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野战军(解放中国的主力部队)

2023-09-01 40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5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华中野战军

解放中国的主力部队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它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在华中的新四军大部和山东的八路军一部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组编野战军的指示,1945年10月,由进到山东的新四军主力和留在山东的八路军主力,组成津浦前线野战军。是解放中国的主力部队。

中文名 华中野战军
建立时间 1945年10月
司令员 粟裕
政治委员 谭震林
结束时间 1947年初
战役 苏中

简介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组编野战军的指示,1945年10月,由进到山东的新四军主力和留在山东的八路军主力,组成津浦前线野战军。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黎玉任政治委员,下辖第一、第二纵队和第7、第8师;1945年11月,留在华中解放区的新四军组成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下辖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纵队。1947年初,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二纵队。

1949年1月15日,华东野战军改称为第三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第七、第八、第九、第十4个兵团:第七兵团辖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第三十五军;第八兵团辖第二十四、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第三十四军;第九兵团辖第二十、第二十七、第三十、第三十三军;第十兵团辖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一军。另1个特种兵纵队。

组建

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由游击战到正规战的战略转变,并把建设强大的野战军作为实现这个转变的重要条件。同时,还把组建华中野战军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

对于实行这种转变,粟裕早有思想准备,而且在天目山战役中提前实现了。但是在新组建的华中军区实行这种转变,并非易事。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使主力部队保持完整的建制和原有的坚强战斗力。

根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党中央决定从华中抽调新四军主力部队到山东和东北。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原来提出的方案,除第三师以完整的建制调到东北外,其余都是部分抽调。那样,无论是调到山东的部队还是留在华中的部队,大部分建制不完整。

粟裕认为,这样做不利于部队的建设和作战,应尽可能保留主力部队的建制,以保持部队的传统作风和战斗力。他多次向华东局和华中分局建议,未被采纳。为了革命事业和党的利益,粟裕“敢冒本位宗派主义之嫌”,直接向党中央发电报提出自己的建议:

中央:

此次华中北调部队,除三师保持整个建制外,其余各主力师均系分别抽调。似此,不同建制之部队今后须有较长期方可打通思想,但对战斗之协同配合不利,特别华中分局领导下之部队可能发生重大影响。此点虽曾向华中局及分局建议,未蒙采纳。但职对此问题尚不能完全理解。因职以为各师地区既留有地方兵团,虽将当地主力师调走,对坚持似无大影响。因此,职意应尽可能不过分破坏建制较为有利。敢冒本位宗派主义之嫌,特电告中央,尚盼指示。

粟裕

酉感

此电是和他第二次建议张鼎丞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的电报同一天发出的。

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电报,同时答复粟裕两份电报:“粟裕酉感两电均悉。其提议是有理由的”,“各师建制应尽可能不分割。请华中局考虑四旅调山东归罗(炳辉)韦(国清)纵队,二旅王必成(注:指王必成任司令员的第一纵队。这里沿用新四军第一师番号,那时王必成任第一师第二旅旅长。)留华中野战军”。党中央的电报肯定和采纳了粟裕的建议。

华中野战军正式组成,下辖四个纵队,包括由原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扩编的第六纵队,由苏中部队组建的第七纵队,由原苏浙军区第三纵队扩编的第八纵队,由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各一部组建的第九纵队。这些部队编制不统一,兵员不充实,装备不齐全,除参加天目山战役的部队外,均缺乏大兵团作战的思想准备和战役战术训练。

因此,野战军刚建立起来,粟裕就按照大兵团作战的需要,抓紧部队的整编和训练,实行统一编制,统一制度,统一纪律,统一指挥,充实战斗部队,组织各级干部学习大兵团作战的战略战术,学习天目山战役的经验,实行由游击兵团向正规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

与此同时,粟裕还和华中军区其他领导人一起,抓紧进行地方部队和民兵的建设,重建了八个军分区,调整和加强了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加强了地方部队和民兵的武器装备与军政训练。做到了县有独立团,区有大队,乡有中队,村有民兵基干队,这不仅可以担负守卫地方、配合野战军作战的任务,而且可逐级上升,成建制地补充正规军,成为军队源源不断的人力源泉。

粟裕从现代战争的规律和大兵团作战的需要出发,特别重视参谋机关的建设。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探索现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参谋机关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军队武器装备日益精良,军队组成部分更加复杂,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军队的指挥方式演进到组织战斗时代。参谋机关是军事的首脑机关,全军的发动机。在他的主持下,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都建立和健全了参谋机关,进行了业务学习,同政治和后勤机关加紧了协作。还把苏浙军区随营学校和苏中公学改建为雪枫大学,亲兼校长,开办了各种短期训练队,培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军政干部和参谋人才。

