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脸(传统戏剧中正净的俗称)

2023-09-21 2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大花脸

传统戏剧中正净的俗称

大花脸又称大面、净,通常用铅粉涂白整脸,至少两颊,以墨勾出眉、眼等等,如《龙虎斗》中的欧阳芳,《玉麒麟》中的曹少保,《龙凤锁》中的金三,《两狼山》中的潘仁美等等。

中文名 大花脸
别名 大面、正净、唱工花脸、铜锤、黑头
类别 京剧
时间 18世纪末19世纪初
特点 有饰演红、黑脸的传统

引证解释

传统戏曲角色行当。“净”行的一支。亦称“大面”。一般指剧中地位较高,举止稳重,表演上着重唱功的净脚。京剧的黑头或铜锤花脸有时也作为大花脸的同义语。

引《官场现形记》第二四回:“今年二十四岁了,一直是唱大花脸的。”

铜锤与黑头的由来

因为京剧里有一出戏叫《二进宫》,戏里的花脸叫徐彦昭,他是典型的唱工花脸,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作,手里拿一柄铜锤,所以人们就把铜锤作为唱工花脸的代名词了。

京剧里有很多包公戏,例如现在人们常见的《打龙袍》、《赤桑镇》、《铡美案》等等。这些戏里的包公(包拯)都勾着黑脸,这黑色脸谱,在京剧里又叫黑净,又叫黑头,包公戏都是唱工戏,都以唱工繁重见长,因此黑头也就成为唱工花脸的代名词了。

发展

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曾经把二百年京剧发展史上的唱工花脸归纳为五个发展阶段,即:“四山”、“四刘”、“李裘讷董”、“金郝王马”、“三奎一裘”,一共是二十位艺术大家,并按照唱工特点分为“宏厚凝重”、“高亮玲珑”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发展到金少山时期开始融合交织,渐次向“悦耳多姿”、“移情多彩”的方向演变。而到了裘盛戎时期,这一变化才最终得以完成,从而不仅形成了著名的裘派花脸艺术,推演到20世纪80年代,几乎在整个京剧界的唱工花脸中实现了“十净九裘”的局面。

因此,裘盛戎的演唱艺术,可以说终结了20世纪以前所有的京剧花脸声腔艺术的探索,同时也开启了21世纪一脉风气之先。说裘盛戎先生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实有所征。

经典角色

除《打龙袍》、《赤桑镇》、《铡美案》中的包公和《二进宫》中的徐彦昭外,像《草桥关》里的铫期、《白良关》里的尉迟恭、《牧虎关》里的高旺,还有《大回朝》里的闻太师等,都是以唱工为主的花脸戏,都属于所谓大花脸(正净)的范畴。

参考资料

1.大花脸·千篇国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