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蚁科火蚁属动物)

2023-10-31 19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红火蚁

蚁科火蚁属动物

红火蚁(学名: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又名入侵红火蚁、红色外来火蚁、赤外来火蚁、外来红火蚁、泊来红火蚁(台湾),属膜翅目,蚁科,切叶蚁亚科(台湾称家蚁亚科),火蚁属。红火蚁的拉丁名意指“无敌的”蚂蚁,难以防治而得名。其通用名,火蚁,则指被其蜇伤后会出现火灼感。红火蚁分布广泛,为极具破坏力入侵生物之一。在中国红火蚁是入侵生物。红火蚁是蚂蚁的一种,属于社会性昆虫,有多个品级,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蚁、雄蚁和工蚁(发育不全无生殖能力的雌蚁)。其中的工蚁又可分为一至多型,多型时包括大型工蚁(兵蚁)和小型工蚁。工蚁有腹柄结2个;触角一般10节,末2节成锤棒状;唇基两侧有纵脊向前延伸成齿。雌蚁和雄蚁有单眼,雌蚁触角一般11节,雄蚁触角一般12节。并胸腹节不具刺或齿。

中文名 红火蚁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膜翅目
亚目 细腰亚目
蚁科
亚科 家蚁亚科
火蚁族
火蚁属
红火蚁
中文学名 红火蚁
二名法 Solenopsis invicta
分布 台湾,香港,两广等地

生物学史

红火蚁原产南美,在1972年被正式命名,20世纪初在原产地已受到注意,被记录在S.saevissima名下。20世纪的30年代至40年代或更早,红火蚁和后来被同时正式命名的黑火蚁被从南美带入美国。60年代人们才注意到入侵的火蚁有2个类型。1972年,Buren对有关的火蚁进行了分研究,红火蚁作为新种发表,黑火蚁也被赋予了种级地位。几年后,Wojcik等人研究了佛罗里达州的火蚁,并制订热带火蚁、木火蚁和红火蚁的鉴别检索表。1991年,Trager完成了美洲的火蚁属geminata组的总结性研究,涉及20种,及2杂交种,并制订它们的检索表。

红火蚁入侵中国之前,火蚁属在中国已知5种。胡经甫在《中国昆虫名录———第六卷》中记载了产自福州、青岛、北京、岳麓山(长沙)等地的猎食火蚁,产自青岛等地的贾氏火蚁,产自福州等地的急逃火蚁,产自澳门、北京等地的热带火蚁,产自苏州等地的S.soochowensis Wheeler。周梁镒和寺山守在台湾蚁科昆虫名录中除热带火蚁外,还记录了猎食火蚁和知本火蚁。唐觉等人、吴坚和王常禄等在有关专着中也记录了热带火蚁等1至2种。由于S.soochowensis Wheeler在最初命名时就无工蚁(包括兵蚁)的描述,后来命名人也怀疑S.soochowensis仅是其他种的异名,故该种还不能计入。

形态特征

物种鉴别

为了鉴别红火蚁及其重要近似种和中国其它有关种类,可参考下列兵蚁检索表(⑤~⑧)。重要近似种有:热带火蚁、木火蚁、黑火蚁、巴西火蚁。至2005年蚁科的分类以工蚁尤其是兵蚁的描述为主。

工蚁特征

头部:头部近正方形至略呈心形,长1.00~1.47mm,宽0.90~1.42mm。

头顶中间轻微下凹,不具带横纹的纵沟;唇基中齿发达,长约为侧齿的一半,有时不在中间位置;唇基中刚毛明显,着生于中齿端部或近端;唇基侧脊明显,末端突出呈三角尖齿,侧齿间中齿基以外的唇基边缘凹陷;复眼椭圆形,最大直径为11~14个小眼长,最小直径约8~10个小眼长;触角柄节长,兵蚁柄节端离头顶约0.08至0。15倍柄节长,小型工蚁柄节端可伸达或超过头顶。

