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顺(中国清末时期宗室贵族)

2023-11-16 35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肃顺

中国清末时期宗室贵族

爱新觉罗·肃顺(1816年11月26日-1861年9月),清末满洲镶蓝旗人,宗室贵族,字雨亭,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子。自道光中期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深为咸丰帝信用,与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时。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前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是年十月二日夜,肃顺在护咸丰帝梓宫回京途中,行至密云被捕,随后被斩于菜市口,年四十五。

中文名 肃顺
籍贯 中国
性别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816年
去世年月 1861年

简介

被斩于菜市口

肃顺(1816—1861),宗室贵族,爱新觉罗氏,字豫亭,满洲镶蓝旗人。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为镇压太平天国,主张重用汉族官僚地主胡林翼、曾国藩。为解决财政困难,主张发纸币、铸大钱。对外国侵略者疑惧颇深,要维持“天朝”尊严,对侵略者的过高要求不肯应允,甚至起而抗争。1857年英法联军入侵广州时,在咸丰帝面前,“(奕)主和,(肃)顺主战,哄于御前不能决”。1859年与俄使伊格纳切夫谈判,斥责其侵略要求,把未经批准互换的 《瑷珲条约》文本,“掷于桌上”,宣布这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后为慈禧、恭亲王在政变中杀害。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与载垣、端华护送咸丰帝至热河(治今河北承德市)。遂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主管行在事务。次年咸丰帝病死,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1861年10月6日午时,肃顺获罪,被押赴菜市口,途中被百姓用瓦砾、泥块打得鼻青脸肿。跪在刑场上。面对死亡,他面不改色,始终昂头,直到被刽子手一刀砍下了脑袋。至此,这场震惊中外、历时仅六天的“辛酉政变”,慈禧等人获得胜利。

铁腕吏治

肃顺当权时,铁腕吏治整肃官场政风。果断处理“戊午科场案”、“户部铸钱局案”、“户部银库贪盗案”三起大案使他闻名天下,咸丰朝的这三起大案,让包括文渊阁大学士柏葰和广州将军耆英(清宗室)在内的数百大小官员人头落地,使得清王朝此后几十年间官场风气,特别是自乾隆后期越演越烈的贪腐风气有了很大改观。后来电视剧《银鼠》中盗银案便是取材于肃顺在户部尚书任上的“户部银库贪盗案”,这起“户部银库贪盗案”不仅让数十位户部官员身首异处,也让翁心存、周祖培二人(翁、周都曾任过户部尚书)受到了连降二级使用的处分。肃顺也借咸丰朝的这三起大案,巧妙地达到了他排除异己,把持朝政的目的。

出生故事

父郑亲王乌尔恭阿(或者叫乌尔棍布)。

于道光间,一日潮归,至府前不远,见一小家女,极妖艳,悦之。

下面是白话:郑亲王(他爸)回家后,跟自己的包衣啊哈[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隶”。赵某商量这个事情。然后赵某就去帮郑亲王打听这个女孩,回来跟亲王说,那个女孩子的父亲的开草料铺的,那个女孩子16岁,刚许配给人了,所以没办法。然后郑亲王就很生气...接着就把赵某赶出家门了,却又私下把他拉过来商量了一个计策。

赵某被驱逐后就搬到那个女孩子家隔壁去住,很快凭着伶牙俐齿和女孩子的父亲结交为好友。他知道那女孩子家里很贫困,欠了别人很多债,于是就借给她父亲一大笔钱,而且还不记利息。赵某的行为让父女俩很感动,于是他们的关系呢也很融洽。就这样过了几天赵某趁那女孩的父亲去干活先把她父亲骗远了,然后偷偷派几个流氓混混溜进去调戏那个女孩,再派人去骗那个女孩子订婚的男方那家人说那个女孩子不守妇道不贞洁,并且还让那几个混混去作证。结果男方的夫家就要求要退婚,那女孩子的父亲很莫名其妙,坚持不肯,双方就吵到衙门上去。

