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印度北部河流)

2023-08-06 32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恒河

印度北部河流

恒河(梵文:Ganga)位于印度北部,是南亚的一条主要河流,作为印度第一大河,源头巴吉拉蒂河(the Bhagirathi R.)和阿拉克南达河(tAlaknanda)发源自印度北阿坎德邦的根戈德里(Gangotri)等冰川,它横越北印度平原(即恒河平原),流经北方邦,会合其最大支流亚穆纳河(Yamuna),再流经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最后它分为多条支流注入孟加拉湾,全长2700多公里,中、上游有2100多公里在印度境内,下游500公里在孟加拉国。

地理位置 印度北部
中文名称 恒河
外文名称 Ganga River
梵文 Ganga
发源 根戈德里(Gangotri)等冰川

信息概述

恒河(Ganges River)印地语作Ganga。是印度北部的大河,自远古以来一直是印度教徒的圣河。其大部流程为宽阔、缓慢的水流,流经世界上土壤最肥沃和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尽管地位重要,但其2,510公里(1,560哩)的长度使其无论以世界标准还是亚洲标准衡量都显得短了一些。

恒河源出喜马拉雅山南麓加姆尔的甘戈特力(实为塔婆万草原,说法不同的原因是印度对恒河源头说主要出于宗教考虑,而不是根据地理)冰川,全长270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支流贾木纳河及其以上部分);河口处的年平均流量为2.51万立方米/秒;其中在印度境内长2071千米,流域面积95万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为1.25万立方米/秒。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注入孟加拉湾,流域面积占印度领土1/4,养育着高度密集的人口。恒河流经恒河平原,这是印度斯坦地区的中心,亦是从西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王国至16世纪建立的蒙兀儿帝国为止一系列文明的摇篮。

地理位置

阿勒格嫩达河与帕吉勒提河在代沃布勒亚格(Devaprayag)汇合后形成恒河主流,切穿外(南)喜马拉雅山脉,在里喜盖什(Rishikesh)从山中涌出。接着在印度教徒的另一个圣地赫尔德瓦尔流到平原上。

在北方邦境内,主要右岸支流有流经印度首都德里、在安拉阿巴德(Allahabad)附近汇入恒河的亚穆纳河,以及在中央邦从温迪亚(Vindhya)山脉北流并很快汇入恒河的栋斯(Tons)河。北方邦的主要左岸支流为拉姆根加河、戈默蒂(Gomati)河与卡克拉(Ghaghara)河。

印度恒河接着流入比哈尔(Bihar)邦,来自北面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主要支流有根德格河、布里根德格(Burhi Gandak)河、库格里(Ghugri)河与戈西河,其南面最重要支流为宋(Son)河。恒河继而沿拉杰默哈尔丘陵边缘南流,然后奔东南到达三角洲顶点法拉卡(Farakka)。在恒河流入的最后一个印度邦西孟加拉邦,默哈嫩达(Mahananda)河从北面注入。

在整个印度西孟加拉邦以及孟加拉,恒河在当地被称为博多河。三角洲最西部分流为胡格利(Hooghly)河,加尔各答市就坐落在其东岸上。在孟加拉国,浩阔的布拉马普得拉河(汇流前约241公里〔150哩〕河段被称为亚穆纳河)在瓜伦多卡德附近汇入恒河。合在一起的河流被称为博多河,在坚德布尔(Chandpur)以上与梅克纳河合流。河水遂通过无数水道注入孟加拉湾,其中最大水道为梅克纳三角湾。

水文

由于恒河平原整个地表地形几乎没有差异,恒河流速缓慢。在德里的亚穆纳河与孟加拉湾之间,距离近1,609公里(1,000哩),落差仅约213公尺(700呎)。恒河-布拉马普得拉河平原总面积为777,000平方公里(300,000平方哩)。平原冲积层在有些地方厚达1,829公尺(6,000呎)馀,但冲积年代可能不超过10,000年。

