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瑾(革命时期新闻工作者)

2023-09-05 50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范瑾

革命时期新闻工作者

范瑾(1919年9月-2009年1月4日),女,原名许勉文,浙江绍兴人,其祖父为许寿昌(许寿裳的长兄),舅舅是历史学家范文澜。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长期从事新闻及宣传工作,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奠基人。

中国

中文名 范瑾
别名 许勉文、范元贞
国籍
1919年9月7日

籍贯 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职业 记者
性别
政党 中国共产党

生平经历

范瑾于1919年9月生于浙江绍兴。1920年代末,范瑾随家人从北京迁居南京。1928年1月起,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学习。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为南京地下妇女救国联合会成员。1936年,范瑾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底,范瑾赴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范瑾历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四期五队区队长、救亡室主任、校本部秘书处秘书,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第一组团员(在冀中平原采访)。1939年任《冀中导报》编委会主任和社长,并兼任新华社冀中分社社长。后来,她历任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及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原分局宣传部宣传科科长。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范瑾历任晋察冀财经办事处主任秘书,晋察冀日报社编委、采访通讯部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所秘书。1948年11月到1952年9月,历任天津日报社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52年9月到1966年,任北京日报社社长,其间,1952年兼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55年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1964年任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副市长。总之,在北京市任职期间,范瑾主要分管北京日报及宣传工作,领导创办《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郊区版》等“三报一刊”。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范瑾随即被打倒。1968年被关进监狱,1975年获释并受到平反。改革开放后,范瑾历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主席,中共北京市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1992年,范瑾退出领导岗位。范瑾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曾经担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妇联第三届委员会执委。2009年1月4日,范瑾在北京病逝,享年89岁。

主编生涯

1948年冬天,范瑾风尘仆仆应召来到天津附近胜芳镇,参加筹办即将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天津的市委机关报《天津日报》。当时,党中央从《华北人民日报》、《冀中导报》、《冀热辽群众日报》和《新保定日报》抽调来一批同志,其中有王亢之、朱九思、范瑾、董东、邵红叶等资深新闻工作者,带领着一批刚刚从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学生运动战线上撤下来的青年知识分子,齐集在胜芳镇待命入城,紧张地学习城市政策,积极筹备《天津日报》的创刊出版。

这些报社领导同志虽然从前多数在城市学习和工作过,但毕竟与大城市阔别多年了;他们虽然如今都有着在解放区农村办报的丰富经验,但天津是全国第一个解放的特大城市,在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新形势下,怎样发扬我党办报优良传统,办好解放后全国第一张大城市报纸?这是党中央交付的重任,也是天津日报社全体人员面临的新课题。

范瑾1937年到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19岁时就分配到了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从事新闻工作,以后长期战斗在解放区新闻战线上,这样一位年轻的资深新闻战士,在参加创建《天津日报》工作中,与王亢之等老报人一起,殚精竭虑,为探索大城市办报的路子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 为了办好城市报纸,亢之、范瑾等领导同志从一开始就倡导抓紧时间学习,明确提出不论是解放区老新闻工作者,还是新参加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都有一个严重的学习任务。

要求大家学习党的新闻理论,主要是学习毛主席《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和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学习党的城市政策,结合学习有关马列着作,主要学习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和《论粮食税》。报社领导传达并组织大家学习市委副书记、军管会副主任黄敬同志关于入城工作的重要报告,使大家明确了入城后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人民群众,贯彻执行党的各项城市政策,齐心合力搞好城市接管,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通过学习,大家都深感责任重大,工作热情十分高涨。

不久,黄敬同志拿来了毛主席亲自题写的《天津日报》报头,使大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更加紧张地投入到《天津日报》创刊的准备工作。 范瑾、邵红叶等同志派记者分头到各准备接管单位军代表处熟悉城市有关情况,范瑾同志常常亲自主持汇报会,进行情况交流,她不仅详细地记录下汇报的内容,并且耐心地进行具体的、业务上的指导。她还和编辑同志一道,进行了创刊后的版面设计,反复推敲如何使第一张党报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天津读者面前。

负责通联工作的同志到各单位发展通讯员,组成了多个通讯小组。 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就绪,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16日恢复供电,17日《天津日报》就在全市创刊发行。创刊号在一版头条发表了毛主席1月14日关于时局的声明,还发表了代发刊词《天津人民当前的任务》。文章结合天津解放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党的方针政策,提出了当前天津人民的五项基本任务。接着连续几天刊登有关党的政策的各种重要文献。向全市人民宣传了国内国际形势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

家庭成员

其祖父为许寿昌,其叔祖父为许寿裳,其舅舅是历史学家范文澜。丈夫是曾出任建国后第一任天津市市长和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的黄敬(原名俞启威),两人育有三子:俞强声、俞敏声、俞正声(十二届全国政协主席),两女:俞慧声、俞慈声。

人物评价

范瑾同志长期从事党的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战线上的优秀领导干部。在北京市工作期间,她主要分管北京日报及宣传工作,领导创办了《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郊区版》等“三报一刊”,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奠基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范瑾同志遭受迫害,她坚决抵制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共产主义信念毫不动摇,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与崇高品质。

1975年平反后,她不顾体弱多病,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的指示精神,积极出谋划策、参政议政,较好地发挥了参谋助手作用。在市人大常委会任职期间,她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为推进北京市的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92年退出领导岗位后,她坚决拥护党中央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仍然关心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病重期间,她还念念不忘国家大事,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范瑾同志始终不忘革命初衷,一生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把毕生精力献给了革命和建设事业,是北京市的优秀领导干部。范瑾同志的一生,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努力奋斗的一生,是为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勤奋工作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参考资料

1.范瑾·名人简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