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杜氏(中国以京兆郡为郡望的士族)

2023-10-25 81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京兆杜氏

中国以京兆郡为郡望的士族

京兆杜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京兆郡为郡望的士族,汉朝时期就有俗谚称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南北朝时期,京兆杜氏成为关中郡姓(函谷关以西的著名士族)的代表之一。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汉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阳(今河南省南阳),以豪族迁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子杜延年又迁于杜陵(今陕西西安南)。

中文名 京兆杜氏
国家 中国
属性 关中郡姓 
时间 汉朝至隋唐
相关俗语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简介

唐朝人说:“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在今西安东南(故少陵原)有唐代长安杜氏家族墓葬,著名宰相杜如晦、杜佑、晚唐诗人杜牧均埋葬于此。

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汉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阳(今河南南阳),汉武帝时期以豪族迁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子杜延年又迁于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

京兆杜氏历朝多为官,名人辈出,魏晋到隋唐皆与各大门阀皇族宗室联姻。东汉时有杜笃;曹魏时期有杜畿,杜恕。杜恕之子,镇南大将军杜预为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唐朝时代为官者为最,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杜如晦,历史典藏《通典》之作者杜佑,其孙则乃晚唐诗人杜牧。唐朝京兆杜氏为宰相者有多人,为刺史郡守者数量更甚。

京兆、襄阳、河南杜氏本一家。东晋时期,杜耽(杜预次子)后裔一支迁居襄阳,该支后裔有名人杜怀宝、杜龛、杜申言、杜甫等。东晋末年还有随刘裕南下定居寿阳的杜坦(杜骥)一支。

代表人物

西汉

杜周:西汉御史大夫。原籍南阳,后徙京兆杜陵,其后裔发展为中古世家京兆杜氏。

杜延年:西汉大臣,历任太仆、御史大夫,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杜周之子。

杜缓:杜延年之子,西汉大臣,官至太常。其家族在西汉官至二千石大官的将近10人。

东汉

杜度:东汉书法家、齐相。与其学生崔瑗并称“崔杜”,为东汉书法家的代表人物。唐张怀瓘列其章草为“神品”,草书大家怀素则称其章草“天然第一”。

杜笃:东汉学者、官员。著有《明世论》十五篇。

魏晋

杜畿:京兆杜陵人。曹魏名臣,官至尚书仆射,获赠太仆。

杜恕:字务伯,京兆杜陵人。三国时曹魏官员、学者。尚书仆射、丰乐亭侯杜畿之子,杜畿死后继承其爵位。历任建威将军、护乌丸校尉、幽州刺史等。著有《体论》、《笃论》、《兴性论》等。

杜预:西晋将领,京兆杜陵人。为晋灭吴的统帅之一,官至司隶校尉、特进,获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杜斌:西晋二十四友之一,京兆杜陵人,杜预从兄。黄门郎。以才望称。

杜乂:字弘治,京兆杜陵人。东晋外戚大臣,成恭皇后之父、镇南将军杜预之孙、尚书左丞杜锡之子。性情温良,容颜秀美。辟为公府掾,迁丹阳丞,袭封当阳侯爵位,早逝。咸康年间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杜胄:京兆杜陵人,前秦太尉长史。

杜嶷:京兆杜陵人,后燕秘书监。

南北朝

杜骥(387年-450年),字度世。东晋末年及刘宋官员,在宋官至左卫将军。是西晋镇南大将军杜预的玄孙。曾祖杜耽在晋末于河西避难,并于前凉出仕,家族遂在凉州生活。直至前秦于376年灭前凉,杜骥父祖才回到关中故乡。杜骥曾治理齐土约八年,得当地人称颂。官至左军将军。

杜坦:杜骥兄长,南朝宋时官至龙骧将军、青冀二州刺史。

杜幼文:杜骥第五子,南朝宋时官至辅国将军、散骑常侍。

杜怀宝:京兆杜陵人,后徙居襄阳。南朝梁将领,任骁猛将军、梁州刺史。

杜掞:京兆杜陵人,杜怀宝之子。南梁大臣、将领,官至侍中、左卫将军,进爵枝江县公。参与平定侯景之乱,后加散骑常侍、江州刺史。兄弟九人,皆有名望。

杜岸:京兆杜陵人,杜怀宝之子。南朝梁将领,平北将军、北梁州刺史。

杜幼安:京兆杜陵人,杜怀宝幼子。南朝梁将领,官至平东将军。

杜龛:京兆杜陵人,杜怀宝之孙。南朝梁将领,参与平定侯景之乱,官拜平东将军、东扬州刺史。后投靠萧渊明,官拜散骑常侍、镇东大将军。

杜铨:京兆杜陵人,北魏大臣、杜预五世孙。官至中书侍郎,获赠平南将军、相州刺史、魏县侯。

杜遇:杜铨子。北魏大臣,龙骧将军、中散大夫,卒赠都官尚书、豫州刺史。

杜洪太:杜铨族子,北魏中书博士、安远将军、鹰扬将军。

杜祖悦:杜洪太子,北魏南秦州刺史。

杜长文:杜祖悦子,北魏平东将军、始平伯,东魏安西将军、光禄大夫。

杜颙:杜铨族孙,安远将军杜洪太子,杜祖悦弟。北魏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封安平县开国伯。

