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在1206年建立的帝国)

2023-09-05 42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在1206年建立的帝国

蒙古帝国(Mongol Empire),是后世学者对13世纪蒙古人所建政权的称呼。狭义上的帝国指的是作为统一体存在的蒙古帝国(1206年—1259年或1260年)。广义上的蒙古帝国还包括了分裂后的元朝和四大汗国,时间范围大体从1206年到元朝、四大汗国灭亡。

蒙古乞颜部首领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在斡难河河源称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大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开始征伐西夏、金朝、西辽、花剌子模等国,其继承人窝阔台、蒙哥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时,蒙古帝国已占据包括漠北、华北、东北、西藏、西域、中亚、西亚、东欧等在内的辽阔亚欧大陆地域。蒙哥死后,帝国有效的统一局面告终,分裂为元朝和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出自“黄金家族”,同奉大蒙古国为宗主。

1368年,朱元璋军攻占大都,推翻元朝统治。顺帝奔走塞外,仍称元朝,史称“北元”。1402年,鬼力赤杀坤帖木儿,废北元国号,北元覆灭。14-16世纪间,四大汗国也在当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及相互兼并的战争中先后灭亡。

中文名 蒙古帝国
英文名 Mongolia Empire
所属洲 亚洲、欧洲
首 都 曲雕阿兰、哈拉和林、大都
主要城市 上都、临安、拔都萨莱、撒马尔罕、大不里士、叶密立、蔑剌哈、苏丹尼耶等
官方语言 蒙古语(传统蒙文)、汉语、突厥语、波斯语
货 币 硬币(如迪拉姆、苏赫),纸币
政治体制 君主制
国家领袖 铁木真、窝阔台、蒙哥、忽必烈、铁穆耳等
主要民族 蒙古人、汉人、波斯人、突厥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等
主要宗教 萨满教,喇嘛教,伊斯兰教等
国土面积 3300万平方公里(有争议)
国 旗 九斿白纛(蒙古语:查干苏力德)
成 就 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蒙古文名 Их Монгол улс
别称 大蒙古国
人口数量 约2亿
人口密度 约7.14人/平方公里
建立时间 1206年
开国可汗 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国名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的正式国号是“大蒙古国”(即“也客蒙古兀鲁斯”,Yeqe Mongol Ulus),史学界通称为“大蒙古国时期”。西方史学界把元朝与四大汗国等蒙古政权统称为“蒙古帝国”,而这个的名称并没有在历史文献中出现过,只是后人的称呼。13世纪也被中外史学界称之为“蒙古人时代”或“蒙古人世纪”。

成吉思汗

历史

蒙古起源

主词条:蒙古族

蒙古人是形成于漠北的部落人群的合称,并非单一民族。蒙古高原在古代中国先秦、汉朝到南北朝时期主要居住着匈奴人,匈奴人时常南下骚乱中原,为保卫中原正常的发展,西汉武帝时期曾派卫青和霍去病率军深入漠北千多里。霍去病在当代蒙古国境内狼居胥山击败匈奴,卫青扫平匈奴王庭。到了东汉,在窦固、耿秉、窦宪等人的打击下,北匈奴西迁,南匈奴附汉称臣。匈奴衰落后,鲜卑人迅速进入蒙古高原,古代中国唐朝前期今蒙古一带和贝加尔湖周边和叶尼塞河上游曾归为唐朝领土。唐朝后期,蒙古祖先逐渐与突厥融合,并对蒙古族的最终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8、9世纪之交,原来游牧于贝加尔湖东南和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一带的室韦诸部,开始向西迁徙,进入斡难河、怯鲁连河和土拉河上游地带,随之占据了东起贝加尔湖、西至额尔齐斯河、南达万里长城、北到西伯利亚的广阔高原地区。

蒙古帝国

蒙古立国

  • 蒙古帝国的创建者成吉思汗

主词条: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

10世纪到12世纪,蒙古各部逐渐迁徙到蒙古高原,逐步并入契丹人建立的辽朝版图。12世纪后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一度使蒙古臣服。在与辽金政权往来的过程中,接受先进物质文化的影响,铁器使用逐渐普及,生产力获得较快发展,私有制度开始出现。以往那种传统的氏族集体游牧方式“古列延”渐渐让位于一家一户的游牧方式“阿寅勒”,社会阶级分化加剧,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各个部落首领“汗”和贵族“那颜”在大肆攫取社会财富的同时,还豢养亲兵勇士“那可儿”为其效命,以此作为维系权势,攻伐征战的武装力量。各部落为争夺牧场、牲畜和奴隶,相互拼杀。随着金朝的衰落及蒙古势力的强盛,蒙古各部不再向金朝进贡。

到12世纪下半叶,蒙古诸部在残酷角逐之后,逐渐形成孛儿只斤和札只刺两大部落,彼此虎视眈眈,力图吞灭对方。与此同时,整个高原自东向西,塔塔儿(鞑靼)、蒙古、克烈、乃蛮及北方的蔑儿乞等五个主要的部族并存。1206年,乞颜部首领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今鄂尔浑河)源头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Činggis Qaγan,一译为“青吉思”,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可汗”,一称意为“可怕的”“强健的”),国号“大蒙古国”。成吉思汗颁布了《大扎撒》,作为大蒙古国的成文法典。蒙古帝国实行军政合一的千户制,其组织是十户、百户、千户、万户、十个万户组成一旗,十旗组成一路,十路组成一州,十州一国。

13世纪初期左右蒙古民族掀起强劲的扩张浪潮,使人类中古时代政治、文化和地理上产生了巨变。它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蒙古民族的历史进程,也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扩张与分裂

  • 成吉思汗时期的征服

主词条: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战、蒙灭西夏之战、蒙古第一次西征

大蒙古国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1218年,成吉思汗派大将哲别率军征讨篡夺西辽帝位的乃蛮部人屈出律,在撒里桓(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将其擒杀。西辽灭亡。1219年,铁木真亲领20万大军西征,分四路进攻中亚强国花剌子模,于1223年基本占领了花拉子模的大部分领土。1225年,成吉思汗命长子术赤镇守该地,在各城设置达鲁花赤,随后返回漠北。

