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镇(河南省西华县西南部)

2023-09-23 19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9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逍遥镇

河南省西华县西南部

逍遥镇位于河南省西华县西南部,北与鄢陵、扶沟接壤,西和临颍毗邻,南同商水、郾城隔河相望。镇域面积53km2,耕地5.7万亩,辖29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总人口5万人,其中回民3500人,是全县主要的回民聚居地。正宗河南逍遥镇胡辣汤就来自西华的逍遥镇。辖东门村、南门村、西门村、北门村、周庄村、常村、白十村、小杜庄村、柴城村、白湾村、张湾村、大杜庄村、严庄村、焦东村、东蔡村、西阜陵村、东阜陵村、固东村、固西村、南仓村、吴庄村、刘寨村、武乡村、武寨村、焦西村、西贾村、沙沟村、夹河滩村、李寨村29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总人口5万人,其中回民3500人,是全县主要的回民聚居地。

中文名 逍遥镇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华县
下辖地区 辖29个行政村
面积 53平方公里
人口 5万人
地理位置 位于西华县西南部

中州名镇——逍遥镇

西华县逍遥镇镇党委、镇政府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十分重视,采取多种措施,制订发展规划,千方百计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使少数民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全镇上下呈现出回汉群众共谋发展路,齐心协力奔小康的良好局面。

逍遥经济

逍遥镇是西华县回族主要聚集区。该镇镇党委、镇政府成立了由财税、工商、土地、电力等部门组成的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发展形势,研究和制定各种优惠措施。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由少数民族村“两委”班子、清真寺阿訇、知名宗教人士和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征求意见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实施意见》,在税收、征地、道路、供电和供水等方面给予优先减免和支持,鼓励和扶持有经济头脑的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逍遥胡辣汤

逍遥镇

胡辣汤原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当时,阁老严嵩为了讨皇帝欢心,从一个高僧手中得到一付助寿延年的调味药献给皇帝,以烧汤饮之。该汤美味无穷,龙颜大喜,命名为“御汤”。明朝亡后,御厨赵纪携带此药逃至逍遥(今西华县逍遥镇),将此方传到了该地。该地人因此汤辣味俱全,遂改名为“胡辣汤”。

胡辣汤第十九代传人胡素花以前一直在家庭作坊内生产调料,销售范围仅限于周边村镇。为了支持胡辣汤产业发展壮大,镇党委、镇政府帮助她从省内请来专业研究人员,结合自身祖传秘方,研制开发胡辣汤调料,并征用土地22亩,投资2000万元,建成面积4200平方米的厂房,成立河南省京遥食品有限公司。目前拥有“京遥”、“逍遥镇”两大系列40多个品种,年产汤料120万箱,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产值达4000万元。近期,得知该公司缺乏发展资金,镇党委书记王绍祯带领全体班子成员主动为其担保贷款60万元。同时,该镇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注册国家商标,成立产业协会,打响胡辣汤品牌,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逍遥胡辣汤美食节”,为企业提供信息、联系销路、推销产品。近期,该镇又与省委宣传部、省影视集团、省豫菜文化研究会、潇湘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了电影《胡辣汤》。

截至目前,该镇共拥有“京遥”、“老杨家”、“高记”等胡辣汤加工企业9家,酱油、香醋加工企业6家,个体工商户1750余名。

历史沿革

逍遥为中州名镇,历史悠久,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初名“小陶”,因沙、颍河傍镇而过,又名“合流镇”。宋末在此设清水县,明清之际,此地成为连接沙河上下游的重要商埠,与漯河、周口、界首并称沙河“四大码头”,在此做官的王知县有感于当地舟辑云集,商业繁荣景象,曾写诗盛赞。其中有“天时地利遂人愿,任职四载乐逍遥”之句,故逍遥由此得名并沿用至今。民国时期为西华县政府所在地,建国后初为西华县第六区人民政府,后改称中心乡,人民公社、乡,1985年撤乡设镇至今。1992年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1996年10月,被周口地区行署定为“综合改革试点镇”,200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重点镇”。

逍遥二字诗中来

渡口船影,连着繁华,走进历史的深处。但逍遥镇与两条河流的渊源,深刻而悠长。过往的遗痕,依然在沙河大堤旁若隐若现。至今,沙河旁还保留有一处渡口,铁皮老船,划水的竹竿,形式上,还保留着原始的印迹。而逍遥镇另一侧的颍河,却没有了沙河的现代风光,它的风光沉寂在历史的背后,虽然捉摸不定,却与逍遥镇最初的名字关系深切。