杜建:京兆杜陵人,北魏辅国将军。杜杲的祖父。

杜皎:京兆杜陵人,西魏仪同三司、武都郡守。隋朝义兴县公杜杲的父亲。

杜晖:京兆杜陵人,北周仪同三司,杜杲的兄长。

杜叔毗:原籍京兆杜陵,后徙居襄阳。祖父杜乾光,南齐司徒右长史。父杜渐,南梁边城太守。叔毗少年丧父孤,对母亲孝顺恭敬。励精好学,尤善《左氏春秋》。南梁时,担任宜丰侯萧循府中直兵参军。侯景之乱后,入北周,历任都督、辅国将军、中散大夫、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等职。天和二年从卫国公征南陈,军败被擒,不降,遂被害。

隋唐

杜杲,京兆杜陵人,北周开府仪同大将军,隋朝义兴县公、工部尚书。唐宰相杜如晦的曾伯祖。

杜整,京兆杜陵人。祖盛,魏直阁将军、颍川太守。父辟,渭州刺史。北周明帝时,为内侍上士,累迁仪同三司,拜武州刺史。从北周武帝平北齐,加上仪同,进爵平原县公,邑千户,入为勋曹中大夫。隋文帝受禅后,加上开府,进封长广郡公,不久拜左武卫将军。

杜淹:京兆杜陵人。唐朝宰相、杜如晦的叔父。隋朝时担任御史中丞,隋亡后于王世充政权任吏部尚书。唐太宗即位后,授御史大夫,册封安吉郡公。迁吏部尚书,参议朝政,成为宰相。

杜如晦: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从祖杲为北周、隋显官。与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断”。贞观四年病逝,追赠司空、莱国公。

杜楚客,杜如晦的弟弟,少年时代,崇尚奇异的节操。当时杜楚客与叔父杜淹,都被王世充所逮捕。杜淹曾与杜如晦有过节,所以王世充面前进谗言,害死了杜如晦的哥哥,又囚禁杜楚客,令杜楚客濒死。平定王世充后,杜淹论罪当诛,杜楚客请求兄长杜如晦,可否免叔父的死罪,楚客说:“从前叔父杀害了我们的哥哥,而今兄长您又舍弃叔父不救,杜家一门骨肉互相残杀几尽,岂不是令人很悲痛”,杜如晦听了后感悟了,于是向唐太宗请求赦免杜淹之罪,杜淹因而获释。

贞观四年(630年),奉召为给事中,后擢中郎将,进蒲州刺史,迁徙瀛州。后为魏王府长史,迁工部尚书,摄府事。杜楚客揣摩帝意,然后向唐太宗说魏王李泰聪睿可为太子。之后魏王李泰被贬,也有罪,以杜如晦之功免死,废为庶人,最后任虔化令。

杜构,唐初贤相杜如晦之子。贞观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亲往探视,升杜构为尚舍奉御,其弟杜荷为尚乘奉御。贞观五年(631年)四月,杜构在登州、莱州海域剿匪时,左腿筋被针梁鱼嘴戳断,助渔民钓针梁鱼致富。官至慈州刺史。贞观十七年,杜荷建议太子兵变,谋反失败被杀,因弟杜荷的牵连而被流放岭南,死于边野。

杜荷(616年-643年),杜如晦之子,娶唐太宗第十六女城阳公主,为驸马都尉,官至尚乘奉御,封襄阳郡公。

杜甫:(712年-770年),杜预之子杜耽之后,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杜黄裳(738-808年):字尊素,京兆万年人。唐朝宰相。京兆司录参军杜绾之子。

杜佑:京兆万年人,唐朝宰相,编有《通典》。贞元十九年(803年)拜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唐顺宗即位,迁检校司徒、度支盐铁使。唐宪宗即位,进拜司徒,封岐国公。元和七年(812年)以光禄大夫、太保之职致仕。用三十六年撰成《通典》二百卷,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中国史学史的先河。

杜牧:京兆万年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宰相杜佑之孙。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杜悰(794-873年):字永裕,京兆万年人。唐朝宰相,外戚,杜佑之孙,杜牧从兄。

杜元颖(775-838年):京兆杜陵人。唐朝宰相,右仆射杜淹六世孙,大理正杜佐之子。

杜审权:字殷衡,京兆杜陵人。唐朝宰相,太子宾客杜元绛之子。唐懿宗李漼继位,出任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打败庞勋之乱后,加授检校司空。入为左仆射,册封襄阳郡公,人称“小杜公”。

杜让能(841年-893年):字群懿,京兆杜陵人。杜如晦七世孙,唐僖宗时官至宰相。

杜晓,字明远。唐朝末年与五代十国后梁官员。祖父杜审权与父杜让能皆为唐代宰相。天祐元年(904年)杜晓以左拾遗入为翰林学士,迁升为膳部郎中。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后,拜中书舍人,是唐朝翰林学士入仕后梁第一人,官工部侍郎。开平四年(909年)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参考资料

1.杜如晦·名人简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