在西征花拉子模同时,成吉思汗于1220年派哲别和速不台率三万蒙古军追击花拉子模苏丹阿拉乌丁·摩诃末。摩诃末一路逃亡里海中的一个小岛上,在此病逝。摩诃末死后,哲别和速不台率领的蒙古军继续在西波斯、高加索等地转战,于1221年至1222年间扫荡了高加索南北地区。在击败格鲁吉亚(谷儿只)后,蒙古人越高加索山,进入钦察草原,对阿兰人、钦察人,以及南斡罗思人发起攻击,于1223年5月的迦勒迦河之战大败钦察、斡罗思联军,杀死斡罗斯王公六人。随后横扫东欧草原,一度夺取热那亚共和国控制的黑海港口苏达克,引起欧洲震惊。1224年,蒙古军沿里海、咸海北岸返回蒙古草原,途中打败了卡马河流域的保加尔人,征服了在乌拉尔河以东、咸海以北游牧的康里人。

1226年,成吉思汗亲征,大举进攻西夏,自漠北南下,接连攻占沙州(今甘肃敦煌西)、肃州(今甘肃酒泉)、甘州(今甘肃张掖)、西凉府(今甘肃武威)、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等地,进围中兴府。1227年,夏末帝李晛投降,西夏灭亡。灭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下的清水县(今属甘肃)。

  • 窝阔台汗时期的扩张

主词条:长子西征、蒙金战争

成吉思汗逝世后,其幼子拖雷按照蒙古“幼子守灶”的规则,继承了父亲的主要遗产,并奉命监国(汗位在名义上已授给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但需要忽里勒台大会的确认,故在此时期由托雷监国)。

1229年,忽里勒台大会召开。会上有人主张立拖雷为汗,反对成吉思汗的遗命。此时成吉思汗健在的次子察合台全力支持窝阔台,拖雷也同意拥立窝阔台为新任大汗。

窝阔台即位之初,于1229年派绰儿马罕率3万蒙古军远征波斯,彻底消除了花刺子模帝国的残余势力,并劫掠了迪亚巴克尔(今土耳其东部)、美索不达米亚、埃尔比勒(今伊拉克北部)、起剌特等地。此后,蒙古人在西亚的势力范围延伸至小亚细亚中部,直接与东罗马帝国毗邻。

1231年,蒙军出征高丽,1232年迫使高丽称臣。1233年,蒙古灭辽东的割据政权东真国。

窝阔台继位后,再次大举侵金,初期一度败于金军。1231年,蒙古军分兵三路出师,合围金都汴京(今中国河南开封),占领黄河以南10余州。1232年底,金哀宗完颜守绪出逃归德(今河南商丘南)、蔡州(今河南汝南)。1233年,蒙古联合南宋包围蔡州,1234年破城,灭金朝。

1235年,窝阔台的次子、凉王阔端领兵攻秦州、巩昌,收降金巩昌守将汪世显。1236年,率兵由大散关进攻南宋,直取成都。1239年,阔端派部将道尔达答剌罕率兵南进乌思藏,击败反抗各部,直抵尼婆罗边界地区。

1235年,窝阔台以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次子拔都为统帅,老将速不台为前锋,领各宗室长子再次发起西征。1237年蒙军占领莫斯科,1240年攻占基辅。1241年,蒙军兵分两路蹂躏波兰、匈牙利,在里格尼茨战役全歼波兰、日耳曼联军,赛约河之战歼匈牙利军六万,前锋一度抵达维也纳近郊,欧洲为之震惊。正当此时,窝阔台于1241年初因病逝世。远征军收到消息后,停止作战,撤军东还。拔都因不满窝阔台的哈敦乃马真后拥立窝阔台的长子贵由为汗,故而留在东欧,并于1243年以伏尔加河畔的拔都萨莱(今俄罗斯阿斯特拉罕以北120公里谢利特连诺耶)为中心,建立了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青帐汗国”,蒙古文史书称作“术赤因·兀鲁思”)。

  • 贵由汗至蒙哥汗时期的扩张

主词条:蒙古灭大理之战、旭烈兀西征、蒙哥攻宋之战

1246年,贵由在乃马真后的支持下获得承认,得以继位汗位。

1247年,藏地各教派推举的代表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与阔端进行会谈(参见词条凉州会谈),会谈后颁布《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元朝政府设立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将西藏同中原内地各行省一样进行管辖和治理。

拔都与贵由在长子西征以后不和,在推举贵由为大汗时,拔都以病为由拒不参加忽里勒台大会。1247年秋,贵由以西巡为名准备进行西征,被认为实际上是要讨伐拔都。但在1248年春,贵由却突然在横相乙儿(今新疆额敏县附近)病死。

贵由死后,实力最强、地位最高的拔都作为长孙本有实力承继汗位,但他无意即位,遂提议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力挺拖雷的长子蒙哥为大汗。在拔都的极力支持下,蒙哥在1251年成功继位为汗。

蒙哥即位后,命其弟忽必烈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1253年,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于次年灭大理国。

在忽必烈南征时,蒙哥还指示其弟旭烈兀发动第三次西征。1253年,蒙古西征先锋军开始攻击里海南岸的木刺夷国。1256年,旭烈兀率主力抵达波斯,相继攻破或降服木剌夷的城堡,木剌夷国灭亡。1257年9月,旭烈兀向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发起进攻,1258年占领巴格达,灭阿拔斯王朝,伊斯兰教逊尼派的精神领袖、哈里发穆斯台耳绥姆被杀。1259年,蒙古军兵分三路,进入叙利亚,连破阿勒颇、大马士革等城,兵锋直抵加沙。

1258年,蒙哥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他本人亲领大军入四川,忽必烈领兵攻鄂州,大将兀良合台在灭大理后,迂回至越南北部,企图从南宋防御薄弱的湖湘地区发起攻击。1259年,蒙古在攻打合州(今中国重庆合川区)钓鱼城时染病,于1259年8月11日(元宪宗九年七月二十一日)死于该地。有史料认为他的死是由于进攻合州时所受的箭伤。包括《元史》在内的史料则断言他死于痢疾。拉施特《史集》则声称蒙哥死于霍乱。

