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叶病(植物毛细根发育不良造成的疾病)

2023-09-14 25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黄叶病

植物毛细根发育不良造成的疾病

黄叶病是缺锌、缺铁的表现,造成黄叶的主要原因是土质黏重,板结,积水,通气不良,导致毛细根发育不良甚至枯死。严重影响了根部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导致叶片营养溃乏而形成黄叶病。个别叶脉绿色、叶片变黄、叶缘发白、严重者叶缘焦枯;有些树主根上有根瘤或细根上段状坏死。

中文名 黄叶病
表现 缺锌、缺铁
原因 土质黏重
现象 叶片变黄、叶缘发白
病毒钝化温度 56-58℃

基本内容

水稻黄叶病

病原 Rice transitory yellowing virus称简RTYV,称水稻黄叶病毒或暂黄病毒,属病毒。病毒粒体呈子弹状或杆菌状,大小120-140×96(nm),多聚集于细胞核的内外膜间,也有散布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病毒钝化温度56-58℃,稀释限点100000-1000000倍,体外存活期30℃为36小时,0-2℃为11天。病毒粒体常限制在韧皮部细胞中。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黄叶病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传播。能终身传毒,不经卵传递。病毒在介体昆虫体内、再生稻、看麦娘等植物上越冬,翌年传至早稻,成为初侵染源。收获后叶蝉迁飞至二季稻上传毒,二季稻收获后,病毒又随介体在冬季寄主上越冬。介体昆虫数量多,带毒率高发病重。一般籼稻较粳、糯稻发病轻,并以杂交稻耐病性最好。夏季少雨、干旱,促进叶蝉繁殖,有利于活动取食,还缩短了循回期和潜育期,有利于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1)加强农业防治,尽量减少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切断介体昆虫辗转为害。深翻地,减少越冬寄主和越立虫源。合理布局,连片种植,尽可能种植熟期相近的品种,减少介体迁移传病。早播要种植抗病品种。收获时要背向割稻。(2)选用抗病良种如白壳矮、博罗矮、IR29、溪南矮、木泉等。(3)治虫防病把介体昆虫消灭在传毒之前,早稻在冬代叶蝉迁飞前移栽。

在越冬代叶蝉迁移期和稻田一代若虫盛孵期进行防治。双季稻区在早稻大量收割期至叶蝉迁飞高峰前后防治。晚稻秧田,从真叶开始注意防治,结合网捕。晚稻连作田初期加强防治,间隔3-5天一次。单双季稻混栽对早稻要加强防治。晚稻早栽早期也要加强防虫。使用药剂可选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每667m225g或35%速虱净乳油100ml、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50L喷洒,隔3-5天1次,连防1-3次。

黄叶病是缺锌、缺铁的表现,造成黄叶的主要原因是土质黏重,板结,积水,通气不良,导致毛细根发育不良甚至枯死。严重影响了根部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导致叶片营养溃乏而形成黄叶病。个别叶脉绿色、叶片变黄、叶缘发白、严重者叶缘焦枯;有些树主根上有根瘤或细根上段状坏死。

病原特征

水稻黄矮病病原是水稻黄矮病毒(PYSV)。

形态特征

水稻黄矮病毒(PYSV)粒体弹状或秆状质粒:弹状质粒长度为120-136纳米,宽度约88-100纳米,具有83-100纳米×40-50纳米大小的核心和厚度约25纳米的外壁。在水稻黄矮病病叶切片中,在业肉细胞核膜周围和核内密集着大量的秆状和弹状病毒质粒,有些质粒夹在核膜中间,在甲基丙烯酸酯切片中,弹状质粒大小为100-125纳米×50-75纳米。

秆状质粒大小为200-250纳米×50-75纳米质粒具有核心和外壁结构,当质粒被横切时,核心中央为一透明孔。病毒质粒可少量散布或大量存在于业肉细胞核内和细胞质中,也有少量散布在液泡里。倘大量病毒质粒密集于核内,其核内含物和核膜部分或全部被病毒占据和破坏,生存于细胞质中的似系从病毒基质芽生的结果,健叶中未见上述结构。

