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长尾山雀(长尾山雀科长尾山雀属动物)

2023-08-15 29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红头长尾山雀

长尾山雀科长尾山雀属动物

红头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concinnus)属小型鸟类,体长9.5-11厘米。头顶栗红色,背蓝灰色,尾长呈凸状,外侧尾羽具楔形白斑。颏、喉白色、喉中部具黑色块斑,胸、腹白色或淡棕黄色,胸腹白色者具栗色胸带和两胁栗色。是一种山林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间,也见于果园、茶园等人类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内。种群数量较丰富,又主要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很有意义。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名 红头长尾山雀
拉丁学名 Aegithalos concinnus
别名 红头山雀、小熊猫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鸟纲
雀形目
长尾山雀科
长尾山雀属
红头长尾山雀
命名者及年代 Gould,1855
保护级别 无危(LC)IUCN标准

形态特征

成鸟:额、头顶和后颈栗红色;眼先、眼周、眉纹、耳羽和枕侧黑色,枕侧杂以灰白色细纹;背和尾上覆羽烟灰黑褐色;腰具淡棕色羽端;尾羽黑褐,外侧3对尾羽端部具楔形白斑;最外侧l对外(甲+羽)纯白;飞羽暗褐色,除第l、第2枚外,其余各羽的外(甲+羽)均缘以蓝灰色;初级覆羽黑褐色;次级覆羽蓝灰,微缀棕色;喉部中央具1块大型绒黑色块斑:颏和喉的余部白色;胸带和两胁栗红;腹部中央白色;尾下覆羽栗红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幼鸟:5月16日采自滇西腾冲大塘的2只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前额、头顶至后颈的栗红色较浅淡;颏、喉白色,仅中央杂以灰黑色;下喉和上胸斑杂黑色,形成窄细的黑色横带;栗红色胸带不明显;背羽的蓝灰色和胁部及尾下覆羽的栗红色均较成鸟浅淡。6月3~26日采自滇东南弥勒东山的5只幼鸟,前额、头顶至后颈的栗红色更为浅淡,有的几呈淡灰棕色;颏、喉几纯白色;余部与腾冲所采幼鸟相似。雏鸟:羽色与幼鸟相似,但下体棕色稍深。虹膜橘黄色;嘴黑色;跗蹠和趾红褐色,爪色较暗。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间,也见于果园、茶园等人类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内。

生活习性

红头长尾山雀是一种山林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间,也见于果园、茶园等人类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内。常10余只或数十只成群活动。性活泼,常从一棵树突然飞至另一树,不停地在枝叶间跳跃或来回飞翔觅食。边取食边不停地鸣叫,叫声低弱,似“吱一吱一吱”。主要以鞘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为食。

繁殖方式

繁殖期1-9月。营巢在柏树上,巢为椭圆形,主要用苔藓、细草、鸡毛和蜘蛛网等材料构成。巢距地高1-9米,巢的大小为长7-12厘米,宽7.5-9.7厘米,高7.5-10.2厘米,深4.5-7.6厘米,巢口径3.4(1.3-6.5)厘米×3.4(1.5-6)厘米,巢内垫有羽毛。巢口开在近顶端的一侧,也有少数开口于顶端,有的巢口还用锦鸡毛作檐。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天1枚,每窝产卵5-9枚。产卵期间亲鸟还继续衔羽毛垫巢和盖卵。卵白色,钝端微具晕带。

卵的大小为13.8(13.3-16)毫米×10.5(10-11)毫米,重0.75(0.6-0.82)克。卵产齐后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以雌鸟为主,坐巢时间明显较雄鸟为长,孵化期16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据对一巢从6:37至19:00的全天观察,整天喂食303次,全天共有两个喂食高峰,即7:00-8:00和11:00-12:00。雏鸟出巢后先随亲鸟在巢附近树枝间练习飞行和觅食,然后再逐渐远离巢区飞走。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参考资料

1.红头长尾山雀·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