攻鄂州的忽必烈闻知蒙哥死讯后,匆忙与宋守臣贾似道议和,北返争位。旭烈兀闻讯后亦回师波斯,静观局势发展。他留在叙利亚的少量军队在阿音札鲁特战役被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军队击败,标志着蒙古人向埃及和非洲的扩张被遏制。1264年,经新任大汗忽必烈册封,旭烈兀在西亚正式建立起伊利汗国(又称伊尔汗国)。伊利汗国的建立确立了蒙古人在西亚的统治。

  • 忽必烈时期,蒙古诸汗国的内讧与忽必烈的统一、对外征服(该部分主要为忽必烈及元朝的对外战争)

诸汗国内讧

蒙哥去世后,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忽必烈得知蒙哥死讯时尚在鄂州一带与南宋作战,后听说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准备集会称汗,立即与南宋议和并北上回到开平(今中国内蒙古多伦县),于1260年5月在以东道诸王塔察儿为首的蒙古宗王及汉人儒臣的支持下抢先集会称汗。阿里不哥闻讯后,在阿速台、玉龙答失、海都等宗王的支持下于同年6月在当时的大蒙古国首都哈拉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由于忽必烈长期居住在中原,任用汉人,推行汉法,改变了蒙古人的游牧传统,引起很多蒙古王公贵族的不满,故多数西道诸王当时均支持阿里不哥。为了争取宗王势力的支持,忽必烈默认了术赤后王别儿哥、察合台后王阿鲁忽及八剌、六弟旭烈兀对各自封地的合法统治权。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内战,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随后迁都大都(今中国北京),以上都为陪都。

1271年,忽必烈在其领地内定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蒙古文则称为“大元国”或“大元大蒙古国”,继承了原蒙古帝国的法统(忽必烈号“薛禅汗”)。但窝阔台的孙子、窝阔台汗国的海都仍然与忽必烈敌对,海都以叶密立为据点,联合术赤系诸王展开了反对忽必烈的斗争。钦察汗国的忙哥帖木儿本为忽必烈提名,但很快转为支持海都反对忽必烈。

忽必烈命察合台的八剌进攻海都,先胜后败。结果,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系诸王都想独占河中地区。为了调和彼此的矛盾,1269年在阿姆河以东的塔刺思草原(今哈萨克斯坦中亚塔拉斯河流域)集会决定,将河中三分给八刺、海都和忙哥帖木儿管辖。会上还决定诸王联合共同反对忽必烈。塔刺思会议后,忽必烈的拥护者被清除,他们将矛头转而指向拖雷系的伊利汗国。1270年,八剌发兵侵扰呼罗珊,并得到海都的援助,占领了呼罗珊的大部分地区。7月,伊利汗国的阿八哈汗派兵击败察合台军,八剌仅率残军5000逃往不花刺。不久后,八剌病死,不花帖木儿继承汗位。

不花帖木儿在位后,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分裂。1274年,海都将察合台汗国的汗位交给八刺之子都哇统治。都哇在位期间,把矛头指向伊利汗国和忽必烈的统治。他曾占领伊利汗国的哥疾宁,并以此为基础,几次远征印度,但这些征服都未能持久。

灭宋,统一中国

主词条:忽必烈灭宋之战

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而夺得汗位后,谋划新一轮的对宋战争。1267年,他用宋降将刘整之策,派兵围困南宋重镇襄樊,宋廷数次派重兵破围,均未成功。1273年,襄樊陷落,南宋防御体系崩溃。1276年,南宋太皇太后谢道清带宋恭帝出降,都城临安陷落。此后,元军开始着手消灭1279年,宋元双方在崖山外海进行了大海战,史称“崖山之战”,宋军战败,宰相陆秀夫负8岁的宋末帝赵昺跳海而死。至此,南宋灭亡,元朝统一中国。

攻高丽

主词条:蒙丽战争

早在1219年,蒙古协助高丽平定转进高丽的反蒙契丹遗民,并与高丽结成“兄弟之国”的关系。此后蒙古连年遣使向高丽索取岁贡,1225年因蒙古使臣著古与被杀而使两国关系中断。1231年,窝阔台所派的蒙军以杀使事件为由入侵高丽,先后展开了七次战争(窝阔台时期3次,贵由时期1次,蒙哥时期2次,忽必烈时期1次)。高丽起初难以抵挡蒙军,不得已向蒙古称臣,1232年因不堪蒙古的压迫而迁都江华岛,地方官民转移至山城或海岛,长期抵抗蒙军。虽曾取得射杀蒙古主帅撒礼塔等战果,但最终力不能支,高丽王室于1270年投降蒙古,离开江华岛,而三别抄为首的高丽反蒙势力继续在珍岛、耽罗岛(济州岛)坚持抗战,到1273年被彻底消灭,蒙丽战争结束。

侵入东南亚

主词条:元越战争

早在1257年,蒙古帝国为实现三面围攻南宋的战略,曾派兀良合台进攻今越南北部地区的陈朝。元灭宋后,又分别于1285年和1287年两度攻占越南北部。陈朝与占婆联合击退了元军。

元军还曾经进攻占城(今越南南部)。1287年元军攻入缅甸北部的蒲甘王国,并深入缅甸北部中部东部,部分元军进入阿萨姆地区,之后在1303年退出缅甸南部地区,缅甸北部中部东部是中国领土,属元朝的云南省。

元军于1292年至1293年对爪哇岛发动的海上远征无功而返。

征日本

主词条:元日战争

忽必烈迫使高丽臣服后,曾于1268年遣使日本,要求日本效法高丽来朝“通好”,否则将至“用兵”。但为日本镰仓幕府执政者北条时宗所拒,日本方面反而开始积极备战。其后忽必烈又两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见。1274年,忽必烈派大将忻都及高丽大将洪茶丘出征日本,元军攻陷对马岛,在日本肥前沿海登陆并击败日军。但元军无法突破九州岛崎岖的地形,且遭到日军顽抗。随后,征日元将刘复亨受伤,元军撤至船上。当夜意外而来的台风掀翻元军200多艘兵船,忻都连夜乘剩余船只撤退回国。1275年后,日本继续加强战备,而高丽国王多次反对元朝进一步的侵日计划。而元朝派去日本的使者杜世忠、何文著等均被斩首。忽必烈为此十分恼火,遂开始积极筹划第二次入侵。

