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寇志(清代俞万春所著小说)

2023-10-07 2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荡寇志

清代俞万春所著小说

《荡寇志》是中国清代长篇小说名,作者俞万春(1794年—1849年),此书草创于道光六年(1826年),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间凡“三易其稿”,首尾历22年。本书中,作者仇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起义的思想与金圣叹一致,所以他紧接金圣叹“腰斩”过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从七十一回写起,杜撰出一大篇宋江等如何“被张叔夜擒拿正法”的故事,自名其书为《荡寇志》,此书的初刻本却又署书名为《结水浒传》。

内容简介

上海进步书局印《荡寇志》

清俞万春着《荡寇志》七十回,附"结子”一回,又名《结水浒传》。

此本接续金圣叹评本之七十回水浒传而作,是水浒系列作品中与原着"立场相对”的一本着作("立场相对”指的是至少从表面上将梁山一百单八将当做"反面角色”来写,同类的小说包括后来的《残水浒》《贼三国》)。

因作者生当清季太平天国乱前,国内盗贼横生,作者有感于当时中国受盗贼横行之苦,因而深恶盗贼,有"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

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孰知罗贯中之害至于此极耶”(有一说法称:水浒七十回之前为施耐庵所作,七十回之后为罗贯中所续,故金及俞皆尊施而贬罗)的话,并进而着书立论,要使"天下后世深明盗贼忠义之辨,丝毫不容假借!”

故此书中对宋江等人深恶痛绝,凡梁山泊上一干人等,几乎都无好下场。

但也有观点认为,《荡寇志》实际上是用"曲笔”赞扬《水浒传》的着作,俞万春是个铁杆水浒迷(这一点在俞本人所作的自述文字中有明确表示)。

《荡寇志》中有很多"自相讽刺”的内容,而其主旨实际上与被腰斩前的水浒传版本无异,再加上《荡寇志》中塑造的雷将角色大多过于刻板以及多有充满争议的行为,甚至不如书中作为"反派”的梁山好汉形象塑造得成功。这些都使得这部小说给人一种意旨纠缠的感觉

