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观汉记(记载东汉光武帝至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2023-10-20 27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东观汉记

记载东汉光武帝至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东观汉记,是记载东汉光武帝至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它经过几代人的修撰才最后成书。汉明帝刘庄命班固、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世祖本纪》。班固等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

《东观汉记校注》对《东观汉记》进行了重新的辑录,凡姚之骃和《四库全书》馆馆臣所采用过的各种书籍又都全部做了检查;前书所谓采用的书籍,如《风俗通义》《世说新语》《隋书》《史略》《证类本草》《太平寰宇记》《事类赋》《事物纪原》《书叙指南》《海录碎事》《锦绣万花谷》《事文类聚》《记纂渊海》《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玉海》《翰苑新书》《急就篇补注》《鸣沙石室古籍丛残》《一切经音义》《华严经音义》等,也都进行了检索。

作品名称 《东观汉记》
作品别名 《汉史》、《汉记》
作者 班固、陈宗、尹敏、孟异、刘珍、李尤、刘騊駼
创作年代
作品出处 《东观记》
文学体裁 纪传体史书
外文名称 The History of the Dong Han

简介

东汉官修本朝纪传体史书。明帝时开始编写,以后累朝增修,到桓灵时,共修一百四十三卷,尚未最后定稿。参加撰述者先后有班固、刘珍、李尤、伏无忌、边韶、崔寔、延笃、马日磾、蔡邕等。东观为洛阳宫中殿名,即当时修史之处。魏普时此书很流行,唐代中叶以后流传渐少。今本二十四卷,系清代辑本。

三史

范晔《后汉书》问世前﹐该书影响较大﹐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人多诵习。范书流行后﹐才逐渐被人忽视。据《隋书‧经籍志》着录﹐全书一百四十三卷。《旧唐书‧经籍志》着录为一百二十七卷﹐可见唐代官方收藏本已减少十六卷。《宋史‧艺文志》着录为八卷﹐已散佚殆尽。

传承、散失、辑佚与整理

《东观汉记》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散佚。在《东观汉记》流传之初,为世人极为看重,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三史”,地位极其重要。晚出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作,如三国吴谢承、晋薛莹、华峤、谢沈、袁山松以及南朝宋范晔、梁萧子显的七家《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张莹的《后汉南记》,无不取材于《东观汉记》,所以《文心雕龙·史传篇》有“后汉纪传,发源东观”的说法。

在诸家东汉史作中,由于范晔的《后汉书》集诸家之大成,加之屡有人注音释义,遂大行于世,《东观汉记》于是逐渐浸微。

于唐贞观年间编撰的《隋书·经籍志》录得的一百四十三卷是东汉末年杨彪整理的版本。东汉末年,乱经历董卓之乱,《东观汉记》书稿已经开始散佚。至杨彪许在许都续补《汉记》之时,蔡邕等人的原稿已经无法补齐,而经历魏晋南北朝《东观汉记》未有散佚。

《旧唐书·经籍志》将《东观汉记》录为一百二十七卷。《旧唐书·经籍志》抄自毋煚的《古今书录》,作成于唐玄宗开元九年以后,为集贤书院官本。由此看来,至唐开元年间,官本《东观汉记》已经散佚了十六卷。

传至两宋,《东观汉记》散佚更多。《通考·经籍考·杂史类》引罗鄂州序曰:“愿闻之上蔡任《文源》曰:‘家旧有《东观汉记》四十三卷,丙子渡江亡去。后得蜀本,错误殆不可读,用秘阁本雠校,删着为八篇。洎见唐诸儒所引,参之以袁弘《后汉纪》、范晔《后汉书》,粗为完具’。”罗愿为南宋初年人,说明到北宋末至南宋初年,《东观汉记》已亡佚至四十三卷,缺失了三分之二以上,便是这一版本,不久也便“渡江亡去”,后又有蜀本,但错误很多,经校雠后仅存八篇。

至元代,《东观汉记》完全散佚。虽然《东观汉记》逐渐散佚失传,但直至唐宋时期,《东观汉记》仍然流传不绝,人们记述东汉史事仍然经常引用其中文字,因此,在传世文献中,还是保存了《东观汉记》的许多片段。