1281年,忽必烈又派行省右丞相阿刺罕、行省右丞范文虎分统十余万军队、四千余艘船只,分别自南、北两路征日,在对马岛上会师。会师之后,阿刺罕逝世。忽必烈命中书省右丞阿塔海前往接替。可范文虎没有等阿塔海到达,即行进军,在日本平壶岛(今日本长崎北)登陆,结果不久碰上台风,这次台风历时多天,好不容易风雨停住(日本人后来称之为神风)。在夺取壹岐岛,进而攻打九州的战役中,元军进展不利,最终除了范文虎、忻都等人率领少量士卒逃回之外,其余部队都被歼灭或俘虏。

  • 忽必烈死后元朝及四大汗国的斗争

1294年忽必烈去世后,海都等继续与忽必烈的继承人元成宗铁穆耳(完泽笃汗)交战,直到海都于1301年去世。

1302年,海都去世,都哇成为察合台汗国的实际统治者,他把汗国的东部土地交给海都的儿子察八儿统治。但察八儿却想控制整个察合台汗国,与都哇发生了权力之争。都哇和察八儿之间的斗争,为元朝中央政府干预诸汗国事务提供了方便。元朝支持都哇,迫使察八儿屈从。从此,窝阔台系失去了对察合台汗国的统治权。

1304年,都哇与察八儿、明里帖木儿等诸王协商,决定改变与元朝为敌的政策,以承认元成宗为成吉思汗正统继承人为条件,换取元朝承认他们在西北地区立国的合法性。元成宗立即响应,终于达成了和约。元成宗、都哇与察八儿共同遣使伊利汗国,向新即位的完者都诏告和平。

1306年,都哇逝世。1309年,都哇的长子怯伯即位,以察八儿为首的窝阔台系诸王联合向怯伯汗发动进攻,在几次战役中都被击败,最后投奔了元武宗海山(曲律汗)。窝阔台家族的领地被察合台汗国和元朝瓜分。

在窝阔台汗国灭亡后,其余三大汗国仅在名义上仍为元朝的宗藩(元朝称其为西北诸王),实际独立的地位为元廷所承认。元朝保留了钦察汗和伊利汗在山西、河南等处的份地,每年颁给岁赐。伊利汗国君主即位仍需元朝皇帝(蒙古大汗)遣使册封,颁发“王府定国理民之宝”“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等汉文印玺,作为元朝的藩属国。此后金帐汗国的数位君主,如脱脱(肃宁王)、月即别等也得到了元朝皇帝的正式册封。

走向衰亡

  • 元朝的灭亡

主词条:元末民变、北元

从元成宗之后,元朝政治就日渐混乱。1351年,刘福通率白莲教教众和被征挖黄河河道的河工起事,组织红巾军对抗元军,开始了红巾军起义。1368年,中国南方起义军首领朱元璋驱逐了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建立明朝,蒙古帝国势力撤回蒙古高原,结束对中国的统治。蒙古高原的蒙古帝国也沿用对汉人的大元国号,被汉人官史称为北元,至1402年去元国号,而结束后衍生为鞑靼和瓦剌。

  • 察合台、伊利与钦察汗国的分裂与灭亡

察合台汗国在1369年分裂为东察合台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国。西察合台汗国逐渐演变为帖木儿帝国。东察合台则在15世纪中叶歪思汗死后因诸子争位而分裂。1514年,察合台后裔赛依德在原察合台汗国的旧地上创立了叶尔羌汗国。17世纪以后,汗国内争权夺利,最终为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所灭。

伊利汗国的君主们都住在大不里士附近,夏天移居阿剌答黑,冬季住巴格达。汗国到合赞汗在位时期,汗国国力最强。他同英国、法国和罗马教廷建立了使节来往关系;对内进行改革,进一步发展了文化科学事业。1316年完者都死后,汗国逐渐衰落。1327年,鲁木长官出班叛乱。不久,斡亦刺惕部人阿里帕迪沙又发动叛乱。1335年阿布·赛义德死后,诸王争立,内战不息,伊利汗国迅速瓦解,国家分裂成东波斯、阿富汗斯坦的卡尔提德王朝,西波斯的穆札法尔王朝和札剌亦儿蒙古人的札剌亦儿王朝,土耳其的楚邦王朝,彼此互相攻杀。自14世纪30年代开始,术赤后裔月即别从打耳班入侵。后来,这些地方政权在14世纪80年代被帖木儿帝国逐个击破,于1388年被全部征服。伊利汗国至此灭亡。

在明朝推翻元朝的同时,钦察汗国内部持续不断的斗争,使汗庭的权力日益削弱,拔都系主要分支被新兴起的白帐汗国所取代。14世纪末叶,汗国呈现出全面衰败的局面。花刺子模、克里米亚、保加尔逐渐从汗国中分裂出去,同时又遭到中亚帖木儿的侵袭,而后莫斯科大公国开始崛起,蒙古人在中东欧、西北亚逐渐失去了控制力。15世纪后,钦察汗国分裂为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诺盖汗国、西伯利亚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大帐汗国等政权。1502年,钦察末代大汗赛克赫阿里被克里米亚汗国击败,钦察汗国灭亡。16世纪50年代,俄国沙皇伊凡四世先后占领了喀山、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亚等汗国,金帐汗国领土基本并入沙皇俄国领地。

疆域

主词条:元朝行政区划、蒙古四大汗国

蒙古帝国统治了东亚大部分、北亚、南亚部分(巴基斯坦)、中亚、中东、西亚、现代的土耳其部分、俄罗斯、东欧。为元朝与四大汗国的联合体。鼎盛时期的国土面积达33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面积的22%。