水系

恒河发源于西藏边界印度一侧喜马拉雅山脉南部。其5条源流——帕吉勒提(Bhagirathi)河、阿勒格嫩达(Alaknanda)河、曼达基尼(Mandakini)河、道里根加(Dhauliganga)河与品达尔(Pindar)河——全发源于北方邦北部山区。

其中两条主要源流为阿勒格嫩达河(两河中较长)与帕吉勒提河,前者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楠达德维(Nanda Devi)山迤北约48公里(30哩)处,后者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根戈德里(Gangotri)冰川脚下冰洞,海拔约3,050公尺(10,000呎)。根戈德里本身是印度教徒的一个朝觐圣地。然而,根戈德里东南约21公里(13哩)处的高穆克(Gaumukh)被认为是恒河的真正源头。

自然气候

气候条件

恒河流域有南亚次大陆最大的河系。水的补给在一定程度上依靠7月西南季风带来的雨,以及46月热季中喜马拉雅山脉融雪汇成的流水。恒河流域降水与西南季风相伴,但也随6月间起源于孟加拉湾的热带气旋而来。只有少量降雨发生在12月间。年平均降雨量在流域西头的760公厘(30吋)至东头2,286公厘(90吋)馀之间。(在北方邦的上恒河平原,平均降雨量约为3040吋;在比哈尔中央平原,为1,016,524公厘〔4060吋〕; 在三角洲地区为1,524三,540公厘(60吋〕。

生态环境

恒河-亚穆纳河地区曾经森林密布;史实记载在16ㄢ7世纪,可在当地猎到野象、水牛、野牛、犀、狮和虎。多数原有自然植被已从整个恒河流域消失,土地现在被强化耕种以满足总是在增长中的人口的需要。除了鹿、野猪和野猫以及狼、胡狼和狐之外,野生动物绝无仅有。仅在孙德尔本斯三角洲地区还可以发现有一些孟加拉虎、鳄和沼泽鹿。所有河流,特别是在三角洲地区,鱼类均十分丰富,它是三角洲居民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沿岸城市

瓦拉纳西

印度宗教圣地瓦拉纳西旧称“贝拿勒斯”。历史上曾称为“加西”,意为“神光照耀”的地方。位于印度北方邦东南部,坐落在恒河的中游新月形河段的左岸,人口约80万。1957年改为现名称,因城市地处瓦拉纳河和阿西河之间,于是取两条河的名称合成的。它是沿岸印度最大的历史名城、印度教圣地。

相传6000年前由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湿婆神所建。公元前5世纪,佛祖释迦牟尼曾在位于市西北10千米处的鹿野苑第一次讲道,因此该城被誉为“印度之光”。全城仅庙宇、寺院就有1500座,最著名的有湿婆庙、金庙、难近母庙,还有十几万栩栩如生的神像。瓦拉纳西每年有400多个宗教节日,每年接待朝拜者或洗圣水澡的人有二三百万。

瓦拉纳西城沿着恒河的岸边长达6.7千米,共有64个大小水泥台阶码头,当地人称其为“卡德”。每当晨曦初露,来自四面八方的虔诚教徒云集在码头上,扶老携幼沿着石阶一面沐浴,一面顶礼膜拜。晨浴的一个附带项目是刷牙,他们有的用食指与中指并排在口中来回搓,有的用一根苦中带甜的树枝在牙齿上蹭,并把刷牙的“圣水”也喝下去。净身后,信徒们从恒河这里提上一壶圣水,带着供品走向寺院朝拜。

阿拉哈巴德

07年1月5日阿拉哈巴德沐浴节意为“神城”,位于恒河与朱木拿河的汇合处。古称“帕拉亚格”,意为“献祭之城”。城中有根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阿育王古石柱,柱上的铭文记载着该城鼎盛时期的情况;在帕塔尔·普利庙内有一株被称为“不死树”的古榕树,其树龄高达1000多年,其附近还有猴神哈奴曼庙。每年春天,在两河流的汇合处都要举行“玛格庙会”,平均有25万人来此沐浴朝拜。每隔12年还要举行“宫巴庙会”,这是印度教最古老的盛大节日。

