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胆(中医药品)

2023-09-27 2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熊胆

中医药品

熊胆,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胆囊。中医等亚洲传统医学认为熊胆汁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杀虫止血的功效。因此,亚洲各国都有延续数千年的杀熊取胆的传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熊胆的医药价值被逐渐证明并非不可替代;同时由于动物保护意识的觉醒,猎熊取胆的行为在近20年才逐步减少。

中文名 熊胆
外文名 Bear gall
特点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出自 《 药性论》

基本概述

熊胆出自《 药性论》;《本草图经》:熊胆阴干用,然亦多伪。欲试之,取粟颗许,滴水中,一道若线不散者为真。《纲目》:按钱乙云,熊胆佳者通明,每以米粒点水中,运转如飞者良,余胆亦转,但缓耳。

1、黑熊,体形较大,长1.5-1.7m,体重约150kg。头部宽圆。吻部短而尖;鼻端裸露,眼小;耳较长且被有长毛,伸出头顶两侧。颈部短粗,两侧毛特别长。胸部有一倒人字形白斑。尾很短。毛较一致漆黑色,有光泽。四肢粗健,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腕垫宽大与掌垫相连,后足跖垫亦宽大且肥厚,前宽后窄,内侧中部无毛间隔。具爪。除其鼻面部棕色、下颌白色、倒人字白斑外,全身均为黑色并带有光泽。

2、棕熊,体形较大,长约2m,重200-300kg。头阔而圆,吻部较长鼻也较阔,其端裸出,略侧扁。耳小,能动,内外被毛。肩端隆起,腰粗壮,尾短。四肢粗壮,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的爪长于后足。爪侧扁而弯曲,呈暗褐色。全身为黑棕色,或近黑色以至很淡的银灰色、棕黄色或棕红色。成体胸部无白色斑纹。

熊胆 - 药品简述

药名:熊胆

汉语拼音:xiong dan。

英文名:Bear Gall, Gall of Selenarctos thibetanus Cuvier Asiatic Black Bear,Gall of Ursus arctos Linnaeus Brown Bear。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  

2、Ursus arctos Linnaeus. 

功效分类:外用药、清热药、明目药。

科属分类:熊科。

别名:黑熊、熊、猪熊、狗熊、黑瞎子、登仓、狗驼子、罴、黄熊、豭罴、马熊、人熊。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肝经;胆经;心经;胃经。

功能:清热解毒;平肝明目;杀虫止血。

主治:湿热黄疸;暑湿泻痢;热病惊痫;目赤翳障;喉痹;鼻蚀;疔疮;痔漏;疳疾;蛔虫,多种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2-0.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点眼。 

用药禁忌

1.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2.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3.孕妇禁用。4.肝肾不足引起头晕眼花、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慎用。5.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熊胆类药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生态环境

1、栖息于混交林或阔叶林中。一般居于山上的石洞或大 树洞中,有冬眠习性,夏、冬季有垂直直适移现象。白天活动,视觉较差,善爬树,熊游泳力强。杂食性,但以植物为主。

2、栖息于广阔叶林、针叶林或混交林中有中。有冬眠习性,杂食以植物为主。

资源分布

1、分布极广泛东北、华北、西南、华南及陕西、甘肃、青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西藏等地均有分布。

熊胆

  

2、分布于东北及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贵州、西藏等地。

药材基源:为熊科动物黑熊及棕熊的胆囊。

采收储藏:胆囊取出后,要将胆囊管口扎紧,剥去胆囊外附着的油脂,用木板夹扁,置通风处阴干,或置石灰缸中干燥。我国已能人工活取熊胆汁,通过手术造成熊胆囊瘘管,定期接取胆汁,并净胆汁制成熊胆粉以供药用。

炮制方法:去净皮膜,研成细末用 。

化学成分

主含胆汁酸类的碱金属盐,又含胆甾醇及胆色素。从黑熊胆中可得约20%的牛磺脱氧胆酸(turo-ursodesoxycholic acid),此是熊胆主要成分,被水解则生成牛磺酸(taurine)与熊脱氧胆酸(ursidesoxycholic acid)。熊胆又含少量鹅脱氧胆酸(chenodesoxycholic acid)及胆酸(cholic acid)。熊脱氧胆酸为鹅脱氧胆酸的立体异构物,乃熊胆的特殊成分,可与其他盖的胆相区别。