政治

成吉思汗上台伊始,便着手改革,消除落后的部落体系,建立新的政治、军事、社会组织,以巩固新兴政权的统治。在此过程中,成吉思汗为蒙古帝国制定了法律,创建了千户、怯薛、印牌等一系列制度,确立了蒙古帝国政治和经济统治模式。

  • 领户分封

主词条:千户制、怯薛制

成吉思汗首先打破古老的血缘关系,摈弃传统的部落、氏族单位,对所有臣民进行户口登记,将其按照十户、百户、千户的结构纳入军政、军民合一的组织框架中。以往的部落贵族皆以百户长、千户长的身份充任国家官吏。成吉思汗把全国的土地和人户分封给诸子、诸弟等宗室成员。大汗权力高于一切,是整个蒙古统治阶级的最高代表;皇室宗亲构成的“黄金贵族”和各级那颜贵族组成封建统治阶级;而分属各级人户制度下的广大牧民,则固定在指定的区域之内。“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是所有成年男子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职责。一旦有战事,便携带武器、马匹及粮秣,在各级长官率领下出征作战,据说其总数可达70万之众。

在全民皆兵的基础上,成吉思汗还握有三支精锐之师——怯薛军。它是由万名壮勇的贵族子弟组成的近卫军,平素司拱卫大汗金帐之责,战时则担中军护驾之任,往往是成吉思汗在战争最关键时刻投入战场,以决定胜负的生力军。同时,这支精锐勇猛之师亦是大汗震慑地方割据势力的重要力量。怯薛卫士职守明确,制度严密,享有种种特权,绝对效忠大汗,成为蒙古军事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坚。

  • 设置断事官

成吉思汗还强化国家司法机构,设置了断事官——达鲁花赤。建国前,他曾命异母弟别里古台担任断事官(札鲁花赤,jarquci,“整治外头的事”),审断斗殴、偷盗、诈伪等事件。到建立大蒙古国时,成吉思汗命养弟失吉忽秃忽为最高断事官(即大断事官),主持分封民户和惩治盗贼、诈伪等事,把分配给宗室诸王和划归各千户的民户数、判决的案件,都记在青册(koko debter)上,任何人不许更改。大断事官就是大蒙古国中央的司法行政长官,所以被称为“国相”。直到元世祖初年,大断事官一直保持着中央最高行政官(丞相)的地位。在他之下设有许多僚属,组成断事官机构。诸王也各置断事官管理本部百姓。

  • 颁布文法

主词条:大扎撒

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前,由于蒙古族还没有文字,因此也不可能有成文法。蒙古人中有许多古来的“约孙”(yosun,意为道理、规矩、缘故,元代通常译为“体例”),它包含了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社会习惯和行为规范。鉴于因各部贵族攻战、兼并而导致的社会秩序崩坏的局面,成吉思汗认为要绥服嚣嚣众民,必须“用极严厉的札撒来建立秩序,智者勇者使为统将,捷者巧者使掌后营(奥鲁),愚者贱者亦授以执鞭之役,遣就畜牧”,使人们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建国前后,他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训言(必里克,bilik)。在1219年西征前的大会上,又“重新确定了训言、法令和古来的体制”,下令全部写在纸卷上,编定为《大札撒》(《札撒大典》,札撒有“命令”“法令”的意思)。后来每当新大汗即位,或诸王朝会共议国家大事,都要先捧出《大札撤》诵读,遵照其中的有关条文行事。元人说:“凡大宴,世臣掌金匮之书,必陈祖宗《大札撒》以为训。”

《大札撒》是大蒙古国的法典,原书虽已失传,但中外史籍保留了它的许多条款,如那颜们除君主外不得投靠他人,不得擅离职守,违者死;构乱皇室,挑拨是非,助此反彼者处死;收留逃奴不归还其主者死;盗人牲畜者九倍偿还,不能偿还者以子女作抵。此外还有许多保护草扬、水源、马匹以及宰杀牲畜方法的规定等等。

成吉思汗所创建的国家机构、军政制度、成文法规推动了蒙古社会的文明进程。

军事

军事征服

主词条:蒙灭西夏之战、蒙金战争、蒙宋战争、蒙古西征、蒙丽战争等

军队建设

主词条:蒙古骑兵、怯薛制

文化

姓氏

主词条:蒙古族姓氏

天文和科学

  • 天文

蒙古民族很早就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这首先源于他们长期的游牧生活实践。据《蒙古秘史》和《世界征服者史》记载,他们掌握天象变化规律并掌握着能够准确记录纪年、月、日、时刻的方式方法。他们当中还出现了星占家。星占家(占卜者)绘制了天宫图,以观察和预测天象变化。另据拉施特《史集》记载,蒙哥大汗登基的日期就是星占家们测定出来的。在那几天中,那里的天空一直被乌云遮盖着,不断下着雨,任何人见不到太阳。而恰好在星占家选作天象观察的那个时刻,照耀世界的太阳,从乌云里面露出来了,天空绽开了与太阳相等的一块地方,星占家们便容易地测定了(行星)在地平线上的高度。月亮被太阳照射才发光的道理,在当时已为蒙古人所知,他们说太阳是月亮的母亲,因为月亮是从太阳那里得到它的光辉。蒙哥汗在位时,法国使者卢布鲁克在蒙古汗国都城哈剌和林(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额尔德尼召北)亲眼见到过星占家,他们之中有些人熟悉天文学,能预言日蚀和月蚀的时间。1233年,窝阔台汗在燕京修制浑天仪;蒙哥汗也曾下令建造了一座天文台。

  • 医学

蒙古族有比较丰富的医学知识,早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前,蒙古兀剌速惕、帖良古惕、客思迪迷等森林部落,就以熟悉蒙古药剂、用蒙古治病方法治愈患者而闻名于世。《蒙古秘史》也曾提到蒙古人用热敷的方法或用嘴吸取陈血的方法治疗伤口。蒙古军出征时,携带止血药,防止中矢流血身亡。如札剌台人(札剌亦儿部)朔鲁罕在野狐岭战斗中被流矢击中,成吉思汗即用哈迪儿(止血药)敷之。