清代以前,逍遥镇并不叫逍遥镇,它叫合流镇。之所以叫这个奇怪的名字,和颍河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这里,颍河和 水合流,故有此名。

此名最早可追溯到汉代,那时名字叫合流口,到了唐宋时代改为合流镇,又称小淘、小窑。在宋代,合流镇已经相当繁华,政府因而特别在此设立了清水县,管辖今西华县全境和今上蔡、郾城、商水县的部分乡镇。宋代在此任职的王知县有感而发,曾写诗赞叹道:“百业俱兴数小窑,官顺民安世称道。天时地利随人意,任职四载乐逍遥。”“逍遥”名字有此而来,到了清代,索性更名为逍遥镇。在明清时期,逍遥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时成为周边的经济中心。商业的繁荣,必然引发城建的扩张,镇上也开始兴建土木,大量庙宇拔地而起,也开建了5座寨门、两座水门,以保护居民和商户的安全。不少老人,至今还依稀记得寨门的模样,不过今天,像所有的古建筑一样,它们早已荡然无存。

典故

逍遥镇

碗浓浓胡辣汤,回忆小时酣畅御厨奉与徽宗品尝,龙颜大悦,问之为何汤,御厨回答是“延年益寿汤”。遂留御厨于宫中,并赐御厨姓赵。后宋朝遭遇“靖康之乱”,金兵攻破宋都开封,赵御厨因兵乱南逃,落泊于西华逍遥镇,“延年益寿汤”也随之落户于此。经过民间若干年的加工发展,一种以适合北方人口味、辣味醇郁、汤香扑鼻的胡辣汤在逍遥镇诞生。胡辣汤不仅色鲜味美,还有防病健身的医药价值,而且经济实惠,不管贵贱贫穷都能消费享用,所以受到众多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胡辣汤分逍遥镇胡辣汤和北舞渡胡辣汤。北舞渡胡辣汤和逍遥镇胡辣汤味道都还可以。 当时,阁老严嵩为了讨皇帝欢心,从一个道士手中得到一付助寿延年的调味药献给皇帝,以烧汤饮之。该汤美味无穷,龙颜大喜,命名为"御汤"。明朝亡后,御厨赵纪携带此药逃至逍遥(今西华县逍遥镇),受逍遥胡氏之恩,遂将此方传授于胡氏。因此汤香辣味美,并为胡氏所经营,后慢慢被当地老百姓传称为“胡辣汤”。 逍遥镇胡辣汤的主料是:精粉、熟牛羊肉,配料为八角、胡椒、花椒、茴香、砂仁、肉蔻、草果、八桂、凉浆、粉条、味精、精盐、木耳、面芡、香油、醋等。该汤具有消食开胃,化痰止咳,祛风祛寒,活血化淤,清热解毒,行气解疟,祛虫滞泄,利尿通淋,除湿疹。祛搔痒等功效。且其味美价廉,很受群众欢迎。现已推广到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在现有的逍遥镇胡辣汤的经营,分为店面摊点经营与企业化工业生产两种模式。 店面摊点经营,与传统经营模式相似,只不过除了传统制汤时自己炮制药料、配料熬汤之外,又出现了经营者向厂家批购大料,进而加工熬汤的模式,即经营者本身不会配制胡辣汤药料,需通过购买胡辣汤纯料来操作。后者,即受益于胡辣汤纯料的生产厂家。 第二种模式,便是上面所提到的企业化工业生产胡辣汤料。该模式由河南京遥食品有限公司所开启。1992年,原在郑州经营胡辣汤连锁店的逍遥镇胡辣汤第十九代传人胡素花女士,得启于传统胡辣汤操作局限,不方便推广,难以让老百姓随时随地想喝就喝,遂改变经营模式。回到逍遥镇老家,开设厂房,专业工业化生产胡辣汤调料。方便千家万户及其他经营者使用胡辣汤料来熬制胡辣汤,让老百姓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就能喝到正宗的逍遥镇胡辣汤。” 为了纪念其所经营的逍遥镇胡辣汤,由京城皇宫御厨传至逍遥镇胡氏这一历史,遂将其所经营的胡辣汤取名为“京遥”胡辣汤,意为从京城皇宫到逍遥镇,将其所经营的公司,取名为“河南京遥食品有限公司”。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行业,将传统胡辣汤带入工业化生产的新时代。