不过,清代之前,长期无人进行辑集,直至康熙年间,钱塘姚之骃成《后汉书补逸》,辑集了有关东汉的八种史书,其中第一种即为《东观汉记》八卷,所据之书限于《续汉书》十志刘昭注、《后汉书》李贤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五书,遗漏很多。乾隆时修《四库全书》,馆臣以姚辑本为基础,参以《永乐大典》诸韵所载,又旁考其他各书,补其阙失,所增达十分之六,厘订为二十四卷,其中包括帝纪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传十七卷、载记一卷、佚文一卷,刊入《武英殿聚珍丛书》。

该辑本比姚辑本完备,但仍有一些脱漏,如《稽瑞》、《开元占经》、《事类赋》、《记纂渊海》等书所引的某些条目没有采入。由于辑者使用的《北堂书钞》是陈禹谟的窜改本,所以被陈禹谟删去的《东观汉记》条目,该辑本也没有收录。

由于《四库全书》馆辑本的以上缺陷,因此,到了现代,依然有对《东观汉记》辑本进行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一九二八年,由吴树平先生与中华书局的赵明先生开始了对《东观汉记》重新辑录的工作。

由吴树平先生确定需要翻检的古籍,赵明先生负责检索和辑录。此后,检索辑录遗文的工作又由吴树平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唐中瑜先生分担。

辑遗完成后的《东观汉记校注》第一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中华书局2009年再版。

《东观汉记校注》对《东观汉记》进行了重新的辑录,凡姚之骃和《四库全书》馆馆臣所采用过的各种书籍又都全部做了检查;前书所谓采用的书籍,如《风俗通义》《世说新语》《隋书》《史略》《证类本草》《太平寰宇记》《事类赋》《事物纪原》《书叙指南》《海录碎事》《锦绣万花谷》《事文类聚》《记纂渊海》《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玉海》《翰苑新书》《急就篇补注》《鸣沙石室古籍丛残》《一切经音义》《华严经音义》等,也都进行了检索。

同时,吴树平先生在对《东观汉记》进行辑遗和校注的过程中,对前人辑遗过程中采用底本版本的问题也进行了特别的注意。例如姚之骃和《四库全书》馆馆臣所参考的《北堂书钞》所用的是陈禹谟刻本,又参用唐类函中所录《北堂书钞》的部分,此本增删篡改比比皆是,因此也导致了《东观汉记》的辑本出现了诸多错误。

吴树平先生辑校《东观汉记》采用的是孔广陶校注本《北堂书钞》,又参用了明抄本和活字本,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其他各书也皆类此,尽量选用善本进行辑录。

全书共二十二卷,体例遵从了从《史通》、范晔《后汉书》李贤注、司马彪《续汉书》八志刘昭注、《北堂书钞》等书所载的体例,分为纪、表、志、传几个部分,分为纪三卷、表一卷、志一卷、传十五卷、载记一卷、散句一卷。

全书纪传的排列多参考了范晔《后汉书》,基本上按时间顺序排列,但遇到同属一族或者同类型、有关联的人物,则打破时间的界限,前后归在一处。少数人物时代不明,一律记载在传的最后一篇。志的排列主要参考了《后汉书·蔡邕传》李贤所注的《东观汉记》诸志的次序,同时也参考了《续汉书》八志的次序。纪传中文字的次序,参考《后汉书》,按照时间发生的先后,逐条进行排列,个别条目文字简略,无法确定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则一律缀于篇末。

《东观汉记校注》中各篇正文所蔡邕的文字,文末皆注明出处,未被采用的各条文字,一律作为校勘的资助,在校注中做出说明。

小结

《东观汉记》作为编撰时间最早的东汉史料,有着其他资料难以企及的优势,也是其他各家东汉史作最重要的底本。《东观汉记》的逐渐散佚,对东汉历史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之姚之骃、《四库全书》馆馆臣以及吴树平先生对《东观汉记》的辑遗、恢复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东观汉记》与《后汉书》《后汉纪》《八家后汉书》《资治通鉴》一起,作为记载东汉历史最基本、最全面的史料,在东汉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行的《东观汉记校注》作为史料,在使用时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东观汉记》作为一个辑遗本,脱漏处很多,且内容很不连贯,在研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读者必须在读过《后汉书》,理清人物事件线索的基础上,方能对《东观汉记》加以使用。