  • 军事工程

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已能按照机械原理制造火炮。如成吉思汗曾问炮手虬木海说:“攻城略地,兵仗何先?”虬木海回答道:“攻城以炮石为先,力重而能及远故也”。

  • 水利

蒙古族中有悠久的兴修水利的历史。成吉思汗在位时,弘吉剌部人图忽察儿曾修筑过堤坝,被称为答兰-图儿合黑-图忽察儿。

建筑与工艺

  • 建筑

蒙古人逐水草迁移,以毡帐为居室,所以对制作毡帐有很高的技术。当地牧民的毡帐用白毛毡覆盖,毛毡上面涂以石灰或白粘土和骨粉,使之更为洁白,有时也把毛毡涂成黑色。覆盖在天窗周围的毛毡,饰以各种图案,门口悬挂着绣有各种颜色图案的毛毡。大汗及诸王的毡帐则涂上金色,举行宴会的毡帐可容纳2000人。

  • 工艺

蒙古人的编织和印染技术也有一定的水平。他们将树枝劈开编成箱子,用牛油或羊奶浸过,并以多种颜色图案的黑毛毡覆盖在箱子上面,以保持其坚固性和美观。这样的箱子可以用来放寝具和珍贵物品。已婚的妇女都有很漂亮的车辆。

蒙古的冶炼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公元前10世纪就已能熔铁出山。据史集记载,兀良合人善于铸铁;《新五代史》载:契丹之东北至篾劫子(蒙兀室韦之音转)其地多铜、铁、金、银,其人工巧,铜铁诸器皆精好,善织毛锦。蒙古族中广为流传的《四巧匠颂》中的四巧匠是蒙古族的希瑞巧匠、汉族的王巧匠、撒尔塔兀拉的根哥巧匠和唐兀惕的巴拉希巧匠。他们心灵手巧,精通百艺,对发展当时蒙古地区金属工艺起到了重要作用。装饰弓、矛、剑、盾、箭筒,尤其马鞍具,是蒙古族牧民的一贯爱好。大汗的坐椅是包金的,龙头虎状,鞍马带上亦以黄金盘龙为饰。鞍鞒喜欢配有各种装饰,有的绘制图案,有的用骨雕镶嵌,有的镶嵌金属工艺制品。蒙古民族更是一直喜欢银碗、金杯等生活用品。

这一时期,石雕、木雕、骨雕工艺有了很大发展。银盒的雕刻等实用美术,或细腻或豪放,有浮雕也有透雕。用羊角雕刻镶嵌的杯子,以及用桦树皮制作的各种器皿也多为流传。这些雕刻品不仅是实用品,也是艺术品,它体现了自然美、色泽美、材料美的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有草原雕刻艺术的传统方法,也有变化丰富的外来风格,生动、质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刺绣艺术表现在衣、食、住、行中。贵族上层人士的服饰华丽美观、珠翠金宝,衣冠腰带十分讲究,其刺绣花纹丰富,色彩鲜明。当时社会上还流行着一种姑姑冠帽,“以书木为骨,包以红绢金帛,帽顶上用四尺长的柳枝或铁打成枝,包以青毡……翠花或五彩帛饰之,令其飞动”,十分有趣。

文字与教育

  • 文字

主词条:蒙古文字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之时,就确定畏兀体蒙古文为全国通用的文字,用其记录《大札撒》、必力克,书写公文、信件、碑文等。如1225年的《成吉思汗石文》、贵由汗的玺文及1250年的《蒙哥汗石文》,均用畏兀儿文镌刻。当时用这种文字书写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已经形成,而且这种书面语有别于民间口语。成吉思汗采用畏兀儿文字的同时,也采用了用这种文字书写的古代书面语。

蒙古文字的创立及运用,为高原诸部间的联合提供了文化上的凝聚力,使操九种语言的各部形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蒙古族。随着蒙古统治者的对外扩张,蒙古语言和文字的使用范围日趋广泛,到13世纪时,蒙古语几乎成为世界语。

文学

早在13世纪以前,蒙古诸部已经形成了规范化的口头文学语言,其特点是词句简练易懂,意义明确。内容包括故事、传说、诗歌、赞颂词、谚语、谜语等种类,其中以诗歌最为突出。蒙古人未使用文字以前,各部之间的信使来往都用押韵的隐喻诗歌传递。这些诗歌极富想象力和比喻技巧。

除民间口头文学之外,在民间还广泛地流传着诸多的英雄史诗。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是历史的珍贵杰作,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都反映了当时蒙古书面文学发展的水平。该书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伟大业绩,歌颂了新兴的蒙古汗国,反映了13世纪蒙古社会的发展状况。在写作技巧上,搜集和吸收了民间口头文学的精华,把编年史体例与文学的形象描写结合在一起,系统地叙述了蒙古500年的历史。此外,反映这一时期的杰出文学作品还有《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等。

  • 风俗

自古以来,蒙古人就善歌善舞,早在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在欢度喜庆日子时,便以集体跳舞的形式表示庆贺。据《蒙古秘史》记载,在乃蛮部的汗斡尔朵(行宫)内已经有了乐队。另据《史集》所载,每天晚上窝阔台汗都招请弓弩手和角斗士进行射箭和摔跤比赛。据《蒙鞑备录》记载,木华黎出征时,亦以女乐随行。多以十四人等弹《大官乐》曲,拍手为节,甚低,其舞甚异。对于其他民族的乐器,诸汗亦给予重视,太祖初年,以河西高智耀言,征用西夏旧乐。从1240年开始,令制登歌乐。摔跤、射箭、赛马是蒙古人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优秀的摔跤手被誉为孛阔(力士)。另外,打猎亦为人们所喜爱,它既是体育活动,又是军事训练,优秀射手被誉为篾儿干。

每逢大节日,蒙古族人都举行盛大的宴会。正月初一,是蒙古人的春节。这一天,他们不分男女老幼,都身着白色衣服,骑白马、饮白食(奶)。五月初九,是一年一度蒙古人第一次喝新酿制的忽迷思的日子,以表明新春已到。这一天,占卜者们把当地的所有白色母马集中到一起,以表示将其献给神灵,把新酿制的忽迷思洒在地上,然后举行盛大宴会。另外,当日蚀或月蚀现象消失时,则也举行盛大宴会。

