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兽(装饰性建筑构件)

2023-09-15 26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吻兽

装饰性建筑构件

吻兽:殿宇屋顶的吻兽,是一种装饰性建筑构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构件的造型与安装位置,都被蒙上迷信色彩。吻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脊兽,通常指正吻,又称大吻、吞脊兽,位于房屋正脊两端,也可用于墙脊上。《唐会要》中记载,汉代的柏梁殿上已有“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晋代之后的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吻兽通常置于古代大型建筑的屋脊上的“避邪物”,传说可以驱逐来犯的厉鬼,守护家宅的平安,并可冀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为此,不论是建筑等级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饰有"龙"来避邪,并以此来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

中文名 吻兽
起止时间 汉代
类型 建筑构件
用途 装饰、避邪
数量 1-9

历史溯源

吻兽最早的可追溯到周朝,在《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建筑中就有吻兽,最早的正吻图案见之于汉代的阙、祠和明器上。中国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最早吻兽是西汉年间所造,1960年出土于湖北省沙市郊区,其瓦内壁上刻着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字样,距今已经2100多年。

鸱尾之名据汉代文献,传说南海有鱼虬,尾似鸱,可以激浪降雨,于是便在屋脊的两端作上翘鸱尾形,以魇火取吉。南北朝以来的陵墓、石窟中所见鸱尾,尾身竖立,尾尖内弯,外侧施鳍纹。据记载大约在晚唐以后,鸱尾下部塑成含脊的兽头,即改称为鸱吻。有的尾尖分成鱼尾形的两叉,如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辽代薄伽教藏殿的壁藏和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山门的鸱尾都是这样。

宋以后鸱吻的形象可见于敦煌壁画和卷轴画如《瑞鹤图》、《滕王阁图》、《黄鹤楼图》等,吻部都绘作兽头形。《瑞鹤图》中的兽头形似龙头,上翘的身体雕有鳞片,尾部为毛束。垂兽、戗兽和岔脊上的嫔伽、蹲兽都出现于宋代。

吻兽起初并非龙型,仅是由瓦当头堆砌而成的简单翘突,后逐渐形成动物形状,有凤凰、朱雀、孔雀等鸟形以及鱼龙形。根据《唐会要》、宋朝《营造法式》记载,汉朝的柏梁殿上有“鱼虬尾似鸱”的东西,有“避火”之用。晋代以后的文献中出现了“鸱尾”一词(传说是一种海中能灭火的神物),其外形类似于鱼尾,尾端朝上,曲向正脊的方向。

至唐朝中叶和末期,“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下部是张口衔脊的兽头,上部则仍与鸱尾相似。到了宋朝以后,此种图案逐渐增多。据北宋吴楚原《青箱杂记》记载:“海为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金国出现龙形吻,龙头吞脊,龙尾向内卷曲,称“龙吻”。元朝时,尾部逐渐改为向外卷曲,背部出现剑柄。据《营造法式》记载,正脊两头还垂有五尺长的铁索,即“吻索”。

明朝以后,龙吻逐渐盛行,改叫大吻,尾部完全向后卷起,身上有小龙。明清年间,中国南方有些地方称大吻为鳞尾,和北方不同,其尾部透空,卷曲而不并拢,边缘还有很多花纹。

明清官式建筑中将吻都作成龙头形,上部内弯后又向外卷曲,身上塑龙鳞,身内塑龙爪,并塑有1条小龙,吻背上插着剑把,吻侧突出1个小兽头,这样的正脊被称做吻兽。

功能用途

清朝龙吻已非常普遍,龙头怒目张口衔住正脊,背上插着一把宝剑,但形状逐渐程式化,清朝中叶之后,正吻和小龙都显得没有生气。清代蹲兽称为走兽,数量有所增加;嫔伽称为仙人。在最高等级的建筑中,仙人走兽的排列次序是:最前为仙人,然后是龙、凤、狮子、麒麟、天马、海马、鱼、獬、猴。等级较低时,走兽的数目也相应减少。明清民间建筑中的吻兽形象也很繁多。

中国古建筑是以木材为骨架的。古时,由于科学不发达,避雷防火措施不利,火灾是木构建筑的最大威胁,防火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汉代,宫廷经常发生火灾,殿宇楼阁尽被焚毁。于是,道士们纷纷献计献策,提出要在屋顶上施镇压之物以禳火灾。《事物纪原》卷八引吴处厚《青箱杂记》云:“汉柏梁台灾,越巫上厌胜之法。

起建章宫,设鸱鱼之像于屋脊,以厌火灾,即今世之鸱吻是也”。因之,古人把鸱吻置于屋脊之上以避火灾。直到清代,在国家工程中,还保留着十分郑重庄严的迎吻仪式。每当修建宫殿时,负责营造的工部官员以鼓乐、彩亭、仪仗等,自琉璃窑厂迎脊龙(正吻等)入宫,叩首焚香,备极恭敬,名为“迎吻”或“迎鸱”,可见鸱吻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重要。

通常置于古代大型建筑的屋脊上的“避邪物”,传说可以驱逐来犯的厉鬼,守护家宅的平安,并可冀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为此,不论是建筑等级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饰有"龙"来避邪,并以此来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

吻兽的起源并非单纯为了装饰。正脊两端是木构架的关键部位,为了使榫卯结合的木构件接合紧密,需要在这里施加较大重量,以后就演化为正吻。

这些小兽在结构上稳固了屋脊和瓦垄,吻是固定正脊、岔脊的构件,其他小兽均具有防止屋脊滑动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风吹日晒数百年,一直牢牢地屹立在殿脊上。这些琉璃吻兽在建筑上还有其他特殊功能,正脊和檐角是殿顶两坡的交汇点,雨水从交汇点的缝隙容易渗入。

吻兽在此起到严密封固瓦垄,使脊垄既稳固又不渗水。为了防止各斜脊瓦件的下滑,使用了钉子把它们钉到大木结构上,又为避免钉孔漏雨,便加盖钉帽,古代匠师巧妙地把钉帽加以美化,就形成了各斜向屋脊的吻兽。吻兽类的装饰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轮廓。

后世评价

当人们看到感慨古老的建筑和精美壁画之余,往往被屋顶形态各异、样式众多的吻兽所吸引,这些出自明初宫廷匠师和地方工匠之手,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的瓦顶龙形饰件,以它独有的魅力让人惊叹不已。这些龙的同族子孙们,个个生气勃勃,姿态万千。愚顽中透出一股难以言喻的灵气,似乎它们不是人工意造,原本就是大自然中某种动物脱模而出。

这些吻兽如同守护神一样,忠实地挺立在各自的岗位上,沉默而威严。几百年的风吹雨打没有改变它们的神韵。只有厚厚的苔藓诉说着岁月漫漫,这些精美的建筑装饰以它高超的艺术魅力和独有的文物价值留芳于世,供后人学习、研究、欣赏。

参考资料

1.屋檐上的守护神:吻兽·网易旅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