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墟(汉语词语)

2023-09-01 27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归墟

汉语词语

归墟亦作“归虚”。传说为海中无底之谷,谓众水汇聚之处。《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张湛注:“归墟﹐或作归塘。”明李东阳《初预郊坛分献得南海》诗:“归虚下有通灵地﹐广利中含济物功。”后喻事物的终结﹑归宿。

中文名 归墟
所属领域 词语
所属学科 文学
释义 比喻事物的终结﹑归宿
拼音 guī xū
记载文献 《山海经》
特指 世界上、宇宙间各条河流

简介

归:归(归)guī返回,回到本处。墟:墟xū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废墟。

根据上古神话的说法,世界上、宇宙间各条河流,甚至连天上银河中的水,最后都汇集到这原始而神秘的无底之洞里。但归墟里的神奇之水,并不因此而有一丝一毫的增减,因为它是汇通上层宇宙(帝乡、天帝的居所,在上古巫家两重世界观里,帝所居住的形上世界为真,形下世界为不真,若论真幻对立则形界为幻可见,真字的古意便以形下世界为不真)和中层宇宙(大地)的心脏纽带。归墟与昆仑分别位于中原地带的东方与西方,这一鲜明对比,实在令人惊异。它们的象征含义,我们今天尚未完全清楚。事实上,对它们的解释多从地形方面着眼,尚未从古代中国原始灵魂的角度予以探索。

文献记载

《山海经》

文献记载《山海经》提到归墟是“少昊之国",而少昊的神格尽管复杂多变,主要则是东方夷人鸟图腾部落的百鸟之王。他有“金神"的成分,但以“海神"为主。特别是在仙话化的神话中。晋代人所叙说的有关少昊诞生的事迹很能说明问题。相传,少昊神的母亲皇娥,在穷桑的沧茫海面上,遇到了“白帝之子"(白帝正是金神)。他们“泛于海上",“游漾忘归",过着超乎人世又入乎人世的生活,结果生下了少昊。(参见晋.王嘉《拾遗记》卷一。)

金神位于西方,而海神则位于东方,于此,少昊神格的二重性已有所透露。在神话地名上,这些二重性同样有所表现:昆仑之墟和归墟的"墟"字,义正相反。《说文解字》释墟为"大丘也",与昆仑之墟正相契合。但墟还有"大壑"(即大山谷)的含义(见《康熙字典》)。这些二重性、乃至多重性,正是中国上古神话从字里到行文,从情节到角色的普遍特征。

成书于春秋战国,道家列子的《列子.汤问》篇,对归墟有更详尽、也更富原始神话、巫文化色彩的记载。根据这篇报道,归墟在渤海之东,它随着更为奇异的神话之翼,飘渺于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的地平线之外(仍是帝的统辖范围)。在遥远东极的无底之海,有"五座神山":"岱舆(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这些山,上下周旋三万里,山间相距各七万里,每山平顶达九千里。

试看,这是人间景色么?"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花)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这是一个较之西方式的"天堂"更好等级制、也更为自由的"洞天福地"。这里,所有的"居民",皆是"圣仙"之种,他们每天在山与山之间作各样跨海凌空的飞行和不拘形迹的自由交际。

其他记载

据先秦记载,有一天,居民对大环境的游移不定切感厌烦,他们向宇宙的至上之神集体投诉。唯恐宇宙东部的神山流移到“西极",打破宇宙已有的平衡。使神山居民失其所居,就派“人面鸟身"的北海之神禹强驱使十五头巨鳌分为五组,分别用头顶住山基,稳住了五座神山。它们受命六万年轮换一次。此情此景,与“鳌鱼负地"和“鳌鱼眨眼"的神话相参证,可暗示“神山"即大地的原始观念。负山,实为负地。这样看来,在归墟神话的身影后面,可能隐藏着较昆仑神话更古老的创世神话的遗绪。但因现有材料不足,尚难于考证。但这可以暗示,上古神话曾经多么丰富,如大地神话,当远远多于今日所存者。