正好当时九门提督衙门捕捉到一个江洋大盗,而郑亲王恰好是掌管九门提督的。于是郑亲王和赵某就合谋窜通盗贼许他不死,让他把赃物偷偷藏在那女孩的家里,然后诬陷那个女孩的父亲其实就是盗贼团伙的首领。到她父亲来公堂的时候,就恰好也把盗贼带上来一起审讯,然后让盗贼假装惊讶向女孩的父亲求助并报告说女孩的父亲就是首领,还说赃物就藏在他家的什么地方。然后衙门的捕快确实在盗贼指控的地方找到了赃物,于是九门提督就判处女孩的父亲斩首示众。而盗贼则在狱中被郑亲王和家奴赵某杀人灭口了。

女孩的父亲死了之后,本来定亲的对象又退婚了,女孩子和她母亲无依无靠。这时候赵某就时不时给她们钱接济她们,母女俩对赵某感激不尽。过了一段时间后,赵某就对女孩子的母亲说,您的女儿也不小了,您的丈夫又发生了这种不幸的事情,这样一直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啊,还是找个好人家把女儿嫁了吧。女孩的母亲就问赵某,可是没人敢娶江洋大盗的女儿啊,即使是诬陷的。赵某就跟她说,我以前的东家郑亲王,宽容好施,心地善良,我去跟他求情,说明你们的情况,他一定会同情你们的,到时候再把令千金纳给亲王,要是亲王接纳的话,你们下半辈子不就有依靠了么?女孩子的母亲就说:“唯尔命”(就听你的吧)。

于是肃顺的老爸郑亲王就这么把内个女孩子娶回家了,过了一年以后那个女孩(现在应该叫福晋了)就生了一个孩子,也就是肃顺。

他小时候不读书,就喜欢和人赌博或者耍小聪明这类的骗吃骗喝。所以周围的人都很鄙视他不跟他在一起。但是肃顺这个人长得很有领导气质,所以看相人都觉得他以后一定会猎取功名的。他一个同学叫墨裕的对他很好经常也会资助他一些东西,有一天墨裕就问他,你觉得你自认为该是什么样的人呢?肃顺随口就回答道"无赖罢了”,“无赖很光荣?能飞黄腾达?”

肃顺就回答了一句:“因亡所赖,斯亡赖耳。”(既然无所依赖,就只好做无赖了)墨裕曰:“然则吾姑举一事,为君赖何如?”肃顺就问你说什么事情啊?墨裕就说,“官”。肃顺以为墨裕戏弄他,一甩手就跑了。谁知道墨后来真想办法以闲散宗室的名义,给肃顺弄了小官做。

性格特点

1、才浅而远见

2、学疏而有识

3、行事果断

4、平等看待满汉,重用汉人

5、博闻强记

6、拥权专权

人物生平

道光年间,考封三等辅国将军,授委散秩大臣、奉宸苑卿。咸丰帝即位,擢内阁学士,兼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 

咸丰四年(1854年),授御前侍卫,迁工部侍郎,历礼部、户部。 

咸丰七年,擢左都御史、理籓院尚书,兼都统。 

咸丰八年,调礼部尚书,仍管理籓院事,又调户部。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来犯京师,随咸丰帝“北狩”,授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至是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 

咸丰十一年七月,上疾大渐,召肃顺及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入见,受顾命。 

九月,护咸丰帝梓宫在密云途中,被捕,后被斩于菜市口。就刑时,道旁观者争掷瓦砾,都人称快。

朝政地位

爱新觉罗·肃顺

晚清政局中不能不提及之人 。

自从雍正帝将满清的君主体制推向个人独裁的极端,而其子乾隆帝长达六十四年的统治,更将君主独裁体制法典化。那以后相继嗣位的满洲列帝,几乎无不属于庸主,但独裁权力也几乎不受来自宗室权贵的挑战。或说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化,至少在乾隆晚年以后的满清列朝政局,可得印证。 

