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门(位于太原市的一处景区)

2023-08-26 20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西华门

位于太原市的一处景区

西华门又名净因寺,在山西太原市西北20公里土堂村。坐北向南,东临汾水,古柏参天,杂树交荫。碑文记载,汉时土山崩坏,裂陷成洞,洞内土丘高及十丈,形似佛像,传为山崩佛现,乃佛教净土之因缘,故在此建寺。

中文名 西华门
开放时间 暂无
别称 净因寺
建立时间 北齐
所在地区 中国,山西太原市
交通信息 在山西太原市西北20公里土堂村
景区相关名人 永平候谢成

介绍

西华门是太原三条以“华门”命名的古街小巷之一,为当年晋王府城通往外城西华门的走道。后来晋王府失火,仅留两座土城垣尚存。后来清军“精骑营”驻入火焚故址,随之城中百姓亦逐渐迁入,修建民宅院落,若干年后,这里成为居民密集的住宅区,留下的只是以王府旧址引得的街巷名称,比如,这条西华门街。

主要景点

太原有三条以“华门”命名的古街小巷,以其所处原晋王府的地理方位,依次叫做“西华门”、“东华门”、“南华门”。述及华门诸街,必然要追溯其有明一代,显赫于三晋大地的晋王府邸――晋王府城。

地理位置

太原市是一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史称晋阳,简称并,是山西省省会。始建于公元前497年的春秋时期,称为晋阳邑,战国初期为赵国都城。秦代,太原郡为36郡之一,西汉又称并州,为13州之一,也是太原又称并州的渊源。南北朝以前的前赵、后燕、前燕、前秦及北齐,都以太原为国都。隋朝时,晋阳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唐王朝发祥于晋阳,封晋阳为北都,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亦以太原为国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太原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史载有“控山带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盛誉,郭沫若先生也有“远望太原气势雄”的诗句。到清代,太原已发展成为北方重要的商业、手工业城市。民国时期,太原即为省辖市。

太原位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黄河的重要支流汾河,横贯全市,流经境内约100公里。市区东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吕梁屏障,座落在两山间的河谷平原上。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

建筑布局

据考证,寺始建于北齐,金泰和五年(1205年)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现存除垂带下端两躯石狮为金代雕刻外,余皆明清遗物。寺分前后两进,前院有天土殿和东配殿,中部有卡墙和垂花门相隔,后院有大雄宝殿、罗汉殿和地藏殿。各殿塑像清代曾予装绘,已失明塑风格。寺址两侧,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依山崖筑有重檐歇山式楼阁一座,阁内土洞深邃,供一佛二菩萨。佛高9米,结跏跌坐,前有二菩萨分侍左右,皆为明物。寺旁古柏,长势奇特、怪异,俗称“土堂怪柏”,为太原一大奇观,亦为晋阳一景。

概况

西华门景观

太原有三条以“华门”命名的古街小巷,以其所处原晋王府的地理方位,依次叫做“西华门”、“东华门”、“南华门”。述及华门诸街,必然要追溯其有明一代,显赫于三晋大地的晋王府邸——晋王府城。

元之季年,朱元璋领导的明军,驱逐元顺帝,定鼎南京,建立明王朝。明初,被驱出长城之外的元王朝残余势力,时刻图谋复辟,经常率军南下骚扰明之北境。为防御元势力的南扰,巩固既得的政权,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藩篱北境。号称为“多谋善断,威猛能征”的三子朱(木冈),遂被封爵晋王,来到“控带山河,居天下之肩臂”的北方军事重镇太原。

历史

西华门远景

据载,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朱(木冈)受封之后,并未即刻赴并,而是派遣他的岳父——永平候谢成,先行太原勘测府址,兴建晋王府城。当时之太原城,“周一十二里七十步,门四”。城内狭窄且饱经战乱,难以修筑浩大的晋王府邸。谢成遂选址于太原城之南30余里的晋阳古城遗址,动土兴工。谁知,兴工之初,“椽础既具,一夕大风尽坏”。主建者谢成以为这是选址不吉,上天示警。便另选宫址于太原城外东北,以太原府城之东城墙为府邸外城之西墙,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宫殿巍峨,有宫城、外城两座城池,六座城门(宫城三门,外城三门)的晋王府。这三座宫城之门,就分别叫作西华门、东华门、南华门。而今日的西、东、南华门三街,正是当年宫城西、东、南华门通往外城三门的走道。

