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汉语汉字)

2023-11-22 2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汉语汉字

箕(拼音:jī)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箕的古字写作“其”,“其”的古字形如同一只簸箕,后来借用作虚词,因而在“其”字之上加“竹”头造“箕”字。“箕”本义与“其”相同,指扬米去糠的竹制器具,即簸箕。“箕”又用作星宿名,是二十八宿之一,箕宿成簸箕形,由四颗亮星组成。

中文名
拼音
部首 (竹)
五笔 TADW(86);TDWU(98)
仓颉 THMC
郑码 MEC
笔顺 撇、横、点、撇、横、点、横、竖、竖、横、横、横、撇、点
字级 一级(编号:3120)
平水韵 上平四支
意义 簸箕
性质 星宿名
出处 《礼记·曲礼》
结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造字法 形声字、会意字
异体字 𠀠、𠀮、𠥊、𠥩、𠔋、𠔐、𠔛

字源演变

簸箕的“箕”最开始是写成“其”字,只是后来“其”字被用作代词等,才专门造了“箕”来表示“簸箕”这个含义。“其”的甲骨文是一个象形字,像簸扬谷物的簸箕,字的两边是簸箕的提手,中间是竹条交错的样子,是用来装东西的地方(图A)。金文的“其”字下面多了一个像几案的东西(图B),是用来搁置簸箕的。

“箕”较早的加义符形式是从“匚(读作fāng,古代一种盛放东西的方形器物)”的“图1”,见于《说文》籀文;战国的常见形式是从“竹”的“箕”,这成为秦汉以后形声结构的基本形式。汉隶(图8)中,义符“竹”头或趋简写成四笔的“艸”头,但楷书定型从竹,不与“豆茎”义的“萁(qí)”字混。又,战国时代,“箕”字声符“其”或简写作“丌”(图3)、“亓”(图4)。

“箕”的本义就当“簸箕”讲,是扬米去糠的器具。引申指畚(běn)箕,即盛装垃圾土石的器具。和“箕”形状相似的事物也可以用“箕”来表示,例如古人有“箕踞"的说法,是因为这种坐姿是臀部坐地而两腿向前岔开,姿势和后部狭小,前部开阔的簸箕的样子相似,因此命名为“箕踞”。

这是一种很不尊重人的坐姿。如《史记·游侠列传》:“有一人独箕倨(踞)视之,”表现了一个人的傲气。此外还有星宿名,指天空二十八宿之一的箕宿,是四颗星连线成梯形,正像簸箕轮廓。《诗经·大雅·大东》说:“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是说南部的箕星不能用来簸扬谷物。

现代释义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箕jī(ㄐ一)

⒈用竹篾、柳条或铁皮等制成的扬去糠麸或清除垃圾的器具(通常称“簸箕”):箕帚。

⒉簸箕形的指纹,不成圆形:斗(dǒu)箕。

⒊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⒋姓。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箕jī

〈名〉

(1)(形声。从竹,其声。本义:簸箕,扬米去糠的器具)

(2)同本义[winnowing basket]

箕,簸也。——《说文》

以箕自乡而报之。——《礼记·曲礼》。注:“箕去弃物。”

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礼记·学记》

(3)又如:箕帚(簸箕和扫帚。借指家务);箕裘(簸箕和皮袍。借指祖先的事业与遗产);箕舌(指簸箕底伸展向前之广处,其状如舌);箕敛(以箕收取。苛敛民财)

(4)畚箕。用竹篾、柳条等制成的清除垃圾的器具[dustpan]

箕,箕帚也。——《广韵》

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礼记·曲礼》

(5)又如:箕畚(畚箕);箕帚(畚箕与扫帚);箕扫(箕帚。扫除之具);箕扫(指执箕清扫);箕帚妾(持箕帚的奴婢,借作妻妾之谦称)

(6)指纹形状之一种[loop]。如:箕斗(人手上的指纹,分簸箕纹和罗斗纹。簸箕形的叫箕,螺旋形的叫斗)

(7)星宿名[name of constellation],指箕宿,二十八宿之一。东方青龙七宿的末一宿。有星四颗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诗·小雅·大东》

(8)又如:箕尾(二十八宿之一,青龙七宿的末一宿);箕水豹(二十八宿中的箕宿星)

(9)姓。如:箕子(商代贵族,封于箕。曾劝谏纣王,被纣王囚禁。说见下)