  • 教育

蒙古人拥有重视家庭祖训和学校教育的传统。每个家庭的父母都承担着对子女讲授其氏族部落历史的义务。因为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系谱的习俗,他们视系谱为财产,而且形成人们共同遵守的规矩,世代相传。同时,每个家庭还各自有祖先传下来的训教,用以教育后代。

学校教育始于13世纪初。据《元史·塔塔统阿传》记载,1204年成吉思汗俘获了乃蛮部太阳汗的掌玺官、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命他给诸王子弟教授畏兀儿文字,以书写国语。窝阔台汗时期,术赤曾派畏兀儿人阔儿吉恩去教授蒙古儿童。忽必烈于1269年设置诸路蒙古字学,1271年立京师蒙古国子学。元顺帝时也曾颁诏兴举蒙古字学。同时在中央还设有蒙古司业、蒙古博士、助教、教授、学正等学官;在诸路设有蒙古学正、蒙古字学教授,或设蒙古提举学校官,掌管教学事宜。另外统治者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如中统年间,忽必烈曾谕令:“凡诸生进修者,严加训诲,务使成材,以备选用。”并给入校学习的生员以一定照顾,如除命有司割地给诸路蒙古学生员饩廪外,并免杂役,官给纸札饮食,学成之后,并量授官职等。这些学校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如每次乡试所取的举人和会试所取的进士中,都有蒙古族人,像忽都达儿、阿察赤、笃列图、普颜不花、朵列图、买住、赫德溥化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尊儒是窝阔台汗治理中原的重要措施之一。1236年,在燕京、平阳分别设立了编修所和经籍所,着力编纂经史。在汗庭内录用了一批儒士,命他们讲解《九经》等。忽必烈还在潜邸时,身边就已聚集了一大批以汉族为主的知识分子。到他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时,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推动了蒙古国家汉化的进程。

宗教信仰

萨满教是蒙古草原的原始宗教。蒙古汗国建立后,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均传入汗国。蒙古人认为太阳、月亮、火、水、土、山川、河流等都有神灵。神灵的偶像称之为翁棍,用毡制成,予以供奉。偶像一般放在帐幕门口的两侧,在偶像的下面有用毛毡制作的牛、羊模型,人们视偶像为家畜的保护者,能够赐给他们乳酪和马。在毡帐内的中央位置也挂着一个偶像,它是保护神。蒙古人并且认为四方都有神灵,神无处不在。最高神灵称之为“腾格里”(长生天),它是一切可见和不可见事物的创造者,能够赐予人类真善美和假恶丑。当时许多人认为雷霆就是天神的怒吼。

腾格里和人之间的通话者为巫师,男巫称孛,女巫称伊都干。巫师兼星占、占卜、医师于一身,在蒙古人中颇有威望。据《出使蒙古记》所载:正如蒙哥汗所承认的,他们的占卜者是他们的教士,占卜都命令做的任何事情,必须立即执行,毫不迟延。巫师能观察天象,预言日蚀和月蚀的时间,宣布吉凶日子。军队出征,没有他们的应允,决不能轻易出动;男孩子降生时,需请占卜者预言其命运;当有人患病时,亦需请巫师念咒语。在蒙古汗国,巫师已成为人数众多的特殊阶层,他们不仅活跃在民间,而且在汗庭中也集中了很多。占卜者们人数很多,并且总是有一个首领,像是一个主教。这个首领总是把他的帐幕安置在蒙哥汗的主要帐幕前面,相距约一掷石之远。送到宫廷去的一切物品,都须由巫师拿着在两堆火之间通过,目的是起净化作用,这是巫师的职责之一。

评价

正面

在1217年至1270年的半个多世纪中,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战争规模之大、行军路途之遥、征服地区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其攻势被称作“蒙古旋风”。大蒙古国在鼎盛时期统治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东欧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帝国。蒙古征服冲破了亚欧各国的疆界,使东西方交通畅通,有利于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客观上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整个丝绸之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只有一个国家控制,这使得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比其他分裂时期要容易得多。大蒙古国的驿站制度,形成了当今邮政的雏形。

负面

蒙古征服战争具有扩张性,是非正义战争,战争给东亚、中亚、西亚和东欧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成吉思汗曾梦想“让青天之下皆成蒙古人之牧场”。众多古代文献都记载,在蒙古帝国的扩张过程中,无数的古代文明遭到彻底毁灭,无数个城池被夷为平地。DavidNicole在《The Mongol War lords》中说,“恐怖和大规模灭绝反对者是蒙古人屡试不爽的战术”。

影响

对中国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征服行动客观上为中国所谓的再次统一于一个政权之下奠定了基础,蒙古帝国分出来的元朝再次统一了中国。1211年,新疆各地归属蒙古帝国;1247年,吐蕃被蒙古招降,在元朝建立后首次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76年,结束了云南长期割据于中央政权的局面。从此分裂四百多年的中国也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七次统一。现位于今中国境内的金、南宋、西辽、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等,只是大蒙古国疆域的一部分,而后西辽被划入成吉思汗次子所建的察合台汗国。

1963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联合发表的“九评苏共”中第四评《新殖民主义的辩护士》中说:“成吉思汗是当时蒙古的汗,中国和俄国,都是遭受侵略的。”在这之前,鲁迅也持此看法。

对世界各国

  • 欧洲

通常认为,1346年,在金帐汗国军队进攻黑海港口城市卡法(又译克法,现乌克兰城市费奥多西亚)时,用抛石机将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尸体抛进城内,这是西方社会有纪录以来第一次细菌战。鼠疫原产中亚,其携带者是土拨鼠。在大蒙古国之前鼠疫曾多次传入中国,所以虽然中国也曾发生过地区性鼠疫传染,但中国人也逐渐有了对鼠疫的免疫力,而欧洲人则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鼠疫。在卡法的一个热那亚商人将带病的跳蚤无意间带到意大利的热那亚共和国,于是鼠疫在欧洲广泛传播,使得当时欧洲丧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成为令人闻之色变的“黑死病”。黑死病的爆发,对人的关心的人文主义随之觉醒。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第一部代表作《十日谈》就是薄伽丘在黑死病泛滥最猖獗的时期写成的,描述1348年发生在意大利的可怕瘟疫。欧洲就此迎来了文艺复兴的曙光。