在华中野战军组建过程中,粟裕适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即将到来的战争规律探索,以及作战方向的选择和战场准备上。

1945年10月22日,毛泽东为军委起草的给新四军领导人的电报,对山东、华中的作战问题作了原则的指示,指出我军“必须将占领地段向南北扩展,创造出有利于打运动战的战场”。后来又反复强调,“为准备战胜必然要来的大举进攻,除集中与整训部队外,必须创造更广阔的战场”,“将创造战场的任务当作战略任务”。

11月,蒋介石在重庆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半年剿共计划”,确定了“先安关内,再图关外”的战略步骤。蒋介石和参谋总长陈诚扬言“两个月内消灭苏北共军”,气焰极为嚣张。

接着,蒋介石调集重兵于华东地区:北线,有13个军集结于徐州地区,企图北攻山东,南攻两淮,打通津浦;南线,沿长江部署5个军的兵力,并已进占扬州、泰州、南通等一线,企图沿运河北进,把华中解放区分割成两块,然后全线向北推进,与徐州南下部队会攻两淮。

面对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危险,华中解放区处于内战前线的重要地位,粟裕深感责任重大,必须努力探索这场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思考对策,以便战而胜之。

粟裕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战争,既不同于八年抗战,也不同于十年内战;敌我双方虽是老对手,但情况发生了新变化,由此产生了战争的新特点和新规律。这场战争的性质,如党的“七大”所指出的,将是中国两种命运决定胜败的斗争。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是违反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我们进行的自卫战争是得到全国人民拥护和支持的,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我们在政治上占有优势。我们党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也有很大的发展。解放区拥有1.3亿人口,占有城市506座;野战军和地方军发展到127万人,民兵220万人,武器装备也有所改善。

各个解放区基本连成了一片,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四面包围的态势,使我军在战争初期有一个空前广阔的内线战场。但是,敌强我弱的总形势仍然存在。蒋介石握有全国性政权,占有3/4的国土,3/4的城市和62%的铁路。他拥有430万军队,并接收了100万日军的武器装备和战争物资。此外,还得到美国军事上财政上的巨大援助。敌人在战略上数量上技术上占有很大优势。

这个战争的新特点和新规律要求我们,在战争指导上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充分利用解放区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以着眼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基本作战指导思想,以运动战为主要形式,逐步实现由劣势到优势的转化,积局部优势为整体优势,进而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直到打出一个新中国。

粟裕认为,在这场战争中,华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可能是蒋介石最先进攻之地。为了完成党中央赋予的巩固华中的战略任务,除了加紧进行根据地和武装力量建设外,还须对未来作战方向作出准确判断,在主要方向上要集结足够的兵力,开辟有利于打运动战的广阔战场。

粟裕从战略全局出发,认为必须在华中地区南北两线各组织一个战役:在南线组织高邮邵伯战役,攻克并控制高邮、邵伯、泰州一线,打破蒋军沿运河北进分割华中解放区的企图,解除南线蒋军对两淮的威胁,创造自卫反击作战的战场;在北线,组织淮海路东段战役,破坏并控制徐州至海州段铁路,使华中与山东两大战略区连成一片,创造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在战略上互相配合作战的战场。

在粟裕的坚持和指挥下,高邮邵伯之战于1945年12月19日打响。粟裕亲率精干的指挥班子到达邵伯前线,把指挥所设在离邵伯镇几里的一个小村庄里,就近指挥攻打邵伯。第七纵队一个团攻进邵伯,战斗正酣,粟裕就带着参谋进入邵伯,直接指挥这个团围攻负隅顽抗的日军。他用“围三阙一”的战法,诱使日军突围。仓皇逃窜的日军从粟裕的指挥所门前通过,粟裕和警卫战士不动声色,待日军进入开阔地带时,立即下令聚而歼之。第七纵队攻克邵伯,歼日伪军2000多人。与此同时,华中野战军特务团和苏中军区部队拔除扬泰线日伪据点16处,歼伪军4000多人。