“宫巴庙会”起源于印度教神话,传说为争夺一罐甘露,湿婆等神与妖魔激战了12年并最后获得胜利。在争夺战中,一些甘露洒在地球上的四个地方,成为这四个地方的河水。因此,人们相信在“宫巴庙会”期间,到这些地方沐浴,洗涤罪恶、解除轮回之苦就更为灵验。在为期32天的节期中,有1亿多人到这里沐浴。

赫尔德瓦尔

意为“哈里之门”。古称甘德瓦拉,意思是“恒河之门”。位于北方邦西北部、上恒河运河的起点、恒河的上游右岸咽喉要道。此处,开始有航运价值。该城人口11.6万。每年4月~5月以及每隔12年也要举行圣水沐浴活动。在该城南郊的达克合什瓦尔古庙附近,有一相传为湿婆神沐浴时留下的脚印。

由于印度教教徒认为湿婆神常到恒河这里巡视,死后在此火化并将骨灰撒到河中,可以“清洗终身过失”、“灰烬随恒河女神升天”,因而成为印度教教徒圣洁的火葬场。一些重病缠身的人,或身体还硬朗的富有老者,早就到岸边租间小屋或住在旅馆,静待寿终。因此,在恒河沿岸的“圣城”里,有许多“待亡者之家”租给待死者居住。一些死者的家属也千里迢迢把亲人的遗体运到这里火葬。河流至今为止包容着许多人的死、将他们送到来世。

历史文化

圣河传说

到恒河洗圣水澡从长度来看,恒河算不上世界名河,但她却是古今中外闻名的世界名川。她用丰沛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土地,给沿岸人民以舟楫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冲积成辽阔的恒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劳的恒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出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印度文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足迹遍布恒河两岸,诗人歌手行吟河畔。

至今,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国的精粹所在,尤其是恒河中上游,是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恒河,印度人民尊称它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恒河两岸独特的风土人情。在印度神话中,恒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马华特(意为雪王)的公主,为滋润大地,解救民众而下凡人间。

女神既是雪王之女,家乡就在对门山飘渺的冰雪王国,这与恒河之源——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加姆尔的甘戈特力冰川相呼应,愈加带有神话色彩。加姆尔在印度语中是“牛嘴”之意,而牛在印度是被视为神灵的,恒河水是从神灵——牛的嘴里吐出来的清泉,于是便被视为圣洁无比了。

玛法木错湖根据宗教传说,恒河之为“圣水河”乃是因恒河之水来源于“神山圣湖”。恒河的上游在中国西藏阿里地区的冈底斯山,冈底斯山的东南坡有一个大而幽静的淡水湖,叫玛法木错湖,湖水来源于高山融化的冰雪,所以湖水清澈见底,平如明镜。相传,这里的山中就是“神中之神”湿婆修行的地方,印度教徒尊它为“神山”。

湿婆的妻子乌玛女神是喜马拉雅山的女儿,玛法木错湖是湿婆和他的妻子沐浴的地方,印度教徒尊它为“圣湖”,由于恒河水是从“神山圣湖”而来,所以整个恒河都是“圣水”。千百年来,虔诚的印度教徒长途跋涉,甚至赤足翻越喜马拉雅山,到中国境内的“神山圣湖”来朝圣,到湖中洗澡,以祛病消灾,益寿延年;到神山朝拜,以得到湿婆大神的启示。

其实关于恒河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一段“恒河的起源”谈到:传说印度教大神湿婆和乌玛交媾,一次就达100年之久,中间从不间断,众神对湿婆的生殖能力感到惊慌,就央求湿婆把他的精液倾泻到恒河之中,孕育了古老灿烂的印度文明,这就是恒河之水从天而来的原因。

而恒河在印度是被称为母亲河,圣河,由此不难发现,在印度性是崇高而神圣的。另一个故事就更有意思,是说印度五金的产生。也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记载的关于战神鸠摩罗的诞生过程是这样描写的:火神把精液从四面八方倾泻向山王之女恒河女神,恒河里的波浪都溢满精液。恒河女神心里惶恐激动,被熊熊烈火炙灼,随即把灿烂的胎儿泻向河中的波涛。

