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济医院(广东省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2023-09-05 37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博济医院

广东省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近代以来,西方人在来华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医1835年该院由广州医学传道会接办。1866年迁至仁济大街(现今孙逸仙纪念医院现址),改名博济医院。1930年博济医院移交岭南大学办理,该院便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原岭南大学附属医院改为博济分院。日军占岭广州时期,博济医院院址曾一度被日本博爱会医院霸占。抗战胜利后恢复。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改名为华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1年更名为2009年更名为孙逸仙纪念医院。

中文名 博济医院
医院等级 三级甲等
医院类型 综合医院
所在地 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17号(近白云收费站)

简介

博济医院是清朝末年由美国传教士在广州长堤开设的医院。后来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百年医院。因孙中山先生曾在该院习医,改名为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后改为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现称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医院,创建于1835年,是我国第一家西医医院,中国西医学和西医教育的发源地,至今已有186年历史。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以“逸仙”之名在此学医并从事革命运动。

医院屡创祖国西医史上多个第一,如:第一例眼疾手术、卵巢切除术、膀胱取石术、乙醚麻醉术、病理解剖术,第一张X光片,第一本中国医学杂志,第一间西医学堂,第一位中国医学留学生等。解放后,一批全国著名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如林树模、陈耀真、谢志光、钟世藩、秦光煜、陈心陶、周寿恺、毛文书、陈国桢等投身这里,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使其成为祖国西医学的人才摇篮,为中国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规模

博济医院是一所集临床、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是广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广东省康复医学会技术合作基地、中山大学达安临检中心协作单位。医院创建于2005年,建筑面积达一万余平方米,坐落于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白云山脚下,地处白云大道北,为机场高速、新广从路、同泰路、黄石路、广园快速路、华南快速干线(三期)交汇之处,交通便利。医院不断向海内外广纳技术精湛的医疗护理专业人才,现有职工200人,其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35人,开放病床150张,内设急诊科、内科、外科、骨科、妇科、儿科、中医科、口腔科、麻醉科、康复理疗科、整形美容科、预防保健科、体检中心、碎石科、手术室、供应室、放射科、药剂科、检验科等临床医技科室,并开设高血压、糖尿病、颈肩腰腿痛等专科专病门诊。

设备

医院拥有5间现代化层流净化配有数字一体化的手术室、高端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各种系列电子内窥镜、GE全身螺旋CT、全自动细菌检测培养及高档生化分析仪、多功能麻醉机、体外震波碎石机等众多国际高、精、尖端的现代化医疗设备,为临床提供了科学准确的诊断依据,为提高诊疗技术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宗旨

自建院以来,医院始终遵循“科技兴院、人才兴院、管理兴院”的办院宗旨,秉承中山医“博爱仁医、济世救人”的大医精神,本着安全快捷、廉价有效、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的原则,积极推展人性化之医疗与管理,实行全院网络化电子处方、电子病历。住院部每间病房配有独立的卫生间、空调设备、中心供氧、中心吸引和呼叫系统、有线电视等现代化设施,为病人提供优雅、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

医院将竭诚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为信誉,集精英人才、精密设备、精湛技术、精美设计、精心服务为一体,严格把好沟通关、用药关、检查关、治疗关,以“二级医院的规模实力、一级社区医院的实惠便捷”全力打造广大市民最信赖和认可的综合性社区医院。

历史

1830年美国公理会派遣裨治文(E.C.Bridgman)前往广州。1834年又派传教医师伯驾(Peter Parker,1804-1888)到广州,1835年11月在广州新豆栏开办“眼科医局”(又称新豆栏医局),设有接待室、诊断室、配药室、手术室、观察室,能容纳200人候诊,规模超过郭雷枢的诊所。由于医术先进,免费为穷人治病,求医者日益增多。眼科医局是博济医院的前身。

郭雷枢于1836年发表了《任用医生在华传教商榷书》,首倡用治病的方式在华传教,主张教会多遣传教医师来华。并与伯驾、裨治文三人联名,发起组织医学传道会。1838年2月21日,医学传道会成立。郭雷枢任主席,伯驾、裨治文等任副主席。从此传教活动以医学传道会为依托。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眼科医局停业。1842年11月,医局重新复业,已不限于眼科,改为综合性医院。此后,教会医院都设置专职或兼职神甫牧师,进行布道活动。

19世纪50年代,伯驾将医局交由嘉约翰(John Glagowkerr,1824-1901)主掌。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医局焚于战火。1858年嘉约翰在南关增沙租一华人住宅,改装为医局,1859年5月重新开业,正式定名为博济医院。此后数十年间,医院不断改进,至1935年医院百年时,总共为200多万名病人做过治疗,受外科治疗者达20多万人,占总数10%。

博济医院与医学传道相结合,19世纪上半期曾是欧美各国教会派遣传教士到华行医传教的主要渠道。在推动现代医学在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外国遣华传教士多为医学传道会成员,也是博济医院的人员,他们的活动不限于广州一地,在广东省内外都留下了足迹。博济医院通过传教医生及医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

参考资料

1.医院简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