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汉语汉字)

2023-09-16 4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汉语汉字

比,汉语常用字,读作bǐ,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夫妇并肩匹合,即《说文》:“比,密也”。引申为并列、亲近、挨近、相连接、勾结、等同、比较等义。

中文名
拼音
部首
五笔 XXN
笔顺 横竖提撇竖弯钩
字级 常用字,一级字(0105)
平水韵 上声四纸
汉字
外文名称 than
笔划 4
注 音 ㄅㄧˇ
笔 画 4
字码1 U:6BD4;郑码:RRRR
字码3 四角号码:2271
字码2 GBK:B1C8;仓颉:PP

字源演变

比,在甲骨文(图A)和钟鼎文(图B)里,是两个亲近的人,紧靠相依,并肩向前,这正是“比”的本义:紧靠、亲近、比并。发展到秦代小篆(图C),“比”的形体像小两口弯着腰垂手过膝向来宾们鞠躬致谢。这个字发展到汉隶(图D)阶段,弯腰鞠躬的一对变成平坐搭肩的一对。现在所用的楷书“比”(图E),平坐搭肩的姿式没有变,由此产生出并列、挨着、接近等引申义。

详细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动词

并列;并排。

be nextor near to

《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比缀;比肩

连接,接近。

be close to

《史记·汲黯列传》:家人失火,屋比延烧。

比户;比屋

比较;考校;核对。

compare;contrast

《楚辞·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比迸;比量

及,等到。

arrive

《史记·项羽本纪》:比至定陶,再破秦军。

比拟。

draw an analogy

比象;比傅

勾结;偏爱。

collude with

《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朋比为奸;比周

等同。

be equal to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刑余之人,无所比数。

比伍;比伉

通“庀”。具备。

possess;have

《周礼·大胥》:比乐官,展乐器。

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set a time limit for

《聊斋志异·促织》: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

比捕;比卯

形容词

接近,亲近。

intimate

《周礼·夏官》: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

比近;比昵

密(与“稀”、“疏”相对)。

dense

《诗·周颂·良耜》:其比如栉。

比甲

和谐。

harmonous

班固《汉书》:声比则应。

名词

比喻,比方。

metaphor

比似;比兴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ratio

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

百分比;比率

《诗经》六艺之一。

赋比兴

古代的基层行政单位。令五家为比。

姓。

副词

皆,都,同等地。

all

《战国策·齐策》:再战比胜。

比隆;比行

连续,频频。

frequently

《汉书·文帝纪》:间者数年比不登。

近来。

lately;recently

《吕氏春秋·先织》:臣比在晋,不敢直言。

介词

比起。

than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相比

为;替。

for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及,等到。

till

《史记·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比部】比

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凡比之属皆从比。夶,古文比。毗至切。  

康熙字典

古文:夶、

《广韵》:卑履切,《集韵》、《韵会》:补履切,《正韵》:补委切,并音匕。校也,

又类也,方也。《礼·学记》:比物丑类。疏:谓以同类之事相比方,则学乃易成。《韩诗外传》: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挟行也。比于善,自进之阶。比于恶,自退之原。

又《诗》:有比体。《毛诗序》: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郑司农云: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词也。比之与兴,同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

又比例。《礼·王制》: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郑注:已行故事曰比。比,例也。《后汉·陈忠传》:父宠在廷尉,上除汉法溢于甫刑者。未施行,宠免,后忠略依宠意,奏上二十三条,为决事比。注:比,例也。

又缀辑书史曰比。《前汉·儒林传》:公孙弘比辑其义。《唐艺文志》:玄宗命马怀素为修图书使,与褚无量整比。

又諡法之一。《左传·昭二十八年》:择善而从之曰比。《诗·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注:比,必里反。正义引服䖍云:比方损益古今之宜而从之也。

又比部,官名。取校勘亭平之义。即今刑部。《正韵》:音皮,误。

又水名。《前汉·地理志》:南阳郡有比阳县。应劭曰:比水所出,东入蔡。

又《集韵》、《正韵》并普弭切,音諀。与庀同。治也,具也。《周礼·春官》:大胥比乐官。注:录具乐官也。与庀通。

又《广韵》、《韵会》:毗至切,《集韵》:毗义切,《正韵》:毗意切,并音避。《尔雅·释诂》:比,俌也。郭注:俌,犹辅。《易·比卦·彖辞》:比,辅也,下顺从也。《卜氏传》:地得水而柔,故曰比。