从她身上泻出来的东西,闪烁如精炼的黄金。它一流到大地上,一切都化成纯洁的银。从粗一点的精液里产生了铁和铜;从脏一点的精液里产生了锡和铅。那些东西一碰到大地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宝藏。女神把胎里的东西都变得非常美丽可爱。于是战神鸠摩罗终于诞生了。

而另一个传说则说印度历史上某国王为了洗刷自己祖先的罪孽,以修来世,请求天上的女神下凡。但是,女神之水来势汹汹,大地难以承受,湿婆大神就站在喜马拉雅山附近的恒河上游,让水从他的头发上缓缓流下,从而减弱了水势,既可以洗刷掉国王祖先的罪孽,又能造于人类。由此,印度教徒认为恒河是女神的化身,是“赎罪之源”。

风俗节日

恒河之祭

昆巴美拉大会是印度一项传统的宗教节日,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传说中,众神为保护一个能让人长生不老的大壶,与群魔展开争斗。后来,大神因陀罗之子设法偷回了大壶,却在返回路上,不小心将四滴甘露洒落,就此形成了恒河之滨的四大圣地。所以,恒河祭又被称为“大壶节”。

恒河晨浴

恒河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恒河之水可以涤罪攘祸,因而去恒河之中来个大洗浴是印度教徒最向往和痛快不过的事情。最盛大的洗浴应当说是印度教的甘露庙会,每回参加洗浴的人数以千万计,遗憾的是每十二年轮流在各个圣地举行一次,所以遇到一回也是不易。不过,整个恒河,不管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也不管是在春夏秋冬,一天到晚总是有印度教徒在洗浴。但平素里最壮观的还要数瓦腊纳昔的恒河晨浴,前往此地朝圣、观光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奔此而来。

每天清晨,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或男或女,或老或少,既有本地人,也有外乡人,来到恒河边,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恒河,痛痛快快洗个澡,以求用圣水冲刷掉自己身上的污浊或罪孽,达到人生超脱凡尘、死后到天国永生的愿望。印度教徒便是这样虔诚地把用恒河水“冲洗身上的过失”看成是莫大安慰和荣幸。在瓦拉纳西城的新月形河湾两岸,历代王朝先后修筑了大小64个台阶码头,供人们做冰浴礼拜之用。

恒河圣水沐浴节

印度教徒认为,恒河水源于神山圣湖,因此恒河是“圣河”,每12年举行一次印度恒河圣水沐浴节(又称大壶节)。

传说中,圣水沐浴节首次举办的时间是在雅利安人时期(公元前1500年定居于印度)。当时众神和群魔达成临时协议,双方合力取得银河系中的长生不老仙露后平分。争夺盛仙露的大壶之战进行了整整12天12夜(相当于人间12年)。壶中仙露洒落到了四个地方:阿拉哈巴德、哈里瓦、乌疆和纳锡。因此,圣水沐浴节也就在这四地举行。

由于圣水沐浴节与恒河这两个词与印度宗教传统的紧密联系,许多人已认为它们是同意词。因为圣水沐浴节是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恒河也就被看做是最伟大的宗教河。多少年来,恒河在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动净化之谜

在印度教徒的眼里,恒河是净化女神恒迦的化身,而恒河里的水就是地球上最为圣洁的水,只要经过它的洗浴,人的灵魂就能重生,身染重病的人也可以重获健康生命。每年都有众多的朝圣者虔诚而来,在恒河水里举行自己的重大宗教仪式。更有甚者在恒河水里自尽,以期洗去此世的罪孽和冤狱。

于是,恒河上有时会漂浮着尸体。人们将尸体打捞起来火化后,会遵死者遗嘱将骨灰洒在恒河里。就这样年复一年,恒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成了印度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可印度教徒依然我行我素,他们沐浴在此,饮用在此,却很少中毒或者得病。难道恒河水真的因为其神圣而具有了某种自我净化的能力吗?

