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一中(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学)

2023-10-14 26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都匀一中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学

都匀市第一中学是贵州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学校位于都匀城区最高峰东山西麓(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环东北路133号)。

学校历史底蕴深厚,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学校成立于1905年,1958年改为现名。1960年被定为贵州省重点中学。2002年学校被贵州省教育厅定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第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

学校有215名教职员工,高级教师75人。其中特级3人,省级名师1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省级骨干教师22人。聘有外籍教师2人。中青年教师中,69人具有研究生毕业或研究生同等学历。学校教师中,5人曾荣获全国表彰,75人次荣获省、州表彰。学校有普通话国家级测评员1人,省级测评员5人。有国家三级以上体育裁判员20人(项)。

中文名 贵州省都匀市第一中学
校训 立志·崇实·担当
主要奖项 贵州省重点中学 省示范性高中
知名校友 喻传赞 任正非 高洪波 曾繁茂
英文名 No.1 High School of Duyun
别名 都匀一中
创建时间 1905年
类别 公立省级示范性高中
现任校长 胡立军
所属地区 贵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学校地址 都匀市环东北路133号

学校简介

都匀一中座落在黔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都匀风景秀丽的东山西麓(背靠东山公园)。创建于1905年(清光绪31年),前身是都匀府官立中学堂。办学历史悠久,学生遍布海内外,学校校名几经更改,1958年改现名。  

学校1960年被确定为全省六所重点中学之一。1991年被收入原国家教委主编的《中国名校》一书,同时被列为全国1000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之一。2000年7月,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称号,10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

同年12月,学校经省“普实”验收小组检查验收合格,获“普及中小学实验省级示范性学校”称号。2001年被州教育局指定为全州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并圆满举办了两期“黔南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班”,培训合格人次200余人。2002年12月,经省专家组按《贵州省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方案(试行修订稿)》进行评审,我校成为黔南州第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并从2003年9月起面向全省招生。

2003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程《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实验学校、《贵州省青少年科技特色学校》和《都匀市花园式单位》。2003年2月,被省外事办、省教育厅、省公安厅审核认定为“贵州省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认可单位”。同年被确定为贵州省绿色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5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187平方米。现有56个教学班,学生3310人;现有教职工210人,其中专任教师183(特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64人,一级教师68人)。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诚信待人,自2002年9月实施《都匀一中实行“三制一管理”的暂行办法》以来,改革富有成效。

历史沿革

该校的办学渊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刑部主事张翀于1559年(距今443年)被贬都匀后创办的鹤楼书院,以及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吏部给事中、刑部右侍郎邹元标被贬都匀后在都匀创办的南皋书院。

清朝末年(“庚子赔款”后),朝廷主张办新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都匀知府吴嘉瑞将鹤楼书院改为“速成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都匀知府潘家怿奉贵州巡抚林绍年之命在鹤楼书院旧址创办都匀府官立中学堂,丁酉举人欧阳朝相(民国元年当选省议会副议长)担任该校首任校长。但不到1年因清政府镇压苗族起义而停办。

民国二年(1913年)该校恢复办学,改名都匀府八属中学校。民国三年(1914年)改都匀十县合立中学校。民国十二年(1923年)改贵州省第一联合县立中学校。

民国十五年(1926年),该校收归省管,校名定为“贵州省立第五中学”,校长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的贵州老教育家廖昌斗。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更名为为贵州省立都匀中学。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党陆军炮兵学校迁匀,与省立都匀中学合办,蒋介石任校长。

该校校名几经更改,1958年改为现名。

1960年被确定为全省六所重点中学之一,该校老师并出席了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

1963年,该校被确定为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的重点中学。

1980年,该校被确定为贵州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

1991年被收入原国家教委主编的《中国名校》一书,同时被列为全国1000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之一。

2002年通过贵州省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审,成为黔南州第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

2003年秋季学期起,经省教育厅批准,该校面向全省各地、州、市招生。

2010年10月,该校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联合开办“飞行技术专业预备班”。经省教育厅批准,“预备班”于2011年秋季面向全省招生。