咸丰帝即位初期,天灾频发(见《清史稿》的灾异志有关记载),而最大威胁来自南国的太平天国造反,以及英俄侵略者在南北边疆不断寻衅。应该说,他曾想有所作为,登极当年(道光三十年,1850),就贬斥首辅穆彰阿和大学士耆英,明诏声讨二奸是导致道光晚年内乱外祸的罪魁。尽管是“干父之蛊”,替道光帝丧权辱国推卸罪责,却使人心一快。岂知他自以为龙座已稳,而太平军的偏师北伐失败,对京师的威胁行将解除,他的纨绔本性也跟着发作。与他臭味相投的八旗子弟因而得其宠幸,其核心人物就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以及肃顺。 

知人论世向为述史难点。所谓主观与客观、动机与效应之类关系,史家见仁见智,从来争论不已。肃顺是咸丰后期的实际执政。他的宗室远支和回妾庶子的出身,令满洲皇亲国戚不齿。他晋身皇帝近臣的权术,也为满汉重臣讥嘲。但他得咸丰帝信用而专权跋扈,那历史效应却应作分析。 

凡正视清史进程的学者,都不否认用人行政内满外汉是终清一代的顽症。道光朝对英战争的惨败,与清廷和战最终都由八旗权贵主导有因果联系。 

咸丰初太平军与捻军同时造反,清廷派往镇压的旗人将帅屡战屡败。满洲权贵文庆首先献策“当重用汉臣”,于是湖南士绅曾国藩、胡林翼等得以自组团练,开始扭转败局。但当咸丰四年(1854)八月曾国藩率水陆湘军攻克太平军占领的武汉,咸丰帝闻捷色喜,说没想到曾某一书生,“乃能建此奇功”,岂知在傍的军机大臣祁寯藻却道:“曾某以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福。”咸丰帝闻言色变,从此用旗人官文加紧监控湘军。文庆不久去世,祁某也被肃顺排挤致仕。然而正是肃顺,继承了文庆的策略,利用皇帝宠信,支持湘军为攻打太平天国的主力。 

相传肃顺十分鄙视满人,总爱嚷嚷“咱们旗人混蛋多,懂得什么?”“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惟知要钱耳!”与此相反他对汉族文士十分尊重,常说“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只笔厉害得很”。因而他招权纳贿,只敲旗人竹杠,却不受汉人苞苴。他又尽力将汉人名士罗致门下。其中有郭嵩焘,曾说服因父丧去官的在籍礼部侍郎曾国藩,与胡林翼倡组湘军,成为太平天国的死敌。 

特别是肃顺听从门下汉士高心蘷、王闿运的建言,力保左宗棠,使这位举人免受死刑,——因咸丰帝听信告密,认定湘抚骆秉章受幕客左宗棠摆布,僭夺军权,已内定将其处死。这不仅为击败太平天国保下一名干将,还为帝国抗击沙俄而将新疆列为帝国行省留下一名统帅。 

当然事情还有另一面。所谓英法联军之役,咸丰帝出尔反尔,忽主战忽主和,乃至最后背离“两国交争,不斩来使”的中世纪传统,指使载垣和满蒙统帅僧格林沁、胜保等,绑虐杀英法联军和谈代表与随行记者,终而导致“火烧圆明园”事件,据说也出于肃顺主意。  

肃顺在咸丰帝流亡热河而驾崩,被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八人之一,实为八大臣的核心。于是继起的辛酉政变,他非死不可。  

肃顺与左宗棠曾国藩

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不想却得罪了永州总兵樊燮和湖广总督官文,官文、樊燮同湖南布政使文格联合弹劾左宗棠为“劣幕”,咸丰皇帝令官文“一经查实,就地正法”。肃顺早听说左宗棠有大才,闻之此事,便联合曾国藩、胡林翼等官员上书力保左宗棠,并邀请深受皇帝信任的吴地才子潘祖荫写下了“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此后又在咸丰帝面前力荐左宗棠,给予重用。此后左宗棠也官运享通,历任兵部主事兼四品军务帮办,太常寺少卿兼提督江西学政,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等职。不仅为击败太平天国保下了一名干将,还为帝国抗击沙俄而将新疆列为帝国行省,抗击法国三战三捷提拔一名不可多得的统帅。

