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1992年李俊、韦廉执导历史战争电影)

2023-09-17 6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大决战

1992年李俊、韦廉执导历史战争电影

大决战,是一部于1992年上映的中国战争电影,由古月,苏林,吴志远,赵恒多等主演。影片讲述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频频告捷,让处于华北地区的傅作义集团惶惶不可终日。针对傅集团的特殊性,中央军委采取了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对策。一方面我东野提前隐蔽入关,迅速插入平津线各战略要点之间,实施“隔而不围”,“围而不打”之巧妙部署;一方面促进其走政治解决的道路。

1948年12月22日,傅作义王牌三十五军遭我军重创,张家口守军闻风突围亦被逼歼。1949年1月14日,东野攻打天津,使北平守敌欲战不能,欲逃无路,傅作义迫于压力终于同意在和平协议上签字,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标志着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本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三部。

中文名 大决战
拍摄日期

导演 李俊,韦廉
编剧 李平分,史超,王军
主演 古月,苏林,吴志远,赵恒多
上映时间
imdb编码 tt0099340
主要奖项 第十五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英文名 Decisive Engagement: Beiping Tianjin Campaign
别名 大决战:平津战役
类别 战争,剧情
电影公司 八一电影制片厂
影片片长 218分钟
上映地区 中国
语言版本 汉语
画面颜色 彩色
顾问 张震,杨国宇,苏静,叶子龙
艺术指导 徐怀中

剧情介绍

20世纪40年代末,古老的中华民族迎来了决定命运的重要时刻。国共两党的抗争进入攻坚阶段,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后,蒋介石(赵恒多 饰)受到极大触动,意图撤回华北六十万国军进入淮海,构筑一条坚固的江淮防线。在此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席(古月 饰)在西柏坡发出指令,授意林彪(马绍信 饰)率领东北野战军秘密跨越长城,会同聂荣臻的华北野战军发起平津战役,分割傅作义(李定保 饰)军团以作各个歼灭。

傅一面婉拒美国势力入住华北的请求,一面说服总统打消军队南撤的念头,顺利在华北取得空前的权力。谁知在此期间,解放军已悄悄完成对平津的包围。傅作义感到大势已去,决定通过身为共产党员的女儿冬菊(陈红梅 饰)与对手和谈。只是和平的果实来之不易,在此之前还要经受更多的考验……

本片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是大决战三部曲的第三部。

影片幕后

影片从史实出发,深入挖掘了历史人物深刻的内心活动,表现出了毛泽东、林彪等人的军事才能和解放军的历史功绩,并对国民党内部不团结、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和政治腐败也进行了描述。电影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于经典之作,在问世时便以其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引起强烈反响,加之影片对于人物的细腻刻画,使该片在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

影片评价

精彩剧照

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同时,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争场面。

导演简介

李俊(1922--)于1951年从影,先从事纪录片导演。1959年与冯一夫合导《回民支队》取得成功。“文革”前,李俊的代表作是《农奴》,这部描写西藏农奴命运的影片拍得气势雄伟,感情深沉,色调浓烈,激起强烈反响。“文革”中他与人合导《闪闪的红星》也广受好评。1979年,李俊执导的《归心似箭》描写抗日联军某部连长掉队后所经受金钱、死亡、爱情考验,表现他刚毅、坚定、百折不挠的精神。

影片拍得质朴、自然、真切、动人,令人耳目一新。之后,他执导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别具特色。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他担任了3部6集大型史诗影片《大决战》的总导演,为保证这部巨片的总体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精彩对白

剧照

国共双方的一次会议,周贵元老师配的毛泽东,戴学庐老师配的蒋介石,根据完成台本整理。

巴大维:(英语,翻译同步译出)总统先生,先生们:坦率地说,我并不认为国防部对徐蚌会战的部署是令人鼓舞的。克劳塞维茨说:主力会战不是为一个次要目的而进行的一般性战役,也不是某种随意收缩性的试探性行动,而是夺取决定性胜利必须竭尽全力的殊死决斗。但是,国防部的部署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呢?尽管如此,毕竟还是做出了一个部署。十分遗憾的是,这个既定部署一在被随意改变着。

