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五味子(五味子科植物)

2023-11-22 20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北五味子

五味子科植物

北五味子是药用植物,分布集中在黄河流域以北,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甘肃、山东,其中东北是五味子最集中地区。主产于东北和河北等地的五味子果实干品,商品习惯称为“北五味子”。新鲜的北五味子果为鲜艳红色的浆果,多汁、味酸而微涩,有花椒气味。鲜果汁是加工天然保健饮品的原料;干果黑紫红色,有绉皱,是传统的中药材,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有兴奋作用,对心脏、肝脏、血压有调节作用,对人的视力、听力有强化功能;促进胆汁分泌,提高抗菌能力。

拉丁学名 Schisandra chinensis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木兰亚纲
五味子科
五味子属
分布区域 分布集中在黄河流域以北
中文学名 北五味子
别称 北五味子,山花椒,乌梅子

形态特征

五味子为木兰科落叶木质藤本,高达8cm,最高可达15cm。茎柔软坚韧,右旋缠绕于其它乔、灌木上生长,在森林内属层间植物。根系发达,主根不明显,有密集须根。还有大量的匐匍茎分布于土壤浅层,横向伸长,也称走茎,上有节,节上有芽,产生萌蘖,长出地面,形成新株,扩大种群。五味子老藤皮暗褐色,幼茎紫红色或淡黄色,密布圆形凸出的皮孔,单叶互生,倒卵形成椭圆形,长5-9cm,宽2.5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叶缘有具腺点的疏细齿。叶面绿色,有光泽,叶背淡绿色,沿脉有疏毛,叶柄长2-3cm,叶柄及叶脉红色,网脉在表面下凹,在背面凸起,背面中脉有毛;无托叶。

芽为单芽或混合芽,混合芽内着2-3朵花,也有4-5朵花,雌雄异株,花被6-9,乳白或粉红色,雄花具雄蕊4~5(6),无花丝,,长约2mm,雌蕊的心皮离生,集合排在凸起的花托上,花药聚生于圆柱状花托顶端;果期花托伸长成穗状聚合果,似长果序。果为聚合桨果,近球形,成熟时为艳红色,径约1cm,有1-2粒种子,肾形,淡桔黄色,表面光滑,花期5-6月,果期8-9月。

物种分布

北五味子

北五味子是北温带阔叶红松林的组成树种之一。喜凉爽、湿润的气候,极耐寒,不耐干旱和低湿地;浅根性。在一42℃的严寒地带天然五味子能正常越冬,第二年正常结实。要求空气湿润,耐荫,但在光照条件好的环境下,有利于形成花芽而且雌性花明显增多。因此人工栽培五味子要同时注意环境的空气湿度与光照两个因子。保留一定的阔叶树,亚乔木最为理想,作为蔽荫和攀援物,但郁闲度以0.3-0.4为宜。

五味子喜肥沃、湿润、疏松,土层深厚,含腐殖质多,排水良好的暗棕壤,不耐水湿地,不耐干旱贫瘠和粘湿的土壤,因此,五味子天然株丛多分布于溪流两岸的针阔混交林缘,林间空地,采伐迹地。以半阴坡毛榛子、山杨、白桦林和毛榛子、珍珠梅、水曲柳、胡桃楸林内天然五味子贮量最多,达0.8-0.7t/hm2.年。而阴坡、平坦地,土壤过湿的毛榛子、云杉、红松林下五味于贮量少,为0.16t/hm2.年。干旱阳坡的柞林,以及冷湿的落叶松林,云冷杉林下则很少有五味子。

在干旱、寒冷、无遮荫的裸地上生长,五味子有严重枯梢现象,结果少。

生长习性

五味子年生长周期受不同年度,不同地区影响较大,5月初芽膨大,开始萌动,5月10日左右叶芽开放,5月下旬为展叶期,6月初开始旺盛的高生长,5月中下旬出现花蕾,6月中旬开花,9月15日左右果成熟,而牡丹江地区的江山娇林场要比小兴安岭的伊春各物侯早10-15天,这与各地气温、活动积温的高低有直接关系。