做法一

原料

面粉300克、香菜50克、菠菜50克、粉条50克、海带丝50克,葱、姜末少许。精盐5克、胡椒粉10克,酱油、醋各5克。

做法

1、把盐参入面粉中,加少许水搅揉成团,然后不断加水,直到揉出粘稠而有弹性的面筋和面筋水。2、锅置火上加水烧开,放入面筋。待面筋熟后将面筋水倒入锅中,烧至汤汁变稠时,放入香菜、菠菜、粉条、海带丝、葱、姜末、精盐、胡椒粉,旺火烧沸即成。 风味特点:粘稠如粥,酸辣可口。

做法二

材料

主料

:牛肉丁、花生豆筋(切丝)、海带。

辅料

:干黄花菜(水发开切段)、粉条。

调料

:胡椒粉、生姜粉、十三香、盐淀粉、味精或鸡精、香油。

烹饪方法

1、锅里加水烧开把牛肉丁煮熟,下入花生(说明一下,胡辣汤的红色是来自花生仁的红色外皮,街上卖的汤,看不见几粒花生,那颜色可想是从哪来的。) 2、煮到花生仁颗粒饱满,想吃脆点的花生,这时就可下入海带丝、豆筋丝、黄花菜段,再煮十来分钟,放入粉条(想吃面点的花生就晚点下海带丝、豆筋丝、黄花菜段) 3、出锅前加入辅料胡椒粉、生姜粉、十三香、盐、淀粉、搅匀。最后点些味精或鸡精。喝时淋点香油。味道是美的说,辣、咸、香回味无穷,(超市有现成的胡辣汤料也省事,想喝辣点的可多放点胡椒粉、生姜粉)

小典故

明朝嘉靖年间,朝中大臣为讨皇帝欢欣,从一高僧处得到一付助寿延年的调品秘方献上,奏以烧汤饮之,皇帝品尝后龙颜大喜,遂命之为“御汤”。明朝末年,流落在外的御厨赵纪途径逍遥,看到东门紧邻沙河,舟楫驰骋,西门近依颍河,形势天成,两河逶迤东流,镇中寨堡坚固,乃地灵水秀之地,赵纪决计隐居。于是,皇宫秘方便流传此地。百姓们以此秘方所熬制的粥汤酸辣扑鼻,醇香四溢,俗称“胡辣汤”。斗转星移,岁月流逝,该汤月传越远,因盛于逍遥,故称为“逍遥胡辣汤”。 正宗的逍遥镇胡辣汤产自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该名吃的汤料有十多种名贵中药材配制而成。正宗的逍遥镇胡辣汤据传其始创于明朝中叶,该名吃由多种名贵中药和主料熬制而成,一度被封为宫廷饮品。该汤可谓香辣可口,人见人爱,还很有滋补功效。

经济发展

西华县逍遥镇镇党委、镇政府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十分重视,采取多种措施,制订发展规划,千方百计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使少数民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全镇上下呈现出回汉群众共谋发展路,齐心协力奔小康的良好局面。

逍遥镇是西华县回族主要聚集区。该镇镇党委、镇政府成立了由财税、工商、土地、电力等部门组成的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发展形势,研究和制定各种优惠措施。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由少数民族村“两委”班子、清真寺阿訇、知名宗教人士和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征求意见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实施意见》,在税收、征地、道路、供电和供水等方面给予优先减免和支持,鼓励和扶持有经济头脑的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胡辣汤第十九代传人胡素花以前一直在家庭作坊内生产调料,销售范围仅限于周边村镇。为了支持胡辣汤产业发展壮大,镇党委、镇政府帮助她从省内请来专业研究人员,结合自身祖传秘方,研制开发胡辣汤调料,并征用土地22亩,投资2000万元,建成面积4200平方米的厂房,成立河南省京遥食品有限公司。目前拥有“京遥”、“逍遥镇”两大系列40多个品种,年产汤料120万箱,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产值达4000万元。近期,得知该公司缺乏发展资金,镇党委书记王绍祯带领全体班子成员主动为其担保贷款60万元。同时,该镇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注册国家商标,成立产业协会,打响胡辣汤品牌,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逍遥胡辣汤美食节”,为企业提供信息、联系销路、推销产品。近期,该镇又与省委宣传部、省影视集团、省豫菜文化研究会、潇湘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了电影《胡辣汤》。

截至目前,该镇共拥有“京遥”、“老杨家”、“高记”等胡辣汤加工企业9家,皮革皮毛加工企业4家,酱油、香醋加工企业6家,个体工商户1750余名。

参考资料

1.逍遥镇·天奇生活

2.逍遥镇多策并举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华龙都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