其次,《东观汉记校注》在辑遗过程中,一些材料在多处都有记载,在选择时不可避免的会和原文产生一定的误差。吴树平先生在《叙例》中也说道:“一条文字往往有几处引征,详略不一,文字正误情况也不尽相同,凡遇到这种情况,则取其详者。如果详略相同,则取其文字无错讹或错讹较少者。如果几处引征的文字有有一些不足之处,笔者则把几条文字汇为一条”,这样终究是离原文有了一定的距离。虽然这样的情况不多,但总会造成一些史料的损失。

第三,中国古代学者在引用书籍章句的时候往往只取其义,不在意文字的一致,因此《东观汉记》辑本中的文字大多与原文不同,很多时候甚至影响到文意的理解,所以在使用材料的时候还要与《后汉书》、《后汉纪》等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方能保证文字的准确性。

因此,在使用《东观汉记》时必须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在充分掌握《后汉书》、《后汉纪》等保存较为完备的史料的基础上,《东观汉记》是东汉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能够用以补充《后汉书》、《后汉纪》等史料中的很多不足,纠正很多错误。

《东观汉记校注》作为《东观汉记》到目前为止最完善的辑本,将各处零散的资料汇集到一起,为我们展现了《东观汉记》的很多珍贵的史料,也为东汉历史的研究带来了很多的方便,是东汉时研究必备的资料。

全集

《东观汉记》卷一

补遗,田戎,散句,延岑,王元,隗嚣,吕母,樊崇,王常,西域,西羌,陈嚣,萧彪,沈丰,张意,阴猛,邢崇,毕寻,段普魏成,翟歆,卜福,喜夷,宗庆,范康,梁福,刘训,周行,须诵,丁邯,蒋叠,高凤,梁鸿,王霸,严光,王霸,周党逢萌郭玉,郭凤,刘翊,范丹

《东观汉记》卷二

李充,周嘉,李善,温序,所辅,刘茂,李业,高彪,杜笃,李育,张玄,甄宇,孙堪,周泽,召驯,薛汉,魏应,高诩,尹敏杨政,牟长,戴凭,洼丹,刘轶,刘昆,曹节,苗光,孙程,蔡伦,郑众,阳球,周纡,李章,樊晔,董宣,王涣,秦彭,王景,任延,茨充,卫飒,郭汜

《东观汉记》卷三

周珌,韦毅,赵序,韩昭,丘腾,吕布,袁绍,孔融,韩卓,符融,宗资,刘佑,荀昙,郭泰,李膺,王允,陈蕃,段颎,张奂朱遂,张耽,任尚,吴佑,陈寔,黄琼,黄香,周举,左雄,蔡邕,李云,杜根,杜安,陈球,张纲,杨赐,杨秉,杨震,冯良荀恁,闵贡,崔寔,崔瑗

《东观汉记》卷四

崔骃,崔篆,张表,郑璩,巢堪,祝良,庞参,李恂,应劭,应奉,应顺,何熙,尹勤,梁讽,陈忠,陈宠,赵兴,郭躬,周荣张酺,袁安,胡广,张敏,徐防,张禹,张歆,张况,邓彪,何敞,乐恢,朱晖,宋均,玄贺,班固,班彪,赵咨,蔡顺,刘恺刘般,江革,王琳,倪萌

《东观汉记》卷五

魏谭,刘平,赵孝,薛苞,毛义,杨乔,丁鸿,丁綝,桓礹,桓鸾,桓典,桓焉,桓郁,桓荣,张楷,张霸,汝郁,贾逵,陈元,梁商,范升,郑众,曹褒,郑兴,张纯,梁冀,梁竦,梁统,郑弘,虞延,冯石冯鲂,朱浮,王堂,廉范,张堪,孔奋,杜诗,郭伋,苏竟,郅恽,鲍昱

