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包(宗教学名词)

2023-08-31 3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烧包

宗教学名词

“烧包”是中国北方方言词语,见于北京话、山东话、天津话、东北话、洛阳话等。“烧包”的意思是“有点钱总想花出去”常见于口语,方言,原是宗教学名词,宗教中意思是除难,求财,在东密众多的修法中,系属于秘法中之秘法女用“昱珀”用“流镝”在添“浆草,出云鞍马,四灵物”3个契印。另外,“烧包”为祭祀祖先是少之前的一种形式。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日本的“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中文名 烧包
属性 中国北方方言词语
见于 北京话、山东话、天津话
出自 《北京方言词典》

中元节习俗

包,也叫包袱,就是将纸钱分为约一公分厚一叠一叠的然后用封皮包装就成为“包”。袁枚《新齐谐·烧包》:“ 粤 人於七月半,多以纸钱封而焚之,名曰烧包,各以祀其先祖。”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日本的“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七月半烧包

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一个家庭不知失去了多少个亲人。亲人离开人世,到那不可捉摸的冥明世界。人们都知道,世上本无鬼,人们心中的鬼实际上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亲人思念。为了寄托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会理七月半烧包敬祖习俗十分浓厚,敬祀祖宗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来过七月半这个最庄严隆重的日子。

流行食物

烧包(siopao; salapao),菲律宾和泰国的流行食物。类似包子,馅可以是猪肉、鸡肉、羊肉、虾仁、乃至鸭仔蛋等。还有一类烘烤品种的烧包。

参考资料

1.中元节为什么要烧包,烧包是有什么讲究?·水墨先生

2.七月半烧包怎么写·7丽女性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