邵伯战斗一结束,粟裕就组织部队发起高邮战斗。他和八纵司令员陶勇一起视察高邮地形,部署总攻。他说,我军主攻方向是北门和南门。总攻开始,炮兵首先对东门内的日军司令部实行集团射击,牵制敌军主力于东门,以利于我军主攻方向作战。西门紧靠公路、运河和高邮湖,地形对我不利,敌人可能认为我军不会置重兵于此。我们要利用敌人这种心理,以偷袭方式,用云梯登城,接应北门作战。他嘱咐部队:“切记力争偷袭,准备强攻。偷袭不成,立即强攻,以收神效。”

12月25日夜,阴云密布,细雨蒙蒙,是一个不利于攻城的天气,粟裕出敌意料命令部队发起攻击。攻击部队勇猛无比,首先突破南门,进入城内,展开巷战。在城西北方向,担任攻城突击队的是著名“老虎团”第七团,粟裕在三年游击战争中保留的几百名骨干均在该团,最先登上城墙的是该团的三连一班。班长袁金生带领全班隐蔽地接近城墙,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和钩镰枪的推刺,与日军展开惊心动魄的搏斗,打垮了敌人多次反扑,保证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从突破口入城。

第二天,粟裕从突破口登上城头,满面笑容地竖起大拇指,表扬第七团:“不愧为老虎团!”对袁金声说:“好样的!英雄!”在战后召开的庆功会上,粟裕宣布授予袁金声华中军区特级战斗英雄称号,亲自给他佩戴上大红花。

经过激烈地战斗,加上强大的政治攻势,日伪军终于宣布投降。根据粟裕指示,受降仪式由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按:新中国成立后任外交部副部长)主持,在日军司令部举行。粟裕兴高采烈地跟随部队入城,在夜幕中悄然来到受降现场。他一进大院,看到一个日本军人正在焚烧文件,立即上前用脚把火踩灭,吩咐侦察参谋张焕文立即收缴敌人的一切文书资料,任何人不得自行销毁。看到我军战士为搬运武器与日军发生争执,立即指示作战科长严振衡前去处理,规定一切枪械弹药均须登记造册,受降后再行分配。受降仪式结束,粟裕不声不响地离开大院。

这一切,不仅日军指挥官不了解,连主持受降的韩念龙也没有发现。三天后,粟裕接见缴械受降的日本军官,人们才晓得此事。日本军官异常惊讶,连连表示:“不胜感激之至,不胜荣幸之至!”日军司令官岩奇大佐双手捧起一把寒光闪闪的指挥刀,向粟裕深深地鞠躬,说道:“谨将这柄远祖相传的紫云刀敬献给久已仰慕大名的中国将军!”

高邮邵伯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抗日战争期间一次战役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歼灭日军1100多人,歼灭伪军5000多人),打破了蒋军:“开锁进门,长驱直入,直捣两淮”的企图,改善了华中南线战略态势,为后来的苏中战役创造了良好的战场条件。

邵伯高邮战役胜利后,粟裕还未来得及抖落身上的战尘,便率第八纵队和特务团,日夜兼程北上,集结于宿迁以北地区,准备发起陇海路东段战役。

此时传来消息,国共两党停战协定将于1946年1月13日午夜生效。蒋介石连发两道密令,要国民党军队“星夜前进”,“抢占战略要点”。粟裕原计划于1月13日晚发起战斗,“为能在停战命令下达后五天内仍能达成控制陇海线与打通华中与山东联系”,决定于11日提前发起战斗。

粟裕派严振衡骑自行车赶到第九纵队,向张震司令员当面传达作战命令,告诉其停战协定生效前要把陇海路东段两头的日伪军据点拔除掉;第九纵队拔除曹八集等据点,同时切断通往徐州的电话线路;华中军区教导团攻占新安镇以东日伪军据点;然后派主力部队控制曹八集到新安镇的铁路线。如果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立即自卫还击。

陇海路东段战役,经三日夜激战,歼日伪军1900多人,拔除了曹八集到白塔埠的全部据点,控制了陇海路东段铁路线300余里,使华中和山东两大战略区连成一片,为华野、山野协同作战创造了条件。

战后,粟裕在一次谈话中指出:陇海路东段战役“打通了华中与山东的交通线,非常重要。如果敌人大举进攻陇海线,我军就可以一部正面守备,主力摆在两侧。”他两手合抱,斩钉截铁地说,“那时,我军从两侧出击,消灭他!”

