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西周时期周公旦所著的儒家经典)

2023-10-01 4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周礼

西周时期周公旦所著的儒家经典

《周礼》在汉代最初名为《周官》,是西周时期周公旦所著的儒家经典,始见于《史记·封禅书》,是《三礼》之首。

《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范,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

《周礼》是古代华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书名 周礼
别名 周官
作者 周公旦(周公)
类别 儒家经典
创作地点 洛阳明堂
历史时间 两汉之间

内容简介

《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以人法天(天生万物,为而不害,人从天道则以人类为本)的理想国纲领《周礼》,西汉的景帝、武帝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一批古书,其中一部名为《周官》,原书当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冬官篇已亡,汉儒取性质与之相似的《考工记》补其缺,王莽时,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并更名为《周礼》,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创作背景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命舜摄政,“修五礼”;舜命伯夷为秩宗,“典三礼”,舜还任命夔为典乐,“教稚子”,“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史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 ,但是,作为华夏文明的初创期,五帝时代还属于礼乐文化的萌芽时期,或者说属于华夏文明发展的神守时期,即巫祝文化期,而夏、商、周三代,特别是西周才是中国礼乐文化的形成时期。

周朝伊始,为配合政治上维护宗周统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了全面革新,将上古至殷商的礼乐进行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 ,使其成为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即礼乐成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的重要文化结构,并在其统辖范围内全面推行礼乐之治。

《史记·周本纪》载:“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武王没,成王少,周公旦摄政七年,制礼作乐,神鸟凤皇见,蓂荚生,乃与成王观于河、洛,沈璧,礼毕,王退俟,至于日昃,荣光并出幕河,青云浮至,青龙临坛,衔玄甲之图,坐之而去,礼于洛,亦如之,”《魏书卷一○八之一志第一○》周文公制礼作乐,垂范万叶,可祀于洛阳,《春秋繁露卷第七》周公辅成王受命,作宫邑于洛阳,成文武之制,作汋乐以奉天,《周官》即《周礼》《史记·周本纪》载:“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周公废黜殷祀,袭击淮夷以后,回到西周首都丰京,写下了《周官》,《周官》即《周礼》 ,是西汉景帝、武帝之际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的先秦古籍,是记录周代礼制的集大成者。

成书年代

有关《周礼》一书发现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景十三王传》之《河间献王传》 。

贾公彦《周礼正义序》载“《周官》孝武之时始出,秘而不传”,“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

《周官》直到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府文献才发现,并加以著录,王莽时,因刘歆奏请,《周官》被列入学官,更名为《周礼》,东汉初,刘歆门人杜子春传授《周礼》之学,一时注家蜂起,郑玄序云:“世祖以来,通人达士大中大夫郑少赣名兴,及子大司农仲师名众,故议郎卫次仲,侍中贾君景伯,南郡太守马季长,皆作《周礼解诂》”。

关于《周礼》的作者及其年代,历代学者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如《四库提要》所说“(《周礼》)于诸经之中,其出最晚,其真伪亦纷如聚讼,不可缕举”,古代名家大儒,近代梁启超、胡适、顾颉刚、钱穆、钱玄同、郭沫若、徐复观、杜国庠、杨向奎等著名学者,都介入这场大讨论,大致有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之际说、汉初说、王莽伪作说等六种说法。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所有先秦文献都没有提到《周礼》一书,在先秦文献中,较为集中地记载先秦官制的文献是《尚书》的《周官》篇和《荀子》的《王制》篇,自《周礼》被今文学派诬为伪造,曾一度致使治中国古史者视为禁区,莫敢援引其说,这实在是一大冤案, 通过大量金文材料的证明,其珍贵的史料价值,已愈益显现出来,《周礼》虽非西周的作品,更非周公所作,但其中确实保存有大量西周史料 。

但《四库提要》对此种种矛盾的解释是:“夫《周礼》作于周初,而周事之可考者不过春秋以后,其东迁以前三百余年官制之沿革、政典之损益,除旧布新,不知凡几,其初去成康未远,不过因其旧章,稍为改易,而改易之人不皆周公也,于是以后世之法窜入之,其书遂杂,其后去之愈远,时移势变,不可行者渐多,其书遂废。”并引张载《横渠语录》:“《周礼》是的当之书,然其间必有末世增入者,”直至晚清孙诒让著《周礼正义》,仍然坚持《周礼》乃是周公所作:“粤昔周公,缵文武之志,光辅成王,宅中作雒,爰述官政,以垂成宪,有周一代之典,炳然大备”,(《周礼正义序》)但这个结论遭到近代以来众多学人的质疑,其实,孙诒让《序》自己也说:“此经上承百王,集其善而革其弊”,“非徒周一代之典也”,“是岂皆周公所肊定而手刱之哉!”今天多数学者认为:《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乃至于汉初)。

