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河南省下辖市)

2023-10-14 2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三门峡市

河南省下辖市

三门峡,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总面积10496平方千米,辖2个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2018年总人口230.80万人。

中文名 三门峡市
外文名 The City Of SanMenXia
所属地区 河南
地理位置 河南西北部
面积 10309
下辖地区 灵宝市、陕县、卢氏县等
气候条件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天鹅湖、仰韶村文化遗址、虢国博物馆、函谷关、豫西大峡谷
火车站 三门峡站,三门峡西站,三门峡南站
别称 陕州、天鹅之城、上阳城
人口 227.48万(2005年)
电话区码 0398
邮编区码 472000
行政类别 地级市
地方方言 中原官话

历史

三门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约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出现了较大的氏族部落。公元前21—前13世纪,这里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西周属虢国,秦置三川郡,西汉为河南府,汉武帝设置弘农郡,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新中国成立后,设立陕州专署,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三门峡市(省辖市)。1962年改为地辖县级市。1986年1月升为地级市。

三门峡市是1957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兴建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也是沿黄城市中距黄河最近的一座城市。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这一段形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三门峡即由此得名。

距今六千年前,就出现了较大的氏族部落。约在公元前21世纪~13世纪,这里是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西周时属焦国、虢国,春秋先属虢后属晋。战国时分属韩、秦、魏;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三国属魏国恒农郡,晋属司州弘农郡。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民国时期先属豫西道、河洛道,后改为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曾设陕州专员公署。1952年,陕州专署与洛阳专署合并。三门峡属洛阳专员公署所辖。1957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门峡市,归河南省直接管辖。按照当时规划,这里将发展为洛阳和西安两大古都间又一中型工业城市。60年代初期,由于中苏关系的变化和国家经济的暂时困难,三门峡市的建设规划被迫作了调整,1961年三门峡市由地级市降为县级市。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市重新升为地级市。现辖湖滨区、义马市、渑池县、陕县、灵宝市、卢氏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市重新升为地级市。辖湖滨区、义马市、渑池县、陕县、灵宝市、卢氏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2015年3月6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河南省调整三门峡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对三门峡市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陕县,设立三门峡市陕州区,以原陕县的行政区域为陕州区的行政区域,陕州区政府驻大营镇陕州大道18号。

地理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边缘,豫、晋、陕三省交界处,东连洛阳,南接南阳,西与陕西省接壤,北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介于北纬33°31′24″—35°05′48″、东经110°21′42″—112°01′24″,东西长153.2千米,南北宽132千米,总面积10496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6%。

全市河流水系除黄河外,还有洛河、弘农河、老灌河三大河流和众多支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

三门峡市域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其中山地约占54.8%,丘陵占36%,平原占9.2%,可谓“五山四陵一分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高度300至1500米之间,位于灵宝市的小秦岭老鸦岔是河南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三门峡市区座落在黄河南岸阶地上,三面临水,形似半岛,素有“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村半城田”之称。

气候

三门峡市地处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境内多丘陵山地,除卢氏县熊耳山以南低山丘陵地区为亚热带气候外,全市大部分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3.8°C。年降雨量一般在500毫米—800毫米,无霜期216天,全年日照时间约2261.7小时。

三门峡市地处中纬度内陆区,大部分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貌特征复杂,形成了具有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的多元气候。

行政区划

市辖区

湖滨区,面积219平方千米,人口303361人。邮政编码472000。

县级市

义马市,面积112平方千米,人口141532人。邮政编码472300。灵宝市,面积2997平方千米,人口734954人。邮政编码472500。区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渑池县,面积1368平方千米,人口335483人。邮政编码4724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陕县,面积1610平方千米,人口348733人。邮政编码472100。县人民政府驻大营镇。卢氏县,面积4004平方千米,人口364837人。邮政编码4722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经济

截止到2008年年底,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克服国际国内诸多困难,沉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挑战,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5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上年回落3.6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54.77亿元,比上年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37.94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61.50亿元,增长13.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515元,比上年增加6314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2∶66.0∶25.8变化为8.4∶66.9∶24.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5%。其中,食品类比上年上涨14.4%。食品类中,肉禽及制品比上年上涨23.7%,粮食和鲜菜分别比上年上涨5.7%、10.1%。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96万人,2.53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2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1%,低于省定4.5%的控制目标。