胸部:前胸背板前侧角圆至轻微的角状,罕见突出的肩角;中胸侧板前腹边厚,厚边内侧着生多条与厚边垂直的横向小脊;并胸腹节背面和斜面两侧无脊状突起,仅在背面和其后的斜面之间呈钝圆角状。

腹部:后腹柄结略宽于前腹柄结,前腹柄结腹面可能有一些细浅的中纵沟,柄腹突小,平截,后腹柄结后面观长方形,顶部光亮,下面2/3或更大部分着生横纹与刻点。

其他:虽同一蚁巢个体间颜色比较一致,但种内颜色变化大,双色,头、胸从桔红色至深红褐色,柄后腹从褐色及第1背板上有大斑,至黑褐色。

三角形额中斑和其后的窄中纵沟颜色在大多数标本中均明显深于周围区域。同一蚁巢中,小型工蚁颜色深于大型工蚁。至2005年已知发生于巴西、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乌拉圭、美国(Trager,1991)(约20世纪30年代)、澳大利亚(2001年)、新西兰(2001年)、马来西亚、安提瓜岛和巴布达岛、巴哈马群岛、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英国维京岛、美国维京岛及中国台湾(2003年)、广东吴川等部分地区(2004)、香港(2005)和澳门(2005)等地。美洲某些种类等种类其毒汁亦可使人产生脓泡,但uinquecuspis、megergates、macdonaghi和electra的兵蚁均具中单眼;interrupta的颜色变化也大,有时与红火蚁难以区分,但前者后腹柄结后面观近梯形,后者额中斑与周围颜色差异明显可资鉴别;weyrauchi与红火蚁也很近似,但前者头窄,最大兵蚁的头宽指数(头宽×100头长)约为90,后者兵蚁达95~100,此外前者的额中斑常分为两个长斑;pythia兵蚁与saevissima极似,与红火蚁的主要区别可见检索表中saevissima与红火蚁的主要区别;pusillignis后胸侧板气门的后上区域着生细微刻点或刻点与细纹,而invicta、richteri、saevissima等种类该区域光亮。

其他阶段

其他阶段

生殖型雌蚁:有翅型雌蚁体长8~10mm,头及胸部棕褐色,腹部黑褐色,着生翅2对,头部细小,触角呈膝状,胸部发达,前胸背板亦显着隆起。雌蚁婚飞交配后落地,将翅脱落结巢成为蚁后。蚁后体形(特别是腹部)可随寿命的增长不断增大。

雄蚁:体长7~8mm,体黑色,着生翅2对,头部细小,触角呈丝状,胸部发达,前胸背板显着隆起。

大型工蚁-兵蚁:体长6~7mm,形态与小型工蚁相似,体橘红色,腹部背板色呈深褐。

卵:卵为卵圆形,大小为0。23~0。30mm,乳白色。

幼虫:共4龄,各龄均乳白色,各龄长度为:1龄0。27~0。42mm;2龄0。42mm;3龄0。59~0。76mm;发育为工蚁的4龄幼虫0。79~1。20mm,而将发育为有性生殖蚁的4龄幼虫体长可达4~5mm。1~2龄体表较光滑,3~4龄体表被有短毛,4龄上颚骨化较深,略呈褐色。

蛹:为裸蛹,乳白色,工蚁蛹体长0。70~0。80mm,有性生殖蚁蛹体长5~7mm,触角、足均外露。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红火蚁

入侵红火蚁(Red imported fire ant,RIFA; Solenopsis invicta )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Parana)流域(包括:巴西、巴拉圭与阿根廷),在美国南方已有12个州超过1亿公亩的土地被入侵火蚁所占据,对于美国南部这些受侵害地区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每年估计约数十亿美元以上。因商业活动与农业运输全球化的影响,而使火蚁的问题不再只是美国或是美洲国家需要重视的问题。虽然入侵火蚁早已恶名昭彰,在美国其他未被入侵的州及全世界各国皆极力防范入侵火蚁的侵入,但因交通便利且世界贸易全球化的趋势快速发展,而使防堵火蚁向外扩散的策略终究百密一疏,波多黎各也在1975~1984年间遭入侵,1998年发现入侵南加州,更于2001年入侵红火蚁成功的跨越太平洋,于新西兰与澳洲建立了新的族群,且已造成部份区域农业与环境上的危害。