药理作用

1、解痉作用:用小白鼠离体肠管,以乙酰胆碱造成的痉挛,研究了8个地区的熊胆以及野熊、野猪胆的解痉作用,其中以西藏产者解痉效力最强,其他地区所产黑熊胆及日本产琥珀色熊胆解痉效力也较强,解痉作用的主要成分是牛磺熊脱氧胆酸,其解痉原理与罂粟碱相似。

2、抗惊厥作用:熊脱氧胆酸钠 Na-ursodesoxycholate对士的宁引起的小鼠中毒有解毒作用,与鹅脱氧胆酸钠及胆酸钠合用能增强其解毒作用。

3、对心脏的影响:云南墨胆之水溶液对离体蛙心少量兴奋,大量抑制。

4、利胆作用: 在猪肝的灌流实验中,胆酸使胆汁流量比对照组增加5倍,但去氧胆酸静注和熊去氧胆酸口服,对胆瘘鼠的胆汁酸增加量没有影响。

5、其它作用:熊胆粉液、天然熊胆液灌胃50mg/kg或100mg/kg,对松节油致热兔有一定的作用;熊胆1:10浓度对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卡他奈瑟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

药(毒)理学

毒性:熊胆腹腔注射及灌胃,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1165mg/kg及8600mg/kg。

常用选方

1、治小儿惊痫:熊胆二大豆许,和乳汁及竹沥服。并得去心中涎。(《食疗本草》)

2、治小儿一切疳疾,心腹虚胀,爱食泥土,四肢壮热:熊胆一钱(研),麝香半钱(研),壁宫一枚(去头、足、尾,面裹煨熟,研),黄连(去须,取末)一钱。上同研极细,以蟾酥和丸,黍米大。每服五丸,米汤送下。量大小加减,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熊胆麝香丸)

3、治疳羸瘦:熊胆、使君子仁各等分。研细,放人瓷器中,蒸熔,宿蒸饼,就丸麻子大。米饮送下二十丸,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熊胆丸)

4、治小儿奶疳,黄瘦体热心烦:熊胆一分,青黛半两,蟾酥半两,黄连末半两,牛黄一分。上药,都研如粉,以猪胆汁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

5、治蛔心痛:熊胆如大豆,和水服。(《外台》)

6、治目赤障翳:熊胆少许。化开,入冰片一、二片,铜器点之。或泪痒,加生姜粉些须。(《齐东野语》熊胆丸)

7、治五痔十年不瘥:涂熊胆,取瘥止。(《千金方》)

8、治风虫牙痛:熊胆三钱,片脑四分。上为末,用猪胆汁调搽患处。(《摄生众妙方》)

9、治小儿府疮蚀鼻:熊胆半分。以汤化,调涂于鼻中。(《圣惠方》)

文献论述

1、本草经疏:熊胆气味与象胆同,其所主亦相似。凡胆皆极苦寒,而能走肝、胆二经,泻有余之热。小儿疳积,多致目内生翳障者,以肝、脾二脏邪热壅滞,则二脏之气血日虚、闭塞日甚故也。用此泻肝、胆、脾家之热,则内邪清而外障去矣。如不因疳证而目生翳障,及痘后蒙闭者,多因肝、肾两虚,宜滋阴、养血、清热为急,诸胆皆不得用。

