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市级风景名胜区)

2023-08-31 35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云居寺

市级风景名胜区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至辽圣宗时期(公元983—1011年) 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1942年遭到日本侵略军轰炸毁。中国佛教协会于1956年起在政府支持及全国佛教界的协力下对这一举世无双的重大文化遗产进行了发掘、修复,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作为世界上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同年云居寺塔及石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1997年以来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明旅游景区”,同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荣获“京郊环境建设示范景区”和“北京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2001年荣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2004年11月15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中文名 云居寺
占地面积 70000多平方米
开放时间 08:30-17:00
类别 庙宇
所在地 北京房山
景区等级 AAAA级
建造时期 隋末唐初(公元605—618年)
票价 40元

简介

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境内,因珍藏着14278块石刻佛教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在云居寺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一大宝库。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评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云居寺创建于隋末唐初,六进殿宇,五层院落,鳞次栉比。以石、纸、木三经、佛祖舍利为主体的众多珍贵文物,使云居寺成为闻名中外的藏经纳宝之地,祈福迎祥之所。延刻的石经由隋代高僧静琬创刻,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是中国乃至世界一项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这部自隋唐以来一千多年延刻的佛教经典,在佛教研究、金石书法、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伟大宝藏。石经及塔从历史艺术和科学的角度看,是具有突出价值和普遍价值的建筑物和雕刻。它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成就,是一种创造性天才的杰作,具有文物、文化、史料、版本、艺术和教育六大价值。能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明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与现行传统思想、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和实质的关联。石经山在距云居寺一公里处,海拔450公尺。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山奇、树怪、塔秀、洞幽。九个藏经古洞镶嵌在峭壁之上,珍藏隋唐石经4196块。游客可以登千年古道,零距离观赏石经,尽情感受佛教文化之博大,体味回归大自然的无限乐趣。

历史

云居寺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为隋代高僧静琬所建,原有建筑依山而建,颇甚壮丽。静琬大师吸取南北朝灭佛运动中很多纸本、木刻佛经被毁,而石刻佛经多有保留的教训,就在山上凿石为室,刻石为经,用于保存佛经。

刻经活动在随后的唐开元年间至辽代达到极盛,唐玄宗曾把《开元大藏经》赐给云居寺作为刻用底本,辽代时则使用《契丹藏》作为底本。这两部藏经现均已佚失。

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两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僧房,并有南北两塔对峙;寺院坐西朝东,环山面水,形制宏伟,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

1942年,云居寺被日军炮火夷为废墟。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云居寺给予高度重视。20世纪50年代末,利用三年时间对石经进行发掘整理,并组织专家对房山石经进行研究。出版了《房山石经影印本》和《房山石经题纪汇编》等一批研究著作。

1974年房山区政府建立云居寺文管所,1988年扩编成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主抓云居寺文物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 

1985年成立云居寺修复绿化委员会,进行了一期修复工程和周边绿化。 

1987年10月,云居寺作为社会历史类专题遗址博物馆对国内外游人开放。 

1995年12月正式注册登记为云居寺石经陈列馆。 

1998年后,进行了石经回藏及二期修复工程。

寺内三绝

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板经号称三绝。

石经

云居寺石经

云居寺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当时高僧静琬继承其师北齐南岳慧思遗愿,在石经山刻石造经。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静琬逝后其弟子玄导、仪么、慧暹、玄法又相继主持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诸朝,绵延1039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 

象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样长久,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文明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

经版藏于石经山九个山洞中,其中藏经最早也最重要的是第五洞穴,称雷音洞。  

静琬最初所刻的一百四十六块石经镶嵌于洞内四壁之上。洞中央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每根柱上均有浮雕佛像,共一千多尊,称千佛柱。由于山洞藏经贮满,辽金时代续刻的经版就没再运上山,而藏于云居寺南塔下地穴中。  

中国佛教协会于1956年在政府支持及全国佛教界的协力下对这一举世无双的重大文化遗产进行了发掘,历时三年,完成了发掘和拓印工作,并在随后组织力量整理研究,编印了《房山石经》。它不仅是佛学研究的巨大宝藏,还对研究古代社会、探讨金石、书法艺术的发展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为了更好保护这批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云居寺于1999年9月9日将10082块辽、金石经全部回藏到恒温、恒湿、密闭、充满氮气的地宫中。在地宫内部设有9个观察窗口,可以直接观察到10082块辽、金石经。

纸经

纸经现藏22000多卷,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包括明南藏、明北藏等,数量之多是国内各大名寺所罕见。而其中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妙莲寺比丘祖慧刺破舌尖血写成,被誉为“舌血真经”,尤为珍贵。

木经

《龙藏》木经始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现存七万七千多块,内容极为丰富,是集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来译著之大成。堪称中国木板经之最。世界上现存两部汉文大藏经,一部为云居寺现存的《龙藏》,另一部是韩国海印寺的《高丽藏》。

寺内景观

南北双塔

北塔

云居寺的南北有两座辽塔对峙,南塔又称藏经塔,地下有藏经穴,塔已无存。北塔原名舍利塔,又叫罗汉塔,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高三十米。下部为楼阁式,中间空,有磴道可登;上部是覆钵形,有相轮、宝顶。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现存古塔中极具特色。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为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至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间所建。五塔形成一个整体,为中国金刚宝座塔(五塔)的早期实例。