红火蚁原产地是南美洲,包括巴西、巴拉圭和阿根廷等国家。该虫1930年入侵美国,在美国南部13个州以及波多黎各、新西兰、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省的桃园、嘉义和台北等有分布。

中国分布

2013年据中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行政区名录,红火蚁分布于中国7个省/区,169个县(市、区)。

2012年07月03日湖南省植保植检站发布本身张家界发现红火蚁。

入侵红火蚁是中国的入侵物种,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分布于中国台湾(2004.7)、香港、广东、澳门、福建、广西、湖南以及云南。

台湾旧纪录中有3种火蚁属(Solenopsis)种类被纪录。2003年9~10月于桃园与嘉义地区发现疑似火蚁入侵农地案例,经采样鉴定后确定是危害美国、澳洲与新西兰的入侵红火蚁已于台湾地区发现,且陆续获知有农民与民众被蚂蚁叮咬而送医的案例。

热带火蚁

热带火蚁Solenopsis geminata(F.)工蚁鉴别特征:

热带火蚁

头部:头部近正方形至近梯形,长1.06~2.20mm,宽0.98~2.33mm。复眼前常轻微

凹陷;头顶中间明显下凹,有带横纹的纵沟伸向额部,头顶两侧叶近半球形;唇基两侧齿明显,其间的前缘凹陷,中齿缺如,罕见不明显的小齿;上颚具齿,但常因碾磨种子而变得平钝;复眼最大直径为9~11个小眼宽,最小直径约7~9个小眼宽;偶见中单眼;触角柄节短,弯,离头顶约0.3至0.5倍柄节长;

胸部:前胸背板前缘两侧圆,至多略呈角状;中胸侧板前腹边厚,多缺刻,呈现为齿状、角状或近四边形突起;并胸腹节背面和其后斜面两侧具脊状突起;

腹部:后腹柄结略宽于前腹柄结,后腹柄结后面着生横纹与刻点,前腹柄结腹面的柄腹突由1至2个小齿构成,稀见很窄的半透明突。

分布:美国南部至南美的广大区域,包括巴西东北沿海区域、亚马逊盆地西部、秘鲁沿海等地。已传入热带亚洲和非洲。

其他:头部和中胸背板毛密,有时胸侧板亦见。虽同一蚁巢个体间颜色比较一致,但种内颜色变化大,从桔红色仅柄后腹深褐色,至黑褐色仅上颚基附近及足(尤其端部)红褐色。小型工蚁色较深且较一致。台湾、印度北部、马来半岛的种群个体均为浅红色,具发达的中侧片突起。发现于热带西非,似产自美国佐治亚、佛罗里达等地的黑色型。南美西部的该种种群个体平均小于其他地区种群个体,人被蜇后,产生的痛感及脓泡与红火蚁等种类相同。该种兵蚁运动较慢,攻击性不强。

木火蚁

木火蚁Solenopsis xyloni Mac Cook工蚁鉴别特征:

头部:头部略呈心形,长1.00~1.50mm,宽0.89~1.53mm。头顶中间轻微下凹,不具带横纹的纵沟;唇基中齿缺如,侧脊明显,末端突出呈短圆齿,侧齿间的唇基边缘直,或凹陷,或呈波浪状;复眼约含有70~80个小眼,最大直径为9~11个小眼长,最小直径约7~9个小眼长;触角柄节短,兵蚁离头顶约0.25至0.45倍柄节长,最小的工蚁离头顶也有柄节端的近2倍宽的距离;

胸部:前胸背板前侧角圆,无突出的角;中胸侧板前腹边厚,外翻,但比较规则,无缺刻;并胸腹节背面和斜面两侧无脊状突起;