作品目录

第七十一回,猛都监兴师剿寇宋天子训武观兵

第七十二回,女飞卫发怒锄奸花太岁痴情中计

第七十三回,北固桥郭英卖马辟邪巷希真论剑

第七十四回,希真智斗孙推官丽卿痛打高衙内

第七十五回,东京城英雄脱难飞龙岭强盗除踪

第七十六回,九松浦父女扬威风云庄祖孙纳客

第七十七回,皂荚林双英战飞卫梁山泊群盗拒蔡京

第七十八回,蔡京私和宋公明天彪大破呼延灼

第七十九回,蔡太师班师媚贼杨义士旅店除奸

第八十回,高平山腾蛟避仇郓城县天锡折狱

第八十一回,张觷智稳蔡太师宋江议取沂州府

第八十二回,宋江焚掠安乐村刘广败走龙门厂

第八十三回,云天彪大破青云兵陈希真夜奔猿臂寨

第八十四回,苟桓三让猿臂寨刘广夜袭沂州城

第八十五回,云总管大义讨刘广高知府妖法败丽卿

第八十六回,女诸葛定计捉高封玉山郎诸兵伐猿臂

第八十七回,陈道子夜入景阳营玉山郎赘姻猿臂寨

第八十八回,演武厅夫妻宵宴猿臂寨兄弟归心

第八十九回,陈丽卿力斩铁背狼祝永清智败艾叶豹

第九十回,陈道子草创猿臂寨云天彪征讨清真山

第九十一回,傅都监飞锤打关胜云公子万弩射索超

第九十二回,梁山泊书讽道子云阳驿盗杀侯蒙

第九十三回,张鸣珂荐贤决疑狱毕应元用计诱群奸

第九十四回,司天台蔡太师失宠魏河渡宋公明折兵

第九十五回,陈道子炼钟擒巨盗金成英避难去危邦

第九十六回,凤鸣楼纪明设局莺歌巷孙婆诱奸

第九十七回,阴秀兰偷情酿祸高世德纵仆贪赃

第九十八回,豹子头惨烹高衙内笋冠仙戏阻宋公明

第九十九回,礼拜寺放赈安民正一村合兵御寇

第一百回,童郡王饰词谏主高太尉被困求援

第一百一回,猿臂寨报国兴师蒙阴县合兵大战

第一百二回,金成英议复曹府韦扬隐力破董平

第一百三回,高平山叔夜访贤天王殿腾蛟诛逆

第一百四回,宋公明一月陷三城陈丽卿单枪刺双虎

第一百五回,云天彪收降清真山祝永清闲游承恩岭

第一百六回,魏辅梁双论飞虎寨陈希真一打兖州城

第一百七回,东方横请玄黄吊挂公孙胜破九阳神钟

第一百八回,真大义独赴甑山道陈希真两打兖州城

第一百九回,吴加亮器攻新柳寨刘慧娘计窘智多星

第一百十回,祝永清单入卖李谷陈希真三打兖州城

第一百十一回,陈义士献馘归诚宋天子诛奸斥佞

第一百十二回,徐槐求士遇任森李成报国除杨志

第一百十三回,白军师巧造奔雷车云统制兵败野云渡

第一百十四回,宋江攻打二龙山孔厚议取长生药

第一百十五回,高平山唐猛擒神兽秦王洞成龙捉参仙

第一百十六回,陈念义重取参仙血刘慧娘大破奔雷车

第一百十七回云天彪进攻蓼儿洼宋公明袭取泰安府

第一百十八回,陈总管兵败汶河渡吴军师病因新泰城

第一百十九回,徐虎林临训玉麒麟颜务滋力斩霹雳火

第一百二十回,徐青娘随叔探亲汪恭人献图定策

第一百二十一回,六六队大攻水泊三三阵迅扫头关

第一百二十二回,吴用智御郓城兵宋江奔命泰安府

第一百二十三回,东京城贺太平诛佞青州府毕应元荐贤

第一百二十四回,汶河渡三战黑旋风望蒙山连破及时雨

第一百二十五回,陈丽卿斗箭射花荣刘慧娘纵火烧新泰

第一百二十六回,凌振舍身轰郓县徐槐就计退头关

第一百二十七回,哈兰生力战九纹龙庞致果计擒赤发鬼

第一百二十八回,水攻计朱军师就擒车轮战武行者力尽

第一百二十九回,吴用计间颜务滋徐槐智识贾虎政

第一百三十回,丽卿夜战扈三娘希真昼逐林豹子

第一百三十一回,云天彪旗分五色呼延灼力杀四门

第一百三十二回徐虎林捐躯报国张叔夜奉诏兴师

第一百三十三回,冲头阵王进骂林冲守二关双鞭敌四将

第一百三十四回,沉螺舟水底渡官军卧瓜锤关前激石子

第一百三十五回,鲁智深大闹忠义堂公孙胜摄归干元镜

第一百三十六回,宛子城副贼就擒忠义堂经略勘盗

第一百三十七回,夜明渡渔人擒渠魁东京城诸将奏凯捷

第一百三十八回,献俘馘君臣宴太平溯降生雷霆彰神化

第一百三十九回,云天彪进春秋大论陈希真修慧命真传

第一百四十回辟邪巷丽卿悟道资政殿嵇仲安邦

结子,牛渚山群魔归石碣,飞云峰天女显灵踪

附录一:清咸丰三年初刻本序跋

附录二:清同治十年重刻本所增序跋

附录三:贯华堂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第七十回结末金圣叹伪作的"梁山泊英雄惊噩梦”

初刻本序

仲华十有三龄,居京师之东长安街,梦一女郎,仙姿绝代,戎装乘赤骄,揽辔谓仲华曰:"余雷霆上将陈丽卿也,助国家珍灭妖氛,化身凡三十六矣。子当为余作传!”

仲华唯唯,将有所问,惊霆裂空,电焰流地,檐头瀑布澎湃,悸而寤,灵爽不可接也。

仲华夙好事,既感斯兆,经营屡屡而未慊志。偶见东都施耐庵先生《水浒传》,甚惊其才。

雒诵回环,追寻其旨,觉其命意深厚而过曲,曰:"是可借为题矣!”踵而要其成,随时随事,信笔而发明之。谓真灵付嘱也可,谓仲华附会也亦可。

嗟夫!文章得失,小不足悔,耐庵固已先言之矣。梦则嘉庆十一年四月初九日漏三下。忽来道人自题。

作者简介

俞万春

(俞万春(一七九四——一八四九年)清代,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清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身于一个地方官吏的家庭,一生并没有正式任官,科举功名也不过是个"诸生”(秀才)。