但好事总是多磨。正当这五座神山被稳住,远古居民安居之际,生长在龙伯之国的巨人种族(据张华《博物志.异人》转引古籍《河图玉版》的记录,“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岁而死"。很可能,这是类似希腊神话提坦巨人族的远古神怪之族。)蠢蠢而动,入侵归墟,他们举足几步就跨到了神山边,放下钓钩,一下子钓走了六只神鳌,致使岱舆、员峤失去了羁绊,各自飘流到北极,沉入了汪洋大海。数以亿万计的远古居民被迫播迁到其他地方。天帝十分震怒,他把龙伯国驱放到凶险危困的地方,并大大缩短了巨神们庞大的躯体。但据说到了伏羲、神农时代,巨神的躯干还有数丈之高。(见《列子.汤问》篇。)

传说对照

归墟中的巨神与张华所引《河图玉版》里巨人的高度不约而同。这个充满戏剧性的神话,与其说是摇曳着古史的影子,不如说更像许多科幻小说描写的“星际战争”。岱舆、员峤的“沉没”,很像星际战争中“星球的毁灭”;而那些善于飞行、极为长寿的远古居民与现代人关于异星的高级智能动物的想象,也不乏近似。在希腊,公元前就开始流传一个“大西洲”的传说:大西洲的居民创造了远古的史前高度发达的文明,但由于他们过于自信,而道德上又丧失了自我约束,终于被神灵毁灭。大西洲也随之悲剧式地沉沦下去。

相似之处

把岱舆、员峤两神山沉沦的神话与大西洲作一比较,即能发现它们有四点相近似:

1.地球的圆形决定了在中国“极东”的归墟很可能与希腊的“极西”大西洲在地理上同点;

2.两地都是海洋包围着的岛屿;

3.两座神山与大西洲最后都由于上帝或反上帝意志的力量沉没在汪洋之中;

4.两地都有过高度发达的文明,而后消失。

不同之处

但它们也有两点相异:

1.神灵的作用截然不同,在希腊它是文明毁灭的因素,在中国则相反。

2.大西洲的传说富于二元对立性,如人文主义与宗教精神的冲突;而归墟神话则更多流露了在多元间求和谐的倾向。这体现为多个原始形象(如十五头巨鳌、人面鸟身的禹强、龙伯巨神族等等)的存在,以及最终对宇宙至上神所涵有的救世功能的信赖。

综合而言,在归墟神话和大西洲传说表层相近似的影子中,透露了并不相似的民族精神。

象征意义

综合而言,在归墟神话和大西洲传说表层相近似的影子中,透露了并不相似的民族精神。

海与山在归墟的这一心理性(而非地理性)的合流,是上古时代东(归墟之海)西(昆仑之巅)神话合流的表征之一。它的存在,与少昊神兼为东西方主管大神的双重身份,有惊人的暗合。这里的奥妙,发人深省。海与山的合流,与渤海之滨的奇幻雾景即传说中的“海市蜃楼”,有一定关系。自然现象的无常变异启迪了神话的想象,使之具有宇宙性。

从归墟神话的变迁还可以看到,神话的神秘性很大程度上来自它的模糊和简约。详尽的描绘,尽管意在突出神秘的形象,结果往往反倒削弱了它的暗示力。其原因在于简约和模糊给接受者的心智以较大的自由联想余地。神话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类想象能力的现有激活力量,而不仅仅是过去的、已死的想象力的“积淀”。

文学作品

归墟由于它神秘而富有内涵的形象多次被文学作品所青睐,在骑桶人的《归墟》中对它有极其精彩而绝妙的描述,在江南的《商博良·归墟》中作为线索,描述为“归墟的归便是归来的归,人若是落进去,其实不会死,只是随着水,飞落……飞落……不停的飞落,你的所有往事,你认识的人,就如踏破荒原的野马般蛮横的向你而来,你闭上眼睛,就会感觉到时间逆流,回到最初。”而很多流行的志怪神话作品如:《鬼吹灯》、《我为纣王之傲啸封神》、《通天归墟》中也多有提及。沧月的《镜·归墟》隶属镜系列的第五卷,归墟被描述成神死后转世的场所。

江南《龙族》第三部黑月之潮(目前完结)中,海洋与水之王的言灵是“归墟”。

而有一首《盗墓笔记》的同人歌叫“归墟终极”。

参考资料

1.归墟·便民查询网

2.归墟·王朝网络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