2011年11月,中南大学在该校举行“优质生源基地”挂牌仪式,该校成为中南大学的一个生源基地。 

教学特色

不忘使命,孜孜哺育,继往开来 

总结都匀一中过去21年的民族教育工作,我们可以切分为两个阶段:前18年举办高中民族班的情况和后3年的民族高中的工作情况。

 

一、成果丰硕的高中民族班18年

1980年,黔南州人民政府委托黔南州民委、黔南州教育局在都匀一中开办高中民族班。1980至1998年,学校肩负“发展我州民族教育,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使命,在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州民委、州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以出好绩为己任,团结一致,孜孜哺育。 

(一)学校明确的、始终如一的办班思想和切实的实践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民族班的工作,始终牢记从办班开始就明确的办班目标,在教师配备、思想教育、文化学习、后勤等方面给民族班予以照顾,使民族班学生有一个较好的学习条件。比如,都是派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出任民族班班主任;任课教师90%左右是高级教师,甚至学校主要领导亲自上课。

民族班学生都来自州内各县(市),部分同学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不少同学非常困难,每月靠父母给的七八十元加上民委补助的三十元生活费生活。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政教处、团委和“关工委”积极组织开展校内的“希望工程”,帮助困难的同学克服困难,让他们把学习搞好。

具体的作法有:将民族班学生入冬后向学校申请补助的材料部分摘录出来,编成《简报》下发学校各处、室、年级组和各班,要求师生认真学习,号召大家发扬团结、互助、友爱和奉献精神;组织一批条件好的班级对口帮扶民族班有特殊困难的一批同学;组织条件好的团支部与民族班团支部互结“友好支部”。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既能教育城里长 .1.大的孩子,又能解决困难民族生的实际问题。

比如1993年12月第二期《简报》发出后,就有1200多名学生和100多名教职工主动捐款3464.88元,捐衣物379件;97年秋季学期,高一(3)班团支部主动与高二民族班团支部互结“友好”后,对口帮扶十名困难同学;初一(1)、初一(2)、初一(3)、初二(1)、初二(2)、初二(3)班等班级积极主动地去帮扶高一民族班的十多名同学;据不完全统计,老师中在职的邱耀东、吴玲、曾红、黄雯、罗黔平、梁正玲、王小槐、罗奕老师等以及退休的赵瑞霞老师等都曾手拉手扶助过97、99、2000届民族班同学。 

校内“希望工程”轰轰烈烈的开展,也得到了校外爱心人士和一些单位的响应,桥梁厂一位60多岁的个体户,曾经送来了一箱衣服;桥梁厂子校的谢校长,与(九六届毕业的)学生结对子;邮电局团委、黔南师专团委帮助九六届民族班录取大学而无力缴学费的同学解决困难……

学校重视民族班工作,还表现在每一届学生毕业后,都要作认真进行总结,对老师的成绩都要作出充分的肯定,在评优评模等方面优先考虑民族班任课教师和班主任。

(二)深入细致的班主任工作

民族班班主任的工作,具体体现了学校对民族班教育朴实、深入的特点。在办班的18年中,通过民族班班主任们“个体创造性的劳动”加“集体交流共同提高的结晶”,我校民族班管理工作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合力,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经验。

1、从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民族班学生,他们在小学、初中阶段所受的影响也各异。相同的是这些同学过去是老师的苗子、家长的希望,他们所得到的是“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其他不用管它”的优厚待遇。因此,当他们走到一起来之后,表现出来的是比较懒散,思想相对比较狭窄闭锁,集体意识淡薄,合作精神差。班主任老师正视这一现实,主动地去研究对策,在正确把握后提出“以疏导为主,以关心爱护为切入口,在丰富多彩又具体的活动中进行教育”的工作思路。