俞万春在青壮年时代,却曾经长期追随其父在广东的任所【尝随父官粤】,亲身参与了对人民武装反抗的镇压行动。猺民之变,从征有功议叙,性倜傥淡泊,不以功名得失为念。

后行医于杭州。常以酒一壶,铁笛一枝,分系牛角,游行于西湖之上,自号黄牛道人。晚年乃奉道、释。弥留时,诵金刚经百遍而逝。

俞万春开始写作《荡寇志》是在道光六年(1826年)。据其弟俞灥的回忆,俞万春有感于罗贯中的《水浒传》中"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在禀告其父后,受父亲之托写作一部《水浒传》之续书,"提明真事,破他伪言,使天下后世深明盗贼、忠义之辨”。

俞万春在《荡寇志缘起》中自称是十三岁时受"雷霆上将陈丽卿”托梦而作此书。但据其弟俞灥之言,是因为俞万春幼时多疾,曾受名叫陈丽卿的女道士的医治,因而有此一说。

《荡寇志》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完成初稿,之后曾经历作者的大幅删改,直到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才完成,但并未付梓。据其子记载,俞万春逝世时,《荡寇志》尚未完成修改,最后由其子于道光三十一年(1851年)校订刊印。

雷部三十六将

与水浒一百单八将相对的,有雷部三十六将。

雷祖座下

张叔夜乃是雷声普化天尊座下大弟子雷霆总司神威荡魔霹雳真君降生;

张伯奋乃是雷声普化天尊左侍者青雷将军降生;

张仲熊乃是雷声普化天尊右侍者石雷将军降生。

(此三人在雷祖座下,不与三十六宫之列。其余三十六人乃是三十六雷府中神将。)

雷部三十六将

云天彪乃是正心雷府八方云雷都督大将军降生;

陈希真乃是清虚雷府先天雨师内相真君降生;

邓宗弼乃是太皇雷府开元司化雷公将军降生;

辛从忠乃是道元雷府降魔扫秽雷公将军降生;

张应雷乃是主化雷府阳声普震雷公将军降生;

陶震霆乃是移神雷府威光劈邪雷公将军降生;

庞毅乃是皓帝雷府雷师皓翁真君降生;

刘广乃是广宗雷府五雷院使真君降生;

苟桓乃是升元雷府报应司总司真君降生;

毕应元乃是希元雷府幽枉司总司真君降生;

祝永清乃是神霄雷府玉府都判将军降生;

陈丽卿乃是琼灵雷府统辖八方雷车飞罡斩祟九天雷门使者阿香神女元君降生;

云龙乃是庆合雷府威灵普遍万方推云童子降生;

刘慧娘乃是梵炁雷府驱雷掣电照胆追魔纠察廉访典者先天电母秀元君降生;

风会乃是左罡雷府先天风伯次相真君降生;

傅玉乃是玉灵雷府雷部总兵将军降生;

盖天锡乃是洞光雷府雪冤辨诬卿师使相真君降生;

金成英乃是安增雷府万方威应招财锡福真君降生;

哈兰生乃是极真雷府灵应显赫扶危济急真君降生;

刘麒乃是岐阳雷府九垒总司威灵将军降生;

孔厚乃是丹精雷府调神御气燮理阴阳司命天医真君降生;

真祥麟乃是青华雷府祥光瑞电天喜真君降生;

栾廷玉乃是紫冲雷府啸风鞭霆天冲真君降生;

康捷乃是符临雷府传奏驰檄追魔摄怪九天雷门律令使者降生;

范成龙乃是变仙雷府总司九龙真炁神变普应将军降生;

杨腾蛟乃是历变雷府总司五龙真炁飞腾显应将军降生;

祝万年乃是升极雷府延寿保命辅圣真君降生;

刘麟乃是元宗雷府水官溪真驱邪使者降生;

欧阳寿通乃是元冲霄府水官溪真摄魔使者降生;

韦扬隐乃是定精雷府火部司令五方显应将军降生;

李宗汤乃是保华雷府火部司令中山真灵将军降生;

唐猛乃是天娄雷府五方蛮雷将军降生;

闻达乃是景琅雷府元罡斩妖将军降生;

栾廷芳乃是微果雷府元罡缚邪将军降生;

王进乃是辅帝雷府雷部总兵使者降生;

贺太平乃是敬皇雷府侍中仆射上相真君降生。

一十八位散仙

山阴道上通一真人陈念义;

山阴道上游戏真人徐和;

湖山三竺五桥药上真人徐槐;

