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汉语汉字)

2023-11-03 20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汉语汉字

胜(拼音:shèng,shēng,xī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胜和它的繁体字“勝”原是两个不同的字。胜最古形体为小篆,原读作xīng,同“腥”。“勝”始见于战国文字,古字形从力,乘声,后演变为朕(zhèn)声,本义指能担当起来,后引申为禁得起,又引申为完了、没有了。还引申指克敌制胜,又引申为超过、胜过。唐宋以后,“勝”也作形容词用,引申表示优美的、优雅的。“勝”后简化为“胜”。旧时“胜(勝)”在表示胜任一义时读作shēng,在表战胜义时读作shèng。现以上二义均读作shèng。在读shēng时,现指一种有机化合物,也叫“肽”。

中文名
拼音 shèng,shēng
繁体
部首
五笔 etgg
仓颉 bhqm
郑码 etgg
笔顺 351131121
笔画 9
外文名 win
注音 ㄕㄥˋ
部外笔画 5
四角码 75210
统一码 80DC

文字源流

“勝”的简化字作“胜”,但“勝”与“胜”本来是不同的两个字。前者表示能够承担,经得住,词义引申表示勝任,名勝,属于一个独立完整的词义系统。后者本读作xīng,是后起字“腥”所表示意义的本字。

胜原本是腥臊的腥字。《说文解字》:“胜,犬膏臭(xiù)也。”意思是说胜字的本义指狗肉的腥臊气味。从文字构造来看,胜字的左边并不是月亮的月,而是“肉”字的变形,表明胜字跟肉有关;右边的“生”字既表示读音,同时也兼表生肉之义,这是因为生肉的腥气要比熟肉大得多。胜字古代很少使用,腥臊义一般用腥字。

胜利的胜字,古代写作“勝”。“勝”在战国文字中写作乙组图1,上部为声符“乘”,下部为意符“力”。“勝”本为胜任之义,就是承担得起、禁得起的意思,胜任靠的是力量,故从力。

“勝”字发展到秦代小篆(乙组图2),其声旁被替换为“朕”。在结构上,其意符“力”放在声符“朕”的右下角,比较特殊。此字古今字形主要的变化有两点:第一点是其声符“朕”本从“舟”,隶变后逐渐混同于“月”,这与“服”字本从“舟”而后变成从“月”是一样的道理。现代汉字偏旁“月”除了由“舟”演变来的以外,还有的是从“肉”演变来的,如“胡”“肠”“膏”等字便是。当然有的字从“月”,本来就是从古“月”字演变而来的,如“期”“明”“朗”等字都是。这些本来不同的偏旁,后来混同为一,是隶变楷化造成的结果。第二点是〔图A〕—〔图B〕—〔图C〕的变化,由弯曲线条变为平直线条,由断笔变成连笔。这个也是隶变和楷化的结果。

由“勝”字的动词性含义为起点,引申出“战胜(勝)”“胜(勝)利”等词义。此后,由战胜(勝),胜(勝)利之义引申出超过、胜(勝)过的意义,以此为转折点,“勝”字引申出形容词性含义。形容事物优越、美好,优越、美好进一步引申出名词性含义“特指优美的山水或古迹”,“名胜(勝)”一词由此产生。近代以来,汉字简化,将“勝”字形体简化为“胜”,与表示“犬膏臭或东西未熟气味”义的“胜”字共用一个形体。但在语言和词汇发展的过程中,“勝”字所代表的词义丰富且较为强势,逐渐将“胜”字的本义挤压到一边。渐渐地,“胜”字表示犬膏臭或东西未熟气味的含义为人们忘却,单表示“勝”字所代表的词义。

自此,“勝”作为繁体字被保留在文献中,日常使用中以简化字“胜”为主。“腥”作为后起字,承担起了“胜”字的本义,也为大众所接受。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shèng

动词

(旧读shēng)能够承受;禁得起

bear

《诗经‧商颂‧玄鸟》:“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鲁迅《书信集‧致韦丛芜》:“投稿者多是穷的,往往直接问我,或发牢骚,使我不胜其苦。”

胜任;不胜其烦

(旧读shēng)尽

exhausted;

completely

《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唐·韩愈《送郑尚书序》:“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

不胜其数;不胜枚举

凌驾;欺凌

《易‧渐卦》:“妇三岁不孕,终莫胜之。”

《管子‧君臣上》:“是以上及下之事谓之矫,下及上之事谓之胜。”