2、药性论:主小儿五疳,杀虫,治恶疮。

3、唐本草:疗时时气热盛变为黄疸,暑月久利,心痛。

4、日华子本草:治疳疮,真鼻疮,及诸疳疾。

5、医学入门:点眼去翳开盲。涂恶疮、痔瘘。

6、纲目:退热,清心,平肝,明目去翳,杀蛔、蛲虫。

7、本草述:治喉痹。

8、本草求原:治蓄血,血淋。

9、随息居饮食谱:治疗疽。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本品呈长扁卵形,上部狭细,下部膨大成囊状,长10-20cm,宽5-10cm。表面黑色、棕黑色或黄棕色,显光泽,微有皱摺。囊内有干燥的胆汁,习称“胆仁呈块状、颗粒状或粉状,金黄色,透明如琥珀,有光泽,质松脆者习称“金胆”或“铜胆”;黑色,质坚脆或呈稠膏状者习称“墨胆”或“铁胆”;黄绿色,光泽较差,质脆者称“菜花胆”。气清香,味极苦,有粘舌感。以个大、畅通薄、胆仁金黄明亮、质松脆者为佳。 理化鉴别

1、取胆仁少许投入水中可在水面盘旋而逐渐溶解,显黄色线状下沉容器底而不扩散;另取胆汁碎末用火烧之,则起泡而无腥气。

2、取胆仁粉末在紫外光灯下应显黄白色荧光,而不应显棕黄色劳光;另取粉末溶于7%冰醋酸溶液中溶液不应显浅昨色乳浊荧光(与牛、羊胆区别)

3、薄层色谱,取胆仁加甲醇温热溶解,放冷9滤过,滤液浓缩近于,加20%氢氧化钠水解,放冷,加盐酸至Ph2-3,以乙酸乙酯萃取作供试液,取熊去氧胆酸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两溶液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用异辛烷-乙醚-冰醋酸-正丁醇-水(10:5:5:3:1)上层液展开,喷30%硫酸,105℃干燥10min显色,样品液色谱在与对照口液色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

药用动物栽培

生活习性

熊为森林中的大型动物,性孤癖不成群,常有单独在森林中栖息和活动。昼行性,善于游泳、爬树,能直立行走,属于半冬眠动物,遇到干扰时可立即解除冬睡而外出活动。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嫩芽、嫩草及各种野果为食,尤喜食蜂蜜。熊的视觉较差,但嗅觉和听觉发达,从体型上看,寒冷地区的熊体型大,皮脂肥厚,热带地区的熊体型小。

养殖技术

熊是季节性发情的动物,每年5-8月为发情交配季节。妊娠期约210-220天,一般在12月末至翌年2月间产仔每胎产1-3仔雌熊性成熟年龄为3-3.5岁,雄熊为4岁左右。当前,养熊方式有笼养、圈养、室养等。成年熊类多为单养,幼年熊类可以集体饲养。我国养熊业历史悠久,特别对能的驯化更积思了丰富的经验。在繁殖技术上,使熊不但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自然交酸而获得后代,还可通过人工授精繁殖后裔。

饲养管理

我国的养熊业基本上可分为控制饲养和驯化放牧两种类型。控制饲养包括笼养、圈养和室养等,全部靠人工饲喂,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活动,用于活取胆汁的熊皆为此种方式。驯化放牧则用于幼熊生长发育时期或大群饲养以获取更多的产品时,要求有广大的牧场以供熊群运动、采食、饱水等,也需人工供给一定量的饲料,一般以玉米粉、豆饼粉、麦麸、高梁粉等作为精料,经熟制后投喂,并适当搭配动物性饲料、青绿多汁饲料、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

熊胆采集

1、杀熊取胆

一般于冬季捕捉,捕获后,剖腹取胆,割时先将胆口扎紧,割取后小心剥去胆囊外附着的油脂,用木板夹扁,悬挂于通风处阴干,或置石灰缸中干燥。不宜晒干或烘干,以防腐臭。

2、活体取胆

无管引流

在很多亚洲国家,人们把导管插入黑熊腹内,或实施所谓的先进“无管引流法”。熊被关在窄小的笼内,以便抽取胆汁。植入导管或“无管引流”的外科手术既残酷又不卫生,许多熊因此丧命。自1993年起,亚洲动物基金的工作团队就开始为结束养熊业而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熊胆争议

