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湖书院(惠州大学)

2023-10-12 3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丰湖书院

惠州大学

丰湖书院,位于惠州西湖景区内,宋代、丰湖书院建在桥西银岗岭(近银山大厦-后所街附近),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迁书院于此,院内有亭、榭、台、沼,为憩息之地,后院荒废,嘉庆六年,知府伊秉缓重建,仍取名“丰湖书院”,院小建有澄观楼、乐群堂、夕照亭和浴风阁,1922年院毁,不久又建,改名惠州中学。1966年,改为惠州师范,解放后,改为惠阳地区师范,文革时期,改为会议招待所。1978年,复为惠州师范,1979年,改为惠阳师专。1993年,改为惠州大学。

中文名 丰湖书院
创办时间
中国 广东

所属地区
所在地 惠州

简介

惠州学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其前身之一惠阳师专的历史,可追溯到宋淳佑四年(公元 1244 年),在大办书院的潮流推动下,惠州太守赵汝驭在银冈岭创建“聚贤堂”,又称为“十二先生祠”,以纪念唐、宋以来对惠州经济文化最有贡献的先哲名儒“十二先生”(陈 偁 、苏轼、陈荛佐、陈鹏飞、古成之、张宋卿、留正、许申、苏过、陈瓘、陈奂),作为讲学授道的场所。宝佑二年(公元 1254 ),惠州太守刘可刚进一步把“聚贤堂”改为书院,并以惠州西湖命名,即“丰湖书院”,成为当时广东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它一直是惠州的最高学府和惠州西湖的名胜古迹,清代名士宋湘的名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是书院最好的写照。

正门是一座古建筑物,门首上书“丰湖书院”的石刻,两旁联曰“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一直三进,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厅与厅之间有大天井相隔,每个大天井,约有二百平方米,东西两厢,是一排平房,那就是古代的科考试场。

丰湖书院的创建与变迁

丰湖书院

丰湖书院创建于南宋宝祐二年(公元一二五四年)。在宋代大办书院的历史潮流推动下,南宋淳祐四年(公元一二四四年),惠州太守赵汝驭在惠州艮岗岭(今中共惠阳地委所在地)创建“聚贤堂”,纪念唐、宋以来对惠州经济文化最有贡献的名儒“十二先生”,(陈偁、苏轼、唐庚、陈尧佐、陈鹏飞、古成之、张宋卿、留正、许申、苏过、陈瓘、陈奂),并作为讲学援道的场所。

艮尚岭,是惠州西湖胜景“开元佛迹”所在地。宋代余靖在《开元寺记》中生动描述艮岗岭的山水:“重岗复岭,隐映岩谷,长谿带蟠,湖光相照,探幽赏异,一郡之绝”。唐代建造的开元寺是惠州“祠宇最壮、最胜之寺。”从东晋的龙兴寺至唐的开元寺,至南宋的聚贤堂,在惠州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

十年后,宝祐二年(公元一二五四年),惠州太守刘克纲就进一步把聚贤堂改为书院。按当时书院组织改组。“以州学兼山长”(院长)“挑选有志尚的生徒,讲习其中”。作为惠州府的最高学府,并以惠州西湖命名“丰湖书院”(宋代对惠州西湖一般不称西湖,爱称丰湖)。刘克纲并扩建堂舍,在原来的“稀是堂”后面另建“十二先生祠”。西面,又另建“六君子堂”。“南辟四斋,立三门”,作为讲习场所。

景定二年(公元一二六一年),摄守林畔在院前建“如沂亭”。经历宋、元之间的战火后,元大德三年(公元一二九九年),山长黄赵孙重建。

明代,书院几度兴废,岭南文化己同全国一样。由于惠州城市建设扩展及惠州西湖声誉日高,国内很多名士南来惠州兴办书院,如“濂溪书院”、“天泉书院”等(不久便废),与丰湖书院竞相传道讲学。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公元一四七二年至一五二八年)亦曾来惠州。他的学生薛侃在丰湖书院讲学,传播他的学说。

