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军区(抗日战争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

2023-11-04 29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晋察冀军区

抗日战争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

晋察冀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河北省大部和山西省、察哈尔省边界地区创建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是八路军在晋察冀边区的最高领导机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太行山麓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境内。

中文名 晋察冀军区
军区创建 1937年10月下旬
军区发展 1938年5月初

军区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太行山麓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境内。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察冀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河北省大部和山西省、察哈尔省(今分属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北省)、热河省(今分属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辽宁省)边界地区创建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是八路军在晋察冀边区的最高领导机关。

军区创建

1937年10月下旬,娘子关失守后,中共中央决定八路军115师主力南下,开辟新战场,留下该师政治委员聂荣臻,负责在以五台山地区为中心的晋察冀三省边界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聂荣臻根据中央决定,率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骑兵营、师属教导队的两个队、总部特务团直属队大部和第3营营部带2个连以及第115师第343旅派往平山、井陉、平室地区的工作团和第685团的一个连,第120师第359旅派往平山、盂县地区的工作团共2000余人,开始了创建根据地的工作。

至1937年11月上旬,上述部队与中共领导的河北游击军、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一起,基本控制了平绥、正太、同蒲、平汉4条铁路干线之间的广大地区。

11月7日,根据中央的决定,在五台山地区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后又任命查国祯为供给部长、叶青山为卫生部长。下辖4个军分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邓华,第2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赵尔陆,第3军分区司令员陈漫远、政治委员王平,第4军分区司令员周建屏、政治委员刘道生。

11月18日,晋察冀军区机关由五台山县移驻河北省阜平县城。阜平是冀西的一个山区县,全境内崇山峻岭,峰峦叠障,当时人口只有9万多,而面积却有2500平方公里,群众又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是一个开展山地游击战的好地方。

12月中旬,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央指示,一面反敌围攻,一面对全区部队进行整编,将所属4个军分区各编组成一个支队。各军分区兼支队领导机构,每个支队辖3个大队(相当于团)。另将平西国民抗日军编为第5支队。并于12月底在阜平开办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孙毅任校长。此时,全区部队共1.5万余人。晋察冀军民于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挫败日军2万兵力的“八路围攻”,共毙伤敌1000余人。

发展沿革

发展期

1938年5月初,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辖第7、8、9、10支队,各支队分别兼军分区领导机构。9月,第3纵队在大清河两岸及其以北地区收编了几股杂色武装,并成立了第5军分区。

同时,晋察冀军区和八路军第120师各一部在平西地区组成八路军第4纵队,归晋察冀军区指挥,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辖第11、12支队和骑兵大队、独立营,共5000余人,执行挺进冀东的任务。7月,第4纵队主力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发动和领导冀东暴动,起义武装先后发展到10万人,但起义部队随即被日军打垮。

1938年9月至10月,日军调集了五万兵力分二十五路向晋察冀边区腹地五台、阜平、涞源等地大举围攻。晋察冀边区军民在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指导下,经过四十八天激战,粉碎了敌人的围攻,保卫了根据地。到1938年10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已发展到拥有两个政治主任公署、八个专署、七十二个抗日县政府和一千二百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

1939年2月,根据中央指示,由第4纵队和冀东抗日武装正式组成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员。在此期间,抗大第2分校在陈伯钧校长率领下进至河北省灵寿县陈庄,与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合并办学。

从1939年2月开始,晋察冀军区遵照八路军前方总部整军训令的要求,对全区部队分期分批进行整编。到年底,全区共编成31个战斗团。其中北岳区编有第1、2、3、4、5、19、20、25、26团和教导团、骑兵团、特务团及游击军;冀热察挺进军(亦称冀察热辽挺进军)编有第6、7、9、10、12团;冀中军区编有第16、17、18、21、22、23、24、27、29、30、32、33团及警备第1、2团。全区主力部队和游击队共计9.5万余人。

1940年,晋察冀军区将冀中军区第1-5军分区依次改编为第6-10军分区。原冀南第1军分区也划归第6军分区。7月底,撤销原挺进军第13支队番号,成立冀东军分区,李运昌任司令员、李楚离任政治委员,辖第12团和由包森支队编成的第13团。1940年秋,晋察冀军区决定成立平北军分区,程世才任司令员,辖第10团及骑兵大队。

1940年初,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已发展成为包括晋察冀边区、冀中和冀热察三个战略区,拥有九十余个县政府和一千五百余万人口的广大区域、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1940年8至12月,晋察冀军区部队参加了八路军"百团大战",给华北敌人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巨大鼓舞。