主要资源

三门峡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截止2008年发现矿藏66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50种,潜在经济价值达3000亿元。上国家储量平衡表33种,保有储量居省前三位的31种。其中,黄(金)、白(铝)、黑(煤)是三大优势矿产资源,黄金探明量404531/53879千克/千吨,铝土矿储量182538千吨,煤炭预测储量1681762千吨。

高山苹果驰名中外,灵宝大枣久负盛名;仰韶杏全国独有,牛心柿饼是古代贡品;木耳、猴头、核桃、板栗、猕猴桃等土特产品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西南山区是“三步一药”的天然中药库,中药材1300多种;“三门峡”牌烟叶闻名遐迩,有“代云烟”的美誉。灵宝苹果、大枣、杜仲和卢氏连翘、木耳、鸡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目前(截止到2009年10月)在全国省辖市中最多。

矿产资源

三门峡市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矿藏66种,发现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31处。其中探明储量的50种,已上国家储量平衡表的33种,潜在经济价值达2700亿元;保有储量居全省前三位的有31种。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34种,已开发利用的37种,其中黄(黄金)、白(铝)、黑(煤炭)是三大优势矿产资源。黄金储量、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锌、锑等15种矿产为全省之冠;钼、铀、铅等9种矿产居全省第二位,是河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贵金属和能源开发基地。

电力资源

三门峡市共有15家发电企业,装机总容量为326.55万千瓦,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6.5%。其中火电283万千瓦,水电41万千瓦,风电2.55万千瓦。2010年,三门峡市发电量135.77亿千瓦时,为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

水资源

三门峡市共有大小河流3000多条,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三门峡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9亿立方米(不含黄河入境水),黄河干流年均过境水量420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库容量达96亿立方米,年调蓄量18-20亿立方米。陕县矿温泉,属于钙钠型优质高温矿泉水,内含锂、钒、碘等42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是全国少有的优质矿泉水。

人口

三门峡市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成效。2008年,全市总人口223.41万人,常住人口221.96万人。人口出生率9.05‰,死亡率4.82‰,人口自然增长率4.23‰。年末城镇化率为43.90%,比上年提高1.52个百分点。市区总人口30.34万人。全市有少数民族32个,人口1.02万余人。

根据2005年民族统计结果,三门峡市有32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1.5万余人。三门峡市32个少数民族成份分别是: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苗族、藏族、彝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畲族、纳西族、毛南族、锡伯族、土族、水族、瑶族、佤族、高山族、哈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独龙族。其中,回族1万余人,满族1000余人,蒙古族1000余人,维吾尔族900余人,其他少数民族1000余人。

2010年三门峡市出生20870人,出生率9.36‰;净增人口9255人,自然增长率4.15‰。2010年三门峡市总人口223.4万人,其中男114.8万人,女108.6万人,已婚育龄妇女44.7万人。6个县(市、区)中,2个国家、4个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在全省率先全部跨入先进行列。2000年以来连续10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单位。

据省人口计生委通报,“十一五”期间,三门峡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独生子女父母领证率、一孩率、双女户结扎率等主要指标在全省处于领先位次。“十一五”期间,三门峡市共出生9.86万人,平均人口出生率9.13‰,比规划平均目标11.91‰低2.78个千分点,少出生3.23万人。

辖区共生活有汉、回、满等33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9.4%。

经济概况

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05亿元,增长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1亿元,增长22.8%,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47亿元,增长23.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1.8亿元,增长19.2%。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亿元,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26元,分别实际增长6.4%和10.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全年实施重点项目307个,完成投资822.5亿元,创历年新高。中金黄金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义煤综能公司1000万标方煤制气及综合利用一期等132个项目建成。大通关方面,三门峡海关投入运行,国家铝质检中心一次性通过“三合一”认证和国家质检总局验收,国家果品与果蔬汁检测重点实验室落户。