《东观汉记》卷六

鲍永,田邑,冯豹,冯衍,桓谭,赵温,郑均,承宫,吴良,郭丹,杜林,王良,陈遵,王丹,张湛,宣彪,宣秉,宋杨,王阜赵勤,桓虞,韦豹,韦彪,牟融,赵埙,郭贺,冯勤,宋弘,韩歆,侯霸,伏晨,伏盛,伏恭,伏湛,刘宽,魏霸,鲁丕,鲁恭卓茂,阴傅,阴兴,阴识

《东观汉记》卷七

阴睦,樊准,樊梵,樊鯈,樊宏,樊重,朱勃,马棱,马融,马严,马光,马防,马廖,马援,窦章,窦固,窦宪,窦融,马武,坚镡,傅俊,刘隆,马成,刘隆,王梁,景丹,朱祜,耿纯,刘嘉,刘歆,刘植,邳彤,李纯,李忠,任隗,任光,姜诗,张重,耿嵩,杨正,蒋翊,郭况

《东观汉记》卷八

孙咸,邓让,祭参,祭肜,王霸,铫期,耿恭,耿秉,耿弇,臧宫,耿况,陈浮,陈俊,盖延,吴汉,邓奉,秦丰,张丰,贾宗贾复,岑起,岑彭,冯彰,冯异,寇恂,邓遵,邓豹,邓阊,邓弘,邓悝,邓陟,刘梁,刘弘,邓鸿,邓训,邓禹,来歙,邓晨乐志,李通,卢芳,彭宠

《东观汉记》卷九

王闳,庞萌,苏茂,王郎,朱鲔,刘玄,礼志

《东观汉记》卷十

百官表,律历志,楚王英,申屠志,窦贵人,车服志,地理志,郊祀志,梁不疑,司马均,马客卿,申屠刚,淳于恭,锺离意,第五伦,皇甫嵩,申屠蟠,莋都夷,庞淯母,刘盆子,公孙述,鲍宣妻,索卢放,欧阳歙,觟阳鸿

《东观汉记》卷十一

平原王胜,清河王庆,梁节王畅,乐成王苌,沛献王辅,赵孝王良,齐武王演,孝灵皇帝,孝冲皇帝,孝殇皇帝,孝冲皇帝,孝质皇帝

《东观汉记》卷十二

匈奴南单于,下邳惠王衍,乐成靖王党,彭城靖王恭,琅邪孝王京,中山简王焉,广陵思王荆,阜陵质王延,东平宪王苍济南安王康,东海恭王强,城阳恭王祉,北海敬王睦,北海靖王兴,灵帝宋皇后,灵思何皇后,顺烈梁皇后和熹邓皇后,孝和阴皇后,敬隐宋皇后,章德窦皇后,明德马皇后,光烈阴皇后

《东观汉记》卷十三

敬宗孝顺皇帝,威宗孝桓皇帝,恭宗孝安皇帝,穆宗孝和皇帝,肃宗孝章皇帝,显宗孝明皇帝,世祖光武皇帝

修撰

清姚之骃曾辑集佚文八卷﹐所据之书限于《续汉书》十志刘昭注、《后汉书》李贤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五书、遗漏很多。乾隆时修《四库全书》,馆臣以姚辑本为基础,参以《永乐大典》诸韵所载,又旁考其他各书,补其阙失,所增达十分之六,厘订为二十四卷。

其中包括帝纪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传十七卷、载记一卷、佚文一卷,刊入《武英殿聚珍丛书》。该辑本比姚辑本完备,但仍有一些脱漏,如《稽瑞》、《开元占经》、《事类赋》、《记纂渊海》等书所引的某些条目没有采入。由于辑者使用的《北堂书钞》是陈禹谟的窜改本﹐所以被陈禹谟删去的《东观汉记》条目,该辑本也没有收录。

参考资料

1.东观汉记·名词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