1947年第一季度,山东与华中我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

建制如下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

副司令员粟裕

副政治委员谭震林

参谋长陈士榘

政治部主任唐亮

辖第1纵队(含第1、第2、第3师和独立师),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第2纵队(含第4、第5、第6师),韦国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第3纵队(含第7、第8、第9师),何以祥任司令员,丁秋生任政治委员;

第4纵队(含第10、第11、第12师),陶勇任司令员,王集成任政治委员;

第6纵队(含第16、第17、第18师),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

第7纵队(含第19、第20、第21师),成钧任司令员,赵启民任政治委员;

第8纵队(含第22、第23、第24师),王建安任司令员,向明任政治委员;

第9纵队(含第25、第26、第27师),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治委员;

第10纵队(含第28、第29、第30师),宋时轮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

特种兵纵队,陈锐霆任司令员,张潘任政治委员。

另外,原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改为第11纵队,兼苏中军区(辖第31、第32旅和三个军分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吉洛任政治委员;第10纵队与苏北军区一部合编成第12纵队,兼苏北军区(辖第34、第35旅和三个军分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荻秋任政治委员。(整编后,华东野战军约有27.5万余人(不包括第11、第12纵队)

1947年8月,遵照党中央关于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战略方针,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确定:

以第1、第3、第4、第6、第8、第10纵队及特种兵纵队组成外线兵团,由陈毅和粟裕率领,执行外线进攻作战任务;

以第2、第7、第9纵队和新组建的第13纵队(由周志坚任司令员,廖海光任政治委员)组成内线兵团,由许世友和谭震林率领,担负山东内线作战任务;

以第11、第12纵队和各军区武装继续坚持敌后斗争,配合外线和内线兵团作战。

1948年1月-3月,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华东野战军分三个兵团行动

以第1、第4、第6纵队组成第1兵团(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兼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叶飞任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金明任第二副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钟期光任政治部主任,准备挺进江南,担负开辟华南战局的任务(后该兵团奉命仍留中原作战);

以第7、第9、第13纵队及渤海纵队(1948年2月组建的,袁也烈任司令员)组成第2兵团,许世友任司令员,谭震林兼政治委员,兵团继续留在山东执行内线作战任务(亦称山东兵团或许谭兵团)。

以第3、第8、第10纵队组成第3兵团,陈士渠兼司令员,唐亮兼政治委员,兵团归刘伯承、邓小平统一指挥。抽调原内线兵团之第2纵队南下华中,会同原在华中的第l1、第12纵队组成第4兵团(亦称苏北兵团和韦吉兵团),韦国清任司令员,陈丕显任政治委员(后未随兵团行动),吉洛任副政治委员,兵团留苏北地区执行进一步开展华中战局的任务(亦称陈唐兵团)。

1948年5月上旬,中央军委决定陈毅到中原局工作,并任命他为中原局第二书记和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粟裕代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1948年5月21日,中央军委再次电令粟裕全权指挥华东野战军。

194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的统一命令,华东野战军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

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粟裕

第一副政治委员谭震林

参谋长张震

政治部主任唐亮

辖4个兵团和1个特种兵纵队(全军约58万余人)

第7兵团,王建安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治委员,姬鹏飞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迎希任参谋长,辖第21军(含第61、第62、第63师),滕海清任军长,康志强任政治委员;第22军(含第64、第65、第66师),孙继先任军长,丁秋生任政治委员;第35军(含第103、第104、第105师),吴化文任军长,何克希任政治委员。

第8兵团,陈士榘任司令员,袁仲贤任政治委员,江渭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何以祥任参谋长,辖第24军(含第70、第71、第72师),王必成任军长,廖海光任政治委员;第25军(含第73、第74、75师),成钧任军长,黄火星任政治委员;第26军(含第76、第77、第78师),张仁初任军长,王一平任政治委员;第34军(含第100、第101、第102师),何基沣任军长,赵启民任政治委员。

第9兵团,宋时轮任司令员,郭化若任政治委员,覃健任参谋长,谢有法任政治部主任,辖第20军(含第58、第59、第60师),刘飞任军长,陈时夫任政治委员;第27军(含第79、第80、第81师),聂凤智任军长、刘浩天任政治委员;第30军(含第88、第89、第90师),谢振华任军长,李干辉任政治委员;第33军(含第97、第98、第99师),张克侠任军长,韩念龙任政治委员。

第10兵团,叶飞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治委员,陈庆先任参谋长,刘培善任政治部主任,辖第28军(含第82、第83、第84师),朱绍清任军长,陈美藻任政治委员;第29军(含第85、第86、第87师),胡炳云任军长,张藩任政治委员;第31军(含第91、第92、第93师),周志坚任军长,陈华堂任政治委员。