1940年底,晋察冀军区辖:北岳区5个军分区,13个主力团;冀中军区5个军分区,16个主力团;冀热察挺进军的2个军分区和平西区的5个主力团,以及军区直属1个主力团。全区共有35个主力团,20余个游击支(总)队,总计兵力10万余人。

收缩期

1942年1月开始,晋察冀军区实行了精兵简政,缩编主力,加强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将冀热察挺进军机构撤销,萧克改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原平西军分区改为第11军分区,平北军分区改为第12军分区,冀东军分区改为第13军分区,均归军区直接指挥。晋察冀还将主力分别编为甲种团和乙种团,以执行不同的战斗任务。5月,各区整编先后完成。北岳区(包括前冀热察区)辖7个军分区,编有第1-6团6个甲种团和第7、9、10、11、12、13、19、20、25、26、34、35、36、40、41、42团16个乙种团,另有一个骑兵团;冀中军区辖5个军分区,编有警备第1团、第17、18、23、27团5个甲种团和警备第2团、第22、24、29、30团5个乙种团。此外,还辖抗大第3团、骑兵第2团和一个回民支队。冀南军区辖第16、21、33团。主力部队共约6.7万余人,地方军编为31个地区队和县、区游击队,共约2.8余人。日军进行五一大扫荡后,吕正操率2万主力退到北岳山地,冀中沦为游击区。8月,程子华、刘澜涛任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

1943年2月,边区进行第三次“精兵简政”,所有大团一律缩编为小团。整编后,北岳区辖第1-4军分区,编有第1-6、19、20、25、34、36、42团及教导团、骑兵团和10个区队;冀中军区辖第6-10军分区,编有第17、18、22、26、27、29团及10个区队(24团改为区队,但仍称24团);平北地区的第12军分区撤销,改组为平北支队,归第11军分区领导;第11、13军分区编有第7、9-13、40团和7个区队;晋察冀军区警卫营与警卫大队合编为独立团,归军区直接指挥。

1943年8月5日中共中央致电晋察冀分局指出:“你们现在只有80万人口的比较巩固的根据地,其他能收公粮的90万人口是处在游击区中,而你们连马匹折合计算尚有8万多人脱离生产,这是不能持久的。目前你们应即下决心减去3万,只留5万,其中文武比例,应是文一武四。”依照中央指示,该边区又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精兵简政,撤销冀中军区,各军分区直接归军区指挥。8月27日,聂荣臻赴延安参加“七大”,由萧克代理司令员,程子华代理政治委员。

1943年8月底,吕正操奉命率第17、18、22、26、27、29团开赴晋绥。1944年3月,第1、5、9、34团和独立团、骑兵团编组为教导第2旅(黄永胜任旅长,邓华任政委),调到陕甘宁边区。一并调往陕甘宁边区的还有军区炮兵营、一个工兵连、抗大第2分校、陆军中学、抗大附中等部。

恢复期

为适应根据地不断扩大和斗争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指示,从1944年10月开始到年底,晋察冀军区成立了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4个二级军区。冀晋军区辖第2-4军分区,赵尔陆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冀察军区辖第1、第11-13军分区,郭天民任司令员,刘道生任政治委员;冀中军区辖第6-10军分区,杨成武任司令员,林铁任政治委员;冀热辽军区辖第14-18军分区,李运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到1944年底,全区总兵力增加到9.1万余人,民兵增加到63万余人。

1945年后

1945年8月,晋察冀军区将原有的38个小团扩编为大团,后又将8个地区队、65个县支队、39个县大队编成62个团,全区共98个团。

1945年8月23日,冀察军区部队解放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市,9月中旬,晋察冀分局和军区机关由涞源迁往张家口。

聂荣臻在张家口

抗战胜利后,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晋察冀军区部队进行了统一整编,组建野战军和地方军。野战军有原冀中军区部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分别辖第1、2旅和第11-13旅),原冀察军区部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分别辖第6、7、9旅和第8、10旅、骑兵旅),原冀晋军区部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分别辖第1、2、3旅),原冀热辽军区部队编成冀东、热河纵队(分别辖第12-14旅和第22、27、30旅、混成旅)。地方军有冀中、冀晋、冀察、冀东、热河5个二级军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仍由聂荣臻担任,萧克任副司令员,刘澜涛、