四座唐塔都有明确的纪年,塔的平面呈正方形,七层,分单檐和密檐式两种,而造型大致相同。塔身上雕刻着各种佛像,其中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所建的石塔,内壁雕刻有一个供养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断应为外国人形象,这与当时唐代与中西亚交流广泛、大量任用外族为官有直接关系。雕刻的服饰十分华丽,线条细腻流畅,反映了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寺内及周围山上还有唐、辽、明各代建造的砖、石塔十余座,其中以石刻大藏经创始人静琬的墓塔——琬公塔和为纪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经事业而建的金仙公主塔最为著名。   

雷音洞

云居寺

石经山海拔450公尺,山腰有9个藏经洞,其中雷音洞为开放式,雷音洞面积83.8平方米,四壁皆为人工构建,内砌牢固的石衬墙,外镶石经版。洞内的四根千佛柱,共雕刻佛像1056尊,故称千佛柱,九洞共藏经4196块遗迹显示,经版和四根千佛柱都是在山下预制打磨平整后再运到石经山上雕刻的。每根重约7000—8000斤的千佛柱,如何通过石经山崎岖、狭窄、陡峭的山路运至雷音洞,目前还不得而知。

1981年11月,雷音洞内发现了明代佛舍利石函,内藏两粒状如红色粟米的佛祖舍利。这是世界上唯一珍藏在洞窟内而不是供奉在塔内的舍利,与中国北京八大处的佛牙、陕西西安法门寺的佛指,并称为“海内三宝”。2011年1月,云居寺正在筹建舍利塔,建成后将在塔底地宫供奉佛祖舍利,供人观瞻。

2012年9月,房山云居寺石经山雷音洞被认定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殿。根据洞中密藏的佛舍利题记,可确定雷音洞建成于隋大业十二年,早于山西五台山现存两座唐代佛殿,其中现存95%遗物都是初始构建之物。

云居寺是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版经号称“三绝”。“石刻佛教大藏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象这样大规模刊刻,历史这样长久,确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堪与文明寰宇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是世上稀有而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北京的敦煌”、“世界之最”。“房山石经”是一部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不仅在佛教研究、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且在书法艺术上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这种造型的辽塔,十分少见。

四座唐塔都有明确的纪年,塔的平面呈正方形,七层,分单檐和密檐式两种,而造型大致相同。塔身上雕刻着各种佛像,其中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所建的石塔,内壁雕刻有一个供养人,此人深目高鼻,推断应为外国人形象,这与当时唐代与中西亚交流广泛、大量任用外族为官有直接关系。雕刻的服饰十分华丽,线条细腻流畅,反映了盛唐中外文化交流的繁盛景象。

纸经现藏22000多卷,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包括明南藏、明北藏和单刻佛经等。而其中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妙莲寺比丘祖慧刺破舌尖血写成,被誉为“舌血真经”,尤为珍贵。

《龙藏》木经始刻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现存77000多块,内容极为丰富,是集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来译著之大成。堪称我国木板经书之最。世界上现存两部汉文大藏经,一部为云居寺现存的《龙藏》,另一部是韩国海印寺的《高丽藏》。

石经山海拔450公尺,山腰有9个藏经洞,其中雷音洞为开放式,洞内宽广如殿,四壁镶嵌经板大都是静琬早期所刻。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佛像1056尊,故称千佛柱,九洞共藏经4196块。石经山现存唐塔两座,还有石凿古井、隋唐碑刻等大批历史遗存。为了便于游客上山观光揽胜,云居寺于1999年10月24日开通了全长830米的石经山索道,在乘坐途中可一览云居寺全貌及石经山四周优美的自然风光。云居寺不仅藏有佛教三绝与千年古塔,而且珍藏着令世人瞩目的佛祖舍利。舍利(佛教名词)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1981年11月27日在雷音洞发掘赤色肉舍利两颗,这是世界上唯一珍藏在洞窟内而不是供奉在塔内的舍利,与中国北京八大处的佛牙、陕西西安法门寺的佛指,并称为“海内三宝”。为千年古刹增添一份祥光瑞气。 

荣誉

云居寺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作为世界上保存石刻经版最多的寺庙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同年云居寺塔及石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1997年以来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明旅游景区”,同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9年荣获“京郊环境建设示范景区”和“北京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

2001年荣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 

2004年11月15日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风景名胜区。

旅游指南

交通路线

云居寺

公交线路:天桥乘917 路公共汽车十渡支线云居寺站下车;

铁路:北京南站乘郊游7次列车云居寺站下车;

自驾车:由京石高速琉璃河出口-琉璃河-岳李路-房易庄-云居寺路-云居寺或京石高速房山出口至房山-京周路-周口店-房易路-云居寺路-云居寺

其它信息

用时参考3小时以上交通公交线路:天桥乘917 路公共汽车十渡支线云居寺站下车;铁路:北京西站乘6437次列车云居寺站下车;自驾车:由京石高速琉璃河出口-琉璃河-岳李路-房易庄-云居寺路-云居寺京石高速房山出口至房山-京周路-周口店-房易路-云居寺路-云居寺门票40元开放时间09:00-16:00;停止售票时间:15:3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参考资料

1.云居寺·北京网上社院

2.云居寺·马蜂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