宋代三百年间,惠州府六个县共有进士五十三人。归善(今惠阳县)进士留正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封魏国公。李思纯、李思义、陈国翰、陈开、黎献臣都任过州官。州官薪俸二千石,后人称他们住地为“万石坊”(今市内中山南路)。悔蟠元、梁昭德、张宋卿等称儒林人物。

明代,惠州府有进士四十四人。归善进士叶梦熊官至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留下相当价值的著作。杨起元官至吏部侍郎,对文学和理学都很有研究。他和叶梦熊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叶梦熊、杨起元、叶萼、叶春及、李学一等被尊称为“五先生”。车邦佑、曾守约、张萱、李树勋、韩日瓒等分别在政治、武功、学术、文学等方面有一定成就。郑维新在嘉靖七年(公元一五二八年)写成《惠大记》(即嘉靖版《惠州府志》)。

明代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丰湖书院门庭冷落,逐渐荒废。

清代的丰湖书院

清代初期,清统治者害怕书院传播反清爱国思想,对书院多方限制。后来清政府提倡理学,开始有一些地方官吏自行设置书院。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惠州知府吕应奎“奉令捐薪”建西湖书院,购黄塘锦衣园部分地基。又称“义学”。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惠州知府王瑛鉴于惠州各地教育事业凋零,乃买锦衣园及“义学”地基以为讲学习诵之所,复名丰湖书院(原艮岗岭丰湖书院旧址,清代改建“长寿庵”。后经多次重修,直至近代)。

锦衣园即“泌园”,是明代叶梦熊的别墅。座落在今丰湖半岛北端,三面环水(今惠阳师专主体校舍位置),是当时惠州西湖著名的园林建筑之一。叶梦熊“买得龟峰千顷波,增筑楼台三百堵”。巧妙地构成“疏栏架槛通间地,画舫传觞接水篱”。楼台掩映,景态万千,称为“西湖佳丽处”。明亡后,

“泌园”虽已衰落,但还是爱国志士交往之地。叶梦熊之孙叶维城与号称“岭南三大家”的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及其他一些明末遗臣、名儒,就在这园内写下很多爱国诗文。

王瑛重视文化教育建设,同时重视风景园林建设。他的《丰湖书院记》,详细阐述他的教育思想:

“土地人民,国有之宝。因其高下而修之,因其知能而教之,则为政之所先也”。“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才者犹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

王瑛重建丰湖书院,尽了很大努力。他筹划经费,“买金龙镇等处田,岁收租五百余石。置水口圩店房,岁收租四十余两”。对“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岁有赢余,稍为修葺书院,点缀湖山之用”。“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学习诵之所,修建亭、榭、台、沼,以为游息之地”。他延聘名儒来书院讲学。还做到“政暇,课生徒学业其间,因以登临啸咏”。

不久,提督王文雄在书院西侧营建“御书楼”,把康熙皇帝御书杜诗四句:“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摹题于石,供奉楼上。

自丰湖书院重建后,“士之读书奋起,以得科名者,不乏其人。而远近亲朋,相与扁舟湖上,一唱一酬。篇什流传,颇极一时之盛。”

雍正十一年(公元一七三三年),清廷颁布“谕旨”,命各省省城设立书院,并给一千两艮子为开办费。确定“书院是古侯国之学”(相当于“省立大学”)。于是各省纷纷设立书院,再度掀起办书院的热潮。

嘉庆五年(公元一八○○年),惠州知府伊秉绶以“国家尊崇正学”,应“十州人之请”,“费白金五千两”,大规模修建丰湖书院。次年(公元一八○一年)落成。聘名士宋湘为山长。宋湘并为书院正门题额及撰书对联。

伊秉绶号墨卿,福建汀州人。是清代名宦,又是名儒、书法家。“工古隶”。他别具风格的隶书称为“伊隶”。他对惠州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经济都有建树,惠州人民在书院东侧建“伊公祠”以为纪念。

他在院内立石撰述他的教育主张:“学者,学圣人也,学为人也。人虽谦让,未有让不为人者,而奚辞乎。将与守白鹿洞之遗规,孜孜矻矻,勉乎言与动,以求慊戒欺,以后可为人,可以为贤为圣”。又在院内大堂壁上题隶书“敦重”二字,并写跋阐述:“人需厚重也,重则威仪整,学问固。所以语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是之谓乎。余故于厅内题‘敦重’二字以铭之”。