腹部:后腹柄结略宽于前腹柄结,后腹柄结后面上半部分多光亮,下半部分光亮至呈横纹,前腹柄结腹面的柄腹突明显窄齿状,半透明,但小于复眼,有时窄齿基后伸。

至2005年分布:美国的南部和墨西哥的亚热带地区。

其他:头部和中胸与热带火蚁一样,均是背板毛密,有时胸侧板亦见。木火蚁虽同一蚁巢个体间颜色比较一致,但种内颜色变化大,从桔红色仅柄后腹后面部分深褐色,至黑褐色仅上颚基附近及足(尤其端部)红褐色。同一蚁巢小型工蚁与大型工蚁颜色一致。和热带火蚁一样,可能在颜色方面有规律,即栖息于湿度较大的生境中的个体颜色较深,比较干燥的沙漠地带的个体颜色较浅。

Hung和Vinson根据同工酶试验结果认为,热带火蚁和木火蚁间存在杂交种。根据Trager-热带火蚁和木火蚁间的杂交种geminata×xyloni的主要特征是,大型工蚁的并胸腹节背面和其后斜面的交界处两侧有1对短的纵脊或不规则形状突起。

黑火蚁

黑火蚁Solenopsis richteri Forel工蚁鉴别特征:

头部:大型工蚁头部椭圆形至略呈心形,长1.04~1.41mm,宽0.87~1.35mm。头顶中间下凹,有中纵沟;唇基中齿常较红火蚁短钝,唇基侧脊明显,末端突出成角状齿;触角柄节长,兵蚁柄节端离头顶约0.08至0.15倍柄节长,小型工蚁柄节端可伸达或超过头顶;

胸部:前胸背板前侧角成角状,常有明显的突起,背板后面部分中部通常下凹(而其他种类一般正常凸起);并胸腹节背面和其后的斜面之间呈钝圆角状,偶呈脊状;

腹部:后腹柄结略宽于前腹柄结,后腹柄结后面上半或2/3部分光亮或稍呈纹状,下半或1/3部分着生横纹与刻点。

分布:巴西、阿根廷和美国的阿拉巴马、密西西比等地。

其他:主要为黑色,但上颚、唇基侧叶、触角窝、胸缝、足跗节、触角索节和柄后腹斑块深褐色至黄褐色;额中斑黑色,但许多标本与周围区域界限不明显;保存比较久的标本和一些新鲜标本色较浅,头、胸褐色,但多少有些黄色斑驳。

化学和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红火蚁和黑火蚁之间出现有杂交种richteri×invicta,呈似黑火蚁颜色被洗脱后的颜色,头、胸比柄后腹更褐或更斑驳,柄后腹斑块暗,后缘不明显,额中斑可见,头部椭圆形至略呈心形。南美一些地区该种的一些标本在形态上似北美的杂交种。北美的“纯”黑火蚁在形态上的变异比南美的黑火蚁小。

巴西火蚁

巴西火蚁Solenopsis saevissima Smith工蚁鉴别特征:

头部:头部近梯形或近正方形至轻微卵圆形,长1.00~1.41mm,宽0.85~1.38mm。头顶中间下凹,有中纵沟;唇基中齿不发达,常不在中间位置,唇基刚毛明显,着生于中齿或近端;唇基侧脊明显,末端突出成角状齿;

胸部:前胸背板前侧角成角状,但无明显的肩瘤,或仅有小突起,背板后面部分通常扁平或轻微凸起;并胸腹节背面和和其后的斜面之间呈钝圆角状,偶呈脊状;

腹部:与黑火蚁相同

分布:巴西。

其他:该种较红火蚁细小,更限于热带地区,除颜色外,形态上更似黑火蚁。种内颜色变异大,颜色式样的分布与红火蚁相同,即北方地区个体以红色为主,东南地区个体以深褐色为主。

在亚马逊盆地西部,该种与当地的红火蚁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种无深色额中斑,柄后腹斑块占第1背板的34或更大部分;在东南区域,本种个体小,色深,与当地的深色红火蚁的主要区别在于明显的黄额和唇基(有时达头部前面的15至25)与头部其他部分的褐色的高度对比,以及黄额上深色额中斑的缺失。