第一种观点:熊胆可以取代。

    目前,熊胆产品的使用在中国引起争议。从现实情况看,人类使用熊胆产品并非是食用,也并非它是补品,而只因它是一种药物和保健衍生品。熊胆用药最早载于《唐本草》,明朝的《本草纲目》也有详细论述。熊胆可以健胃、镇痛、促进胆汁分泌等。熊胆粉则是人工取熊的胆汁经过加工后制成,具有平肝明目、杀虫解毒等功效,中医常用它来治疗蛔虫作痛、惊厥抽搐、热毒咽喉肿痛等症。

    现在,市场上的熊胆衍生保健品主要是解酒护肝产品。熊胆解酒醒酒的机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能在肝脏内促进酒精的氧化分解,减轻酒精对肝脏及其他器官的损害;二是能为人体内肝脏分泌胆汁提供原料,从而缓解肝脏解毒压力,保护肝脏。

    然而,熊胆产品的保健功能只是一种奢侈需求,不属于人类的必须需求,护肝的最好方法是少喝酒和不酗酒。而且,本着保护动物的目的,即使作为人类必须的药品来使用,熊胆及其他动物产品的生产和需求也应当有一些原则。

    目前,动物保护组织和欧美医学界形成的使用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基本原则是减少、替代和优化。

    从传统医学角度看,熊胆起到作用并不是无可取代的。事实上,在《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中就有用其他草药取代熊胆的药方。中华国医医药协会香港协会的报告显示:目前至少有54种草药具有与熊胆相似功效,包括常春藤、蒲公英、菊花等。多数情况下,植物药材与熊胆同样有效。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熊胆的主要成分是熊去氧胆酸,它可以通过人工合成得到,人工合成的熊去氧胆酸杂质更少,可替代熊胆用药。我国的人工熊胆配制处方和工艺早在2006年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人工熊胆的临床试验在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和肝火亢盛型高血压也取得了等量替代熊胆的效果。

    使用熊胆、迷信熊胆的传统主要在亚洲。熊胆的主要来源亚洲黑熊已被列为最濒危的物种之一。韩国2011年宣布要在十年内退出这一行业,在熊胆和其他野生动物产品等的消费上,中国也正逐步加大对“减少、替代和优化”原则的宣传力度。

第二种观点:熊胆作用不可替代。

    目前,“活熊取胆”的话题再度引发社会争议。一方以动物保护的名义,一方以中药健康发展的需要。专家指出这其实是珍稀药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问题,而两者是可以兼顾的。一场关于黑熊保护与利用的争论正不亦乐乎。

    今年两会前夕,部分动物保护组织对我国养殖黑熊取胆提出意见,并拿出了所谓“虐熊”的照片、认为养熊取胆属于虐待动物,应当取消中药熊胆粉的应用。综合其观点有三,一是养熊取胆涉嫌虐熊;二是认为熊胆不是必备中药,应当禁止使用;三是即使必须使用也完全可以用其替代品。事实果真如此吗?

    2011年3月21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药协会共同主办的“珍稀药用资源保护利用与中医药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召开,来自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国动物学会的专家共同为珍稀药用动植物的保护与开发“把脉”。

    专家认为,对珍稀药用动植物应当“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持续发展”,主张停止使用熊胆粉的提法是不现实的,一旦实行将影响到中医临床尤其是某些危重病人的需要,也不利中药产业的发展,应理性看待。熊胆所特有的药用价值仍不可取代,相关替代品的研究仍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探讨。

    在药用动物保护和利用的大潮中,被称为“药中黄金”的熊胆粉正在经历着是与非的煎熬。

    目前采集胆汁的方法大大改善

    1989年,黑熊被归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猎熊取胆从此结束。但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要求从事野生动物的保护、驯养繁殖、开发利用活动,必须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朝鲜发明的“活熊取胆术”正是在此前后传入我国。

    所谓“活熊取胆”,即通过手术的方式将黑熊的胆管或胆囊造瘘,此后通过瘘管将胆汁引出。由于当时技术的落后,主要采取“异物”制造瘘管,造成了熊的痛苦,动物保护者诟病的也主要是这段时期的此种方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无管引流”技术。这种技术并不采用“异物”制造瘘管,而是用取自黑熊腹部内的组织造瘘。1996年,国家林业部出台《黑熊养殖利用技术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养殖企业必须使用“无管引流”技术采集熊胆,这大大减轻了黑熊的痛苦。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分会秘书长李明认为,“动物保护者所说的虐熊并不符合现实,他们所指的那种方法早已废弃不用。”李明先后参加了2005年、2006年我国黑熊养殖情况的全国性普查与核查,对黑熊的生存状况颇为了解。