每年除认真组织好传统节日如中秋、元旦、国庆、“一二·九”、“五·四”、清明节等的纪念或庆祝活动外,还广泛开展其他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如96届民族班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6个学雷锋小组坚持为本校离退休老师定时服务;99届民族班(96年进校)组织同学到帮扶他们的初(1)、初一(2)、初一(3)班去和小同学一起劳动、活动等。实践证明,活动中教育、疏导的效果良好。

2、加强生活管理,锻炼学生能力。民族班的班主任,既是老师,又要学生的父母的职责;既要管学生学习、思想,又要管学生的吃、穿、住和健康。每天从起床、早锻炼到晚上睡觉,处处时时,都得照顾。学生病了,送到医院治疗,要给他们煮面条、送饭、护理、找药……事无论巨细,都得用爱心去观照,去体察。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更要做到细致入微而不包揽,因为包揽了,不利于良好的生活规律、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形成;

做到了“慈”的同时有“严”的督查,只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才能改变自理能力差和做事随意性强的状况。强的自理能力、在寝室里和班集体中与人融洽相处的能力,是与学习上的“拔尖”同等重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民族班班主任老师们又都能适当地放手,充分让学生去学“自治”。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民族班同学与同级的其他同学相比。他们更刻苦,成功的欲望更强烈。但由于他们初中时就读的学校的条件一般都比较差(不少是农村戴帽初中),不少人的成绩在当时拔尖还得益于硬拼、死记,进高中后,这部分人会日渐觉得吃力。因此,民族班的老师们更加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九七届民族班班主任邱耀东老师,经常组织“学习方法讲座”。学校把良好学习 .

3.习惯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定为高中一年级的主要教育目标。

(三)丰收的18年

民族班办班18年,有16届毕业生,毕业学生834人,应届升学71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5.25%。其中:考上本科院校以上616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3.86%;大专以上75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91%。考入重点大学的32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8.6%;考入一般大学的30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6.1%;考入省内外大专的6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2%;考入省内外中专的2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5%;82届民族班升学率为100%。

从民族班进入高校的学生中,现在正在攻读和已经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已超过100人(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民族班为黔南州自治州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达到了办班的目的,得到了社会的承认。1985年,省民委奖励一万元,表彰学校办民族班的成绩;1991年,学校得到了国家民委和全国人大民委的通报表扬,办民族班的经验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推广。

二、继往开来的民族高中

1998年,上级有关部门充分肯定了都匀一中举办高中民族班18年取得的成绩。学校的高中部被省、州人民政府批准为“黔南州民族高中”并挂牌。学校的民族教育工作得以向广度和纵深方向发展。3年来,学校围绕着创州、省和全国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三步发展目标,着重抓以下几方面工作。

校园风光

(一)、抓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学校教育的“硬环境”。 

1、建设教学和生活用房,搞好绿化美化工作。1999年9月底,逸夫科技大楼竣工并交付使用;9月,54套青年教师住宅破土动工,2000年7月,先期的24套交付使用,2001年9月,第二期30套交付使用;2000年3月,学校请贵州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帮助完成了校园建设规划设计;10月,学校请省建筑设计院设计了能满足1500名学生吃住的学生公寓,目前,该工程正在加紧建设,计划2000年7月交付使用。通过3年的努力,学校教学用房扩大了2850M2;校内绿化地 .4.

增加到739M2,现有花木70余种,800多棵,有大小花坛、花台27个,有大小花盆210个,各种花草40多种。整个校园花圃、花台错落有致、绿草处处、鲜花盛开。

2、增加教育教学设施的配置。学校领导认识到,教育的现代化,除了要有现代先进的教育观念而外,教育设备必先现代化。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学校贷款205万元,用于武装逸夫科技楼:建起了高标准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各两间,建起了多媒体语言教室、普通语言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计算机教室、教师微机室各一间,建起了音像资料室和由多媒体智能双向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观摩管理教学系统、多功能电教室以及电视节目制作系统组成的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建起了电子阅览室,配置了1400多张光盘。