五味子的大生长周期是:由种子培育的实生苗,第一年高生长8-12cm,很少侧枝,地下根系良好,须根多,而无地下匍匐茎。第二年高生长20-40cm,分生出3-6条地上蔓,根系发达,庞大,有2-4条匍匐茎。第三年高80-150cm,少量开花,多为雄性花,根部萌发出基生蔓。第四年高150-200cm,雄花增多为6-9倍,开始出现少量雌性花,第5年少量结果,第6-7年进入成果期,产量急增。以中、下部结果为主。第8-9年,结果部上移,下部出现棵秃。第十年结实力下降,须用基生枝蔓更新。

五味子的花为风媒花,雄蕊先开,花期3-5天,从第三天起花粉飞扬,雌花开放迟于雄花。花期7-9天。开花的顺序是由下而上,阳面早于阴面,山中上腹早于山下与河岸,野生五味子早于人工栽培的植株,无性苗先于实生苗。

五味子花的雌雄比例是变化的,受植株年龄大小,长势强弱,营养状况和光照的影响。实生苗第一次开花时,多为雄性花,以后雌性花增多。雌花多生于蔓条的上部,而下部多为雄花。上层郁闭度为O.8-0.9的落叶松林下,五味子天然群丛98%为雄花,而附近林中空旷地上,生有少量阔叶小乔木的地方,80%的五味子植株,开有多数雌花,而雄花数较少。

一天中平均日照强度在28000lux左右有利于雌花形成。而低光照强度的10000lux(日均)则不利于雌花的形成,雄花数量明显多于雌花。即使是同一枝蔓,头一年开雌花45朵,而第二年则开39朵雄花。据韩联生(1999)研究报告,五味子的雌/雄比在不同环境下相差极大,林绿处的阳面为691/100,阴面为196/100,疏林地内,阳坡为402/100,阴坡为49/10O.中密度林内阳坡为 122/100,阴坡为8/100,密林内阳坡20/100,阴坡为-6/100。

药材鉴别

五味子为常用滋补强壮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来源于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两者历史上均以不同来源的同一味药物进行收载和使用。李时珍谓:“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人滋补药必用北产者良”。2000年版药典部将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分别收载为两个品种。五味子仅指北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规定特征成分为五味子醇甲,其含量不得少于0.4%。南五味子指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含总木脂索以五味子酯甲计,不得少于3.0%。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仍有五味子与南五味子不分的情况存在。

1植物形态

五味子与华中五味子均为落叶木质藤本;幼枝红褐色;花单性,雌雄异株;小浆果球形,红色;种子肾形。从以下特征可区分两者,北五味子的幼叶背面被柔毛;雄蕊4~5(6)枚,不形成肉质花托;药室外侧向开裂;花乳白色或淡粉色。而华中五味子叶两面无毛;雄蕊9~12枚,组成肉质花托;药室内侧向开裂;花橙黄色。

2地理分布

五味子与华中五味子在中国分布基本以黄河流域为界,五味子集中在黄河流域以北,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宁夏、甘肃、山东,其中东北是五味子最集中地区。

南五昧子集中在黄河流域以南,主要分布于华中,西南,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3生药性状

五味子: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粒,肾形,表面黄棕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粉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南五味子: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4~6mm。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种子上。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微酸。

4生药组织构造

五味子与南五味子的果实比较相似,而种子的种皮石细胞及种皮下石细胞的形状、大小有差异,借以鉴别。

【五味子】种皮表皮细胞为一列石细胞,长方形径向延长,紧密整齐排列,长70μm,宽25~35μm,种皮表皮下细胞为5~6列石细胞。长圆形或棱形,长70~130μm,宽30~80μm,胞腔有多数纹孔,石细胞均强木化。种皮表皮石细胞表面呈多角形,壁厚,纹孔不明显。

【南五味子】种皮表皮石细胞为一列长方形,长50μm,宽20~30mμ,细胞壁外壁无突起种子表面不光滑;种皮表皮下石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长50~120μm,宽50~60mμ,细胞壁较厚;壁孔及孔沟明显。

应用价值

成分功效

北五味子与人参相似,具有“适应原样”作用,类似人参、刺五加而性温和,能增强人体抗疲劳能力。

北五味子果实含挥发油约3%,含柠檬酸12%,苹果酸10%及少量酒石酸和单糖类。种子含脂肪油33%,挥发油1.6%,五味子素,五味子醇,Vc、Ve等、北五味子有效成分为木脂素,木脂素包括各类五味子素及各类木脂素化合物。果皮及种皮含木脂素5%,根茎皮含4.88-12.4%,茎皮内含5.6-9.9%,并以6-7月份开花期含量最高,因此茎皮与果实具有同等有效成分,具有同样多种用途。

