鹞(鹰科鸟类)

2023-10-27 18阅读

鹰科鸟类

鹞,鹰科(Accipitridae)鹞亚科(Circinae)约11种鸟类。属小型猛禽,体长30-41厘米。雌较雄略大,翅阔而圆,尾较长。雄鸟上体暗灰色,雌鸟灰褐色,头后杂有少许白色。下体白色或淡灰白色,雄鸟具细密的红褐色横斑,雌鸟具褐色横斑。尾具4-5道黑褐色横斑,飞翔时翼后缘略为突出,翼下飞羽具数道黑褐色横带,通常快速鼓动两翅飞一阵后接着又滑翔一会。栖息于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日出性。常单独生活。或飞翔于空中,或栖于树上和电柱上。以雀形目小鸟、昆虫和鼠类为食,也捕食鸽形目鸟类和榛鸡等小的鸡形目鸟类,有时亦捕食野兔、蛇、昆虫幼虫。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鸟纲
隼形目
鹰科
亚科 鹞亚科
鹰属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中文学名
中文别名 鹞子
英文名 The Harrier
分布 欧亚大陆

体型

体细瘦,体羽单色不鲜艳,腿长,尾长,体长约50公分(20吋)。喙小,面上的羽毛呈脸盘状。体重♂130~170g,♀193~300g;体长♂310~350mm,♀360~410mm;嘴峰♂11~13mm,♀12~15mm;翅长♂205~255mm,♀240~260mm;尾♂150~197mm,♀145~223mm;跗蹠♂51~63mm,♀58~73mm。

雄鸟上体鼠灰色或暗灰色,头顶、枕和后颈较暗,前额微缀棕色,后颈羽基白色,常显露于外,其余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暗灰色,尾上覆羽羽端有时缀有白色;尾羽灰褐色,具灰白色端斑和较宽的黑褐色次端斑;另外还具4~5道黑褐色横斑;初级飞羽暗褐色,内翈白色而具黑褐色横斑;其中第五枚初级飞羽内翈具缺刻,第六枚初级飞羽外翈具缺刻;次级飞羽外翈青灰色,内翈白色而具暗褐色横斑;翅上覆羽暗灰色,眼先灰色,具黑色刚毛,有的具白色眉纹,头侧和脸棕色,具暗色羽干纹。下体白色,颏和喉部满布以褐色羽干细纹;胸、腹和两胁具红褐色或暗褐色细横斑;尾下覆羽亦为白色,常缀不甚明显的淡灰褐色斑纹,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或乳白色,具暗褐色或棕褐色细横斑;尾羽下面亦具4~5道黑褐色横带。

雌鸟体型较雄鸟为大。上体灰褐色,前额乳白色或缀有淡棕黄色,头顶至后颈灰褐色或鼠灰色,具有较多羽基显露出来的白斑,上体自背至尾上覆羽灰褐色或褐色,尾上覆羽通常具白色羽尖,尾羽和飞羽暗褐色,头侧和脸乳白色,微沾淡棕黄色,并缀有细的暗褐色纵纹。下体乳白色,颏和喉部具较宽的暗褐色纵纹,胸、腹和两胁以及覆腿羽均具暗褐色横斑,其余似雄鸟。幼鸟头顶至后颈栗褐色,枕和后颈羽基灰白色,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各羽均具赤褐色羽缘,翅和尾似雌鸟。喉黄白色,具黑褐色羽干纹,胸具斑点状纵纹,胸以下具黄褐色或褐色横斑。其余似成鸟。虹膜橙黄色,嘴暗铅灰色、尖端黑色、基部黄绿色,蜡膜黄色或黄绿色,脚和趾橙黄色,爪黑色。

分布

国内分布

喜马拉雅亚种在中国繁殖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宁、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博克图和新疆;越冬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岛;迁徙期间经过河北、山东、宁夏、内蒙古、广东、福建和台湾。即亚洲亚主要繁殖或留居于青海东部和东北部及南部、四川北部松潘、西藏南部及昌都地区;越冬于云南西北部和西部。

国外分布

繁殖于欧亚大陆,往南到非洲西北部,往东到伊朗、印度和日本。越冬在地中海、阿拉伯、印度、缅甸、泰国及东南亚国家。

习性

鹞子属日出性。常单独生活。常栖于树上或电线杆等高处。发现地面有猎物时急飞直下,突然扑向猎物,用锐利的爪捕猎,然后再飞回栖息的树上,用爪按住猎获物,用嘴撕裂吞食。鹞子主要以雀形目小鸟、昆虫和鼠类为食,也捕食鸽形目鸟类和榛鸡等小的鸡形目鸟类,有时亦捕食野兔、蛇、昆虫幼虫,主要是树粉蝶幼虫和其他昆虫幼虫为食。

繁殖

鹞子繁殖期5~7月。营巢于森林中的树上,距地高4~14m。巢通常放在靠近树干的枝叉上。常在中等大小的椴树、红松树或落叶松等阔叶或针叶树上营巢,有时也利用其他鸟巢经补充和修理而成。巢区和巢均较固定,常多年利用。巢呈碟形,主要由枯树枝构成,内垫有云杉小枝和械树、卫茅等新鲜树叶。每窝产卵通常3~4枚,偶尔有多至5枚和6枚甚至7枚和少至2枚的,通常间隔1天产1枚卵。卵呈椭圆形或近圆形,鸭蛋清色、光滑无斑,大小为29.8mm×38.6mm,重17~18g。雌鸟孵卵,雄鸟偶尔亦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32~35天。雏鸟晚成性,经过24~30天的巢期生活,雏鸟即具飞翔能力和离巢。

叫声:平时不喜鸣叫,繁殖期求偶时雄鸟炫耀叫声为尖厉的kek,kek,kek声。雌鸟在告警时发出快速的jick-jick-jick声。

驯化

鹞子捕食害鼠,对农有益。人们驯养来放猎野兔、野鼠。

种类

白尾鹞(Circuscyaneus,英国称鸡鹞,美国称沼泽鹰),繁殖於整个北半球的温带和北方地区以及南美洲的南部。

白头鹞(C.aeruginosus)和孟塔古氏鹞(C.pygargus,即乌灰鹞)分布於欧洲的大部分,从北非的地中海岸到蒙古一带。

草原鹞(C.macrourus)繁殖由古北界中部至中国西部;越冬往南至非洲、印度、中国南部及缅甸。

南非泽鹞(C.ranivorus),向北分布到乌干达东部;亚洲中东部的鹊鹞(C.melanoleucus)。

灰头趾鹞(C.cinereus),见於秘鲁至麦哲伦海峡;

长翅鹞(C.buffoni),分布於南美洲,特别是安地斯山以东地区;

音韵字形

普通话:yao4

部首:鸟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5

笔顺编号:344331125235451

四角号码:277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9E5E

参考资料

1.草原鹞·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2.乌灰鹞习性·地球知识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