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汉语汉字)

2023-09-19 26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汉语汉字

冠(拼音:guān、guà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其古字形像用手把帽子戴在头上,本义是帽子。古代的冠是一种装饰,用来束发,带冠表示礼貌。冠由帽子又引申为形状像帽子的或在顶部的东西。以上义读guān。冠又读guàn,用作动词,意思是戴帽。帽子戴在头上,处于人体最高处,故引申为第一位、第一名等。

中文名
拼音 guān,guàn
部首
五笔 PFQF(86、98)
仓颉 BMUI
郑码 WWRD
笔顺 451135124
字级 一级(1705)
平水韵 上平十四寒,去声十五翰
注音字母 ㄍㄨㄢ,ㄍㄨㄢˋ
笔画数 2+7
造字法 会意字
结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GBK编码 B9DA
统一码 51A0
四角码 3721₄

字源演变

字形演变流程图

会意字。战国时期战国文字开始出现。战国文字作图1,上部从冃(mào)、下部从元。冃就是帽子,旁边下垂的两笔,表示帽边下垂的绑带,“元”表示人的头,即戴帽子的部位。这个字形也由篆文(图2)继承,只是两边下垂的笔画已不与中间的笔画连结,而减省成覆盖形状的“冂”形,同时在“元”字右下加“寸”字。“寸”应是人手的象形,手腕处的一横(楷书中变作点)是后加的装饰性笔画,所以“冠”字中的“寸”与独立的“寸”字不同。小篆的“冠”字就像用手把帽子戴在头上。到了汉代隶书中,“冠”字由秦代篆文的写法演变而成。楷书的写法是由汉代隶书的写法演变而成。

“冠”的本义就是帽子,“冠”是一种可以把头发梳理起来的东西,是帽子的总称。在古代,男女都是蓄长发的。因此,在男子、女子未成年之时,头发都是披发或束于耳侧。到成年的那一天,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而戴冠,女子十五岁行成人礼而束笄。“冠”既然是成人之礼,那么“冠”自然也就成了男子成年的代称,例如《汉书·叙传下》中所记载的:“贾生矫矫,弱冠登朝。”古人的帽子除了冠之外,还有“冕”“弁”等。

冠是戴于头顶的饰物,因此位居高处,于是就有了“冠军”“……之冠”这样的说法,表示居于首位、领先的意思。而形似冠、位于头顶的东西也被称之为冠,例如“鸡冠”“树冠”“桂冠”,等等。“冠”又用作动词,表示戴帽子,读作guàn。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冠,guānㄍㄨㄢˉ

帽子:衣~。~戴。~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楚楚。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子。鸡~。树~。~状动脉。

冠,guànㄍㄨㄢˋ

把帽子戴在头上:沐猴而~。

超出众人,居第一位:~军。

姓。

详细释义

冠guān

〈名〉

(会意。从「冖」(mì),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帽子)

同本义[hat]

冠,弁冕之总名也。——《说文》

冠至尊也。——《礼记•问丧》

缁布冠。——《仪礼•士冠礼》。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周礼•司服》

怒发上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新沐者必弹冠。——《楚辞•渔父》

冠盖相望,乘坚策肥。——汉·晁错《论贵粟疏》

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明·刘基《卖柑者言》

又如:衣冠整齐;怒发冲冠;二十而冠;冠礼;冠巾;冠玉(帽子上装饰的美玉。后多用来指代美男子);冠佩(帽子与佩玉。亦指官吏士绅);冠绶(礼帽与印绶)

顶端[cap]。如:群芳之冠;冠石(以三石为足而耸立于地的大石)

指突起像帽子的东西[cap-likeobject]。如:树冠;花冠;冠珥(太阳边缘外面的发光气团);冠锈病

公鸡头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comb]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加丁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如:鸡冠

另见guàn

基本词义

冠guàn

〈动〉

戴;戴帽子[putonacaporhat]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屈原·涉江》

唻许臫子頭冠條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又如:沐猴而冠;冠带(戴帽系带子。借指穿着官服);冠巾(戴上帽子、头巾);冠狗(戴帽的狗。比喻不知礼义的人)

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precede;crownwith;surpass]

位冠群臣,声施后世。——《史记•萧相国世家》

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冠带医生(大医院有称职的医生);冠首(位居于众人之上);冠绝(遥居首位);冠伦(盖过同辈)

加在前头[precede]。如:冠头(加在前头);冠序(在书前加序言);冠篇(写序言);冠以题辞

词性变化

冠guàn

〈名〉

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ceremonymarkingaman'scomingofageat20]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曲礼上》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弱冠弄柔翰。——左思《咏史》

又如:冠字(古代男子二十岁而冠,并赐以字);士(已行过冠礼的成年之士);冠子(已行过冠礼的男子。二十多岁的成年男子);二十岁(男子二十岁);弱冠(刚成年);冠者(指成年人)

排于首位的事例[firstplace]。如:冠部(吏部。古代中央设六部,以吏部为首);冠族(显贵的豪门世族);冠军(首位)

胜利的奖赏或荣誉的标志,尤指代表运动中获得冠军的称号[champion]。如:夺冠

[语]∶冠词的简称[article]

另见guān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子集下】【冖部】冠;康熙笔画:9;部外笔画:7

(guān)《唐韵》《集韵》《韵会》古丸切。《正韵》沽欢切。竝音官。《说文》:絭也,所以絭发。从冖,元。冠有法制,故从寸。徐曰:取其在首,故从元。古亦谓冠为元服。《白虎通》:冠者,卷也。卷持其发也。《释名》: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后汉·舆服志》:上古穴居野处,衣毛冒皮。后世圣人见鸟兽有冠角𩑞胡,遂制冠冕缨緌。

又姓。《风俗通》:古者鶡冠子之后。

(guàn)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竝古玩切。官去声。《礼·曲礼》:二十曰弱冠。《冠仪》:冠者,礼之始也。故圣王重冠。《白虎通》:男子幼,娶必冠。《韵会》:男子二十加冠曰冠。

又为众之首曰冠。《前汉·魏相丙吉传赞》:高祖开基,萧曹为冠。《史记·灌夫传》:夫名冠三军。

又姓。《韵会》:列仙传有仙人冠先。

又叶俱伦切,音麇。张紘《枕箴》:瓌材允丽,惟淑惟珍。安安文枕,式彼弁冠。

又《韵补》叶居员切。眷平声。刘歆《孟母赞》: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

又叶扃县切。音睊。苏辙《燕山诗》:丹子号无策,亦数游侠冠。玉帛非足云:女子罹蹈践。

说文解字

【卷七】【冖部】古丸切(guān)

絭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从冂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

【注释】①豢:徐锴《说文解字击传》:“豢音卷,卷束也。②所以句:徐灝《说文段注笺》:“古之冠者,以笄(jī,簪子)贯发而巾覆之,故日所以豢鬓也。”④元:徐锴《说文解字击传》:“取其在首,故从元。”⑤法制: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引《尉缭子》:“天子玄冠玄缨,诸侯素冠素缨,大夫以下,练(白绢)冠练缨。”

说文解字注

絭也。叠韵为训。所㠯絭发,絭者,纕臂绳之名,所㠯约束褎者也。冠以约束发,故曰絭发,引伸为凡覆盖之偁。弁冕之总名也。析言之,冕、弁、冠三者异制;浑言之,则冕、弁亦冠也。从冖元。会意。元犹首也。元亦声。古丸切,十四部。冠有法制,谓尊卑异服。故从寸。古凡法度之字,多从寸者。

参考资料

1.冠·汉典

2.冠·新华字典

3.冠·汉语字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