疫情防治

因红火蚁的危害巨大,红火蚁的入侵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检测方法

首先明确具体的地理位置、调查范围大小。如发现可疑蚂蚁,应尽量获取调查地点、调查植物等对象详细的背景资料,包括群众最初发现红火蚁为害的可能时间、为害情况、可能的来源、调入植物的来源、调入时间等。除问卷调查外,其他各种调查中,一般需要采集蚂蚁标本,明确标出所取样本/标本的瓶号、地点、日期、调查人,并在样本瓶中放人一张用铅笔写好的相同内容的标签纸。

问卷调查法:采取询问的方法向当地机构/居民调查了解红火蚁发生、为害情况,分析、获取蚁害的传播扩散情况及其来源。每个居民委员会或行政村询问调查20~30人以上。对询问过程发现的红火蚁可疑存在地区应迅速进行深入重点调查。

目视法:开车目视法:行车时速需在20公里以下。每5公里随机调查3次,每次调查200米长路段。重点是观察路右侧草坪、绿化带、荒地、田埂、树木、电线杆基部等地点是否有隆起的蚁丘。步行目视法,以街道办事处(乡镇)或居民委员会(行政村)为单位选定调查区域,计划的行走路线要复盖整个调查区域。步行观察附近有无可疑蚁丘,重点调查红火蚁发生风险高的地点如公园、住宅区的草坪、绿化带、苗圃、荒地、田埂、河岸、水库和池塘周围、废土场、树木、电线杆基部、高尔夫球场以及可能调入盆栽植物、垃圾、肥料的地点。如发现可疑蚁丘须仔细检查,测量蚁丘长、宽、高(以地面为基准),采取蚂蚁标本,并用红色标志牌或标志旗插于其旁,标定位置。

诱饵诱集法:在未见明显蚁巢/蚁丘的高风险区域进行,以明确是否是疫点或发生区准确边界。诱饵诱集法中常用的诱饵包括火腿肠、午餐肉等,常用的配置方式是容器+火腿肠片或午餐肉块,铁丝+火腿肠片或午餐肉块。按方格式设置诱饵,两诱饵间距离10米,并用标示旗标定诱饵位置。根据调查面积大小调整诱饵数量,但要多于10个,应尽量复盖所有的调查区域。诱集时间应在上午8时至下午5时红火蚁活动较密集的时段。放置后30~60min左右收回,取出红火蚁、制成标本供鉴定种类、计算数量。(诱饵诱集法只有在约20~32℃温度范围内才有效。)

产地检疫:对生产场地采用目测法和诱集法进行全面调查。

目测法,调查生产场地周围环境中尤其是荒草地、垃圾堆、草坪等地是否有红火蚁、蚁巢、蚁道。随机抽取应检物品目视表面和里面,注意有无红火蚁、蚁巢、蚁道。如发现红火蚁,收集于标本瓶中,用70%酒精浸泡,并标明产地检疫单编号、物品类型、产地、日期、采集人及发现情况。

诱集法,方格式设置诱饵,每10米1个。诱饵设置区域要复盖所有生产场地及应检物品。

调运检疫:采用目测法或诱集法检查调运应检物品是否有活动的红火蚁,是否有蚁巢、蚁道等痕迹。

目测法,从不同部位目视应检物品表面和里面,注意有无红火蚁、蚁巢、蚁道。如发现红火蚁,制成标本,并标明农业植物调运检疫单编号、物品类型、产地、日期、采集人及发现情况等。

诱集法,如应检物品较多,体积较大(≥5m³),除采用目测法检查外,还可采用诱集法进行检查。具体方法是在应检物品的表面不同部位放置诱饵(火腿肠片,厚度5毫米;或午餐肉块,大小25px3左右),约20~30min后迅速取出,检查诱饵上是否有蚂蚁。