特种兵纵队番号不变,陈锐霆任司令员,张凯任政治委员。

以胶东军区武装编为第32军(辖第94、第95师),谭希林任军长,彭林任政治委员,暂归山东军区指挥。

两广纵队拨归第四野战军建制,曾生任司令员,雷经天任政治委员。

发展历史

1945年10月,华中野战军(辖6、7、8、9四个纵队)4.7万人,军区部队13.5万人。此时,6纵1.1万人,8纵1.2万人。全面内战爆发前的1946年5月31日,张鼎丞、粟裕、邓子恢、谭震林、曾山在致中央和山野的电报中,提到了华中我兵力情况,里面说:“以现有之6、7、8三个纵队之力量,只能打一个战役,要连续打下去,必须增加新的力量,因此建议4、5旅调回华中,作为第二梯队,否则只能打一仗,只有向后撤退,而苏中变为游击区。

目前华中主力6、7、8、9、10共五个纵队,约6万人,地方团约2万余人(6分区在外),县、区队约4万余人”。后来的苏中战役,6纵改编为6师,兵力从1945年11月的1.1万人上升到苏中战役前的1.4万人;8纵改编为1师。

1945年11月的1.2万人上到苏中战役前的1.6万人。根据上面的数字比较来看,华中野战军兵力未减,从45年10月到46年5月,野战军所辖部队增加了一个兵力三千余人的10纵,兵力却从4.7万增加到6万。但军区部队,不知为何,兵力确实比1945年减少了些。7纵兼苏中军区,共5个团,并辖第l、第2、第9军分区,一万多人。其中,参加苏中战役的机动部队,是3个团,三千多人。因此,说苏中战役爆发初,军机动兵力为1师1.6万+6师1.4万+7纵0.3万=3.3万,这是比较准确的。

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司令员指挥华中野战军3万余人,在江苏中部地区同12万国民党军展开激战,连续取得宣泰、如南、海安、李堡、丁林、邵伯、如黄路等7次战斗的胜利,歼敌5万余人。这就是我军历史上有名的苏中“七战七捷”。

至于苏中战役后期,10纵(3个团,3000多人)、5旅、华中军区特务团纷纷参战,实现了粟裕一直盼望的“华中兵力的集中”,此时苏中我军的兵力显然不是“3万余”了,而是“4万余”。此时,华中机动部队中,未参加苏中战役者,只有军区部队、皮旅、张震9纵等少数部队了。有趣的是,粟裕在5月31日苏中战役前,嫌自己力不多,要的是山东野战军韦国清2纵的4旅(旅长朱绍清)和淮南5旅(旅长成钧)。要5旅容易理解,5旅后来也确实赴苏中了。只是要4旅嘛,这不是管陈毅要兵嘛。当然,最终没要去。

1946年7月27日,陈毅致电中央:“兵力计算,我胶济线3万余,淮北5万,苏中3万余,每处均难进行连续战斗。以苏中战役为例,该部一战可解决两个师或三个师,过此似难继续胜任。我淮北部队数是较多,也只能寻求打敌两个师或三个师的仗,过此不宜轻试。因此,我认为淮南五旅不改东调,仍留淮南。粟部亦宜逐步向西转移。叶赖部南调问题,亦请最后决定。”前面已经统计得,苏中战役初期,我军机动兵力是“3.3万”,因此,陈毅在这里说“苏中3万余”,还是比较准确的。

至于“淮北5万”,有点疑问:此时,淮北我军有8师1万、7师2万、2纵2万、9纵不详。电报里所说的“淮北5万”,很可能没把张震的9纵算入机动作战部队中。

贡献

从1946年6月以后,华东野战军取得了苏中、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的胜利;1947年8月,主力挺进鲁西南,进军豫皖苏,与晋冀鲁豫野战军密切协同,纵横驰骋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区,歼灭大量国民党军;内线作战部队在此期间,也取得了胶东、潍县、兖州等战役的胜利;1948年9月,主力部队先后取得了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的巨大胜利,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华东和中原地区淮海战役中共投入解放军66万,地方武装40万。

1949年4月,与第二野战军并肩发起渡江战役,突破了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国民党长江防线,解放了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接着,进军福建。至1949年10月,全部解放华东大陆及其沿海大部岛屿。解放战争时期,第三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245万余人,在战斗中,第三野战军官兵牺牲11万多人,其中团以上干部195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资料

1.1946年7月13日,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中国军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