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瓷(产自于西藏高原的石种)

2023-09-21 2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藏瓷

产自于西藏高原的石种

藏瓷是目前奇石界最新发现的石种,它产自西藏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涧中,由西藏雪域高原独有的天光地气和冰川雪水等自然因素经上千万年的合力作用自然而成,整体坚硬、致密,石胎较白似象牙,由于石面富有光泽,石皮颜色古朴宝气,质感莹润,如陶瓷之釉面,故取名“藏瓷”。因其石体表面多以红色为主,又名“藏瓷红”。

中文名 藏瓷
别名 藏瓷红
产地 西藏
颜色 古朴宝气,质感莹润
颜色 橘红、中黄和淡黄色为主

外观

藏瓷是目前奇石界最新发现的石种,它产自西藏海拔4000-5000米的山涧中,由西藏雪域高原独有的天光地气水力等自然因素经上千万年的合力作用自然而成,整体坚硬、致密,石胎较白,富有光泽,质感莹润,可媲美陶瓷之釉面;石面条痕、线纹或显或隐,或深或浅,或粗或细,酷似钧瓷窑变之蚯蚓线,

石色以红黄为主,或红黄相间相映,色彩光润明丽,显得高贵大气,或间杂白、黑、青、兰、紫等色,则显五彩缤纷,细观可产生层次感,呈现多个色价;藏瓷质朴多姿的石表,常见大大小小、起起伏伏的纹片,犹如名扬天下的千年名窑哥窑瓷器上的开片;藏瓷体形多数偏大,大者可高达3米,造型千姿百态,厚重端庄,质朴内敛,又呈雍容大气。

藏瓷可名之形象石、山水石、图案石等等。

藏瓷与大化

藏瓷和大化均为水冲包浆,均有釉质感的表面光泽,就色彩而言,“色艳”是人们经常送给大化的赞美,尤其以艳丽的红黄色泽为贵,红黄是中国传统中高贵、富丽、喜庆、吉祥的颜色,是构成大化“宝气”的重要因素,藏瓷正是以红黄及其衍生色为主色调,色泽明亮,易出形,以人物形象、动植物形象最为常见,而大化彩玉的“无形”几乎被公认为是其最大的“先天不足”。

另外,藏瓷拥有的与沙漠漆相似的漆皮亦与与大化的单纯水冲包浆不同。故,藏瓷兼有了沙漠漆与大化的特点,而独成一家。

藏瓷与沙漠漆

藏瓷

沙漠漆最可贵之处,也是和任何一个石种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它有一层天然的漆皮。很多石种表里如一,经打磨、抛光处理后,难以辨别真伪,而沙漠漆由于天然的漆皮层,有一旦破坏无法恢复的特点,故难以造假。藏瓷和沙漠漆同样有一层天然的漆皮,形成方式也基本相同。

两者都是由于石头表面的水分经过灼热阳光的炙烤,水分蒸发后在石体表面形成氧化膜,只是获得水分的途径不同。

沙漠漆由于在戈壁基岩裸露的荒漠区,因毛细作用,通过地下水上升,获得少许水分,而藏瓷则来自于充沛的江水。沙漠漆由于获得水分少,氧化膜形成慢,所以上色较浅,而藏瓷水分充足,氧化膜形成周期相对教快,故形成颜色较为鲜艳。

另外,沙漠漆是由风沙的打磨而形成包浆,藏瓷则是由于水冲而形成的包浆,兼有水冲石的特点。

成因

藏瓷产于藏东地区最为著名的景观“三山三江”峡谷地带不足一公里的山涧中。

上游的雪山有着和喜马拉雅山脉相近的年龄,形成于距今约4.5亿年前,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内,地壳活跃,地下岩浆不断发生物理和化学反映,使岩层的构成复杂多样,周围众山中,唯独此座山,岩石富含镁、钙等元素,使得岩石质地较白,为藏瓷体表漆化奠定了基础。

频繁的地壳活动

西藏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的前沿,是中国大陆地震频度最高、强度最大的省份。

自1900年有记录以来,年均有一至三次六级以上地震和年均六次五级以上地震。世界上最大一次八点六级地震,就是1950年发生在西藏东南部的察隅地震。

而藏东处于横断山脉与三江相交处,是西藏地区地震中心,强度高而频繁的地震,使得山上的岩石崩裂,滚落到周围,其中有的滚落到江河中,但因为石头的体积大,风力和江水搬运有限,所以,藏瓷只存在于河流中上游的不足一公里的河段。

水量大、水流急

藏瓷水冲条件

这条河流由源头有着数千万年历史的雪山积雪融水汇聚而成,天然落差大、水流急,这和此地区独特的自然地貌和地形结构是分不开的,此地三条大江与三列山脉相间分布,平行骈走: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从西向东依次分布,与北面唐古拉山东麓,南面喜马拉雅山,中间念青唐古拉山交错。

山脉海拔多在4000~5000米左右,山脉之间有深邃的河谷,山岭与河谷的落差1000~2000米,河流顺势而下,故而水流湍急。而遗落在此江河里的石头,春季经过雪水和冰块的撞击、冲刷,清除了松软的表层,到了夏季,汛期来临,水量增大,水势强而有力冲刷、打磨,如此经过上千万年反复循环,在其表面形成坚硬而光亮的包浆层,温润而细腻。

光照充足,多大风

藏东地区多风,风速常达到每秒30米以上,劲风常卷起浪头拍打石体,使江水残留在石体表面;冬春季节厚厚的冰层复盖了整个江面,随着太阳升起、温度升高,表层的冰开始融化,融水渗入石体。

残留在石体的江水在高强度、长时间的太阳照射下,蒸发后水中矿物质氧化、沉淀并渗入石头表皮,在表皮形成一层氧化膜,经过千万年的日积月累,渗入石皮的氧化膜渐渐变厚,形成了淡淡的黄色,而石表凹进去的部位易滞留更多的江水,沉积更多的矿物质元素,在阳光的强照射下,往往形成颜色更深的橘色,这样石头凹凸有致、颜色深浅不一,石表就形成了明显的纹路。

然而令人可惜的是,常年在水下,终年受不到阳光照射的石头,上色很难。故质优、色艳、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头仅为浮出水面的那部分。另外,藏东地区日温差大,有时昼夜温差高达50度,中午骄阳似火,夜晚寒气逼人,石头也随气温的升降而热胀冷缩,极易形成开片。

参考资料

1.一颗人头大的石头竟估值1.2亿元·人民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