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汉语汉字)

2023-10-05 86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汉语汉字

川(拼音:chuā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两岸之间有水流过。川的本义是河流、水道。但凡有河流的地方都会有平地,所以“川”又指山间或高原上平坦而地势低的地带,即平川。川也是中国四川省的简称。

中文名
拼音 chuān
繁体
部首 丿(传统归巛部)
五笔 KTHH
仓颉 LLL
郑码 ND
字级 一级(0043)
平水韵 下平声·一先
笔画 1+2、3+0
释义 本义:河流
词性 名词
造字法 象形字
结 构 独体字;独体结构
统一码 5DDD
异体字 巛、𤰏
四角码 2200₀
注音字母 ㄔㄨㄢ

字源演变

字形演变流程图(字义图源自网络)

象形字。甲骨文的“川”,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弯弯曲曲的河流。字中两边的两条曲线,形象地描画出河流的两岸,河中的几个小点,是指奔湍急的河水。图3的甲骨文中的三个小点消失了,这是为了书写的方便,仍然为象形字,像众水并流之形。金文和小篆基本沿袭图3的甲骨文。隶书和楷书进一步将笔画平直化。《说文解字》认为疏浚加深加宽“𡿨(quǎn)”“巜(kuài)”而成川。小水为𡿨,即小河、小沟之类。将“𡿨”扩充一倍为“巜”,三倍为“川”,因而“川”为大河,按许慎的说法,“川”为会意字,其实“川”的含义可以从甲骨文中看出,当是象形字。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川

拼音chuān,注音:ㄔㄨㄢ

〈名词〉

1.河流:名山大~;~流不息;百~归海;河~;海纳百川。

2.平原,平地:平~;米粮~;满~红叶;一马平~;八百里秦~。

3.道路。翟强《刘顺清》第三场:“刘顺清,我再走进这一条川,进沟来站定了抬起头来看。”

4.引申指旅途。〔~资料〕旅费,路费。〔~费〕路费工资;专程(旅途)。

5.特指中国四川省:~剧;~菜;~贝;~盐;~军;~绣。

6.姓。

◎粤语:cyun1

详细释义

◎川

拼音chuān,注音:ㄔㄨㄢ

〈名词〉

象形。甲骨文像大河流水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本义:河流。

同本义[river]

川,贯穿通流水也。——《说文·川部》。按,象水直达之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管子·度地》

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zhěn);百夫有洫(xù),洫上有涂;千夫有浍(kuài),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jī)。——《周礼·地官·遂人》郑玄注:“万夫,四县之田。遂、沟、洫、浍,皆所以通水于川也。”

有川衡。——《周礼·地官》

利涉大川。——《易·需》

百川沸腾。——《诗·小雅·十月之交》

如川之方至。——《诗·小雅·天保》

川壅为泽。——《左传·宣公十二年》

土断而川分。——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岸迥重重柳,川低渺渺河。——宋·王安石《晚归》

吁嗟乎!黄河东走汇百川,自来表里太行山。——现代·陈毅《过太行山书怀》

相关词语

川源(河川的源头);川尊(取自河川的祭品);川游(游泳渡河);川口(河口);川水(江河之水);川防(河堤);川谷(河流;河谷);川坻(河岸);川冈(河畔的山冈)。

河流的源头。

川谷径复,流潺湲些。——《楚辞·招魂》王逸注:“流源为川。”

引申指河神。

犁牛之子骍(xīng)且角,虽欮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朱熹注:“山川,山川之神也。”

平地,平野,平坦的陆地。[plain]

敕勒川,阴山下。——北朝乐府《敕勒川》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崔颢《黄鹤楼》

逦迤前冈压后冈,一川桑柘好残阳。——前蜀·韦庄《山墅闲题》

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

相关词语

平川;米粮川;川境(地域);川地(平旷的地带)

坃(xūn);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亦称“陶埙”。

川,坃也。——《广雅·释水》

四川省的简称[Sichuanprovince]