北五味子在国内外市场上很受欢迎,市场潜力大,价值高。林区、山区利用林间空地,林缘河流两岸大量空地栽培北五味子是一项很有前途的产业,可卖鲜果,可晾干贮存,可发展深加工,对于山区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

五味子果实中含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占17.7%,无无机元素按含量顺序为钾、钙、镁、铁、锰、锌、铜。

北五味子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有机酸主要有苹果酸、柠檬酸,少量的酒石酸、琥珀酸和草酸;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Ca、K、P、N、Mg等;含有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其中维生素C含量为21.6mg/l是苹果酸的3倍,此外含有脂肪酸,少量的白藜芦醇。木脂素是北五味子的主要生理活性物质,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北五味子中木脂素有150多种,主要为五味子素以及类似物质γ—五味子素,去氧五味子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等。

北五味子对人体具有益气、滋肾、敛肺、涩精、生津、止渴、益智、安神等功效,是生产健脑安神、调节神经药品及保健品的首选常用中药材。北五味子除药用外,还可加工果酒和果汁饮料。东北三省是北五味子的主产区,现野生资源的年产量为500~700吨,而国内中药材市场、制药企业、酿酒加工企业和对外出口年需求量为3000~3500 吨,在加强资源保护力度的同时,开展大面积人工栽培是解决原料短缺的根本途径。在实际生产中,掌握北五味子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是实施科学、合理技术措施的重要基础,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临床应用

五味子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五味子是一味收敛药,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但要治疗失眠,须配合其它的中药。另外,失眠患者必须是心肾阴虚所致的.对肾阳亢奋,肺有实热,蓄痰停饮,肝火妄动之人不宜服用.对于服用西药控制睡眠的患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服用西药以免产生依赖性,让病情进一步恶化。

现代研究

化学成分

关于五味子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很多,分离得到40多个化合物。主要为木脂素,其中联苯环辛烯木脂素41个,2.3一二甲基一1.4一二芳基丁烷木脂素1个。南五味子(华中五味子的果实)中分离到联苯环辛烯木脂素21个,4一芳基四氢萘木脂素1个,2.3一二甲基一1.4一二芳基丁烷木脂素3个,四氢呋喃木脂素3个及10个三萜。其中两个种均分离到的木脂素化合物9个,分别为epigomisin O,tigloylgomisin P,angeloyl gomisin P,schisantherin A(五味子酯甲)、schisantherin B(五味子酯乙)、schisantherin D(五味子酯戊)、deoxyschizandrin(五味子甲素)、schisanhenol(五味子酚)和isoschzandrin。

冷文全等用HPLC法对照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中化学成分的特征峰、保留时间和峰数来鉴别二者。周英等通过HPLC方法测定不同产地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中8种主要木脂素的含量,得出不同产地的五味子8种木脂素的含量很接近。峰形十分相似,而南五味子不同产地木脂素含量差别很大嘲。可见,地域对南五味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影响很大,质量控制及实现药材的道地性非常有必要。

人工栽培

栽培历史

我国北五味子一直处于野生状态,由于它是北温带森林的层间植物,对森林环境有较强的依附性。做着森林的过量采伐,大规模地人工造林,五味子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其次人为的大量掠夺式采集也加剧资源的消耗。越是开发早的老林区,情况越严重,如辽宁省1959年收购总量(干品)为15万公斤,1972年下降到5.5万公斤,黑龙江省桦南县1963年收购5万公斤,而1981年仅收购0.5万公斤。相差10倍。

根据东北林业大学于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调查伊春区北五味子贮量为14537吨.年。其中南岔林业局最多为4187吨.年。嘉荫县为3102吨.年,友好林业局1036吨.年。乌伊岭林业局1535吨.年,占总贮量46.7%,原来比较多而集中的产区经过十年采收,数量已大减。任何天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因此,变野生为栽培是保护、扩大、利用资源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五十年代,苏联在中部地区进行过人工栽培。后来日本、朝鲜以及我国许多研究机构加强了对五味子进行过人工驯化与栽培研究,但规模不大,未形成生产性栽培。