   “炒作者利用了老百姓信息获取上的不对等,以颇具煽动性获得关注度。”李明说,大的养殖厂基本杜绝“异物”瘘管引流。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黄乘明研究员说,这就像拿出一张20多年前照片来说现在的事情,某个人拿你20多年前的照片说你现在怎么还穿开裆裤,这是很荒唐的事情。国外指责我国虐待黑熊的声音由来已久。2008年,中国中药协会曾经派3名专家到荷兰参加国际濒危物种保护条约协议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与会者见到了和现在网络上类似的照片。

    “采用创新的医学造瘘技术后,采集黑熊胆汁的过程熊基本没有感觉。”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多次去正规的养熊场调研,“近些年来,我没有再发现如图片中虐熊的现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毛嘉陵指出:“关于熊胆的争议,不仅仅是个学术问题、一个技术问题,更是文化观念问题。” 真实的养熊取胆是什么情景,这需要信息的通畅,但大众仍不知晓。

    熊胆粉的临床作用确切,目前不可替代

    有研究显示,猪和鹅的胆汁和熊胆的成分相似,建议使用其进行替代。但此类研究尚待完善。

    “人们都说中药的疗效大不如前,这是有客观因素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表示,过多使用人工种植药材和人造代用品,在治疗某些疾病时疗效确实下降,使用代用品要通过扎实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学敏教授指出,熊胆到底有多大作用,是不是可以由其他药品完全替代?这还需要研究证实。以牛黄为例,虽然有人工牛黄粉等替代产品,但其疗效还是比天然牛黄差。

    据了解,熊胆粉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与其相关的疾病涉及冠心病、肺炎、肝炎、胆囊炎、高热等方面。

   “熊胆作为中药广泛使用,从现阶段来说,完全取代还不可行。”高学敏表示,社会上认为熊胆粉可有可无的说法没有依据,要想真正找出熊胆粉的替代品,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各种含熊胆粉的药都要做对比分析,要一步步来。 

    有资料显示,含有熊胆粉的中成药有123个,涉及180多个厂家,已经形成了相关产品的产业链。

    高学敏说,从产业的发展讲,如果突然断了货,不仅给患者的治疗带来危害,也给中药发展带来损失。中药经过两千多年的临床选择,中成药配方有其合理的地方,无论从临床需要、产品需要,熊胆都需要稳定、合法的来源。

    “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节约。”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姚树坤认为,国家应当支持关于熊胆的基础性研究,进而保护利用,要把珍稀的品种用在国家精品药上。  濒危药物在临床上发挥很大的作用,为何不被认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药房主任曹俊岭认为,缺少数据是软肋,中医药是经验医学,其效果一直缺少数据,如果正反双方都有数据支持,该不该取消自然明了。

    珍稀药用资源,保护和利用要形成良性循环

    珍稀药用资源是中医药发展重要的资源,长期以来,如何按照国际公约,特别是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和发展、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提高人工养殖的水平,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是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濒危药用资源保护的目的是使其不再濒危,银杏的保护就是典型的例子。”中国医保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刘张林指出。

    “现在我国一共记载濒危物种358种,其中药物168种,占到53%,中药发展不能建立在濒危物种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表示,针对珍稀药用资源保护,要摸清家底,搞好普查,大力发展人工种植和养殖,同时进行类同品的开发,以适应工业化生产。

    “没有利用就没有保护,二者要形成良性循环,我们对濒危物种保护和利用,也应该以创新和发展角度来应对。”房书亭说,“我总感觉有一种悲哀”,一方面我们在讲大力扶持和促进中药事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中药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另一方面我们阵地越来越小。药材价格上涨、中成药价格下降,物种的问题限制某些中药品种正常发展,使我们赖以治病的药物范围越来越小,这样下去将来很可能就用很有限的几味药保障13亿人民的健康。

