如长平侯、冠军侯等可达万户。侯国置相一人,相当于县之令、长。列侯自置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家臣。列侯如果不任职或娶公主,就需要去封国居住,称为“就国”或“归故国”。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

起初汉高祖刘邦曾定下规矩“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但一直没有被遵循,相反,拜相者必封侯,尚主者必封侯以及皇后父亲必封侯成为汉朝惯例。

新朝

新莽时废。

东汉

东汉的列侯分县侯、乡侯、亭侯三等,均有食邑。

县侯以县立国,制度与西汉相同。乡侯、亭侯不立国,只设置家臣。东汉列侯的食邑亦高低不等。

三国

蜀汉、孙吴的制度同东汉。

曹魏初期继承东汉制度,列侯仍然为非宗室的异姓臣僚之最高封爵。咸熙元年(264年),在晋王司马昭的主持下,创建了五等爵,列侯居于五等爵之下,遂成为异姓的较低封爵。自此到南朝宋,五等爵与列侯中均有县侯。

晋朝

晋朝继承魏末制度,列侯分县侯、乡侯、亭侯三等,食邑高低不等,都不立国,自置家丞、庶子。五等爵分居第一品、第二品,县侯为第三品,乡侯为第四品,亭侯为第五品。

南朝

南朝宋的制度与晋朝相同。

南齐取消了列侯中的县侯,只留下了乡侯、亭侯两等。

陈朝爵制,乡侯、亭侯均为第八品,视千石。

589年,隋朝灭陈,列侯一爵也随之结束。

参考资料

1.列侯(古代爵位)·资料仓库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