大交通方面,完成投资70亿元,占年计划的125%。三淅高速灵卢段、郑卢高速洛卢段建成通车。蒙西铁路开工在即,渑垣高速、运宝高速等项目前期加快推进。大商贸方面,大中海商业文化广场、义乌国际商贸城建成开业,华创国际城市综合体等项目稳步推进。第二届特博会成效提升,签订贸易购销合同79亿元,拉动相关产业实现收入21亿元,成为三门峡会展经济的“金字招牌”。

大旅游方面,旅游“双十”工程完成投资21.8亿元,增长34.4%,双龙湾景区、甘山国家森林公园通过4A级景区初验。第八届中博会(三门峡分会场)和第19届旅游节暨投洽会盛况空前,旅游区域合作和市场开拓实现新突破。接待国内外游客2054万人次,增长16.9%,旅游总收入176.5亿元,增长17.6%。高新产业方面,实施重大项目66个,完成投资84.6亿元,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增院士工作站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高新产业完成增加值55.4亿元,增长23.7%。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稳增长,调结构,工业经济平稳向好。深入实施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百日攻坚行动,积极开展产销对接、银企对接,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工业增速逐季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84亿元,增长10.4%。围绕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2个,完成投资160亿元,鸿宇电子环保型覆铜板等40个项目建成投产。产业集聚区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工业投资428.8亿元,增长35.4%。三门峡产业集聚区跨入省级高新区行列,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十强”。

全年粮食总产6.2亿公斤,继续保持稳定。果品总产20.8亿公斤;合同种植烟叶26.7万亩,收购70万担,均居全省第一。食用菌出口突破1亿元,同比增长10倍,成为全市第一大出口农产品。缘份果业等6个产业化集群进入省名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82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8家,登记注册家庭农场60家。

成功举办2013中国苹果年会和三门峡苹果财富大会,三门峡果品知名度显著提升。在全国第三家建成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雏鹰黑猪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认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平方公里,建成62个乡镇防汛视频会商系统,在全省首家实现全覆盖。

2012年三门峡市生产总值1148.7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1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57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788.19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270.03亿元,增长9.4%。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11年上涨2.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3%。在食品类中,鲜菜价格上涨18.7%,粮食上涨2.4%,肉禽及制品上涨2.3%。 

农业

2012年粮食产量66万吨,比2011年增长5.5%;烤烟产量3.91万吨,比2011年增长9.4%;棉花产量1186吨,比2011年减产34.8%;油料产量3.79万吨,增长17.4%;肉类总产量9.27万吨,增长14.5%;禽蛋产量5.05万吨,增长4.4%;牛奶产量4.18万吨,增长4.5%。

2012年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73.5万千瓦,比20112012年年末增长2.1%;农用拖拉机4.7万台,增长6.8%。2012年农村用电量3.52亿千瓦小时,增长3.1%。

工业

201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36.28亿元,比2011年增长13.7%,增速比2011年减缓1.2个百分点。

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涉及的36个行业大类中,2012年增加值规模居前10位的行业及其增速分别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76.39亿元,增长16.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84.21亿元,增长3.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1.96亿元,增长6.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7.27亿元,增长23.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2.87亿元,增长37.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4.20亿元,下降5.6%;非金属矿采选业21.59亿元,增长16.8%;专用设备制造业15.77亿元,增长16.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2.15亿元,增长59.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9.85亿元,增长12.0%。

三门峡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1731万吨,比2011年增长3.3%;黄金增长17.2%;氧化铝520.79万吨,增长12.1%;铜(电解铜)6.3万吨,增长36.1%;汽车配件337万件,增长28.5%;水泥665.56万吨,增长20.3%;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折纯量)15.7万吨,增长8.8%。发电量129.63亿千瓦小时,下降11.5%。铝(电解铝)25.89万吨,下降19.6%;铝材11.81万吨,下降17.7%。

2012年年末三门峡市共有产业集聚区7个。2012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90.30亿元,比2011年增长7.1%,产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4.9%,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对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17.7%。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53.28亿元,下降29.1%。 

固定投资

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7.74亿元,比2011年增长23.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925.54亿元,增长23.6%;农户投资12.19亿元,增长7.7%。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316.80亿元,比2011年增长34.8%;民间投资604.32亿元,增长23.3%。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9.67亿元,增长15.4%;第二产业投资523.58亿元,增长31.1%;第三产业投资342.29亿元,增长14.8%。