(二)抓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软环境”。

1、开辟校园文化活动阵地。除每班教室内的黑板报外,学校还在逸夫楼前建起了长20多米的黑板报,供各年级学生尽情抒发情感,指点江山;政教处保证各年级各班按期更新室内外黑板报内容。教务处充分利用校内两大橱窗,经常举办劳技课手工作品展,经常举办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学校团委长抓“校园之声广播站”的工作,还创建了校园电视台,为广大同学充分体验、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外,学校还在逸夫楼1至4楼的廊道旁开辟了展示师生摄影、绘画、书法精品的“艺术长廊”。

2、重视艺术教育工作。电教室和语文教研组、音劳美教研组联合,坚持开展好每周星期一、星期五第二节课后全校性的“艺术作品欣赏”活动(各班在教室打开电视机,收看电视散文诗歌和其他艺术作品欣赏节目)。至今,已举办“都匀一中艺术节”活动三届。每届都有上百个节目参加各年级的比赛,每届都有至少20个优秀节目参加大型的汇报演出,有上百件书法、摄影、绘画、手工作品参展,几十件优秀作品获奖。此外,还不定期地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诗歌散文朗诵比赛等。在各种艺术活动中发现苗子,培育人才。

3、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学校经常性开展年级蓝球、排球比赛,教职工体育活动。每年,我校都有学生考入各级体育院校。

最近3年,学校领导明确把加强民族体育工作提高到“培育学校示范的特色”的高度来认识。要求体育组老师在教学中因地制宜进行民族体育项目的训练。在2001年10月第27届田径运动会上,学校正式把蹴球、踢毽列为了比赛项目。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争创一流成绩。

在师德建设方面。继续好1996年学校提出的《都匀一中教师“应事”“忌事”十种》、《都匀一中“应语”“忌语”十种》,要求每位教师要把“应该做的事”“应该用的文明语言”落实到每一天的工作中,努力减少或坚决杜绝十种“忌事”和十种“忌语”。学校把检查落实情况列为师德建设的重点。

学校领导明确:以浓厚的文化环境薰陶学生,以教师的文明言行影响学生,树立追求高尚的审美意识,应该是全校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学校要求教师要自觉地去读高雅作品,看高雅电影电视作品,听高雅音乐,欣赏高雅的绘画作品。认为这不仅是做文明公民的需要,更是做影响人的人民教师的需要,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可能做到用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

正是因为学校能用十分具体的要求去规范教师的言行,明确要求之后广大教师又能有深入人心的教育实践,学校的校容、校貌、校风、校纪焕燃一新。教育教学捷报频传。

1、高考成绩突出。恢复高考以来,学校的高考成绩每年都名列全州前茅。98年高中部办成“黔南州民族高中”后,1999年、2000年、2001年连续三年高考成绩每年跃上一个新台阶:

1999年,有84人考上重点线,118人考上一般本科线;考上一般本科线以上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50.03 %;2000年,有99人考上重点线,123人考上一般本科线,考上一般本科线以上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55.1 %;2001年,学校办成民族高中后招的第一届学生毕业,考上重点线130人(含有1人考上重点艺术院校),考上一般本科线144人。考上一般本科线以上学生占毕业生总数的69.4 %。3年来,我校重点大学上线率高,这在省内都是比较突出的。

2、学科竞赛成绩突出。10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全国数、理、化、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省一等奖以上的共206人次,其中12名同学代表贵州参加全国决赛获三等奖以上,并多次荣获省团体总分第一名。

1998年,高中部办成民族高中后,学科竞赛成绩令人瞩目。在全国数学奥赛中,先后有3人获省级一等奖,12人获省级二等奖,3人获省级三等奖。在全国物理奥赛中,先后有17人获省级一等奖,12人获省级二等奖,12人获省级三等奖。其中伍毅、毛翔宇、冯升、王江、陈燕先后代表贵州参加全国决赛,冯升、陈燕、王江分别被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录取。在全国化学奥赛中,先后有10人获省级一等奖,6人获省级二等奖,8人获省级三等奖,其中伍毅、谢青、黄佳慧、丁强同学先后代表贵州参加全国决赛,伍毅被浙江大学免试录取。