曾国藩和肃顺关系也十分密切,话说曾国藩在京城任侍郎时,一日咸丰皇帝命人传曾国藩入宫,却将他摞在紫禁城(一说圆明园)中某阁内一天也未召见。晚间,曾国藩满腹疑惑地归家,发现肃顺早已在他家中等他。问及召见情况,曾国藩如实回答,肃顺听后,道:“此阁中乃刻有大清历代皇帝之诗作,万岁必定要第二天还要召见你,问你诗作之事。”曾国藩才如梦初醒,肃顺立即从身上拿出花重金请人从该阁中抄出的全部御制诗交给曾国藩,果然不出所料,由于有肃顺的暗中帮助,曾国藩也对答如流,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好感。这虽然也只见于野史笔记,但历史上曾国藩得到重用也跟肃顺的竭力推荐是密不可分的。

承德的“肃公爷府”

历史文化名城承德,除了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古建筑群之外,还有许多附属设施:王府、衙署、馆驿、太医院、故居、寺庙等。现存较完整的肃顺府又称“肃王府”、“肃公爷府”,位于承德市头条胡同(今医学院家属院)。

“肃王府”原为“罗王府”,咸丰君臣逃到热河后,此府遂改为肃顺的府第。该府邸占地约为4600平方米,建筑幽雅、宽阔、规整。整个王府里建房百余间,建筑布局是典型四合院建筑,装饰古朴淡雅,完全采取精巧的砖雕。

1861年8月咸丰皇帝在承德病死后,肃顺与载垣等八人同受命为辅政大臣,祺祥政变时被杀。肃顺等人在北京和热河的府邸一律查抄。解放后“肃王府”被承德医专占用,1983年列为承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该市仅存的一处大型花园式王府。 

历史谜题

关于肃顺留下的三个历史谜题:

1、肃顺临刑前绝笔之谜

1861年11月,曾经大红大紫的肃顺在临刑前用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七绝《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作为绝笔,这给后世留下一个谜。

由于这个故事出自于后人的笔记,究竟肃顺是否留下这个绝笔一直有所争议,如果绝笔实有其事,那他为什么引用《赤壁》中的这两句话呢?周郎、铜雀台、二乔是指谁,他是否在埋怨咸丰皇帝不听他的进言,在同治帝继位前即诛杀西太后呢?

2、肃顺挟夷使以退夷兵的密折之迷

1860年9月,在通州谈判过程中,驻防通州的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突然接到上谕,令其逮捕英国公使巴夏礼,并押解进京。这种公然逮捕外国使节的做法不仅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过去从未有过,也是一起严重违反国际公约外交事件。最终此事导致了通州谈判的破裂,英法联军兵临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为什么会在谈判过程中突然命令僧格林沁逮捕外国使臣呢?据说这是肃顺向咸丰帝上过一道密折,提出了挟夷使以退夷兵的作法,即在通州谈判过程中派兵扣压英法使臣,迫使联军退兵。这种严重无视国际公约的做法,不仅遭到了恭亲王等大臣的强烈的反对,也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扩大化。而逮捕巴夏礼是肃顺上的这道密折所致还是另有原因,这恐怕又是一个有待解开的历史谜题了。

3、肃顺谋刺慈禧之谜

相传1861年,在慈禧和同治帝回銮北京的过程中,肃顺联络了关外的几名身怀绝武士,欲在回銮过程中将慈禧太后及其党羽一网打尽。但这一计划最终最流产,原因一说是西太后和恭亲王查觉出了肃顺的计谋,派翼长荣禄率重兵护驾,一说肃顺派出去联络的人中途叛变,投靠了恭亲王与西太后,将肃顺的计划全盘托出。肃顺究竟是不是企图刺杀西太后,这同样是只是见于后人笔记和野史传闻,仍是一待解之谜。

相关评价

 李敖先生对肃顺的评价

在李敖先生的《北京法源寺》中,对肃顺有了如下的描述和评价:

