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善冠(冠的一种)

2023-08-26 35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翼善冠

冠的一种

翼善冠是冠的一种,是明代皇帝、藩王、亲王、郡王等所着之首服,也是朝鲜王朝国王及王世子、越南皇帝、琉球国国王的首服。

中文名 翼善冠
外文名 Yi Shan Guan

简介

翼善冠,冠名。为皇帝常服冠戴,因乌纱帽折角向上加“善”字,后名“翼善冠”。与唐代相较,明代“翼善冠”要简化得多。此翼善冠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冠上加二龙戏珠。 

记载

唐贞观中,太宗采古制为翼善冠,自服之。朔望视朝,以常服及帛练裙襦通着之。若服�F褶,又与平巾帻通用。见宋王溥《唐会要·舆服上》,《旧唐书.舆服志》。明永乐三年,定皇帝常服冠以乌纱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见《明史.舆服志二》。

历史发展

金丝翼善冠

翼善冠发展自唐代的幞头,唐代男子兴头戴软脚幞头身穿圆领袍服,幞头专门用以缠裹头发及发髻。而唐代的幞头发展到宋代出现了官员公服的展脚幞头,外形方正。到了明代,朱元璋极力恢复唐宋时期汉人的服制。明代官员所着公服便沿袭宋代。

而常服则是圆领袍搭配展翅的幞头,俗称乌纱帽,帽胎或竹或木,或纸,两片展开的帽翅则是薄黑纱。因而君与王所戴的则是两翅向上折的,故称“翼善冠”。明代的皇帝和如朝鲜国王等藩王所戴的翼善冠在外形的尺寸和颜色上有所区别,不得僭越。

金丝蟠龙翼善冠

金丝蟠龙翼善冠

蟠龙翼善冠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下缘内外镶有金口,冠的后上方有两条左右对称的蟠龙于顶部汇合,龙首在上方,张口吐舌,双目圆睁,龙身弯曲盘绕。两龙之间有一圆形火珠,周围喷射出火焰。

二龙的头、爪、背鳍和二龙之间的火珠,全部采用阳錾工艺进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龙身、龙腿等部位则采用传统的掐丝、垒丝、码丝工艺进行制作,每个鳞片均以金丝搓拧成的花丝制成。然后码焊成形。由于工匠焊接时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如此复杂的图案装饰,不露丝毫焊口痕迹。这样绝妙的技艺的确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明神宗金丝翼善冠和乌纱翼善冠

金丝翼善冠

一九五八年北京定陵地下宫殿出土

金冠是皇帝的常服冠戴。其形制由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部分组成,全系金制。前屋部分是用极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空档均匀,疏密一致,无接头,无断丝。后山部分是采用阳錾金工艺雕刻的二龙戏珠图案,龙的造型生动有力,气势雄浑。金折角,俗称纱帽翅,取折角向上的形式。其制作工艺技巧登峰造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 

翼善冠出土时放置在万历帝棺内头部北侧一个圆形木盒内。翼善冠用极其纤细金丝编结,重一斤六两。

采用传统的掐丝、累丝、码丝方法进行焊接。此冠通高24厘米,直径20.5厘米,重826克,结构复杂,呈高浮雕式,镂孔鳞状,二龙昂首相对,中间嵌一火珠,做二龙戏珠状,四足有屈有伸。造型生动,气势雄浑,一九五八年北京定陵地下宫殿出土,充分反映了明代金银工艺的高超水平。

乌纱翼善冠

此冠出土时戴在万历皇帝的头部

通高23.5厘米,冠径十九厘米。

此冠出土时戴在万历皇帝的头部。此冠用细竹丝编成六角形绸络状纹作胎,髹黑漆,内衬红素绢,再以双层黑纱敷面。

冠后山前嵌二龙戏珠,冠后插圆翅形金折角两个。折角下有金质扁筒形插座,上面有浮雕升龙。 

乌纱翼善冠出土时戴在万历头部。此冠虽以细竹丝编制而成黑漆,但龙身为金丝累制,且嵌猫眼石、

黄宝石各二块,红、蓝宝石各五块,绿宝石二块、珍珠五颗,龙首还托“万”、“寿”二字,堪称精美华贵。

冠通高23.5厘米,径19厘米,金饰件总重量307.5克。

参考资料

1.翼善冠·汉语词典

2.吉祥红绳上的如意纹样·新华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