繁殖方式

1.实生苗培育技术

五味子是小粒种子,千粒重约25g,因种子来源不同有较大变化,天然五味子种子小,千粒重17-22g,人工栽培的五味子种子大而整齐,千粒重约30g。种子皮橙黄色、致密,透水、透气性差。干燥种子含水率6-7%,在密封容器中,可贮存二年。在育苗作业上,五味子种子属暖湿—冷湿类型。即在种子催芽时先提供暖湿条件,持续一定时间后再提供冷温条件,持续一定时间,方可满足种子萌芽的要求。因为五味子的种子在未成熟时,种子内的胚尚未分化完全,需要在一定生态环境下,继续发育,达到生理成熟。因此,五味子育苗种子催芽处理是育苗的成败的关键。

2.无性繁殖

五味子扦插育苗生根率低,成本高,而利用五味子地下匍匐茎作材料进行无性繁殖,效果好,成本低,技术简单易行。

生态园区

北五味子

1.园址选择与整地

根据五味子的生态特性和天然分布情况,五味子

栽植园应选择半阳或半阴向的山坡地、河滩地、老采伐迹地、过伐林地,上层有0.3-0.4郁闭度的杂木林,山丁子、山槐、暴马子、春榆、柳、桦都是五味子攀援的伴生树。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土壤肥沃,排水良好。PH5.5-6.5范围是五味子最适生长的土壤,交通较方便,有利于经营。

在定植前,要细微整地,林地上林木密度过大要按设计要求进行疏伐,使五味子栽植成行成带,通常行距1.5-2m株丛距0.5m。因此伐开带1.5m即可,保留带的树木尽量保留作为五味子攀援木,如立木太稀,中间可绑横干连接,定植穴面30X30X20cm,或带状整地。带宽50cm。每公顷栽植多少,不受严格限制。做到林果结合充分利用林地。既有利于上层林生长,又有利于五味子丰产。要尽可能使五味子成丛成片,因为五味子是风媒花,密度大的人工园,半人工园座果可达65%,比稀疏的天然株丛高15-20倍。

林区发展五味子应以林间,林缘栽植为主,利用森林环境,建立生态种植园。一是五味子习性就喜欢生于林间,适应森林小气候与土壤。二是充分利用亚乔木、小乔木,灌水攀援木,不必专门塔架,减少投入。三可以避免冬季生理干旱而枯梢,可防晚霜危害。四是减少施肥,减少病虫害,少用农药或不用农药,保持绿色食品特征。

2.栽植与抚育

栽植时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山地栽植宜早,土壤春季解冻时顶浆栽植,可提高成活率。植苗深度以超过根茎以上2cm为宜。植后穴面呈丘形,不积水,不冻拨。

植苗前对苗木进行处理,剪截过长的根须,保留15cm左右,地下走茎过长的也可短截,地上蔓进行必要的短截,保留长度30-40cm,侧蔓选芽饱满的留3-5条,根系蘸泥浆或用100PPM二号生根粉溶液蘸根,有利成活。如在每kg泥浆内加入4-2片阿斯匹林(ABC镇痛片),对保苗,促成活,快缓苗很有益。

栽植后及时抚育,第一年抚育三次,保证五味子植株周围无杂草欺压和遮荫,并逐渐扩大穴面,促进植株的根系与地上部分加速生长。

3.支架设立

五味子是缠绕型攀援植物,当五味子蔓伸长到1m左右时,要及时插架条,引蔓上架,防止爬卧地面,对于附近无树木攀援的,可以用周边树本为支柱,绑扎横杆与支架,诱导主蔓向上攀援。这一方法,不仅减少投入,而且模拟自然,五味子有较大空间。对于过于浓密的树冠可适当疏剪,增加通风透光程度。五味子在4-5月内爬满架,互相缠绕,支蔓、测蔓下重随风飘摆,要人工绑扶,尤其是在盛果期的6-8月份,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支蔓管理的任务是促使上架,摆布均匀,受光一致,充分利用架面。

4.整形与修剪

五味子从根基发出多条主蔓,因此采用多主蔓肩形整形是符合其生物学习性的,由于它是浇灌性攀援,比葡萄整形修剪增加了难度。多条主蔓互相缠绕在一起,难以分清从属关系,因此整形困难,生产上也只能大概地控制。