他继承惠州西湖古典园林建筑传统,建造各种房舍。先后建成“乐群堂”、“澄观楼”、“夕照亭”、“风浴阁”。“面积广百亩”,超过前代规模。他并制订书院各种制度,订立学规,开拓经费来源。

宋湘,号芷湾,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人。是诗人和书法家。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主讲丰湖书院期间,四方学儒云集,使书院声名大振。他著有《红杏山房集》十一卷。其中在丰湖书院期间所写的诗篇,集为《丰湖漫草》一卷、《丰湖续草》一卷。临别书院时,在院内澄观楼壁上,写下《五别诗》。晚清诗人丘逢甲誉为“米颠书法杜陵诗”。

嘉庆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一九年)惠州知府罗含章一到任就亲自过问丰湖书院。采取很多措施,

“正其趋向,发其志气,增其书舍,厚其膏伙,严其考课,亲为讲解文字”,针对当时书院经费不足,教师待遇低微,学生生活困难的状况,带头“捐廉四百两为倡,上下响应,得一万四千五百两,发归(善)博(罗)当商生息”,作为书院基金。并建立财务规章:“立支销章程,勒石碑,通详立案”。“两县绅士轮管,岁上出入之数于官,各属绅士得会校稽查之”。要求教师质量和提高教师待遇并重。“掌院老师须两榜,品学兼优,绅士请府聘任。束修三百两,伙食八十两,贽见节仪合四百两,月米二石。监院,谷四十石”。对学生则按不同班级,提高生活补助待遇。于是,书院进一步巩固发展。“从者云集,人竞向学”。进入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千秋名共湖山

丰湖书院

十九世纪的丰湖书院己是岭南的著名书院,既是惠州的最高学府,又是惠州西湖的优美园林胜迹。

书院在丰湖之中,“三面皆水,蟠踞一山”。

书院面南,正门是宋湘亲笔题书的石刻门额“丰湖书院”四个大字以及两旁石刻对联:

“人文古邹鲁,

山水小蓬瀛”。

大门内是“乐群堂”,可容数百人,是讲学的大课堂。伊秉绶亲为题额。在正面壁上题书“敦重”二字。两旁悬挂宋湘撰书的木刻对联:

“万间广厦庇来新,

问秀才老屋深灯,

他日几逢贤太守;

千顷平湖游者众,

看后起诛情沂思,

有人重起古循州”。

堂北有四室,“掌教者所居”。上有楼名“澄观楼”。“祀文昌及周、程、朱、张五夫子”。楼门两旁悬挂宋湘撰书的木刻对联:

“从来此地比诛沂,

试看水色天光,

四面春宜风浴;

自后何人更苏翟,

认取前峰灯火,

千秋名共湖山”。

楼内东壁,是宋湘用蔗渣题书的《五别诗》:

别湖花

种花见花开,花开客言别。

眷此灌溉劳,念彼岁时阔。

春花信为荣,秋实理当结。

好善护本根,持以贻来哲。

别湖山

湖山阅多人,贤愚俱不言。

山花百相媚,众妙真一门。

念我山中人,每倒花下尊。

惭愧山鹧鸪,当别犹殷勤。

别湖水

我出具一艇,我入具一瓢。

我衣无宿垢,我砚有良苗。

猗嗟湖之水,于我乎逍遥。

怀哉清涟漪,臣心以久要。

别湖风

故人不别我,我别故人去。

今夕湖水上,明日知何处。

欲将旧钓丝,结在湖心树。

湖树吹且长,钓丝理如故。

别湖月

月明出湖东,落亦湖西边。

知我在湖上,只照湖水间。

寂寞夜复夜,寸心时往还,

安得结湖屋,人月无关山。

东侧是“伊公祠”、“祀太守伊公”。西侧是“西祠”,“乃捐金禄位祠,凡助艮者从其主进”。“祠外堂室三,前轩西湖”。前轩数十步是“风浴阁”。宋湘亲为题额并赋诗:

“尽拓窗三面,平收水一湾,

验荷知鸭睡,窥石认星还。

艇艇去何急,榔榔呜不平,

始知鸥鹭侣,全占好湖山。

后山高处是“夕照亭”。伊秉绶亲为题额。

院之西是“御书楼”。楼之西是“黄塘古寺。”

登夕照亭四望:“云山环绕,水木清华”。浩淼西湖,“湖光一望收”(姚璩诗)“远近纤浓似画图”(独漉诗)。远眺“红花峰、望天螺、荔蒲、菱溪,俱在指顾。至若芳华之洲,碧水之关,六桥暮霭,孤屿斜晖,栩栩然觉蓬瀛之非远也”(陈鸿猷《丰湖书院记》)。

院前湖中有“湖心亭”。亭旁有“钓鱼台”。“亭有桥与院相连”。亭四周,游鱼戏鸟,翠波绿浪,“淼淼湖光迥,孤亭浪拍空”。月夜,“明月照芳亭,水色天心共见”(吴骞《重修亭记》),别有一番情趣。

丰湖书院幽雅清静的环境,秀丽的湖光山色,使历代诗人墨客,到此流连忘返。“江山意远,水墨缘深”。他们即兴赋诗,题词刻石。“湖山绕几案,花木尽文章”(卫金章诗),为书院增添瑰丽的异彩。

清爱国诗人丘逢甲游丰湖书院赋诗:

“门题山水小蓬瀛,

前辈谈经讲席横;

一片湖云遮不住,

藕花深处读书声。”

“一镜平湖水,文明万古长”(吕应奎诗)。此后,丰湖书院的“邹鲁人文”和“蓬瀛山水”更为世人所景仰。

丰湖书藏

丰湖书院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急剧变化。清朝封建教育制度随着政治经济的衰落而日趋腐朽。西方各种新思潮和科学艺术的传播,使知识界耳目一新。先进的思想家如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力主学习西洋的教育,希望逐步得到实行。教育内容逐渐变化。图书受到重视。

道光末年(公元一八五○年),惠州知府杨希铨大力修建黉宫、校场、西湖名胜及东坡遗迹。又组织人力,拨专款修订郡志(即现存的光绪版《惠州府志》),礼聘各地名士,如桂林顾椿、嘉应林兆龙、庐陵王赠芳等来丰湖书院主讲。并捐赠图书六百册给丰湖书院,为书院“藏书之先声”。

光绪十二年(公元一八八六年),梁鼎芬主讲丰湖书院,把书院推进新的阶段。

梁鼎芬号节庵,番禺人,是岭南名儒,博学多才,擅书法,著作有文集、诗词集等。

梁鼎芬的政治教育思想,是“以文章道德气节倡后进”。他在院西侧建“苏公(东坡)祠”。重修风浴阁,改名“洗肝亭”。取东坡诗“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之义。在院东侧建“范孟博祠”、“寓澄清天下之志”。并撰书范孟博祠的对联:“气节重东汉,英灵托西湖”。他在“书藏”楼上题书很多屏语:“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陵迁谷变须高节,莫向人间作大夫”。“自励如玉雪,不使秋毫沾污”。他撰写书藏的对联:

“得地已高,当做第一流人物;

有书可读,坐想数千载人才。”

梁鼎芬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培养了不少人才。如江逢辰、李绮青、杨寿昌、叶熔煌、张慰增等都是他的得意门徒,丰湖书院的高材生。当时,国内很多名儒学者南来丰湖书院讲学,惠州的名山秀水充满了浓郁的学术风气。梁鼎芬当时曾撰书一副充满自豪的木刻对联悬挂在书院外门:

“水媚山晖,平湖聚秀;

春华秋实,阆苑储英。”

梁鼎芬另一个贡献是创建“书藏”(图书馆)。他向省内外贤吏名流发出捐书函信,征集了五万六千多卷图书典籍,并“亲手题签,自装部目”,编《丰湖藏书目》八卷。在院西侧“筑楼三楹,作藏书之用”。名为“书藏”。又亲“定借书之约,设扫蠹之佣”。此后,图书不断充实,最多时达十万册。