根据受检物品数量的大小,放置的诱饵数量不同,但最少5片/块以上。用铁丝穿过诱饵插于应检物品上,使诱饵紧贴于应检物品表面。诱集法适用条件:气温在20~32℃以上。

不同类型的应检物品检查部位、数量不一样。带土苗木、盆栽植物和花卉等其他植物时按随机法和代表性原则进行多点抽样检查。当土壤及介质土、草皮总量小于5000千克,按总量的10%左右进行棋盘式分上、中、下三层抽查;当总量大于5000千克,按总量的5%~10%取样抽查。采用诱集法检查时,每1000千克放置一个诱饵,但一批应检物品最少放置5片/块以上。其他应检物品如器具/机械、集装箱、木材、木包装等按随机法和代表性原则进行多点抽样检查,重点检查黏附、残存土壤、杂物的部位。

预防措施

严格控制红火蚁发生区物品外运,防止人为携带疫情外传。对发生疫区外调的物品、运输工具进行严格检查及消灭红火蚁处理,防止任何可能带有红火蚁的货物调出疫区,同时做好产地检疫工作。

(1)严格限制从发生区外运垃圾、土壤、农家肥料、草皮、干草、作物秸秆、盆栽植物、带土植物、运土工具/设备等;

(2)检查、监测出入境交通工具,防止红火蚁的人为传播扩展;

(3)彻底清除经过发生区的主要交通干线两旁的红火蚁;

(4)严格控制疫区外运物品,做好产地检疫防止红火蚁外传;

(5)防止疫区或疫情发生区红火蚁随水流传播,加强对经过疫区或疫情发生区的江河堤岸巡查,彻底消灭沿河堤岸的红火蚁;

(6)在适当的地方设立封锁检疫站,进行严格检查处理,防止红火蚁随货物外运;

(7)加强宣传培训工作,提高群众认识,自觉采取行动防止红火蚁扩散。

在调运检疫或产地检疫中常用药剂种类有阿维菌素、联苯菊酯、敌敌畏、毒死蜱、二嗪农、苯氧威、氟虫腈、氟蚁腙、烯虫酯、蚊蝇醚、七氟菊酯、氯氰菊酯等。

防治方法

红火蚁是应当加以消灭的,但在消灭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本地的蚂蚁和其它生态系统。一旦破坏了土生蚂蚁的栖息地就有可能造成生态位的空缺,反而有助于入侵红火蚁的传播和发生,因此必须予以认真区分,尤其是区分土著火蚁和入侵红火蚁。

社群基因: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有"单蚁后"及"多蚁后"两种社会型态,科学家一直好奇区分机制,中国台湾地区研究员王忠信与美国、英国、瑞士学者合作发现特定"社群染色体"扮演关键角色,有助于消灭红火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Nature)杂志上。

科学家希望透过基因研究,找出对抗红火蚁的良方。研究发现红火蚁会有"单蚁后"和"多蚁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型态,主要是透过约600个"锁"在一起的"超级基因"调控。这600个超级基因决定红火蚁是"单蚁后"及"多蚁后"族群。研究人员表示,"单蚁后"族群的工蚁,会杀死其他族群的蚁后;"多蚁后"族群则会接纳拥有"多蚁后"基因的蚁后,而杀死"单蚁后"基因的蚁后。

克星防治:因为红火蚁来自南美,在南美和"南美果蝇"彼此相克。这种蝇是一种"蚤蝇"(phorid fly)。通过寄生方式进攻红火蚁。幼虫孵化以后食用蚂蚁的体内组织等为食物。同时幼虫可以控制红火蚁的身体动作,也就是行动方式。据说《异形》的灵感就是来源于这种蝇。

化学药剂:二阶段处理方法是将二种处理方法共同配合使用,这也是最被研究人员与防治人员所推荐使用的方法。在红入侵火蚁觅食区散布饵剂,而约在10~14天后再使用独立蚁丘处理方法,并持续处理直到问题解决。二阶段处理方法建议每年处理二次,通常在4~5月处理第一次,而在9~10月再处理第二次。二阶段化学防治药剂防治方法建议用药,经农药谘议委员会通过3种饵剂与6接触性药剂可以使用于农地的火蚁防治工作上。

