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汉语汉字)

2023-11-18 27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汉语汉字

匡(拼音:kuāng)是汉语二级通用规范汉字  ,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匡本义是古代盛饭用具,这一含义后来写作“筐”。“匡”是方形的器具,故引出了方正、端正之义,引申为动词就是扶正、纠察。“匡”由“方形”这一义引申出轮廓的意义,框、眶等字就是在这一意义上分化出来的。现代汉语的“匡”主要用作姓氏。

拼音 kuānɡ
繁体
部首
名称
笔画 6
释义 匡〈名〉(形声。从匚,表示与筐器有关,王声。本义:盛东西的方形竹器)“筐”的古字。容器名匡,饭器,也。――《说文》既齐既稷,既匡既勑。――《诗·小雅·楚茨》

文字溯源

形声字。西周金文(图1-7)“匡”字多由两部分组成:外部的构件A(“匚”的早期写法)为形符,其字形像一种方形的容器;内部为“㞷”(huáng)字(构件B,一说为古文“往”字),于此作不表义的声旁。有的或加注“金”繁化(图5)。为书写方便,有的字形将容器形线条化写作“匚”,如图6,战国文字多采用这种写法。小篆由战国文字演变而来。汉代以后,声符改为“王”。  

《说文解字·匚部》:“匡,饮器,筥(jǔ)也。”而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认为“饮”当作“飤(饲)”,“筥”当作“

金文中有“匡”字,但其所指的器具实为“簠”(fǔ),簠也是古代一种方形的盛食物的器具。关于簠与匡的关系,方濬益认为,因为匡和簠都是方的,所以二者是同一种器皿的不同称呼。杨树达从语音上论证了匡、簠本为一物。刘心源则认为匡与簠是两种器具,因为都是方形,非常近似,后人已不能区别。

现代保留下来的“簠”(或写作匡)都见于青铜器,《说文》“匡”字下又有或体“筐”,从竹之意更明确。金文簠字有从“金”的,“匡”也有从“金”的,但多数从“匚”或“竹”;小篆簠从竹,从皿。这说明古代的匡与簠很可能有铜制的,也有竹制的,但因当时的竹器无法保留至今,所以只能看到青铜的簠(匡)。后来,方形的竹器则一律称作匡(筐)了。

文献中的“匡”主要用其引申义。匡是方形器具,故首先引出了方正、端正的意义。如《周礼·考工记·轮人》:“是故规之以视其圜(圆)也,矩之以视其匡也。”孙诒让正义:“匡,方也。”又如“匡坐”为端坐。

方正、端正是形容词,引申为动词就是扶正、纠正。如匡正、匡扶都是扶持、纠正的意思,“匡谬”指纠正错误。又引申为救助、辅助,如匡世、匡时是挽救时世;匡助即辅助、协助;匡困指救济贫困;匡危指拯救危难。

“匡”由“方形”这一义引申出轮廓、边廓的意义。匡的这一意义后来产生了分化字“框”。“匡”又特指眼眶,“眶”也是这一意义的分化字。现代汉语中有“匡算”一词,指粗略地计算。如:你们先匡算一下,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多少天。此匡字表示的“粗略”的意义应来源于“轮廓”义——因仅仅是个轮廓,所以只能是大致的、粗略的。

传说殷周之际有个叫匡俗(一作裕)的人与其兄弟结庐隐居于南障山(即今庐山)。他们受道于此山的仙人,故世人便称庐山为“匡山”“匡岳”“匡庐”或“匡俗山”。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kuāng

名词

〈文言〉“筐”的古字。盛东西的方形竹器。

basket

《诗经·小雅·楚茨》:“既齐既稷,既匡既敕。”

〈文言〉蟹的背壳。

《礼记·檀弓下》:“蚕则绩而蟹有匡。”

〈文言〉“眶”的古字。眼眶。

《素问·刺禁论》:“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

〈文言〉“框”的古字。边框;围子;框框。

frame

韦庄《长安旧里》诗:“满目墙匡春草深,伤时伤事更伤心。”

〈文言〉在文字或图片的周围加上线条,后作“框”。

叶紫《星》:“然而,却给一种数年磨折出来的苦难的意志,将她匡住了。”

地名。故地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南。

《左传·文公元年》:“卫成公不朝,使孔达侵郑,伐绵、訾及匡。”

指庐山。

匡庐

姓氏用字,参看“匡姓”。

动词

〈文言〉挽救;拯救。

save

《尚书·盘庚上》:“不能胥匡以生。”