201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4.78亿元,比2011年增长20.3%,其中住宅投资41.32亿元,增长6.1%。商品房施工面积735.42万平方米,增长27.5%,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45.78万平方米,增长30.7%。商品房竣工面积102.53万平方米,增长80.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80.01万平方米,增长65.9%。商品房销售面积99.47万平方米,增长5.5%,商品房销售额29.47亿元,增长24.0%。

2012年三门峡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8.59亿元,比2011增长43.6%,占三门峡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2.0%,比2011提高5.9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三门峡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2%。其中,产业集聚区工业投资316.70亿元,增长47.2%。

对外贸易

2012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3062万美元,比2011年增长16.6%。其中,出口总额19368万美元,增长20.0%;进口总额3694万美元,增长1.5%。2012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4个。合同利用外资79027万美元,比2011年增长136.1%;实际利用外资74672万美元,增长18.2%。

服务业

2012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8.36亿元,比2011年增长6.3%。

2012年邮电业务总量13.98亿元,比2011年增长6.1%。其中,邮政业务1.52亿元,增长15.1%;电信业务12.46亿元,增长5.1%。2012年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8.82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2.8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188.15万户,普及率为83.3部/百人,比2011年增加2.5部/百人。

财政

2012年三门峡市财政总收入105.55亿元,比2011年增长12.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8.62亿元,增长19.1%,其中税收收入47.04亿元,增长11.1%,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8.6%。2012年三门峡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37.13亿元,增长15.6%。

旅游业

2012年年末三门峡市共有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54家,比2011年增加 1家;旅游景区(点)26处,比2011年增加2处,其中A级旅游景区(点)13处, 4A级以上景区6处;旅游星级饭店25家。2012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757.3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72896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7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0.1亿元。

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馆藏文物7万余件,灵宝西坡遗址被列为全国首选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之一,仰韶村文化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址、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三大发掘入选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2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处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门峡市共有文物遗址713余处,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6处,省级38处,市级28处,县级641处;馆(库)藏文物7万多件,其中一级203件,二级681件,三级6801件。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宝轮寺塔、北阳平遗址、虢国墓地遗址、鸿庆寺石窟。

名优特产

以灵宝寺河山为主的优质苹果驰名中外,灵宝大枣素负盛名;渑池仰韶杏全国独有,牛心柿饼为古代贡品;卢氏山区有“天然中药库”之称,木耳、猴头、核桃、板栗、猕猴桃等在全国享有盛誉;三门峡烟叶闻名遐迩,是河南省名优产品,连续10余年在全国质量评比中获奖,有“代云烟”的美誉。

文化

三门峡市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馆藏文物7万余件。其中仰韶文化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址、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三大发掘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这里是东汉“关西孔子”杨震,唐朝贤相姚崇,唐朝宫廷文人上官仪、上官婉儿,宋代诗人魏野,著名翻译家曹靖华的故里,也是“紫气东来”、“白马非马”、“唇亡齿寒”、“完璧归赵”、“秦赵会盟”等重要历史典故的发生地。老子在函谷关太初宫著就《道德经》,黄帝、大禹、刘邦、李世民、武则天、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司马光等历代名人,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郭沫若、贺敬之、郭小川等现代文人也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或诗篇。

仰韶文化以农耕为主,属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社会阶段。它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南达湖北,北抵内蒙,是黄河流域非常强大的一种远古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宣布了“中国无石器时代文化”论调的彻底破产,因而仰韶村文化遗址被中外考古界誉为“文化圣地”。

仰韶村文化遗址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用于农耕的石器有斧、铲、凿、锛等工具;用于狩猎的有石镞、弹丸、石饼等;用于纺织的有线坠、纺轮、骨针、骨锥等,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独具的特征。

2008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7个,博物馆5个,图书馆6个,大型文化广场15个。全年创作剧本6部,其中《煤嫂情》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5.65%,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6.55%,有线电视用户20.73万户。