大部分火蚁饵剂用药的剂型多使用磨碎的除去油脂的玉米颗粒为饵剂的基质及大豆油为载体,也就是说黄色固体的材质是去油脂的玉米颗粒,而作用的药剂原料是加在大豆油中,再将含有药剂的大豆油与玉米颗粒混合,而大豆油将是饵剂吸引蚂蚁来取食的重要成分。但大豆油常常会因为过期而开始腐败,而影响对蚂蚁的诱引力,所以需要在饵剂新鲜的时候尽快使用。饵剂中所使用的药剂大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化学药剂(毒剂),第二类为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ors,IGR)。一般研究调查显示不管饵剂使用那一种药剂类型,所获得的防治效果都仅能防除85%~95%的火蚁族群。但明显的差异在于可见蚂蚁族群数量减少开始时间与速度上,一般而言,生长调节剂的成效要比较延后,但其却较有利于去控制火蚁族群的拓展阶段。散播火蚁饵剂最低有效量的公式,大部分状况约每4000平方公尺需要洒1公斤的药剂。

注意事项

独立蚁丘处理法:在严重危害区域与中度危害区域以灌药或粉剂、粒剂直接处理可见的蚁丘,此种防治方法可以有效的的防除98%以上的蚁丘。但其明显的缺点是在仅能防治可见的蚁丘,但许多新建立的蚁巢是不会产生明显蚁丘,在一些防治管理措施较为密集的地点也较不易看见蚁丘,而往往会造成处理上的疏漏。大部分灌药的剂型产品每个蚁巢需要加入5~10公升的药剂才有效果。

相关事件

红火蚁

案例一

孟连村位于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西南约12公里处,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村庄往日的宁静。2015年3月1日上午,该村平地坡村民张群飞在耕种自家农田时,不小心踩塌了田埂上一个土堆,没想到下面竟藏着一个蚁巢,成千上万的红蚂蚁瞬间向他发起攻击,导致他腿上多处被咬伤,红肿化脓疼痛难忍。2015年3月4日上午,蒲庙镇政府组织相关专家实地勘察发现,孟连村数百亩农田的田埂上,不仅大大小小的蚁巢随处可见,而且咬人的竟是源自南美洲的农业及医学害虫红火蚁。

这些蚂蚁个头较大,身体呈红褐色,性情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一旦被其叮咬,皮肤先是红肿并形成一层水泡,然后逐渐溃烂化脓,疼痛难忍。

据孟连村卫生所的医生介绍,咬伤张群飞红蚂蚁生性凶猛,只要其巢穴遭到破坏,就会群起而攻之。他们已经接治过多起被咬伤的病例。通常来说,身体抵抗力强的村民三两天就能治愈;但对于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孩子,往往要折腾十天八天。

邕宁区疾病防控中心主任林盛智提醒,在有红火蚁的地区劳动时要穿着雨靴并戴上厚些的手套,发现红火蚁后不要触动,不要踩踏蚁巢,更不要用手去触摸,防止被咬伤,如不慎被叮咬要及时用肥皂水清洗,降低毒性,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案列二

2015年7月,泉州惠安黄塘镇的小伙子小陈摘花生时被地里的蚂蚁咬了,竟昏迷3个小时,还一度口吐白沫。父亲陈先生说,地里经常出现小小的“鼓包”,他曾经尝试着挖开,发现里面藏着很多蚂蚁。这些蚂蚁个头都在3毫米左右,身体大多呈红色。大伙找来懂行的查看,才知道是红火蚁。“村里很多人都说,在地里遇见过。”医生建议,若伤势轻微,可自己及时用肥皂水清洗,并服用抗过敏药物治疗,若感觉不适,则应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发生意外。

参考资料

1.农业农村部:红火蚁已传播至我国435个县市区 ·河北信息网

2.红火蚁入侵蒲庙镇孟连村 数百亩农田蚁巢密布(图)·广西新闻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