   “我们既要发展,也要保护,但是绝对不能走两个极端。”黄乘明说,绝对保护,我们就不能穿皮鞋、用皮具;绝对发展,环境破坏的后果就是人类消灭自己,“我们都不愿看到”。

争议事件

    2012年2月6日,福建归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拟谋求创业板上市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不仅仅是民间动物保护组织,很多民众表示,应坚决抵制归真堂登陆资本市场。动物保护组织认为,归真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熊胆系列产品研发生产企业之一,如果在交易所上市,其规模就会变得更大,就会伤害到更多的黑熊。

发展状况

国内对熊的集约化养殖始于1984年,自朝鲜引进活熊取胆汁技术以后,熊的圈养繁殖就开始了。在养熊业发展的初期主要是依靠从野外捕捉或从动物园引入,然后在饲养场中进行驯化和饲养,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从活体抽取胆汁,并加工成为熊胆粉进入市场。当时,熊要被固定上一个铁背心,在体壁上造一个痰管收集胆汁。熊常年在铁背心的侄桔下,伤口经常发炎,非常痛苦。而且,因为经济效益的驱动,小规模的养熊场涌现较多,设施简陋和饲养人员缺乏科学知识,熊的福利状况极差。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新的无管引流技术,完全剔除了铁背心和屡管,极大地减少了炎症的发生频率。同时,胆汁的采集也得到时间上的控制,动物能在较大的场地内自由活动。

    针对养熊业存在良荞不齐、问题频发的状况,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来规范养熊业。1993年,原林业部专门下发了(关于清理整顿养熊场的紧急通知》,禁止从野外捕捉熊类,停止为新建养熊场核发驯养繁殖许可证,取缔不符合法规、熊来源违法的或对熊有虐待行为的养熊场。1996年,原林业部和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召开了全国养熊业管理工作座谈会,系统地总结了养熊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没达到标准的企业限期整改。随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养熊业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强化养熊业的管理,推进了饲养条件的改善和技术改造,杜绝伤害和虐待熊类的行为;引导发展规范经营、规范饲养和无管引流取胆汁技术,推进养熊业的技术进步。1997年,原林业部又发布了《黑熊养殖利用技术管理暂行规定》,就建立养熊场的程序、规模、笼舍、活动场、熊来源、饲养管理、胆汁引流、驯养繁殖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严格规定,同时也明确禁止利用棕熊和马来熊引流胆汁。2008年,又颁布了林业行业标准(黑熊养殖技术规程》,该标准规定了黑熊人工养殖的术语和定义、饲料、饮水、饲养、管理、饲养员要求、卫生防疫、养殖场建设和档案管理的要求。

    2004年,国家林业局、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扇、熊资源保护及其产品入药管理的通知》,重申禁止猎捕野生熊,规范驯养繁殖活动,对现有原材料在库存核查的基础上进行标准化封装,具备医药生产资格的企业所制造的含熊胆成分的药品须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并加载“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后,方可进入流通市场,以便执法部门监管,防范非法来源的熊产品流入市场。各省也结合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的清理,重点整顿了养熊场。这些执法行动和标准引导和规范了养熊业,逐步取缔了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专业人员、福利状况差、不能成功繁殖的养熊场。这使得养熊业不仅完全不需要从野外捕捉黑熊,而且逐步走向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型黑熊养殖场的设施及设备条件已经相当先进,养殖管理、人工繁育、胆汁引流、疾病防治等技术也经历了多次革新,种群数量和熊胆粉产量维持相对稳定。目前,国内黑熊养殖企业数量从90年代初的480多家减少至较规范的68家。黑熊养殖规模在200只以上的企业有10多家,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福建、四川和云南等省。规模化养殖的熊场每年种群净增长率约10%—20%,繁育技术条件好的甚至更高,全国黑熊存栏数量估计大约为10000只。大型熊场一般取胆熊的数量约占其种群数量的70%,全国取胆熊约有10000只。

参考资料

--1--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