2010年全市共建有文化馆7个、图书馆6个、博物馆6个、大型文化广场15个,62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站(文化中心),1362个行政村中有1281个建立了文化大院,城镇社区96%以上建立了文化活动室。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6个、乡镇基层点23个、村级基层点1265个,农家书屋414个;陕县、渑池县和灵宝市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市),湖滨区被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文化先进县。

2010年全市共有《三门峡日报》等公开报刊4种,《明珠》等连续性内部资料19种。有印刷企业208家,印刷企业从业人员3700余人,年产值1.7亿元。全市现有各类出版物发行网点272个,报刊发行量1302万份(册)。发行系统从业人员1078人,年销售总额8463.8万元。

教育

三门峡市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8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11350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32394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5.95万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0.41万人,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在校学生18.60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2010年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77所(含民办教育学校,不含成人教育学校),在校生436862人;教职工29948人,其中专任教师25583人;占地总面积88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381.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39339.4万元,教学仪器设备23817万元。其中普通高中23所、普通初中115所、小学508所、幼儿园205所、高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中等专业学校8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6所、职业高中7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机构)921所、办性质学校161所。

科技

创新能力稳步增强。2008年,全市专利申请数622件,比上年增长46%。共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26项,组织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品6种,年末全市共有天气观测站4个,雷达站2个,卫星云图接收站4个,气象公益服务站4个,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讯服务系统4套,电视气象服务系统4个,适时进行人工增雨49次,增雪作业3次,防雹作业22次。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市的科技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民科技进步意识显著提高,科技发展社会环境得到大力改善,同时科技工作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技对外开放为动力,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人才战略和加大科技投入为主要措施,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科技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2008年年末全市技术监督系统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9个,全年监督检验工业产品40种,监督检验工业产品526批次,监督检查食品企业23家,培育河南省名牌产品6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总体受检率达90%。

2008年年末,全市共有天气观测站4个,雷达站2个,卫星云图接收站4个,气象公益服务站4个,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讯服务系统4套,电视气象服务系统4个,适时进行人工增雨90门次,防雹、消雹作业19门次。测绘、计量和地震等其他服务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三门峡市科技队伍也日益壮大。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911名,其中高级科技人员1272名,中级科技人员10951名。

医疗

三门峡市医疗卫生水平提高。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45个,病床位7590张,卫生从业人员10499人,卫生技术人员8417人,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治愈率达98.0%。新创甲级卫生所39所。市区医疗单位开展下乡义诊活动23次。年末全市参合农民148.62万人,参合率95.7%。

旅游

华夏的古老文明、祖国的今朝奇迹、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国的秀丽冰川,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的浓缩和展现,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十分广阔的前景。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这里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主要有融观光、登山、避暑为一体,享有“小华山”之美称的亚武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村半城田”的陕州老城风景区;风光旖旎、景观险胜、古迹遍布的三门峡黄河游览区等。近年推出的“黄河之旅”旅游线路,已被国家旅游局定为14条旅游专线的第二条,推向国际市场。

截止2008年底,全年接待海外游客30731人次,比上年增长12.2%,旅游外汇收入377.79万美元,增长12.4%;接待国内旅游者704.37万人次,增长31.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81亿元,增长31.7%。

主要景观

黄河

黄河是一条雄浑壮阔的自然之河,一条润泽万物生灵的生命之河,一条亘古不息奔腾渲泄的文化之河。

黄河位于郑州西北30公里处。南依巍巍岳山,北临滔滔黄河。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文化景观,以及地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等一系列独特的地理特征、使这里成为融观光游览、科学研究、弘扬华夏文化、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河型省级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旅游专线——黄河之旅的龙头。

经过近20多年的建设,现有景区面积17平方公里。在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景区近40处景点内,分布着“炎黄二帝”、“哺育”、“大禹”、“战马嘶鸣”、“黄河儿女”等塑像,黄河碑林,《西游记》等古代名著大型砖雕,浮天阁、极目阁、开襟亭、畅怀亭、依山亭、牡丹亭、河清轩、引鹭轩等亭台楼阁,以及低空索道、环山滑道、黄河汽垫船等现代化游乐设施。每年吸引着上百万中外游客,被誉为万里黄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九龙洞风景区