更有趣的是,这种“圣洁”的说法似乎并不是教徒的神话传说。常年在恒河沐浴的教徒,大多都寿命在100岁以上,并且很少患病。这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之一。

最近科学家研究发现,恒河水中的含氧量非常高,这是湍急的水流与空气充分接触造成的。而较高的含氧量,使疟原虫等厌氧的致病微生物难以生存。

可是科学家们也发现,恒河中下游的水中大肠杆菌含量相当高,离岸5米处的含量就高于饮用水标准的20~30倍。这就由于向恒河随意排放排泄物所致。

居民概况

恒河流域人民在种族上属于混合来源。在流域的西部和中部,他们原为雅利安人的后裔。后来,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波斯人与阿拉伯人从西面到来,与他们混合起来。在东部和南部,主要是在孟加拉地区,藏人、缅甸人和各种山地民族也混合起来。欧洲人来得还要晚些,并没有怎么定居下来或与他们通婚。

恒河平原在历史上一直是印度斯坦的中心地带,是其连续几个文明的摇篮。基督以前的阿育王帝国的中心为巴特那(Patna),在比哈尔横跨恒河两岸。伟大的蒙兀儿帝国的中心在恒河流域西缘的德里和阿格拉(Agra)。坎普尔(Kanpur)北面恒河畔的根瑙杰(Kannauj)是7世纪中叶囊括北印度大部地区的戒日王封建帝国的中心。在12世纪开始的穆斯林时代,穆瓦拉纳西恒河斯林的统治不仅扩展到整个恒河平原,而且扩展到整个孟加拉。在三角洲地区的达卡与穆尔希达巴德(Murshidabad)是穆斯林政权的中心。

在三角洲,加尔各答及其卫星城镇沿胡格利河两岸延伸约80公里(50哩),形成印度人口、商业和工业集中的最重要地区之一。

恒河在宗教上的重要性可能超过世界上的任何河流。它从远古就受到崇敬,今天则被印度教徒视为最神圣的河流。虽然被称为圣地的印度教徒朝觐之地遍布次大陆,但那些坐落在恒河边上的圣地具特殊的意义。其中有安拉阿巴德附近恒河与亚穆纳河的汇合处,1三月间举办沐浴节;数十万朝圣者沉浸在河中。

加尔各答的胡格利河也被认为是神圣的。恒河朝觐的地方还包括根戈德里及阿勒格嫩达河与帕吉勒提河这两条源流的汇合处。印度教徒将死者的骨灰撒到河上,相信死者这样就会直接升天,恒河岸边的许多地方都建立了焚烧死者的火化场(河边台阶顶部建立的寺庙)。有的人会特地来到恒河洗清自己自身的罪恶,包括老人,恒河上有老人的尸体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当地贵族和穷人的差别是很大的。在焚化时,贵族是用檀木有来焚烧尸体,而穷人则用煤油来焚烧尸体,烧出来的味道有很大的差别。

政治经济

开发灌溉

自古以来,在洪水氾滥时或借助重力水渠以利用恒河水灌溉司空见惯。2,000多年前撰写的经典和神话中已经描述过这样的灌溉。自12世纪以来的穆斯林统治时期,灌溉高度发展,蒙兀儿国王后来修筑了几条灌渠。英国人进而延展了灌渠系统。

较古老的灌渠主要在恒河-亚穆纳河两河间地区。上恒河灌渠及其分渠长9,575公里(5,950哩);始于赫尔德瓦尔。下恒河灌渠及其分渠长8,240公里(5,120哩),始于纳拉乌拉(Naraura)。

航运

19世纪中叶,随着铁路建设的兴起,大规模水运开始衰落。灌溉汲水日益增加,也影响了航运。恒河流域中部安拉阿巴德附近以远河运微不足道,多为各种类型的农村河船。然而,西孟加拉和孟加拉仍然依靠水路运输黄麻、茶、粮食和其他农业及农村产品。1947年的印巴分治产生影响深远的变化,实际上中断了从前经由内陆水路从阿萨姆运到加尔各答的茶和黄麻的大宗贸易。

水力发电

恒河的水力发电蕴藏量约为1,300万千瓦,其中约2/5在印度境内,其馀在尼泊尔。

参考资料

1.恒河·云旅游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