词性变化

箕jī

〈动〉

(1)箕踞[squat]。古人席地而坐,伸开两腿坐着,形状如簸箕

坐毋箕。——《礼记·曲礼》。疏:“谓舒展两足,状如箕舌也。”

(2)又如:箕张(谓两旁伸张开去如簸箕形);箕坐(箕倨,箕踞。叉开腿坐着)

(3)另见ji

常用词组

箕畚、箕伯、箕踞

基本词义

箕ji

(1)——见“簸箕”(bòji)

(2)另见jī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箕【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䇧《廣韻》《集韻》《韻會》居之切《正韻》堅溪切,音姬。宿名。《詩·小雅》成是南箕。《傳》南箕,箕星也。正義曰:箕,四星,二爲踵,二爲舌,踵在上,舌在下,踵狹而舌廣。《韻會》箕者,萬物根基,東方之宿,考星者多驗於南方,故曰南箕。《爾雅·釋天》析木之津,箕斗之閒,漢津也。《疏》天漢在箕斗二星之閒,箕在東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爲隔。隔河須津梁以渡,故此次爲析木之津。《史記·天官書》箕爲敖客,曰口舌。《註》敖,調弄也。箕以簸揚調弄爲象。

又受物有去來。去來,客之象。箕爲天口,主出氣,是箕有舌,象讒言。《石氏星經》箕四宿,主後宮別府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爲相天子后也。《書·洪範註》好風者箕星,好雨者畢星。《春秋緯》月麗于畢,雨滂沱。月麗于箕,風揚沙。《天官書》箕,燕之分野。

又《篇海》箕,簸箕,揚米去糠之具。

又《廣韻》箕,箕帚。《禮·曲禮》凡爲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世本》古者少康作箕帚。

又國名。《書·洪範》王訪于箕子。《註》箕,國名。子爵也。

又地名。《山海經》釐山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春秋·僖三十三年》晉人敗狄于箕。《註》太原陽邑縣南有箕城。《孟子》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隂。《疏》箕山,嵩高之北是也。《前漢·地理志》琅琊有箕縣。《水經注》濰水出箕屋山。

又姓,晉有大夫箕鄭。

又斯螽別名。《周禮·考工記疏》幽州人謂斯螽爲舂箕。

又木名。《鄭語》檿弧箕服。《韋註》箕,木名。服,矢房也。

又《張衡·思賦》屬箕伯以函風兮。《註》箕伯,風師。

说文解字

【卷五】【箕部】居之切(jī)

簸也。从竹;𠀠,象形;下其丌也。凡箕之属皆从箕。

𠀠,古文箕省。

𠵶,亦古文箕。

𠔋,亦古文箕。

𠔝,籀文箕。

𠥊,籀文箕。

【注释】丌(jī):垫物用具。

说文解字注

箕,所㠯簸者也。所㠯者三字今补。全书中所㠯字为浅人删者多矣。《小雅》曰: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广韵》引《世本》曰:箕帚,少康作。按簸扬与受𡊅皆用箕。

从竹𠀠,象形。丌其下也。四字依《韵会》本。今各本丌下互譌。居之切。一部。

𠀠,古文箕。象形不用足。今之箕多不用足者。

𠵶,亦古文箕。下象竦手。

𠔋,亦古文箕。此象箕之哆口。

𠔝,籀文箕。依大徐作籀。按经籍通用此字为语词。渠之切,或居之切。

𠥊,籀文箕。从匚,会意。匚部曰:𠥓籀文匚。

广韵

居之切,平之见 ‖ 其声之部(jī)

箕,箕帚也。《世本》曰:“箕帚,少康作也。”又姓,《左传》晋有大夫箕郑。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k

i̯əɡ

王力系统

k

ǐə

董同龢系统

k

jəɡ

周法高系统

k

iəɣ

李方桂系统

k

jəg

西汉

东汉

jəї

jəї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脂之

jei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k

ji

拟音/王力系统

k

ǐə

拟音/董同龢系统

k

i

拟音/周法高系统

k

i

拟音/李方桂系统

k

ï

拟音/陈新雄系统

k

ǐə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上平七之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居之切

ki

集韵

平声

上平七之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居之切

kie

礼部韵略

平声

居之切

增韵

平声

居之切

中原音韵

阴平

齐微

齐齿呼

全清

ki

中州音韵

平声

齐微

经侈切

洪武正韵

平声

三齐

全清

坚溪切

ki

分韵撮要

阴平

第三几纪记

参考资料

1.箕·汉语字典

2.箕·新华字典

3.箕·汉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