棒状质粒:杂交水稻黄矮病叶浸出法负染色样品中,有一种长为250-767纳米,直径33纳米的棒状直粒,具有核心和外膜结构。在病稻叶切片中,叶肉细胞内出现大量整齐排列的棒状质粒,外部裹有一膜状物,呈圆形和菱形等形状似内含体或病毒集聚体。

生理特性

水稻黄矮病毒(PYSV)通过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大斑黑尾叶蝉传毒。病原物在虫体内循回期因气温而不同,黑尾叶蝉体内循期,当均温32℃时平均循回期为19天,气温15℃经102天不传毒,17℃经68天仅个别虫传毒,20℃循回期为53.3天,25℃为24.6天,28℃为22.2天,30℃为21.3天,33-35℃为17-25天。均温30℃黑尾叶蝉低龄若虫获毒最短时间为10分钟,12小时几乎均可获毒,气温5℃则不能获毒。10℃获毒虫率为0-7%,15℃为0-27%,20℃为21-64%,25℃为50-73%。

关于水稻黄矮病的寄主范围,中国台湾省陈庆忠于1979年报道了李氏禾(游草)是该病的寄主植物,发现李氏禾感染水稻黄矮病,其症状与水稻黄矮病病苗相似。由于病原在黑尾叶蝉体内和杂草上越冬是成为翌年初次侵染来源。这些害虫在刺吸稻汁时,把有毒的唾液注入水稻组织中使稻株感染病毒。水稻苗期、回青至分蘖期最易感病,拔节以后抗性增强,不易发病。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水稻品种中,不同品种抗病能力差异不同。被誉为“世界天坑之都”的乐业,素有小东北之称,属于高寒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6-21℃。因此在选择水稻品种中必须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在中国广西栽培,水稻品种必须属于广西高寒山区的稻作区,海拔应在800米以下的中稻品种,全生育期在130-140天左右。

通过调查发现,选用高秆品种抗病较强。如中浙优8号、中浙优10号、花香7号、野香优2998、宜香305、宜香1979、泰香5、群优2号等品种表现较好,但是选择抗病品种不能一成不变的重复使用,应不断更新换代优良抗病品种。

田间消毒,按一定比例每667平方米撒施100千克生石灰与耙田施入田间。绿肥是重要的有机肥料,养分含量丰富,茎秆用来还田,改良土壤物理结构,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保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农作物茬口,同时减少农田化肥的使用量,从而降低了农业的环境污染,改善了农业的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

绿肥播种时期在每年10月中旬左右,根据水稻的实际成熟情况后,掌握好绿肥与水稻的共生期在15-20天,保持田面湿润,每667平方米用绿肥种量8千克撒施。要管理好绿肥种植,田间水不要太深,绿肥遇到涝渍会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在水稻收完后及时开沟,要求3-4米间隔开一条沟,沟深25厘米,同时排干外围水。经常清理排水沟,做到水沟保持畅通,垄面不积水,保证绿肥正常生长根深叶茂,从而使土壤水、肥、气、热合理协调。翻压绿肥时间一般在后茬作物种植前30天左右,防止腐解过程中排出的有毒物质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

翻压深度一般20厘米左右,翻压后要及时灌水,有利加速绿肥分解腐化,提高绿肥转化使用。因此水稻在移栽前要重施基肥,增施农家肥,及时耘田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保证大田够苗即露田晒田,防止过早封行和田间郁蔽,增强水稻抗病能力,发病病害时,及时排水晒田,拔出病株。

水稻旱育秧是以培肥苗床,旱育旱管培育叶蘖同申的壮秧为核心。苗床选肥沃、疏松的地块,最好是菜园地,畦高15-20厘米,畦面宽1.0-1.5米,要求深、松、碎、平。淋足水后用300倍强氯精、300倍敌克松药液进行消毒,铺上2-3厘米厚的营养土,营养土中要有3-4份腐熟的有机肥和每平方米苗床加上45%复合肥200克混均,经过10-15天左右,才能播种。播种前再淋水。

种子处理方法:浸种,采用浓度为10%的吡虫啉300-500倍液,浸种10-12小时即可催芽,将水稻种子浸种露白后,按1千克种子10克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毫升水搅拌均匀凉干,次日播种。