罗瑞卿任副政治委员,唐延杰任参谋长,朱良才任政治部主任。

1945年10月,晋察冀军区将冀察、冀晋各一个纵队编组成第1野战军,聂荣臻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军区副参谋长耿飚兼任参谋长,下辖9个旅。11月初,又将冀察、冀晋、冀中各一个纵队,冀东、热辽纵队和调归军区建制的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编组成第2野战军,萧克兼任司令员,罗瑞卿兼任政治委员,彭寿生任参谋长,下辖7个旅。军区还成立了野战炮兵部队。野战军共21.9万余人,地方军共10.4万余人,基本民兵扩大到90万余人。

1946年3月,部队再次进行整编,撤销第1、2野战军指挥机构,原冀中、冀察、冀晋、冀东、热辽、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等9个纵队编为4个纵队,归军区直辖。第1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苏振华;第2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郭天民;第3纵队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志民;第4纵队司令员陈正湘,政治委员胡耀邦。同时,以部分野战军充实地方军,另组建13个独立旅,分别归各二级军区建制。晋察冀军区教导旅改编为张家口卫戍司令部。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晋察冀军区按照中央军委指示,恢复野战军指挥机构,萧克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治委员,耿飚任参谋长,潘自力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4纵队。此时,晋察冀军区辖野战军和冀中、冀晋、冀察、热河、热辽军区及张家口卫戍司令部。

1946年10月下旬,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央局扩大会议精神,将各纵队2个旅均扩充到3个旅,连同地方部队,全区兵力扩充到24万余人。1946年12月初,晋察冀军区撤销了野战军指挥机构,第1纵队调回晋冀鲁豫军区。冀察军区和张家口卫戍司令部合编为察哈尔军区,冀热辽军区改称为冀察热辽军区。1947年4月20日,冀察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

1947年6月,晋察冀军区重建野战军指挥机构,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杨成武分任第一、二政治委员,辖第2、3、4纵队和炮兵旅,共约12万人。12月,原察哈尔军区机关和冀中军区、冀晋军区部队新组建第6纵队,归晋察冀野战军建制。同时,将察哈尔军区与冀晋军区合并为北岳军区,并以原两军区部队组建第1纵队,归北岳军区建制;以冀中军区部队组成第7纵队,仍属该军区。

军区撤销

为加强整个华北解放区的建设,适应全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需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于1948年5月9日决定,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一部合并组成华北军区,晋察冀军区番号撤销。

抗日战争开始后,杨成武同志任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团长。作为第一批开赴华北战场的部队,独立团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担负在灵丘至涞源之间的腰站地区阻敌援兵的艰巨任务。战前,他对所属部队反复强调:必须死死顶住日军,绝不能放过日军的一兵一卒。这次作战击毙日军300多人,圆满完成了打援任务,保证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平型关大捷后,115师一分为二,一部山东,一部去晋察冀。此后,杨成武同志先后任八路军独立第1师师长、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在长城内外、太行山麓、易水河畔进行艰苦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39年5月,胜利地进行了大龙华战斗,歼灭日军400余人,缴获大量机密文件。聂荣臻同志说,缴获这批文件,比缴获日军几百支枪、几十门炮的价值还要大。这些文件后来送到延安,为党中央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1939年11月初,他率部在雁宿崖地区伏击,歼灭日军500余人。当日军前来报复时,他又指挥部队进行了著名的黄土岭伏击战,歼灭日军900余人,并击毙了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这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击毙的日军最高将领。日本朝野震动,惊呼“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相继致电参战部队,祝贺这一重大胜利。百团大战中,杨成武同志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正太战役、涞(源)灵(丘)战役,其中东团堡一战全歼守敌,打出了八路军的声威。1941年秋季反“扫荡”中,他指挥的部队中涌现出“狼牙山五壮士”英雄群体,成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抵御侵略、舍生取义的精神象征。1944年9月后,他先后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冀中纵队司令员。在日军细碎分割、严密封锁、疯狂清剿、反复剔抉且无险可守的冀中平原上,他领导根据地军民创造性地运用地雷战、地道战、交通战、平原游击战、水上游击战等人民战争的新战法,形成“层层火阵烧野牛”的局面,为大反攻作战建立起战略基地。杨成武同志撰写的《冀中平原的地道斗争》一书,作为秘密文件油印下发,成为冀中地道战的指导性文件。他与冀中军区政治委员林铁率部参加了局部和全面反攻,先后进行了任(丘)河(间)战役、子牙河东战役和大清河北战役,为取得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

1.晋察冀军区·资料仓库

2.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历史沿革·品略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