鉴湖东浦普天欢喜真人召忻;

清凉法界指迷笋冠真人刘永锡;

贵陵深处保虚无上真人任森;

西睡蜀道纯阳真人颜树德;

蓬莱仙阙正觉真人张鸣珂;

紫霞仙阙妙明元君汪恭人;

琉璃法界净修元君徐青娘;

紫罗仙岛镇海真人李成;

峨嵋山下缚邪真人苟英;

丸华金阙降魔真人王天霸;

青华仙府妙正元君贾夫人;

太行洞府定光真人鲁绍和;

青龙峰下保胜真人梁横;

兖州甑山佑正真人魏辅梁;

曲阜凫山辅正真人真大义。

人物评价

近代长篇小说《荡寇志》系借元末明初行世的经典名着《水浒传》中故事之"续貂”之作。小说接续金圣叹评本之70回《水浒传》而作,续作正篇70回,结子1回,故又名之《结子水浒传》,乃是所有水浒系列作品中唯一立场相对的一本着作。

《荡寇志》的作者俞万春,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清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身于一个地方官吏家庭,一生并没有正式任官,科举功名也不过是个"诸生”(秀才)。

俞万春在青壮年时代,却曾经长期追随其父在广东的任所,亲身参与了对人民反抗武装的镇压行动。

《荡寇志》的写作,是作者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立场上,蓄意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上的镇压,来与封建统治者的暴力镇压相配合的。作者为此苦心孤诣,惨淡经营,不遗余力。

据俞万春的家属称,此书草创于道光六年(1826年),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间"三易其稿”,首尾历时22年。

作者仇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思想与金圣叹一致,所以他紧接金圣叹腰斩过的70回本《水浒传》,从71回写起,杜撰出一大篇宋江等如何"被张叔夜擒拿正法”的故事,自名其书为《荡寇志》。

封建统治阶级历来鄙视稗官小说,甚至将其称为"惑世诬民”的"异端”,千方百计地加以禁遏,而《荡寇志》这部纯属杜撰的稗官小说,却博得许多"当道诸公”的青睐,被视为维系"世道人心”的宝物,用来进行反动宣传,以抵制革命思想在群众中的传播。

俞万春死之次年,清朝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农民大起义。与此同时,南京的清政府官员们就开始酝酿刻印《荡寇志》,以维系摇摇欲坠的"世道人心”。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忠王李秀成攻下苏州,把《荡寇志》当作反革命的宣传品,予以毁版。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同治十年(1871年),《荡寇志》又有了大字复刻本。

在中国小说史上,《荡寇志》可算是反动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的读者,它也不失为一种颇为难得的反面材料。

通过《荡寇志》里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人们将具体地了解到顽固地坚持封建专制主义立场的地主豪绅们,在面对人民的武装斗争风暴时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的幻想和主观愿望。

《荡寇志》虽是一部思想反动之书,确也堪作反面教员供后人批判,之所以至今仍保持其书原貌,多次出版,盖因其在艺术上尚有一二可取之处。

例如,书中写陈希真父女受高太尉迫害,弃家出亡,路过风云庄等片断,反动的政治说教没有压倒患难相恤的真情实感,便觉文情交至,颇能动人。

书中塑造的陈丽卿、刘慧娘这两个女性形象,一武一文,也颇有个性特征。同时,作者熟知中国古代的科技知识和西方的工艺成果,除了采用传统的斗武艺、斗法术之外,又穿插进斗器械、斗技术,可谓别开生面。

在近代长篇小说的比较中,《荡寇志》的行文布局,造语设景独具匠心,刻人状物,文字精练流畅,某些情节,亦具真情实感,多有动人之处。

确实有如鲁迅先生说的"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至于作品中对于贪官污吏的认识,乃是作者欲为封建王朝"正名”"补天”的不甘之心,读者自然明了。

续书

《结荡寇志》,现代章回小说,《荡寇志》续书。作者署名为教头林冲。讲被俘的梁山好汉逃出生天,重整基业的故事。

《马陵传》,作者临风,主要内容为马陵好汉上山聚义,对抗张叔夜。

《忽来道人传》作者白白客星,承接荡寇志第五十九回后撰写,讲述了诸葛亮等相助梁山扫除雷部,及梁山众人最终宿命的故事。

参考资料

1.荡寇志 ·古诗文网

书名 荡寇志
别名 《结水浒传》
作者 俞万春
类别 长篇小说
定价 31.19
创作年代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