中国西南地区的省,简称“川”或“蜀”,位于长江上游,省会成都。秦时设蜀郡。汉设益州部。唐设剑南道,又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宋设西川路和峡路,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为益州、利州二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二路,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产生。南宋设有四川宣抚、制置、总领等职,统辖四路军政财赋,元时合四路置四川行中书省。明代置四川布政使司(省级),清代为四川省。四川省东部为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区;西部属青藏高原,气候高寒。主要河流有长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岷江和嘉陵江等。水能丰沛。工业部门较齐全,以重工业为主。东部四川盆地农业发达,稻米、油菜籽、桑蚕茧和生猪产量居全国前列,西部为中国重要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

旅途[journey]

如:川费(旅费);专程(旅途)。

用同“穿”。

川,借为穿。——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

广东,蚁入箱,须置川山甲。——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制蚁法》

穿过苏州一座城。——《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公案断歪乌盆传》

萧云仙迎入川堂,作揖奉坐。——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回

姓。

川,姓也。见《姓苑》。——《万姓统谱·先韵》

窍,孔洞。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

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其名曰罴(pí)。——《山海经·北山经》郭璞注:“川,窍也。”

◎川

拼音:cuān,注音:ㄘㄨㄢ

〈形容词〉

通“氽(cuān)”。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quick-boil]

如:川丸子(氽丸子)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一下】【川部】昌缘切(chuān)

贯穿通流水也①。《虞书》②曰:“濬𡿨(quǎn)巜(kuài),距川。”言深巛之水会为川也。凡川之属皆从川。

【注释】①“贯穿”句:张行孚《释巛》:“川训贯穿通流水,谓水至川则贯穿通流而无所碍。”贯、穿、通:同义连用。贯穿通流,即通流,通畅流动。②《虞书》:指《皋陶谟》。今本作“浚畎浍距(到)川”。

说文解字注

毌穿通流水也。毌,各本作贯。毌,穿物持之也。穿,通也。巛则毌穿通流,又大于巜矣。水有始出谓川者,如《尔雅》水注川曰谿(溪),许云泉出通川为谷是也。有绝大乃谓川者,如皋陶谟𡿨巜距川,考工记浍达于川是也。本小水之名,因以为大水之名。

《虞书》曰:谓古文皋陶谟。

“濬𡿨巜,歫(距)巛。”歫各本作距,今正。今《尚书》作畎浍距川者,後人所改也。

言深𡿨巜之水会为川也。此偁《尚书》释之。以见《尚书》之川与川字有间矣。川,今昌缘切。古音在十三部。读如春。云汉之诗是也。

广韵

昌縁(缘)切,平仙昌‖川声元3部(chuān)

川,山川也。蔡邕《月令章句》曰:“众流注海曰川。”《释名》曰:“川者,穿也,穿地而流也。”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巛部】川;康熙笔画:3;部外笔画:0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竝昌缘切,音穿。《释名》:穿也。穿地而流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天下之地埶,两山之闲,必有川焉。《尔雅·释水》:湀辟流川。注:通流。疏:湀辟者,通流大川之别名也。又:过辨回川。注:旋流。疏:言川中之水有回旋而流者。蔡邕《月令章句》:众流注海曰川。《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传: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

又《禹贡》:奠高山大川。传:大川四渎。疏:川之大者,莫大於渎。四渎,谓江,河,淮,汉也。《吕氏春秋》:何谓六川: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潘岳《关中记》:泾、渭、灞、滻、鄷、镐、潦、潏,凡八川。司马相如《上林赋》:荡荡乎八川。

又三川,郡名。《史记·秦始皇纪》:灭二周,置三川郡。《前汉·高祖纪》:斩三川守李由。注:应劭曰:今河南郡也。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也。

又四川,省名。《韵会》: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又口川。《周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朱子诗》:口川失自防。

又川衡,官名。《周礼·地官》:川衡掌巡川泽之禁令。

又窍也。《山海经》:伦山有兽如麋,其川在尾上。注:川,窍也。

又叶枢伦切,音春。《诗·大雅》: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早魃为虐,如惔如焚。《前汉·叙传》:昔在上圣,昭事百神。类帝禋宗,望秩山川。

参考资料

1.川·汉典

2.川·在线汉语字典

3.川·汉语字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