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理论(文学手法)

2023-08-07 4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复调理论

文学手法

复调理论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他借用了音乐学中的术语“复调”,来说明这种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在他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艺术世界中,主人公都是些意识相对独立的“思想家”。巴赫金强调,在复调小说中不存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是平等对话的关系。

中文名 复调理论
外文名 Polyphony theory
提出者 巴赫金
属于 文学手法

基本内容

巴赫金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论述中指出:

一,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或对象,他并非是作者思想观念的直接表现者,而是表现自我意识的主体。

二,复调小说中并不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小说不是按照这种统一意识展开情节、人物命运、形象性格的,而是展现有相同价值的不同意识的世界。

三,复调小说由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意识,各具完整价值的多重声音组成。

但并不意味着作家就没有自己的艺术构思和审美理想,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给自己的人物以极大自由,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与托尔斯泰等其他作家的小说进行了比较,把后者小说结构称之为独白型,他认为独白型小说取决于作者意识对描写对象的单方面规定,这里只有一个声音,即作者的声音在说话,一切主人公的语言、心理和行为都被纳入作者的意识,都在作者全能全知的观点中得到外来说明。

在谈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对话形式时,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话的基本公式是:表现为“我”与“别人”对立的人与人的对立。这种对话有两种基本方式:

一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另一种则是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这后种对话往往又有两种表现形式,即自己内心矛盾的冲突和把他人意识作为内心一个对立的话语进行对话。这两种具有不同指向性质的对话,被巴赫金称为是双声语对话。这类对话是复调小说中的主要艺术手段。它往往表现为暗辩体、带辩论色彩的自由体、隐蔽的对话体等表现形式。

复调小说的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在这一世界中,一切都存在于同一空间,相互作用,作者在小说中一般不写原因,也没有事物的缘起,而是把各种矛盾对立的思想集中于同一平面上来描写,而不作纵向顺序了思考和排列。由此巴赫金归纳出了复调小说创作的共时性艺术特征。

研究进展

巴赫金文论的一些关键词,诸如"复调"、"对话"、"狂欢化",巴赫金文论的一些核心范畴,诸如"多声部"、"参与性"、"外位性",已成为当代中国学者文学研究乃至人文研究的基本话语。

几十年来,我们一步一步地引进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哲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文化学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并加以积极的阐发与运用,运用于外国文学文本的解读,也运用于中国文学文本的解读,运用于文学学自身的建设,也运用于美学、哲学等人文学科方法论的反思,已取得十分丰硕的成果。

在引进"复调"、"对话"、"狂欢化"学说之后与之外,我们正在积极潜心于巴赫金"话语理论"的开采,多方位地展开巴赫金学说的语境考量,多层面地思索巴赫金学说对于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科学之方法论上的启示,努力将当代中国的文学研究乃至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资源——巴赫金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

参考资料

1.“复调”、“对话”、“狂欢化”之后与之外——当代中国学界巴赫金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知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