文宗死前,当政的是三个满族人,由远房的亲王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端华的弟弟肃顺。三人中以肃顺最有眼光、最能干。肃顺是满族中最能认清与汉族合作的先知,他深深知道汉族的人才多,要借重这些人才来治理中国。他特别改正了满族防范汉族的毛病,而与汉族的卓越人士交往。曾国藩没有他,无法大用;左宗棠没有他,也早被人陷害了。其他如郭嵩煮、如王闿运,这些汉族的人才,都是他欣赏的。他为人豪爽,常请汉族的卓越人士到家里来喝酒。他对满汉的评语是: 

曾国藩“咱们旗人混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支笔厉害得很!” 

肃顺为了整顿政治的腐败,得罪了不少人。比如他认为满族军人——八旗——不能打仗,要减少俸怕待遇,得罪了不少人;为了考试舞弊,严办贪污,也得罪了不少人;他年少气盛,心直口快,又得罪了不少人。这个毛病,使他还得罪了一个女人——那个满族女人。 

英法联军逼近,文宗从圆明园出走的时候,走得很仓皇,圆明园的一些妃嫔都不能全带走,以致英法联军进入时,她们都跳水自杀了。文宗向热河逃难的第一天,晚饭只吃到烧饼。老米膳、粳米粥。第二天早上,才吃到一点猪肉片,连平常山珍海味吃惯的皇帝都吃不到好东西,别人可想而知,大家只能喝豆浆。但这些困难,一些娇生惯养的妃嫔却管不了那么许多,她们就迁怒于直接负责的头儿——肃顺。在路上,满族女人嫌她坐的车太不舒服了,要肃顺给她换一辆。肃顺骑在马上,不耐烦他说,现在兵荒马乱,是什么时候了,有这一辆就不错了。到了热河,物资缺乏,无法供应这些娇生惯养的妃嫔们过北京式的日子,于是肃顺就更不得谅解了。

清朝的家法,皇帝位子是父亲传儿子,但没规定一定传给老大。当时候选人有他弟弟奕,奕比他行,以致他父亲宣宗始终无法决定。有一次他们去打猎,弟弟奕满载而归,可是他却两手空空,他的师傅教他,等下皇上问你为什么这样没用,你就说: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时候,杀生对天地和气有害,所以宁肯空手回来。” 

这一说词,使皇帝觉得他比弟弟稳重,所以决定由他做皇帝,弟弟做恭亲王。如今他若死了,他的儿子只有六岁,恭亲王多少令他不安,所以他在死前一天,在宣布他儿子继承皇位的同时,宣布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肃顺等八个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一齐辅佐他儿子。八个人里面,没有恭亲王。 

至于他的太太,根本没有参与政治的份儿。母后不能干政,不但是清朝的家法,也是中国宫廷的传统,中国传统女人亡国有功、治国不行。中国最早的名女人像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周朝的褒姒、春秋的西施,都是亡国有余的人物;而汉朝初年,第一个皇帝刘邦的太太吕后,在刘邦死后夺权乱来,更倒尽了人的胃口。所以汉朝第五个皇帝汉武,安排他年幼的小儿子继承他,却将小儿子的母亲杀掉。他的理论是:皇帝小,皇帝的母亲就会专权,女人一专权,就会祸国。咸丰皇帝知道这种事,他也感到儿子的妈妈懿贵妃是个厉害的女人,所以,他为儿子安排辅佐,女人也不能列名。 

皇帝死了。六岁的儿子当了皇帝,为了尊敬他,他的母亲不好再做妃子级的人物,所以,她开始升级,和生不出儿子的皇后开始接近,于是,变成了两个皇太后:原来的皇后变成母后皇太后,上徽号称慈安太后;懿贵妃变成圣母皇太后,上徽号称慈禧太后,住在西宫,一般叫西太后。 

西太后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认为目前是一个机会,她向慈安太后说,现在丈夫死了,你我都吃不开了,肃顺这些人当起权来,以后我们好日子也没得过了,我们何不联络恭亲王,来一次政变?慈安太后被她说服了,于是她们秘密通知了在北京收拾英法联军后烂摊子的恭亲王,计划好政变。 