播种要均匀,播完种后要轻压种子入土然后盖一层0.5-1厘米左右的细粪土,以刚好不见种子为宜,最后喷施除草剂400-500倍的丁草胺乳油,搭拱盖膜密封四周压实。通过实践证明,水稻旱育秧和用吡虫啉拌种后,秧苗出苗整齐,苗体矮壮,叶片短,根系发达,抗病性强,喷药次数减少,降低农药污染,有效预防稻飞虱的为害,避免黄矮病发生,从而保证粮食增产增收。在烟区烟后水稻种植要特别注意化肥用量,由于前茬烤烟作物一般没有吸收完高效肥料,烤烟专用高效三元复合肥肥效期长,还有一小部分化肥在田间逐步化解。

插秧前一周每667平方米秧田撒45%三元复合肥5千克的送嫁肥,促使新根发生,秧田水管理方面要做到浅水勤灌,以利于秧苗分蘖。移栽时要合理密植,可以适当稀植,培育壮苗。

一般插秧规格为20厘米×23厘米为宜,每丛插2粒谷苗,每667平方米插1.5-1.6万丛,插秧后7-10天。

每667平方米施45%三元复合肥10千克进行追肥,促进早分蘖,增加有效分蘖数,同时用10%大功臣喷雾防止稻飞虱为害,引发黄矮病的发生。那么非烟区稻田施肥量一般基肥每667平方米45%复合肥25千克,普钙25千克,结合最后一次耙田撒施,移栽后10天同样用45%复合肥10千克撒施追肥,分蘖肥用45%复合肥30千克撒施,使水稻分蘖植株正常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提倡连片育秧,不要零星育秧和在沟边的田块来育秧,这样会引起带毒昆虫的危害。秧田位置选择远离重病区,在传毒昆虫羽化前要及时犁翻秧田,秧田用3%百克威颗粒剂1.5-2千克拌细土在播种后撒施,用速灭威、叶蝉散、大功臣、吡虫啉等农药在秧苗露青后喷雾,每隔5-7天施药1次,共施2-3次进行预防。

由于黑尾叶蝉和飞虱是传播黄矮病的罪魁祸首,一定要做监测防治工作。一般在秧田期移栽前15天必须用叶蝉散+吡虫啉喷雾。移栽大田前2-3天再喷一次杀虫药,移栽后8天再一次喷药扑杀稻飞虱,在中期结合其他害虫兼治。直至分蘖盛期,确保杜绝有毒昆虫的传播。

由于水稻黄矮病是一个持久性病毒,而且媒介叶蝉在田间的活动范围一般不多,所以在较小面积上进行喷药治虫,其防治效果也不错。在秧田期禾苗感病,移栽大田后病株和健康植株高矮有明显的差别,田间发病呈不规则状态。田块发病初期,要及时排水。具体方法如下:

用3%克百威颗粒剂,每667平方米用2千克拌细土20千克撒施,同时用5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兑水1000倍液,35%速虱净100毫升、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升于晴天喷雾,每间隔5-7天喷药。用抗病毒宁南霉素、病毒A、20%苦钙硫磺等加入叶面肥和杀飞虱药混合喷施,抑制病毒病蔓延,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减少病害程度。

实际举例

甘蔗黄叶病和甘蔗花叶病是甘蔗世界流行性病毒病。由于传统的防治方法很难抵制它们的侵染,感病甘蔗的生长严重受阻,从而导致甘蔗产量下降和品质变差,化学防治方法也难以奏效且污染环境大,因此,培育稳定遗传和持久抗性的新品种是抗病毒甘蔗的最佳选择。

甘蔗遗传背景复杂,常规育种方法不仅周期长,而且难以培育抗病甘蔗品种,选育兼抗甘蔗黄叶病和花叶病甘蔗品种更加困难。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尤其是RNA干扰技术的产生,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创制抗病毒甘蔗品种成为可能。

参考资料

1.甘蔗花叶病与黄叶病RNAi双价抗病毒表达载体构建与遗传转化研究·知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