九龙洞位于石门水库上游东岸数十米处青峰脚下。洞口宽约3米,高2米,深约5米,称为'献殿',前行则稍低,须躬行人,数米后渐高敞,地面有积水,数十米处有一深潭,大股泉。水自石洞下部流出洞外。绕潭上石阶,有一平台,其上尚有八层,人称'九棚楼'

亚武山

亚武山位于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的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南部,属小秦岭主脊北部山峰。景区内有景点150个,人文景观30多个,景区内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20多座。五座主峰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其中最高峰2413.8米。

玉皇尖森林公园

玉皇尖森林公园位于卢氏县狮子坪乡的淇河林场,距卢氏县城90公里。公园包括长岭根、大块地、扁担沟、骑马沟四个景区。其主峰玉泉尖海拔2057.9米,比东岳泰山高出527.1米。临顶极目,40余平方公里林海尽收眼底,给人以云雾脚下风,一览众山小的仙境感觉;大块地挺拔的日本落叶松是河南省唯一的高大型森林景观,身临其中可以领略茫茫林海的苍劲古朴;明朗河流水潺潺,清澈见底,锦鳞游泳,虾蟹相戏。

公园内维管束植物1800余种,木本植物400余种,药用植物1225种,各种动物400余种。其中保护植物有连香树、水曲柳、桦栎树、天麻、灵芝等;稀有动物有金钱豹、麝、青羊、草鹿、红腹锦鸡、大鲵(娃娃鱼)等。主要景点有:闯王点将台、石船、闯王试刀石、玉皇庙、黄龙潭、白龙潭、龙井等数十处。

甘山森林公园

三门峡甘山森林公园位于三门峡市陕县南部窑店林场境内,距三门峡市区30公里。总面积为3800公顷,最高峰海拔1884.64米。公园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植物种类多达1500多种,动物20余种,林木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自然风景具有奇、秀、艳、幽、静特色,春夏秋冬景色各异、别具一格,风景十分秀丽。主要景点有蝴蝶沟、铁瓦庙、祖师庙、钟楼、马武寨、崔氏洞等。

仰韶村文化遗址

仰韶村文化遗址,座落在仰韶村南边的缓坡台地上,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东北到西南长900余米,西北到东南宽300余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土层堆积存度2一4米。仰韶文化遗址从发现至今七十余年间,共经过三次有计划的发掘。其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

用于农耕的石器有斧、铲、凿、锛等工具;用于狩猎的有石镞、弹丸、石饼等;用于纺织的有线坠、纺轮、骨针、骨锥等。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均为陶质,有陶鼎、罐、碗、盆、钵、杯、瓮、缸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装饰图案,其纹饰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等。这些纹饰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对生活美的追求。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独具的特征。

桃花谷自然风景区

桃花谷自然风景区位于卢氏县磨沟口乡西虎岭村,最具特色的有自然生态景观大型溶洞景观和历史文化人文景观。距县城40公里,距209国道14公里,景区总面积1940公顷,林地面积681公顷。

谷呈东西走向.宽约20余米.长15公里,峡谷内自然形成多级瀑布,山上植被丰茂,春天桃花争艳,盛夏清爽宜人,垒秋万山红追.严冬银装素裹。山石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深约10米左右的山洞,俗称“水帘洞”,飞泻而下的溪水好像申串珠帘挂在洞门,自然而迷人,犹如一幅幅不经渲染的山水画面。

豫西大峡谷风景区

豫西大峡谷风景区位于卢氏县官道日镇境内。峡谷呈东西走向,象一条由西向东延展的飘带,总长度30余公里,宽度30来到50米,深度50米到200米,两侧山峰最高海拔111l.20朱.最低620米。总长而深邃的峡谷河流滩多水急,由大大小小99级瀑布及300多个潭池组成。

每当汛期来临,潭上飞珠溅玉,雾气腾腾,声响如雷,气势磅礴;风和日丽时节,瀑布则如白练悬空皎美绝伦。漫步风景区,只见青山如黛、幽谷叠翠、银练飞泻、野花丛生,宛如一幅山水圈卷,给人以极好的视觉享受和心理享受。峡谷内几处悬崖绝壁势如刀削,两旁植被丰茂,满谷苍翠,石峰形态各异,峰峰相连如画卷,畅游期间移步换景,别具风韵。每逢云蒸雾绕之时,山峰宛如空中楼阁,点缀于缥缈云海之间。

