鲞(近海中上层鱼类)

2023-10-02 27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近海中上层鱼类

鲞,是一个汉字,拼音是xiǎng ,本义为剖开晾干的鱼,后泛指成片的腌腊食品。鲞鱼即鳓鱼,主产于我国沿海,如黄海、东海等,属近海中上层鱼类。我国北方习惯称之为“脍鱼”、“白鳞鱼”。鱼身一般长约40厘米左右,银白色、体侧扁,以食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主。春季至初夏由外海游至近海产卵后的鲞鱼,正如产卵前的鲥鱼一样,其肉质正是最为鲜美之时,两者堪以媲美。故民间素有“来时鲥、去时鲥”之说。

中文名
动物界
拼音 xiǎnɡ
繁体
中文学名 鲞鱼
别称 鳓鱼、脍鱼、白鳞鱼
产地 我国沿海,如黄海、东海
笔画 14
释义 鲞 干鱼;腊鱼 石首鲞,食之消瓜成水。――晋·王羲之《杂帖五》 又如:鲞鹤(即勒鱼做成的鱼干);鲞铺(卖干鱼、腌腊食品的店铺) 腌腊食品

基本解释

亦作“鲞鱼”。干鱼;腌鱼。 宋吴自牧《梦粱录·鲞铺》:“城南浑水闸,有团招客旅,鲞鱼聚集於此。”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三·石首鱼》:“乾者名鲞鱼。”一本作“ 鲞鱼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侄女只为声名大了,好似一块鲞鱼落地,马蚁儿都要钻他,虽然热闹,却也不得自在。”徐珂《清稗类钞·动物·石首鱼》:“曝乾曰鲞鱼,俗称白鲞。“

延伸介绍

不仅如此,人们之所以对鲞鱼青睐有加、又习惯称鳓鱼为鲞鱼,相传是在2500多年前(即公元前505年)的吴王阖闾时期,当时的东海之中有若干沙洲被夷人侵占,是年夷兵进犯吴境,吴王阖闾亲自点兵出征,夷人闻之丧胆而收兵逃窜,吴王乘胜追击至东海,与夷兵各据沙洲一隅彼此对峙,相持近月而不得胜,此时忽起风暴,海上粮草无法补充,相峙两军均受风沙断粮之苦。吴王于是焚香祈天,祈祷方罢,便见东风大起、海上粼粼银波滚滚而来、环绕吴军四周,令人诧异。

吴王命士兵捞起,却是银色鲜鱼即鳓鱼,于是三军饥劳顿解:而夷兵则片鳞无获,因而大败。吴军得胜回朝,阖闾与群臣相见,叙述败夷之奇遇、回想海鱼之美味,即问手下“东海所余之鱼何在?”回禀:“余者曝干载归”。吴王再尝,方知干鱼之美犹胜鲜鱼。故称为“鲞”,即美味之鱼。后俗写为“鲞”,亦泛指为曝晒之干鱼。宋范成大《吴郡志*杂志》载“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正字通》中亦称“鲞,本鲞,鲞为俗写”。现《辞海》、〈现代汉语典〉等书中亦都有所叙述。

鲁迅《复仇(一)》中鲞头,指剖开晾干的鱼,即干鱼(主要在江浙地区)。

关于"虾子鲞鱼"

这是苏州百年老字号 采芝斋的招牌特产,常年都可以购买到。

相关拓展

<正> 素有鱼米之乡美名的浙江省,水产品加工历史悠久,有不少久负盛名的传统加工水产食品,其中最具有特色的当数鲞鱼和糟鱼,鲞鱼中的佼佼者是黄鱼鲞和鳓鲞。黄鱼鲞又名白鲞和勺鲞。是用整条新鲜大黄鱼开背清除内脏,漂洗干净,加盐腌制后再抽淡晒干。营养价值颇高,经测定每百克鲞鱼肉含蛋白质54克、脂肪1.1克,还含有多种维生素,而且肉鲜质精,美味可口。黄鱼鲞烧猪肉香气扑鼻,食之别有风味。尤其在杭州、绍兴、肖山一带,是居民们欢度新春佳节必不可少的传统佳肴。

参考资料

1.鱼米之乡的传统名特水产品·中国知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