由于蒙古铁骑连下数十城,占领欧洲多个国家,使欧洲各国君主一度陷入恐慌。后来在19世纪出现了所谓的“黄祸论”,一些说法认为泛指所有东亚人带来的威胁时,常回溯用于13至14世纪的大蒙古国时期。

  • 俄罗斯

位于东欧的前金帐汗国属国莫斯科公国统治者在金帐汗国统治时代曾长期把持了当时蒙古人遥控罗斯诸国的弗拉基米尔大公的位置,并代表蒙古进行收税,势力逐渐膨胀。在蒙古诸汗国衰败之后,莫斯科公国崛起并占领了从前金帐汗国中的相当一部分,发展成为后来的俄罗斯帝国。当代的俄罗斯国家的形成有明显的当年的大蒙古国的因素。俄国历史学家瓦西里·奥西波维奇·克柳切夫斯基认为俄罗斯的统一,蒙古至少有一半功劳。另一位欧亚主义哲学家尼古拉·谢尔盖耶维奇·特鲁别茨科伊在他的经典著作《论俄罗斯文化中的图兰成分》指出莫斯科要感谢蒙古统治,俄国在消灭喀山汗国与阿斯特拉罕汗国后才成为强国。莫斯科公国的贵族就有20%曾与蒙古人通婚,莫斯科公国政府的制度也是蒙古式的。从本质上说,俄罗斯是一个东正教蒙古国家。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响,有大量蒙古语借字、邮政、税收、衣服也受蒙古影响,军制与法制是从蒙古学的。俄罗斯人也被“图兰化”。

  • 东北亚

在日本,为了对付元军入侵而进行的全国范围的改编使得其经济和军事都处于重压之下,并且整个国家的资源使用已经到了极限。元军入侵也使得日本的镰仓幕府能继续延续其统治。但由于战后受货币经济影响,幕府无法恩赏抗元官兵,加剧了国内矛盾。镰仓幕府最终灭亡。

在朝鲜半岛,高丽王朝在蒙古军队屡次征伐后,归顺于蒙古,成为统治中国的元朝的“驸马国”,高丽国王处于元朝的监视之下,直到至正十六年(1356年)为止,高丽都处于“元干涉期”。

帝王世系

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

庙号

谥号

尊号

名讳

统治时间

熙祖

毅玄皇帝

-

孛儿只斤·孛端察儿

世祖追崇

宣祖

功哲皇帝

-

孛儿只斤·合不勒

世祖追崇

烈祖

神元皇帝

-

孛儿只斤·也速该

世祖追崇

太祖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铁木真

1206年-1227年

圣宗

忠武皇帝

-

孛儿只斤·察合台

世祖追崇

穆宗

道宁皇帝

-

孛儿只斤·术赤

世祖追崇

睿宗

景襄皇帝

也可那颜

孛儿只斤·拖雷

1227年-1229年(监国)

世祖追崇

太宗

英文皇帝

木亦坚汗

孛儿只斤·窝阔台

1229年-1241年

-

昭慈皇后

-

乃马真·脱列哥那

1241年-1246年(称制)

定宗

简平皇帝

库裕克汗

孛儿只斤·贵由

1246年-1248年

-

钦淑皇后

-

斡兀立·海迷失

1248年-1251年(称制)

宪宗

桓肃皇帝

-

孛儿只斤·蒙哥

1251年-1259年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禅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

中统1260年-1264年

至元1264年-1271年

元朝(1271年-1368年)

庙号

谥号

尊号

名讳

统治时间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薛禅汗

孛儿只斤·忽必烈

至元1271年-1294年

裕宗

文惠明孝皇帝

-

孛儿只斤·真金

成宗追崇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

完泽笃汗

孛儿只斤·铁穆耳

元贞1295年-1297年

大德1297年-1307年

顺宗

昭圣衍孝皇帝

-

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

武宗追崇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

曲律汗

孛儿只斤·海山

至大1308年-1311年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

普颜笃汗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

八达

皇庆1312年-1313年

延祐1314年-1320年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

格坚汗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至治1321年-1323年

显宗

光圣仁孝皇帝

-

孛儿只斤·甘麻剌

泰定帝追崇,后被剥夺

-

-

-

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泰定1324年-1328年

致和1328年

-

-

-

孛儿只斤·阿速吉八

天顺1328年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

札牙笃汗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天历1328年-1330年

至顺1330年-1332年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

忽都笃汗

孛儿只斤·和世琜

天历1329年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

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至顺1332年

惠宗

-

乌哈噶图汗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至顺1333年

元统1333年-1335年

至元1335年-1340年

至正1341年-1370年

北元(1368年-1388年或1402年)

庙号

尊号

名讳

统治时间

惠宗

乌哈噶图汗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至正1368年-1370年

昭宗

必里克图汗

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宣光1370年-1378年

-

乌萨哈尔汗

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

天元1378年-1388年

-

卓里克图汗

孛儿只斤·也速迭儿

1389年-1391年

-

恩克汗

孛儿只斤·恩克

1391年-1394年

-

尼古埒苏克齐汗

孛儿只斤·额勒伯克

1393年-1399年

-

掍特穆尔汗

孛儿只斤·坤帖木儿

1400年-1402年

瓦剌部鬼力赤相继攻杀额勒伯克、坤帖木儿后篡夺汗位,《明史》认为鬼力赤去元国号、帝号,称可汗。故本表所录仅至坤帖木儿。

  • 四大汗国

参见词条: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

参考资料

1.缅怀长生天之子——成吉思汗·历史新知网 ·

2.世界史上最大的帝国·学习啦

3.蒙古帝国和元朝的区别 元朝蒙古帝国的疆域变迁及归宿 ·新知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