韶山风景区

河南韶山位于渑池县城北20公里处,主峰海拔1492.9米,因山腰每每云雾缭绕,升腾而起,如云生其处,故又名“云门山”。

韶山层峦叠嶂,林壑幽美。大小山峰35个连成一体。除主峰外,另以王朵山、关山、麦尽山最为出名。北麓10多公里是悬崖绝壁,屏障天成,仅有三处可以勉强攀登。西北有条泥鳅背似的长山脊,云雾袅袅,飘然来去,人行走其间如穿云过雾。从山顶极目远望,苍山翠碧,奇石满目,长啸一声,山响谷应,余音缭绕。

空厢寺

空厢寺原名定林寺(又称熊耳山寺),位于河南陕县西李村乡的熊耳山下,距三门峡市约53公里。据清朝和民国《陕州志》记载,佛教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传入陕州时,修建了空厢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门圣地。

空厢寺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而闻名天下。

三门峡博物馆

三门峡市博物馆座落在市内西部陕州风景区内,位于宝轮寺塔北侧,是在日本友人石川一郎先生捐资200万元的基础上,于1989年11月建成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占地面积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总的建筑风格是:馆中有园,园中有馆,古朴庄重,秀丽典雅。

虢国车马坑博物馆

虢国车马坑博物馆,位于三门峡市春秋路北侧,虢国博物馆是依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西周虢国墓地遗址而建立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它北依黄河,南望崤山,是一座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园林景观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博物馆。

虢国车马坑博物馆始建于1984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属仿古歇山式建筑。馆内有三个基本陈列,即虢国简史、三门峡历代碑碣石刻艺术、虢国车马坑和复制的古战车。

云蒙山

云蒙山古称青岩山,位于淇县城西南10多公里处,据地质考察,云蒙山形成于距今20多亿年的古太行山显现期,主峰高584米,山峦叠嶂,悬崖插云,云色斑斓,百鸟争鸣,河南通志有“青岩表仙境之胜”的记载。山谷东端南崖壁间,有个奇妙的“水帘洞”。该洞在半山腰,洞高10米多,宽3米多,深约130米,洞深处有泉潭,投石有声,每年夏季泉水流出,群众称为“洗洞”,饮此水治病,获效者甚多。

饮食

三门峡是个新兴的移民城市,饮食兼收并蓄,东南西北各色菜系一应俱全,麻辣的川菜、西北的烧烤、清淡的粤菜和香辣的湘菜在这里都受到不同口味食客的欢迎。三门峡当地的特色美食有:陕县糟蛋、三门峡麻花、水花佛手糖糕、大刀面、石子馍、观音堂牛肉、鲤鱼焙面、甑糕、脂油烧饼等,各具风味。

购物

三门峡市土特产品有:灵宝苹果、灵宝大枣、渑池仰韶杏、牛心柿饼、卢氏木耳、蘑菇、猴头、核桃、板栗、山楂、猕猴桃、坻坞小米、虢州澄泥砚、通草堆画、烙画、虎皮竹帘、冬青木烙花筷子、仰韶酒、贵妃杏等。其中澄泥砚是历史上的四大名砚之一。通草堆画、烙画、虎皮竹帘等艺术品也都深受好评,畅销海内外。

历史典故

战国齐公子孟尝君,以养士称,广致人才,威望日增。秦昭王知道后,拜为相。后引起秦王手下一些人的嫉恨。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求助于昭王幸姬。幸姬想要狐白裘。孟尝君座客有能为狗盗者,夜入秦宫,学为狗偷,得狐白裘献幸姬。于是幸姬为言昭王,孟尝君得释。孟尝君飞车东逃,欲出函谷关。昭王悔,着人驰传以追。当时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夜半至关下,恐人追至。座客中有能为鸡鸣者,遂学鸡鸣,孟尝君遂出关。

紫气东来:解释传说老子过函谷关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比喻吉祥的征兆。出处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司马贞索隐引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遂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紫气东来: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参考资料

1.三门峡市·路路通地名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