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龙门(汉语成语)

2023-11-29 4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鱼跃龙门

汉语成语

鱼跃龙门的意思是比喻举业成功或地位高升。

中文名 鱼跃龙门
拼音 yú yuè lóng mén
近义词 鱼升龙门
龙门 今称禹门口
用法 谓语
结构 联合式
使用程度 一般成语

释义

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事业成功或地位高升。

出处

语出《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唐·元弼有《鱼跃龙门赋》。

例句

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宋·陆佃《埤雅·释鱼》

历史记载

龙门,又名禹门,在山西省河津市,据《禹贡》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据《名山记》载:“河水至此山,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清乾隆《韩城县志》载:“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亦称禹门渡。关于“禹凿龙门”,《吕氏春秋》说:“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三才图会》记载:“此处两山壁立,河出其中,赛约百步,两岸断壁,状尽斧凿,形状似门,故称“龙门”。

鱼跃龙门

鲤鱼跃龙门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正式见诸文字记载的是汉代辛氏所着《三秦记》。该书已失传。据后人着述为《艺文类聚》、《太平广记》对该书的引述来看,《三秦记》中曾多处提到“鱼跃龙门”的传说。如“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也。”又如“龙门山在河东界……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等等。

其实,以现代科学即可破解“鲤鱼跃龙门”这个谜团:这里说的“鲤鱼”实际是“鲔鱼”,或称“鳣鱼”,又叫“鳇鱼”或“黄鱼”,也就是鲟鱼。鲟鱼是江海回游性的鱼类,体长约两米,最大可长5米以上。我国珍稀动物中华鲟、东北鲟、长江鲟即是这类鱼。由于古代大鲤亦名“鳣”,故古人将“鲔鳣”与大鲤相混,传为“鲤鱼跃龙门”。

鲟鱼到龙门不是为“腾跃成龙”,而是为了繁衍后代。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着的《长江鲟鱼类生物学及人工繁殖研究》一书称:鲟鱼产卵“多在江河上游,水温较低,流速较大,流态复杂,河道宽窄相间并具石砾底质的急滩地带”。而山、陜两省交界处的龙门一带正具有以上地貌特征,因而成为鲟鱼云集产卵的一个理想场所。

“龙门赤河”现象则因为鲟鱼产卵前雌雄追逐,时常跃出水面。每年春天大批鲟鱼回游至龙门穴洞之处集结,并且在临产卵前两三天内频繁跳跃。跃出水面时,鲟鱼充血发红的鱼鳍也露出水面,一时间成千上万条大鱼在河面翻动,远望一片红光,于是出现了“赤河”景象。因鱼多故可长达数里,亦可持续数日,即形成了“赤河三日”“赤河三里”的特异现象。

《竹书纪年》是战国末期魏国史官的作品,书中“龙门赤河”的记载,说明当时“鲤鱼跃龙门”的神话故事还未形成。而“鱼化为龙”的记载多出自汉代典籍,故神话故事的形成当在西汉初年,且可能与汉初神龙崇拜观念强化有关。

参考资料

1.鱼跃龙门意思出处·在线成语词典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