政变在文宗棺材运往北京的路上就开始了,载垣、端华都被交给缎带,强迫自杀,那时候,不杀你,叫你自杀,是一种优待、是一种恩,叫做“加恩赐令自尽”。中国人不喜欢死的时候身首异处,所以不砍头,而要你自杀是一种恩典。但从速死的效果上看,砍头的痛苦却比较轻。至于肃顺,西太后恨他,要在北京菜市口刑场上公开杀他。那一天肃顺被绑在牛车上,因为大家都为咸丰皇帝穿孝,肃顺也穿着一身白衣,脚穿布鞋,气氛凄凉;但他好汉到底,他在死前一直大骂,骂西大后的淫毒。他临刑时不肯下跪,刽子手用大铁棍打断了他的腿,才把头砍下来。他死后家也被抄了,家财都进了西太后的私房。他死的罪名之一是不给皇太后应用的物件,这种可笑的罪名,显然在报复她逃难到热河路上的一幕。就这样的,为了一个淫毒女人的权力欲和小心眼,整个清朝的祖制都给破坏了、皇帝的遗命给抹杀了,一股有新头脑的改革力量,就在绞环和刀血之中,全部摧毁了。

肃顺为什么会在六天之内被慈禧扳倒

1861年十月六日午时,一个在押赴途中被百姓用瓦砾、泥块打得鼻青脸肿、头发凌乱的中年男子,此刻正跪在京城西市刑场上。面对死亡,他面不改色,始终刚强的昂着头,直到被刽子手一刀砍下了脑袋。他就是咸丰时期曾经不可一世的肃顺。

几个时辰之前,肃顺一党中的另外两个关键人物载垣、端华,也在接到令其自尽的圣旨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至此,这场震惊中外、历时仅六天的“辛酉政变”,以慈禧等人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那么,慈禧为什么能在六天内就能够扳倒权倾朝野的肃顺一伙呢?事情还要从咸丰皇帝的驾崩说起。

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皇帝在热河病逝,遗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年仅六岁的载淳。权力欲望都极其强烈的慈禧和肃顺,他们一个心机深重,一个权倾朝野,一个凭借是小皇帝的生母,一个自恃是小皇帝的辅臣,都想抓住这个机会,谋取大清国的最高统治权。一场以慈禧为代表的后妃与以肃顺为代表的权贵之间的权力之争,一触即发。

一个孱弱的女子想扳倒大权在握的肃顺一党,绝非易事。为了达到夺权目的,为了成功发动政变,慈禧可谓煞费心机。

一、成功的热河密谋。在取得了皇太后的地位后,慈禧在极力的寻求一种能够帮助她扳倒肃顺的强大势力。这时,一直在密切关注着热河局势的恭亲王奕欣,很快就进入了她的视线。奕欣在咸丰皇帝执政期间一直不得志,咸丰逃往热河时,曾把北京的一切事务全都交给他来打理,对于奕欣来说,北京是他的地盘。慈禧从咸丰死后奕欣迫不及待的来热河的情形看得出,奕欣对权利也有很大的渴望。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他们很快就形成共识,并就除掉肃顺后的权力分配进行了讨价还价,达成了君子协定。于是,一场两股势力共同对付肃顺一党的政变密谋,已经初步形成了。这场密谋,可以说是肃顺等人失败的前奏。

二、成功的促成回京。回京后的奕欣迅速笼络了掌握兵权驻扎在京、津一带的兵部侍郎胜保,做好了政变前的充分准备。与此同时,慈禧、慈安也在采取措施,积极行动。慈禧知道,热河是肃顺一党的地盘,只有回到北京,才能借助奕欣的势力将他们铲除。很快,慈禧、慈安经过密谋,决定以给咸丰办丧事和举行新任皇帝登基大礼为由,提出尽快回京,从政治上给企图赖在热河不走的肃顺施加了重压,并逼其就范。促成回师,使扳倒肃顺的计划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三、成功的抢占先机。慈禧深知,肃顺诡计多端,很难对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肃顺与载垣、端华二人分开,使他们三个人之间不能联系,不能通气。于是,慈禧把回京的队伍分作两部分:让肃顺负责护送咸丰的梓宫从大路走;让载垣、端华护送两宫皇太后和皇上拣小路急速赶赴北京。这种分道而行的精心安排,不但把肃顺远远的甩在了后面,使他失去了小皇帝这张王牌,同时为慈禧提前四天进京,并按计划发动政变创造了先机。