主蔓数多少与密度、架式、地理有关,同时主蔓多少直接影响产量与质量。中等密度(0.5 ×1.5m)栽植,每株可留5个主蔓,小密度(0.5×2m)栽植,每株留6-7个主蔓。这种密度不仅单产高,而且一、二等果品率可达50-60%。

修剪:

①结果前期的修剪:栽植后2-4年,主蔓已形成,主蔓上长出多条侧蔓,营养生长旺盛,为开花结果做好准备。此阶段的修剪任务是理顺关系,利用空间,促进通风透光。抹除上蔓基部的过多侧蔓,剪除多余的基生蔓。对徒长(2m左右)的主蔓及时打尖,或拉大分布角使其水平分件,减弱长势,促进明发侧蔓,疏去生长势弱的侧蔓。7月下旬对侧蔓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掐尖,控制生长促进木质化。并结合喷施1-2次0.3%的磷酸二氢钾,促进木质化,减少越冬枯梢现象,春季将枯梢及时剪除。

②结果初期(5-6年)修剪:此期的修剪任务是控制营养生长,促进开花结实。出于前一阶段的培育,五味子丰产骨架,营养面已经形成。侧蔓的中上部形成较多的混合芽,开花结果,培育好健壮的结果母蔓,抹除弱蔓,抑制过强的徒长蔓。结果母蔓上的芽4-7个为佳,中下部芽多留。芽间距10-15Cm。有利于结果,一般雌花多分布在结果母蔓的上部,下部则雄芽较多。7月中旬打尖控制结果蔓延生长,有利于加粗生长和多分化出混合芽。主蔓基部的多余基生蔓继续抹除,使基部疏空。

③盛果期(7-9年)修剪:五味子进入盛果期产量增多,结果面上移,主蔓下部逐渐秃裸。此期任务是加强肥水管理,维持树势,延缓衰老剪去枯死蔓,弱小蔓,疏去过多的寄生蔓,培养新的结果母蔓,尤其是注意选留主蔓下部长出的新蔓。培养成结果母蔓。剪去上部已老化、秃裸的结果母蔓,回缩结果位置,保证盛果期产量,实现长期高产。

其次,从基生蔓中,选留好3-4条作为主蔓的后备,以备更新。

④衰老期(10年以上)的更新修剪:盛果期,五味子主蔓秃裸严重,结果力下降。这时的修剪任务是更替主蔓,平茬复壮,已培养起的更新蔓取代衰老的主蔓。砍去老蔓,清理架面,让出空间,促使新蔓生长与结果。

5.施肥

以生产果实为目的的五味子园,每年消耗大量养分,适时、适量施肥,能有效地增加产果量。据研究,在五味子的新芽形成期(7月份)施肥,增产效果最明显,每株施入10g氮磷肥,比对照增产44.15%。施用有机肥,效果很佳,每株施1-1.5kg有机肥,比对照增产38.38%-41.23%。生态园栽培,可利用枯树落叶和森林腐殖土做肥料,生产纯天然产品。

6.病虫害防治

①五味子白粉病:此病在高温高潮期易发生,尤其是在通风不良的立地更为严重。防治方法是喷洒石灰等量式200倍波尔多液预防,于6月中旬喷一次,间隔20天于七月上旬喷第二次,预防效果很好。如突发白粉病,可喷洒25%粉锈宁1000-1500倍液,每10-15天一次,连续2-3次。

②根茎腐烂病(掐脖子病),属生理病害,在全光下裸地栽培时,发生严重,可使60%以上五味子植株得病而死亡。尤其是晚秋,早春地面温度昼夜变化剧烈,处于地表处的根颈部组织柔嫩,抗病性低,因皮层溃烂而脱皮。防治方法可采用秋季培土埋住根颈,可减少伤害。林内生态园,因环境或枯枝落叶环境优越,可免除伤害,无此病发生。

种植技术

有些科研单位曾在全光下,裸地栽培五味子,仿照葡萄建园方式。株行距为0.5×1.5m,埋设立桩,拉铁线,绑横杆,绑扶五味子,使之上架,这种栽培方法的优点是,座果率高,产量高,比天然五味子株丛高出若干倍,按每亩500株丛计,无性苗最高亩产可达760kg,实生苗可达350kg。

参考资料

1.北五味子形态特征_五味子的应用价值·养生频道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