“书藏”的创建,有力地推动了书院的学术研究和社会上的读书风气。李绮青记述当年院内的学习情景:“每当柳堤春暖,槐院昼长,野航在门,子衿盈室。或经生对案,证诸说之异同;或吟客摊床,手一篇以哦咏”(《番禺梁文忠公配享丰湖苏祠记》)。江逢辰的诗反映了社会上另一个侧面:

“丰湖先生作书藏,

小户贫家知买书;

但得五车搜旧蠹,

不辞三月食无鱼。”

公元一九二一年,因战火纷飞,书藏图书大部移置城内,一九三一年,另行建立“丰湖图书馆”(今惠州市图书馆前身)。

光绪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年),清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创建广雅书院,礼聘梁鼎芬前往担任院长。

光绪末年,石德芬主讲丰湖书院时,刻伊秉绶、宋湘像于石,供奉风浴阁上。梁鼎芬于公元一九一九年卒于北京时,惠州人民在丰湖书院内致祭,并崇祀在院内苏公祠。

一九○一年,丰湖书院改办“惠州中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办“惠州中学校”。一九四六年,又改为“惠州师范学校”。

由于年事久远,朝代更替,丰湖书院原来的房舍,至今已荡然无存。但它对惠州文化所起的作用,是永远记在史册的。

伊秉绶与丰湖书院

丰湖书院

伊秉绶任惠州知府期间的丰湖书院是丰湖书院鼎盛的时期。因此,说到丰湖书院就不能不说伊秉绶。

伊秉绶(1753-1815),字组似,号墨卿。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伊秉绶应乡试中举人,五十四年(1789年)应会试,进士及第,初授刑部额外主事,补浙江司员外郎,继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惠州知府、扬州知府等职。伊秉绶从政清正廉洁,爱护百姓,除暴安良。嘉庆四年(1799年)任惠州知府,一到任就问民疾苦,革除恶习陋规,特别注意抑制豪强为非作歹,整顿社会秩序,维护地方治安。同时,他还重视教育和文化事业。除了重修丰湖书院以外,伊秉绶还重修了白鹤峰苏文忠公故居和苏轼侍妾朝云墓,被当时士林传为风雅盛事。

都说清朝官员腐败,还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可那时的地方官很多都重视教育,和后来的贪官只认钱大不一样。丰湖书院就是伊秉绶一手扶植起来的。现在惠州大学校内残存的丰湖书院遗迹都是伊秉绶时代的。现存的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其实是宋湘为丰湖书院的二门所题。丰湖书院头门上的楹联是伊秉绶题写的"学焉得其性之所近,览者将有感于斯文"。丰湖书院修好后,伊秉绶请来当时的著名诗人宋湘主持丰湖书院。他还与宋湘一起制订了丰湖书院的规章制度。宋湘的诗集里有《丰湖草》和《丰湖后草》各一卷,都是在书院担任山长的两年时间里写的。在丰湖书院期间,宋湘钟情惠州山水,从他的诗歌里,可以看到一个非常迷人的丰湖和同样迷人的书院:敞敞亮亮的一大片水,清清静静的一座院落,清风明月,春绿秋白的芦苇,那是一幅令人神的画卷。

伊秉绶死于扬州知府任上。由于他的努力,扬州大水之年无一灾民饿死,扬州人民为此深感其恩。伊秉绶死后未及一月,便被扬州百姓供奉于"三贤祠"("三贤"指的是白居易、林逋、苏轼)内,时至今日,在扬州人民的心目中,伊秉绶仍被尊称为"扬州四贤"(原"三贤"加秉绶即"四贤")之一。

周边景点

百花洲

泗洲塔

望江亭

惠州西湖

九曲桥与点翠洲

惠州孤山

沙田野猪峡

妈庙村古豪宅

大亚湾景区

丰湖书院

白鹭湖风景区

参考资料

1、张友仁编著《惠州西湖志》

2、谭力浠、朱生灿合编《惠州史稿》、《惠州府志》

3、http://www.ddyuanlin.com/photo/v12067.html

4、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5077ae0701008bgg.html

参考资料

1.丰湖书院·梧桐子

2.惠州学院招聘启事·科学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