又亲也,近也。《周礼·夏官》:形方氏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注:比,犹亲也。

又和也。《周礼·春官》:

又近邻之称。《周礼·地官》: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

又案比。《周礼·地官》:小司徒掌九比之数,乃颁比法于六鄕之大夫,及三年,则大比。又:鄕大夫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疏:三年一闰,天道有成,故每至三年则大案比。

又及也。《诗·大雅》: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注:比于,至于也。《前汉·高帝纪》:自度比至皆亡之。

又频也。《礼·王制》:比年一小聘。《汉志》:比年,犹频年也。

又比比,犹言频频。《前汉·成帝纪》:郡国比比地动。

又并也。《书·牧誓》:比尔干。《正义》:楯则并以扞敌,故言比。《史记·苏秦传》:骑不得比行。

又齐也。《诗·小雅》:比物四骊。注:比物,齐其力也。

又偏也,党也。《书·洪范》:人无有比德。《正义》:人无阿比之德,言天下众民尽得中也。《论语》:君子周而不比。郑注: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又从也。《论语》:义之与比。朱注:比,从也。《晋语》:事君者比而不党。注:比谓比义。

又合也。《礼·射仪》: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注:比,亲合也。汉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比意同力,冀得废遗。师古注:训合。

又密也。《诗·周颂》:其比如栉。

又比余,栉发具。《史记·匈奴传》:汉文帝遗单于比余。《汉书》:作比疎。《广雅》:比,栉也。《苍颉篇》:靡者为比,麤者为疏。今亦谓之梳。《颜师古·急就篇注》:栉之大而麤,所以理鬓者,谓之疏,言其齿稀疏也。小而细,所以去虮蝨者,谓之比,言其齿密比也。皆因其体以立名。

又矢括曰比。《周礼·考工记》:矢人为矢,夹其阴阳以设其比,夹其比以设其羽。郑司农注:比,谓括也。

又《扬子·方言》:比。代也。

又《广韵》、《集韵》、《韵会》并必至切,音畀。近也。倂也,密也。义同。

又《正韵》:兵媚切,音祕。先也。《礼·祭义》: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郑注:比时,犹先时也。比,必利反,又甫至反。

又《广韵》:房脂切,《集韵》、《韵会》:频脂切,《正韵》:蒲麋切,并音毗。和也。一曰次也,并也。比邻,犹并邻。《杜甫诗》:不敎鹅鸭恼比邻。

又比蒲,地名。《春秋·昭十一年》:大蒐于比蒲。

又臯比,虎皮也。《左传·庄十年》:蒙臯比而先犯之,后人以为讲席。《戴叔伦诗》:臯比喜接连。朱子《张载铭》:勇撤臯比。

又师比,胡革带钩也。《战国策》:胡服黄金师比。通作毗纰。

又《唐韵》:毗必切,《集韵》、《韵会》:簿必切,《正韵》:簿密切,并音邲。比次也。《增韵》:比比,犹总总也。《张九龄荔枝赋》:皮龙鳞而騈比。顾况《持斧章》:榱之斯密,如鳞栉比。皆读如邲。

又庄子《齐物论》:人籁则比竹是矣。李轨读。《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字头

小韵

韵目

韵部

韵母

反切

声调

声母

声符

上古音系

𣬈

广韵

𣬈

脂开三

房脂

平声

脂开三

卑履

上声

脂开三

毗至

去声

脂开三

必至

去声

质合三

毗必

入声

中原音韵

齐微

齐微齐

阳平

齐微

齐微齐

上声

齐微

齐微齐

去声

洪武音韵

二支

蒲麋

平声

二纸

补委

上声

二纸

普弭

上声

二寘

兵媚

去声

二寘

毗意

去声

二质

薄密

入声

分韵撮要

第三几纪记

阴上

第三几纪记

阳去

方言集汇编辑 播报

◎ 赣语:byi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3 [陆丰腔] bi3 [梅县腔] bi3 [宝安腔] bi3 [东莞腔] bi3 [沙头角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3 [海陆腔] bi3 [台湾四县腔] bi3

◎ 粤语:bei2 bei6 pei4

◎ 潮州话:bi2

参考资料

1.比·汉典

2.比·在线汉语字典

3.比·汉语字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