在1998年全国信息学(计算机)奥赛中,刘天恒获全国二等奖。此外,英语、语文两个学科的竞赛也取得了好成绩。学生参加全国英语竞赛,先后有7人次获得特等奖,9人次获一等奖。1999年,黄琨同学代表贵州参加全国英语口语竞赛,荣获全国特等奖。学生参加2000年“语通杯”竞赛,有7人获一等奖,29人获二等奖。

3、学校在其他方面取得的值得一记的成绩也不少:1998年,学校获贵州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和省教委颁发的“电化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6月,黔南州人民政府确定将都匀一中办成独立高中,这是自治州第一所独立高中;7月,学校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称号;10月,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称号。 

 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两年来,学校有92位教师获得了计算机应用等级合格证。有97位教师参加了普通话省级测试,其中2位教师获得一级乙等证书,8位教师获得二级甲等证书,59位教师获得二级乙等证书。 

 在教师优质课评比方面。三年来,有3位老师获州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位老师获省级评比二等奖。

在教师的课件制作方面。1999年,刘乾武老师制作的CAI课件《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荣获省评比三等奖,全国优秀奖;2000年,石正珊、金学斌、陈代权三位老师分别制作的《构图常识》、《硬水的软化》、《三维锥的体积》三个CAI课件由省电教馆送到北京参加全国评比。此外,姚茂远老师、袁舜忠老师、李树福老师还制作了《椭圆》、《病梅馆记》等共23个CAI课件;石正珊老师、姚明富老师、梁正玲老师等还设计制作了《海燕》、《三线八角》、《平行的判定》、《祖恒原理》等较高质量的系列投影胶片近100张。

教师先进个人不断涌现。2001年3月,刘乾武、郑府城两位老师分别荣获黔南州科技兴州一等奖和黔南州政府特殊津贴;5月,王鸣老师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7月,姚明富、李朝珍两位老师被黔南州州直机关工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9月,刘乾武、曾红两位老师分别荣获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优秀教师称号。

三、深化教育,改革建设一流的学校,任重道远

2001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和省教育厅已将都匀一中列为省内第一批接受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的学校。目前,学校正按《贵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标准》作全面的积极的准备。我们希望在2002年的评估中能通过“一类学校”的评估,成为省内普通高中的“一类学校”(省内第一批参加评估且已经经过评估了的九所学校中,只有贵阳一中通过了“一类学校”),为最终跻身于全国1000所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创造条件。

当然,我们知道,要成为省内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第一方阵”成员,学校还要不断地深化教育改革;要建设一流的学校,我们任重而道远。

1、按州政府要求,我校要办成拥有48个教学班规模的大型学校(目前我校只有35个教学班)。学校要积极想办法,逐步解决进一步扩招后必须的教室 ,必备的理、化、生实验室,体育器材等。

2、按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评估标准”,参加评估的学校必须要有300m环形跑道。我们必须在2001年秋季学期放假前把200m环形跑道扩建;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州、市政府尽快促成现在运动场北面近4000平方米的土地的征用;积极创造条件,早日实现“民族体育馆”的立项。

3、紧锣密鼓地搞好学生公寓的建设,保证学生能在2002年7月竣工。此前,总务处必须提前做好相关内部设施(床、行李、学生自修用桌凳、餐厅设备等)配备的准备工作。

4、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参加我校与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联合举办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的我校37位教师和在贵州师范大学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的2位教师将于2002年夏季结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中更多的同志拿到硕士学位。学校还要关心校内的全国、省及州级各科骨干教师,促成他们教育教学和科研双丰收;此外还要搞好第十轮“传、帮、带”的指导、验收工作。

5、在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7.5%,住校生比例超过30%的新形势下,要加强少数民族学生语言科目(语文、英语)学习的相关研究并力争出成果;加强班主任工作研究,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整体水平.都匀一中全体教职工决心继续努力,以朴实、深入的工作,打造学校明天的辉煌品牌,为黔南民族教育的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资料

1.都匀市第一中学(都匀一中)·如意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