赢;打败对方(跟“负”“败”相对)

defeat

《管子‧七法》:“不能强其兵者,而能必胜敌国者,未之有也。”

《孙子‧谋攻》:“上下同欲者胜。”

得胜;取胜;胜算;克敌制胜

强过;超过

surpass;

prevail

《尚书‧五子之歌》:“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其一:“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优胜

克制;制服

check;subdue

《孙子‧谋攻》:“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国语‧晋语四》:“尊明胜患,智也。”

通“称”。 称颂。

《管子‧君臣下》:“夫臣人者,受君高爵重禄,治大官,倍其官,遗其事,穆君之色,从其欲阿而胜之,此臣人之大罪也。”

相当;相符(一说通“称”)

《国语‧晋语四》:“中不胜貌,耻也。”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胜其貌。”

形容词

指被灭亡的

《周礼‧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

胜国;胜朝

形容事物优越、美好

wonderful

《荀子‧强国》:“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胜景;胜地

同“盛”。兴盛;旺盛

《管子‧治国》:“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

鲁迅《书信集‧致曹白》:“但是您似乎感情太胜。”

名词

优美的景物或境界

wonder

唐·柳宗元《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见怪石特出,度其下必有殊胜。”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

名胜;览胜;引人入胜

古代妇女戴在头上的一种首饰

《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唐·杜甫《人日》诗之二:“樽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

方胜

织布机上持经线的轴

《淮南子·泛论》:“伯余之初作衣也,锬麻索缕,手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之为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排形御寒。”

shēng

量词

通“升”。容量单位。

liter

《商君书‧赏刑》:“赞茅、岐周之粟,以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胜。”(一本作“升”。)

名词

肽的旧称

shēn

动词

通“伸”。伸展

《墨子‧备高临》:“齐筐外,蚤尺五寸,有距,博六寸,厚三寸,长如筐,有仪,有诎胜,可上下。”

xīng

-

同“腥”

宋·罗泌《路史‧遂人氏》:“乃教民取火,以灼以爇,以熟臊胜。”

形容词

《管子‧入国》:“掌孤数行问之,必知其食饮饥寒、身之膌胜而哀怜之,此之谓恤孤。”

qìng

-

【胜遇】古代传说中的鸟名

《山海经‧西山经》:“﹝玉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肉部】桑經切(xīng)

胜,犬膏臭也。从肉生聲。一曰:不孰也。

【卷十三】【力部】識蒸切(shēng)

勝,任也。从力,朕聲。

【注释】臭(xiù):气味。

说文解字注

【卷四】【肉部】

胜,犬膏臭也。《庖人》、《内則》:“秋行犢麛膳膏腥。”杜子春云:“膏腥,豕膏也。”後鄭云:“膏腥,雞膏也。”許云“犬膏”,葢本賈侍中。

从肉,生聲。桑經切,十一部。

一曰:不孰也。上文云:“生肉醬”,字當作胜。《論語》:“君賜腥,必孰而薦之。”字當作胜。今經典“膏胜”“胜肉”字通用腥爲之而胜廢矣,而腥之本義廢矣。【卷十三】【力部】

勝,任也。任者,𠈃也。𠈃者,當也。凡能舉之、能克之皆曰勝。本無二義二音,而俗强分平去。

从力,朕聲。識蒸切,六部。亦去聲。广韵

桑經切,平青心 ‖ 生聲耕部(xīng)

胜,犬膏臭也。

識蒸切,平蒸書 ‖ 朕聲蒸部(shēng)

勝,任也。舉也。《説文》本从舟。經典省作月,他皆倣此。又漢複姓。何氏《姓苑》有勝屠公,爲河東太守。又書證切。

詩證切,去證書 ‖ 朕聲蒸部(shèng)

勝,勝負。又加也,克也。亦州名,春秋時戎狄地,戰國時晉趙地,漢雲中五原也。隋置榆林鎭,屬雲州,唐武德中改爲勝州。詩證切。又詩陵切。四。

康熙字典

【未集下】【肉部】 胜

(xīng)《唐韻》《集韻》《韻會》並桑經切。音星。《説文》:犬膏臭也。从肉,生意,兼聲。一曰不熟也。徐引《禮記》,飯胜而苴熟。《禮·内則》:秋宜犢麛,膳膏腥。《釋文》:腥,音星。雞膏也。説文作胜,云:犬膏臭也。

