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库(黄河上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2023-10-03 27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三门峡水库

黄河上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投入使用。一座曾经引起成千上万人民狂欢呼的水库。44年间,它让黄河两岸三地几百万老百姓魂牵梦绕。关于它“生死”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皖、苏5省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1.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枢纽运营45年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中文名 三门峡水库
时间 1957年4月13日
性质 水利枢纽工程
中苏专家 120余人

援助项目

中苏援助:三门峡水库列入苏联工程项目之中。

1953年是我国由经济恢复阶段走向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第一年。在水利部长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要求下,在周恩来具体负责下,经过与苏联政府商谈,决定将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

1954年,国家计委正式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1月,以苏联电站部列宁格勒水电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柯洛略夫为组长的苏联专家组来华。2月至6月,中苏专家120余人,行程12000余公里,进行黄河现场大查勘。苏联专家在查勘中肯定了三门峡坝址。柯洛略夫说:“任何其它坝址都不能代替三门峡为下游获得那样大的效益,都不能像三门峡那样能综合地解决防洪、灌溉、发电等各方面的问题。”

投入使用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治黄工程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护着冀、豫、鲁、皖、苏5省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1.7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枢纽运营45年来,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式投入使用。

不到一年,渭河流域淤积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大片良田浸没,土地迅速盐碱化,危险直逼古都西安。迫于无奈,只好降低水位,拆除15万千瓦发电机组,改装5万千瓦小机组。同时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如此一折腾,不下百亿元投进水库“打水渠”。世代生活在渭河平原的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宁夏缺水地区迁徒。水库的诸多后遗症,至今也未能消除。

工程上马

水利部长傅作义等参加三门峡工程开工典礼

1954年4月,国家计委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的指导下,编制黄河流域规划;中央决定将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委托苏联设计。年底,《规划报告》出台,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

在这个报告里,选定三门峡水利枢纽为黄河综合利用的第一期重点工程:蓄水位350米,总库容360亿立米。

主要任务

①将黄河上游千年一遇洪水由37000立方米/秒降为8000立方米/秒;这样,黄河洪水的灾害即可以完全避免,黄河下游的洪水威胁自然解除。

②拦蓄上游全部来沙,下泄清水,实现“黄河清”,使下游河床不再淤高。

③调节黄河水量,初期灌溉2220万亩,远景灌溉7500万亩。

④装机90万千瓦,年发电量46亿度。

⑤改善下游航运。

结论:巨大的综合效益(——与三十多年后的三峡大坝论证结论相同)。

严重问题

三门峡立项之初就遭到陕西方面的坚决反对,当时陕西不少政府官员通过多种渠道力陈此项目对陕西的影响。其实早在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前苏联专家提出的“高坝大库”的三门峡水利工程方案虽然被全票通过,但同时也遭到了清华大学水利专家黄万里和水电总局实习生温善章的反对。

1958年,在三门峡工程开工一年后,陕西仍在极力反对三门峡工程。理由是:沿黄流域水土保持好就能解决黄河水患问题,无须修建三门峡工程。但三门峡工程并没有因此停止。

1960年,大坝基本竣工,并开始蓄水。1961年下半年,陕西的担忧变成现实: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河成为悬河。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

1962年,陕西人再也按捺不住,在4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陕西省代表提交提案,并保护335米移民线以上居民的生产、生活、生命安全。

在随后的许多年里,三门峡工程的运用方式虽几经调整,但三门峡工程对上游(主要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造成的危害却仍在继续。

治理

小浪底水库投运后,进一步完善了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但三门峡水库控制着三个洪水来源区中的两个,仍然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根据小浪底水库的设计要求,只有当小浪底、三门峡、故县、陆浑水库联合调度时,才能使百年一遇洪峰流量由29200立方米/秒削减到15700立方米/秒,千年一遇的洪峰流量由42300立方米/秒削减到22600立方米/秒,黄河下游才能达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

凌汛灾害是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的重要因素。根据有关资料,黄河下游平均每年需防凌库容约35亿立方米,而小浪底水库的防凌库容只有20亿立方米,其余15亿立方米必须有三门峡水库来承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黄河下游的凌汛期间的安全。调水调沙是缓解下游河床逐年淤积抬高、河道严重萎缩的重要措施。

三门峡水库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枢纽工程,在黄河三次调水调沙试验中均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水库联合调度,已成功把2.5亿吨泥沙送入大海。没有三门峡人造洪峰的强大动力,就没有小浪底水库异重流的形成,黄河调水调沙试验的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

黄河“害在下游、病在中游、根在泥沙”,治理黄河是一个系统工程,单从一点上看,不能妄判其成败,直到基本布局成型,才能显露威力。在没有小浪底之前,三门峡一坝的调节能力,不能有效处理泥沙问题,为人诟病,小浪底后,双库联调,才算解决了淤在水利人心里半世纪的泥沙。

参考资料

1.“2019行走黄河”之三门峡:与黄河的第一次“深拥”·人民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