清初,晋王府城失火,化为灰烬。关于这次失火之因,《阳曲县志》载曰:“丙戌(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四月十二日夜,不知火从何起,烈焰烛天,俱成五色,比日出。自内城,至宫门、大殿、东西斋、灵寿等宫,尽为灰烬。飞烟逾月始息。传曰人火,曰天火,曰灾。晋藩之毁,天与人必当有辨之者。”一座历经二百多年的宏伟建筑,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技艺的古建筑群,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毁之一旦。

前朝的志书曾肆意地抵毁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太原之后的所谓“暴行”,但是,除去太原城东南角楼,自毁于城中所藏火药之外,城中各类建筑物均无毁之记载,就连晋王府城,亦保护如初。然而,清军攻占太原近半年之后,“督抚马公下令禁止,不许一人人府,布政陆公封扃晓示”的晋王府,却平地起火,夷为废墟。联想到清初,大同代王府之火,长治沈王府之火,西安秦王府之火,究竟是人火,还是天火?岂不昭然若揭!

晋王府失火之后,仅留两座土城垣尚存。后来清军“精骑营”驻入火焚故址,随之城中百姓亦逐渐迁入,修建民宅院落,若干年后,这里成为居民密集的住宅区,留下的只是以王府旧址引得的街巷名称,诸如,以原宫殿台基为名的“东丹墀”、“西丹墀”,以原祭天祈地的祭坛为名的“天地坛”,以原晋王管理膳食遗址为名的“典膳所”以及以宫城门遗址为名的“西华门”等等。

文化特色

西华门舞狮

“庙前街铁匠巷踩跷子,西华门的狮子下崽子”。这是上个世纪太原城内家喻户晓的一句民谣,说的是过去太原城里闹社火时的著名项目。当时庙前街铁匠巷的高跷踩得娴熟精彩秀气袭人,而西华门街的舞狮却更具艺术魅力,更引人入胜。他们扮演的大狮子在“登天台”、“滚绣球”等惊险节目表演之后,还居然能当场再“生”出一个小狮子来。这听起来非常奇妙,很像个传奇,然而就在这个传奇的背后却跟随了一些遗憾的阴影。但不知何因,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在后来的近半个世纪里销声匿迹了,它一直被老太原们怀念,大家只能在记忆中或梦乡里欣赏到它的俏容。

狮具表演舞狮,这只狮子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了。

舞狮,又称狮舞或狮子舞。舞狮有南狮北狮之分,文狮武狮之别。太原西华门的舞狮大致属北狮文狮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北京西华门

北京西华门

西华门是紫禁城西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西华门西向,与东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西华门与东华门形制基本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城台当中辟3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门钉为纵九横九。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门楼用于安放阅兵所用棉甲及锭钉盔甲。西面檐下“西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西华门的位置不在紫禁城西侧城垣正中而偏向午门一侧,与宫城总体规划有很大关系。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武英殿、太和门、文华殿构成贯穿外朝的横轴,东、西华门分处于轴线两端。如此布局既便于外朝使用,也可减少人员出入对内廷生活的干扰。将这一横轴继续向东、西两方延伸至皇城,恰为东安门与西安门,显然东、西华门乃连接皇城与宫城的重要枢纽。

出西华门,正对皇家园林西苑。清代帝后游幸西苑、西郊诸园,多由此门而出。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十寿诞,以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八旬万寿节,西华门以外,经西直门以至海淀一带,沿途张灯结彩,预设彩棚乐戏,隆重庆贺。

清朝末期,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一行即由西华门离宫,仓皇西逃。

南京西华门

南京西华门

南京有西华门,认为是明故宫的老宫门;可是据专家考证,明故宫的皇城宫门不是西华门,而应该是“西安门”。日前,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南京旧影》主编、历史学研究者王能伟告诉记者,据他的考证研究,现在的西华门名称其实有误,应该叫作西安门。而真正的西华门,应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对面。

明故宫城门名称混乱。

第一种说法是:皇城的东、西、北门分别是东华门、西华门、北安门,宫城的东、西、北门分别是东安门、西安门、玄武门。

第二种说法与第一种相反,认为皇城的东、西、北门分别是东安门、西安门、玄武门,宫城的东、西、北门分别是东华门、西华门、北安门。

在很多书里,比如《南京的名胜古迹》、1959年出版的《南京游览手册》、《石城南京》、《中国都城概况》等都用了这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是,皇城的东、西、北门分别是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宫城的东、西、北门分别是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民国的《首都志》、《金陵古迹图考》等都持此说。

第四种说法又正好跟第三种说法相反。

“总之,就是这几个名称的门在排列组合。”

参考资料

1.景点介绍·携程旅游

2.西华门介绍·爱自由旅游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