(qìng)又《集韻》七正切,音婧。《山海經》:玉山有鳥焉,名曰胜遇。註:音姓。

(xìng)又新佞切,音性。與腥同。星見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

(shēng)又《五音集韻》所庚切,音生。餼肉也。【子集下】【力部】 勝

古文:𠢧、𠅫、𢾶

(shēng)《唐韻》識蒸切。《集韻》《韻會》書蒸切,並音升。《説文》:从力,𦨶聲。本从舟,省作月。任也。《廣韻》:舉也。《正韻》:堪也。《詩·小雅》:既克有定,靡人弗勝。

又《廣韻》:漢複姓。何氏《姓苑》有勝屠公,爲河東太守。

(shèng)又《唐韻》《集韻》《韻會》並詩證切。升去聲。《廣韻》:勝,負之對。老子《道德經》:天道不争而善勝。《史記·魏世家》:百戰百勝。

又加也,優過之也。《周子通書》:實勝善也,名勝恥也。

又婦人首飾。《荆楚歲時記》:人日剪綵爲花勝以相遺,或鏤金薄爲人勝。杜甫《人日》詩:勝裏金花巧耐寒。

又州名。《廣韻》:春秋時戎狄地,戰國時晉趙地,漢雲中五原也。隋屬雲州,唐武德中改爲勝州。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月”窄“生”宽,顶部“月”低,底部“生”高。“月”,框内两短横分写横中线上下。“生”,首笔短撇斜跨田字格中心;第二笔横在横中线上侧;竖笔起笔与左旁顶部持平;末笔长横从左旁下侧起笔。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字头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ɕ

i̯əŋ

先秦

王力系统

ɕ

ǐəŋ

先秦

董同龢系统

ɕ

jəŋ

先秦

董同龢系统

s

ieŋ

先秦

周法高系统

stʰ

jiəŋ

先秦

周法高系统

s

先秦

李方桂系统

sth

jəng

先秦

李方桂系统

s

ing

西汉

东汉

jəŋ

jəŋ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əŋ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jəŋ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jə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ɕ

i̯əŋ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ɕ

ǐəŋ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s

ieŋ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ɕ

jəŋ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s

ieŋ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ɕ

iɪŋ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s

iɛŋ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ś

jəng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s

ieng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s

ieŋ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ɕ

ǐəŋ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十六蒸

开口呼

全清

识蒸切/书证切

ɕjəŋ

去声

四十七证

开口呼

全清

诗证切/诗陵切

ɕjəŋ

平声

下平十五青

开口呼

全清

桑经切

sieŋ

集韵

平声

下平十六蒸

开口呼

次清

书蒸切

ɕieŋ

去声

四十七证

开口呼

次清

诗证切

ɕieŋ

平声

下平十二庚

开口呼

次清

师庚切

ʃaŋ

去声

四十六劲

开口呼

次清

七正切

tsʰiæŋ

去声

四十五径

开口呼

次清

新侫 (佞)切

sɛŋ

礼部韵略

平声

书蒸切

去声

诗证切

增韵

平声

书蒸切

去声

诗证切

中原音韵

阴平

庚青

齐齿呼

全清

ʂiəŋ

去声

庚青

齐齿呼

全清

ʂiəŋ

中州音韵

平声

庚青

施征切

去声

庚青

商正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全清

书征切

ʃiəŋ

去声

全清

式正切

ʃiəŋ

分韵撮要

阴平

第七英影应益

阴去

第七英影应益

方音汇集

方言区

方言点

发音

调值

调类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ʂəŋ

51

去声

官话(北方官话)

济南

ʂəŋ

21

去声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ʂəŋ

5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sən

3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sən

1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ʂən

5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sən

55

去声

官话(晋语)

太原

səŋ

45

去声

吴语

苏州

sən

412

阴去

吴语

温州

seŋ

42

阴去

湘语

长沙

sən

45

阴去

湘语

双峰

ɕiɛn

35

阴去

赣语

南昌

sən

45

阴去

客家话

梅县

sən

52

去声

粤语

广州

ʃɪŋ

33

阴去

粤语

阳江

ʃɪŋ

24

阴去

闽语(闽南语)

厦门

sɪŋ

11

阴去

闽语(闽南语)

潮州

seŋ

213

阴去

闽语(闽东语)

福州

seiŋ

213

阴去

闽语(闽北语)

建瓯

seiŋ

22

阴去

参考资料

1.胜·汉典

2.胜·新华字典

3.胜·汉语字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