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放水节(四川省都江堰地区节日)

2023-09-10 20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都江堰放水节

四川省都江堰地区节日

清明放水节是四川省都江堰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时节,都江堰市便迎来了从公元978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清明放水节大型旅游活动,以纪念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的李冰父子。古时,每到冬季,人们便用杩槎筑成临时围堰,使岷江水或入内江,或入外江,然后淘修河床,加固河堤,这就是岁修。

到了清明时节,举行既隆重又热烈的仪式,祭祀李冰父子,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然后拆除杩槎,滚滚岷江水直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千里阔野。表达了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节日时间 清明时节
流行地区 四川都江堰
节日起源 祭祀
节日活动 祭水、拜水、放水
节日意义 祭祀李冰父子,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设定时间 978年
中文名称 都江堰放水节

简介

追溯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它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演进不断发生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和精神价值却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通过这一盛大和独特的民俗仪式,表达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美满的美好祝福。

清明放水节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地都江堰市的传统民俗文化。历史上,每年农历的清明节在都江堰都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以预祝当年农业丰收,这是川西平原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届时,地方官员要亲自主持放水仪式,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

放水节初始于"祀水"。那是因为都江堰修筑以前,沿江两岸水患无常,人们饱受水患之苦,为了祈求"水神"的保护,常常沿江"祀水"。都江堰修筑成功后,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谨,后人为了纪念伟大的李冰父子,人们将以前"祀水"改为了"祀李冰"。当地群众也自发地组织到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举办二王庙庙会,又称清明会。

每到冬天枯水季节,人们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维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维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清明节内江灌溉区需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隆重仪式,撤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这个仪式就叫"开水"。唐朝清明节在岷江岸边举行的"春秋设牛戏",就是最早的"放水节"。公元978年,北宋政府正式将清明节这一天定为放水节。

清明放水节再现了成都平原农耕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先贤、崇德报恩的优秀品质,具有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如今,都江堰终年均可放水。但清明节放水的旧制仍是川西人民值得纪念的节日。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传统和富有巴蜀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放水节砍杩槎活动仍每年如期举行。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中华民族是以农业繁衍生息的古老民族,水是人们最重要的资源。在远古洪荒年代,没有科学知识,每遇洪涝灾害,人们就以为是水神在作怪,为了免除灾难,风调雨顺,就只好祈求虚幻的“水神”,于是古代便出现了“祀水”仪式。

传说中的水神叫“河伯”,西门豹治邺说的就是这类故事岷江流域也不例外,秦以前的岷江水患无常,沿江两岸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纯朴厚道的人们每到洪水季节总要捧着三牲到河边“祀水”,一年又一年的乞求河神保佑他们。据说李冰的女儿冰儿,就曾作了“祀水”的牺牲品。

到了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带领民工,修筑了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从此使得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都江堰延续至今,历久不衰,主要原因就是保持了严格的岁修制度,人们为了纪念李冰,于是将“祀水”改为“祀李冰”。

每到冬天枯水季节,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清明节内江灌区需水春灌,便在渠道举行既隆重又热闹的仪式,拆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这个仪式就叫“开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正式由官方将清明节这一天定为“放水节”,到了清代又被称为“祀水”,民国后恢复了“放水节”这一称谓。“放水节”是川西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其盛况尤胜春节。

程序

旧时,大典通常由四川高级官司员主持。放水前一日,有关人员先到郫县望从祠祭祀望帝、丛帝。放水之日,仪仗队抬着祭品,鼓乐前导,主祭官率众人出玉垒关至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随后主祭官朗诵《迎神辞》。

举行祟把敷泽兴济通佑显惠襄护王、承绩广惠显英普济昭福王典礼,全体肃立;奏乐,设迎神位;还神;授花;引赞导主祭,官恭谊王位前立正;唱纪念歌;进席,献帛;晋爵,献爵;进食,献食;主祭官诣读祝位前肃立读祝’;全体向李二郎父子位前行三鞠躬礼;奠爵;焚祝帛;奏乐;设送神位送神(唱民工歌送);礼成,鸣炮。祭:把时,先到伏龙观祭李冰,再到二王庙祭二郎。

官祭一般清明岁修完毕结合放水庆典二道举行。祭完李冰父子后即到杨泅庙江边祭招后鸣饱放水.官祭之外,还有民祭。传说旧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生日,后两日为李冰生日。因此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川西受益区人民不辞艰苦跋涉,扶老携幼,带着祭品,来庙祭把,每日多达万人以上抓《灌县乡土志》中说:“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至今民祭之日,二王庙里人山人海,香烟缭绕,虔诚之态,令人感动。

然后,砍杩槎放水。杩槎是将三根木棒的顶端都扎在一起构成的三角架,它和签子、捶笆等一起,填土筑堤,可截断流水。主持都一声令下,"咚咚咚"三声礼炮,身强力壮的堰工奋力砍断鱼嘴前阻断内江的杩槎上绑索,河滩上的人群用力拉绳,杩槎解体倒下,江水顷刻奔涌而出。此时,年轻人跟着水流奔跑,并不断用石头向水流的最前端打去,称为"打水头"。人们争舀"头水"祭神,认为这样可以消灾祈福,求得神灵庇佑,该俗现仍流行。

将军庙前江边鸣炮放水。随着三声炮响,两岸顿时鞭炮齐鸣,鼓乐喧天,堰工们先卸去压盘石和压盘木,将士埂挖至水面,拆去水面以上搪梁,砍断岭子木、再砍断盘杠结点竹线,拉倒撑子木和座兜,最后用大绳绑住“揭脑顶”,拉倒揭搓放水。砍揭搓放水后,主祭官等即离座策马奔成都;祈求人快水多。

堰工们要用竹杆打水头,告诉流水:不要好坏朗不要冲毁桥梁,要安通顺轨,为民造福。年轻人沿江用石于迟打“水脑壳”。有的人放下鸭子,年轻人下水争抢水头鸭’。老人们则争舀头水”敬神,祈祷五谷丰登。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与民工一道抢修都江堰,次年清明举行了解放后第一个清明放水节,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李井泉主持庆典,英国《泰晤士报》为重建新闻予以报道。1957年后,修建了节制闸门,都江堰不用全部断流,砍杩槎放水仪式不再举行。

1990年,都江堰市委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决定恢复都江堰清明模拟放水活动。1991年的清明放水节活动丰富多彩。‘节日’期间,举办了为期三天的清明艺术节、迎春花会,李冰灯会和物资交流会,恢复了仿古祭祀表演,使中外来宾交口称赞放水节是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天府第一盛会”。

1993年的放水节,增设了祭坛,增加了面具舞等表演,城区举行了盛大的文艺表演,街头装饰一新。入夜,礼花冲天而起,灿烂夺目。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对吸引投资,发展经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94是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都江堰管理处,都江堰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规模宏大的都江堰国际清明放水节,更是盛况空前。

参考资料

1.都江堰放水节·成都市人民政府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