作品目录

周礼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

周礼·春官宗伯第三

周礼·夏官司马第四

周礼·秋官司寇第五

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

作品鉴赏

《周礼》作者的立意,并非要实录某朝某代的典制,而是要为千秋万世立法则,作者希冀透过此书表达自己对社会、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全书的谋篇布局,无不受此左右,儒家认为,人和社会都不过是自然精神的复制品,战国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勃兴,学术界盛行以人法天之风,讲求人与自然的联系,主张社会组织仿效自然法则,因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周礼》作者正是"以人法天"思想的积极奉行者。

《周礼》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为间架,天、地、春、夏、秋、冬即天地四方六合,就是古人所说的宇宙,《周礼》六官即六卿,根据作者的安排,每卿统领六十官职,所以,六卿的职官总数为三百六十。众所周知,三百六十正是周天的度数,《周礼》原名《周官》,此书名缘何而起,前人曾有许多猜测,依笔者之见,所谓《周官》,其实就是"周天之官"的意思,作者以"周官"为书名,暗含了该书的宇宙框架和周天度数的布局,以及"以人法天"的原则,其后,刘歆将《周官》更名为《周礼》,虽然有抬高其地位的用心,但却是歪曲了作者的本意。

在儒家的传统理念中,阴、阳是最基本的一对哲学范畴,天下万物,非阴即阳。《周礼》作者将这一本属于思想领域的概念,充分运用到了政治机制的层面,《周礼》中的阴阳,几乎无处不在,《天官·内小臣》说政令有阳令、阴令,《天官·内宰》说礼仪有阳礼、阴礼,《地官·牧人》说祭祀有阳祀、阴祀等等,王城中"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布局,也是阴阳思想的体现,南为阳,故天子南面听朝,北为阴,故王后北面治市,左为阳,是人道之所向,故祖庙在左,右为阴,是地道之所尊,故社稷在右,如前所述,《周礼》王城的选址也是在阴阳之中,所以,钱穆先生说,《周礼》"把整个宇宙,全部人生,都阴阳配偶化了"。

战国又是五行思想盛行的时代,阴、阳二气相互摩荡,产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世间万事万物,都得纳入以五行作为间架的体系,如东南西北中等五方,宫商角徵羽等五声,青赤白黑黄等五色,酸苦辛咸甘等五味,等等,五行思想在《周礼》中也得到了重要体现,在《周礼》的国家重大祭祀中,地官奉牛牲、春官奉鸡牲、夏官奉羊牲、秋官奉犬牲、冬官奉豕牲,众所周知,在五行体系中,鸡为木畜,羊为火畜、犬为金畜、豕为水畜、牛为土畜,《周礼》五官所奉五牲,与五行思想中五畜与五方的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具有明显的五行象类的思想,与此相呼应,地官有"牛人"一职,春官有"鸡人"一职,夏官有"羊人"一职,秋官有"犬人"一职,冬官有"豕人"一职。

综上所述,《周礼》是一部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的蓝图,这样说,丝毫不意味着《周礼》中没有先秦礼制的素地,恰恰相反,作者对前代的史料作了很多吸收,但不是简单移用,而是按照其哲学理念进行某些改造,然后与作者创新的材料糅合,构成新的体系。

蕴涵于《周礼》内部的思想体系,有着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诸家本各为畛域,《易》家言阴阳而不及五行,《洪范》言五行而不及阴阳,儒家讳论法治,法家讥谈儒学,阴阳与五行,经由邹衍方始结合,儒与法,经由荀子才相交融,儒、法、阴阳、五行的结合,肇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周礼》以儒家思想为主干,融合法、阴阳、五行诸家,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其精致的程度,超过《吕氏春秋》,因而其成书年代有可能在《吕氏春秋》之后,而晚至西汉初。

作品影响

政治制度

《周礼》一书含有丰富的治国思想,《天官》概括为六典、八法、八则、八柄、八统、九职、九赋、九式、九贡、九两等十大法则,并在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的叙官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详密严谨,宏纤毕贯,对于提升后世的行政管理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化思想

从后世影响上来看,西周以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统治思想的核心,当然在其后的时代,礼的适用范围和功能发生移转,从西周之时主要作为政治权力分配功能的原则,到汉代以后转变为社会生活层面秩序塑造和维持的机制,但礼的基本原则,亲亲、尊尊、长长和男女有别,并未发生改变,反而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西周意识形态奠定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格局。

城市建设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曾经有很多著名的大都城在城市布局上都体现了《周礼》的礼制思想,“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都城格局,成为历代帝王向往的楷模。

中国封建社会盛期,最具有典范代表的都城——隋唐长安城,整个城市的布局严整、统一,充分体现出周代王城的布局特点。

明清北京城,在格局上恢复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使皇城在都城的中心,还仿照《周礼》,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形成今日的布局。

朝鲜的汉城,同样有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乃是海外依仿《周礼》建都的典范。

作者简介

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

参考资料

1.周礼·豆瓣

2.周礼·古诗文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