四、成功的博得同情。慈禧一回到北京,就向前来迎接的文武百官倾诉了在热河的辛酸遭遇和切身苦楚,痛斥了肃顺等人的无法无天和欺君罔上,说到伤心之处,不禁一把鼻涕一把泪。她那有些夸张似的涕泣和陈述,博得了众人的极大同情,使在场的文武无不感到平日专横跋扈的肃顺确实大逆不道,罪大恶极。一时间,肃顺成为众矢之的。愤慨的大学士周祖培甚至向前对慈禧说:“何不重治其罪?!”接着,他还提出了“皇太后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问”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打击肃顺党人的斗争揭开了序幕。

五、成功的抓捕行动。慈禧和慈安在返回北京的第二天,就迅速的发动了政变。九月三十日,以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宣布解除肃顺等人的官职。十月二日,抓捕了载垣、端华,避免了他们为肃顺通风报信的可能。十月二日夜,抓捕了还在返京路上的肃顺。十月六日,下旨处死肃顺、载垣和端华。

慈禧处理肃顺一党确实神速而又干练!从九月三十日,至十月六日,仅仅六天的时间,不仅铲除了肃顺、载垣和端华三位主要人物,其他五位大臣也被革职的革职,充军的充军,“赞襄政务王大臣”全军覆没。慈禧、慈安和恭亲王奕行动之迅速,措施之得当,让人慨叹:“办理神速,为中外人情所不料,尤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历史评价

历史上对肃顺本人有着正反两方面。

正面评价:

1、肃顺虽然擅权,但他以铁腕手段扭转了社会和官场风气。肃顺打击贪污腐败和严惩渎职失职的内容在铁腕吏治一栏中有了介绍。

2、肃顺最早提出应停止对旗人的供养。自清朝建国以来实行的对旗人的供养制度,不仅使八旗愈来愈腐化,丧失了战斗力,也严重增加了国家财政的负担,肃顺的提议,一是出于对当时财政危机的考虑,二也是出于民族平等的考虑。

3、肃顺提出应重用汉臣,清朝自建国以来,清王朝统治者均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排斥汉族官员,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官员不仅仅能力低下,步步自封。依靠满族官员统率的江南江北大营在与太平军作战过程中率战率败。肃顺提出应重用汉族官员,并向朝廷推荐下,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汉族官员,为平定太平天国、和同光中兴网罗了人才。

4、肃顺做事果断。

反面评价:

1、肃顺秉政时虽然铁腕吏治,但是他本人却同样贪污受贿,他的铁腕吏治,更多的则是排除异己,打击报复。最典型是要数肃顺整治大理寺某官卞某了,咸丰八年,肃顺的车夫在京城勾结流氓地痞,强占民房,拐骗民女,为大理寺某官员卞某拿获,车夫在大堂上仗势着肃顺的势力,咆哮公堂,肃顺得知后,又派总管拿名片向卞某替车夫说情,哪知这个卞姓官员铁面无私,不卖肃中堂的面子,依法重责了车夫100大板,示众三日。这让肃顺大为恼怒,不久便找借口将卞某发配黑龙江了。

2、肃顺虽然做事果断,但缺乏对外看世界的眼光。他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忠实拥护者,这是他最终被恭亲王所取代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使得他会力劝咸丰帝置国际公约于不顾,扣压巴夏礼,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扩大化。

参考资料

1.爱新觉罗·肃顺:晚清宗室、权臣,为满洲镶蓝旗人·趣历史

2.中国历史教材人物简介之三·历史千年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