陈毅《哭彭雪枫同志》诗:“吾党匡天下,得君亦俊才。”

匡济;一匡天下

〈文言〉辅佐;扶助。

help;

assist

《诗经·小雅·六月》:“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匡助;匡扶

〈文言〉纠察;扶正。

correct

《左传·襄公十四年》:“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匡正;匡谬

〈文言〉弯曲。

bend

《周礼·考工记·轮人》:“察其灾蚤不龋,则轮遂敝不匡。”

〈文言〉亏损;虚损。

loss

《国语·越语下》:“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

〈文言〉恐惧;慌惧,后作“恇”。

《礼记·礼器》:“年虽大杀,众不匡惧。”

〈文言〉粗略计算;估计;料想。

expect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那匡你会温存,能软款,知心知意。”

匡算;匡计

wāng

动词

〈文言〉通“尪”。 跛;曲胫。

《荀子·正论》:“譬之,是犹伛巫,跛匡,大自以为有知也。”

古籍释义

编辑 播报

说文解字

【卷十二】【匚部】去王切(kuāng)

匡,饮(饭)①器,筥②也。从匚㞷③声。

筐,匡或从竹。

〖注释〗①饮器:当依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饮”作“饭”。②筥:王筠《说文解字句读》:“谓器方圆虽巽而名亦通呼。筥者,  

说文解字注

饭器。

段注:句。小徐有也字。

筥也。

段注:谓即筥也。《竹部》曰:筥,䈰也。䈰一曰饭器,容五升。䈰有三义,而筥匡取此一义耳。匡不专於盛饭,故《诗》采卷耳以顷匡,求桑以懿匡。匡之引申叚借为匡正。《小雅》:王于出征。以匡王国。传曰:匡,正也。盖正其不正为匡。凡小不平曰匡剌,革其匡剌亦曰匡也。《诗》有顷匡。谓匡之半浅半深不平者。故谓之顷。所谓匡剌也。匡剌见《考工记》注。

从匚,㞷声。

段注:去王切。十部。

筐,匩或从竹。

段注:今人亦分匡、筐为二义。  

广韵

去王切,平阳溪‖王声阳部(kuāng)说文所从

匡,辅助也。正也。又姓,《风俗通》云:“匡,鲁邑也,句须为之宰,其後氏焉。”汉有匡衡。去王切。十三。  

康熙字典

【子集下】【匚部】 匡;康熙笔画:6;部外笔画:4

《唐韵》去王切。《集韵》《韵会》《正韵》曲王切,竝音劻。《说文》:饭器也,筥也。一曰正也。《论语》:一匡天下。《前汉·扬雄传》:匡雅颂。

又《玉篇》:方正也。《尔雅·释诂》:匡,方也。《诗·小雅》:既匡既敕。

又救也。《书·盘庚》:不能胥匡以生。《孝经·事君章》:匡救其恶。

又斜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轮虽敝,不匡。

又《广韵》:辅助也。《前汉·宣帝纪》:以匡朕之不逮。

又地名。《韵会》:陈留有匡城。

又姓。《风俗通》:匡,鲁邑也。句须为之宰,其後氏焉。汉有匡衡。

又与恇同。恐也。《礼·礼器》:年虽大,杀众不匡惧。

又与眶同。目匡也。《史记·淮南王安传》:涕满匡而横流。

又乌光切,音汪。与尩通。废疾也。《荀子·正论篇》:伛巫跂匡大。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展示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i̯waŋ

王力系统

ǐwaŋ

董同龢系统

juaŋ

周法高系统

jwaŋ

李方桂系统

khw

jang

东汉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阳唐

jwɑŋ

北魏后期北齐

阳唐

jwɑŋ

齐梁陈北周隋

阳唐

jwɑŋ

隋唐

高本汉系统

i̯waŋ

王力系统

ǐwaŋ

董同龢系统

juɑŋ

周法高系统

iuɑŋ

李方桂系统

kh

jwang

韵书集成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十阳

合口呼

次清

去王切

kʰjuɑŋ

集韵

平声

下平十阳

合口呼

次清

曲王切

kʰiuɑŋ

增韵

平声

乌光切

中原音韵

阴平

江阳

合口呼

次清

kʼuaŋ

中州音韵

平声

江阳

枯黄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七阳

次清

曲王切

k‘uaŋ

平声

十七阳

全清

乌光切

ʔuaŋ

分韵撮要

阴平

第十刚讲降角

参考资料

1.匡·在线新华字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