何应钦:请允许我做一点说明。共军侥幸攻占了我宿县,但整个态势并未改变,国防部方案原定内线作战原则,其积极进攻精神丝毫不受影响,现正力解黄兵团之围,以求重占宿县,仍以徐州为中心,与敌作逐鹿之争,决心始终未变。

刘少奇:华野、中野的任务,原是以十个月时间把敌人打到长江边去。要在淮河以北解决问题,全部吃掉刘峙、杜聿明集团。从战役进展情况看,我看做这样的设想是切实可行的,肯定会有很多困难,要做一个充分的估计。

朱德:全国局面可以说顺风顺水。东北全境解放,几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支援战争就有了保证了。国民党那方面军事上的优势已经全部丧失了,政治经济各方面也已经开始走向总崩溃,国统区人民反内战反饥饿斗争,对我们也是一个支持。

任弼时:我赞成粟裕同志他们的预计,淮海打得好,不但中原解决问题,渡江以后也不会再有大仗可打了。

周恩来:如果淮海作这样的设想,需要考虑,华北傅作义的五十多万人一下奉命南撤,加入中原战场,情况就不同了,弄不好会造成很大的被动,一定要想办法把傅作义集团抑留在平津。

刘少奇:战役指挥,支前补给很重,连同俘虏在内,多少人要吃饭啊。需要会同中央各分局和地方统筹解决。

朱德: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困难的事情不在我们这里。

任弼时:是在前方各大将那里。

周恩来:主席的意思是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位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刘、陈、邓任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如何?要不要举一下手?

蒋介石:徐州地方,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是非曲折难以论说,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所以古来就有问鼎中原之说。

毛泽东:战役发起以前,对隔断徐州、蚌埠,完全孤立徐州这一大坨敌人,我们尚不敢做这种估计,对黄维集团加入淮海战役,我们一直很担心,现在看来,正是蒋介石破釜沉舟,调集了他最大的一个战略集团,南线战略决战才显得这样非同小可,这样有声有色。

剧照

蒋介石:当年先总理令革命军分三路会合徐州,兴师北上,光复徐州的第二天,清帝见大势已去,宣告退位。民国十六年四月,也正是在徐州城郊,我有幸亲率数十万健儿征讨北洋军阀孙传芳、张宗昌,大获全胜!

毛泽东:我讲过,抗日战争快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现在看来,这个话没有错,照一般规律,总兵力和装备不超过对方,绝不可进入战略决战,也不尽然,解放战争两年多,我们滚大大了,我们打精了,我们积累了有力决战的条件。好比凹凸镜,向着炎炎烈日,百倍千倍的光度聚合到一点上,白热化了、冒烟了,不能不燃烧了!

蒋介石: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着项羽被困垓下,仿佛这中原古战场对我们决定了凶多吉少。二十年前,我从徐州踏上征途,开始了第二次北伐,中华秋叶海棠遂归于一统。本党本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竟发的境界,犹在眼前。短短二十年之后,这里竟至于一变而成为我们的葬身之地了么?

毛泽东:所谓战略决战,简单说就是赌国家的命运,赌军队的命运,这个赌字很不好听,可又找不到一个更恰题的字代替它,就是这么一回事,啪的一下押上去了。正是因为如此,事情临到了面前,又禁不住心扑扑地跳,哪有这个道理,心慌的什么呢?我们不怕燃烧,我们不怕白热化,我们不怕烫着哪里,我们的手不能发抖啊!

蒋介石:无论怎么样,会战兵力是以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毛泽东:六十万对八十万,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就夹生,也要把它吃下去!

参考资料

1.大决战之平津战役·豆瓣电影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