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雄(中国加工药品)

2023-12-03 2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天雄

中国加工药品

天雄,又名乌头或附片,别名:附子、草乌、乌药、盐乌头、鹅儿花、铁花、五毒,拉丁文名: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的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属温里药。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功能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中文名 天雄
别名 附子、草乌、乌药、盐乌头、鹅儿花、铁花、五毒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毛茛目
毛茛科
乌头属
乌头

基本信息

为附子或草乌头之形长而细者。原植物详“川乌头”及“草乌头”条。

入药部位

形长的块根。

性味

味辛,性热。

归经

入肾经。

功效

祛风散寒,益火助阳。

主治

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心腹冷痛,痃癖症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内服宜炮制后用。

相关配伍

1、治风湿痹,皮肉不仁,骨髓疼痛不可忍者,天雄(炮裂,去皮、脐)、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桂(去粗皮)两半,干姜(炮)三两,防风(去叉)三两。上五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日三夜一。(《圣济总录》天雄丸)

2、治元阳素虚,寒邪外攻,手足厥冷,大、小便白浑,六脉沉微,除涸冷,扶元气及伤寒阴毒,乌头、附子、天雄〔并炮裂,去皮、脐)等分。㕮咀。每服四钱,水二盏,姜十五片,煎八分,温服。(《肘后方》三建汤)

3、治肾脏虚积,冷气攻腹疼痛,少力,行步难,不思饮食,天雄(炮裂,去皮、脐)二两,茴香子(炒)、山芋、蜀椒(去目及口合者,炒出汗)各一两。上四味,捣罗为末,用羊肾一对,切去皮膜细研,酒、面同煮成膏,候冷伴前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酒盐汤任下,空心食前服。(《圣济总录》天雄丸)

使用注意

阴虚阳盛者及孕妇禁服。忌豉汁。

药理作用

天雄
  • 抗炎作用和对内分泌的影响
  • 大鼠口服附子20%煎剂2.5ml/100g或50%煎剂2ml/100g对甲醛或蛋清引起的大鼠踝关节肿均有非常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熟附片煎剂0.5g/kg亦能非常显着的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肿。生附子的甲醇提取物能抑制蛋清引起的小鼠腹腔血管渗透性增加和角叉菜胶引起的踝关节肿。

    大鼠口服300mg/kg对踝关节的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比口服50mg/kg保太松强,口服30mg/kg时,对棉球肉芽肿的抑制作用比口服20mg/kg可的松强。附子水煎醇沉液(每1ml=生药2g)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给予大鼠,对蛋清性关节肿胀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其强度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性。对附子抗炎作用的机制看法不一:如有报道给附子后,肾上腺内维生素C和胆甾醇含量减少,尿排泄17-酮同类固醇增加,血中嗜酸性白血球减少,碱性磷酸酯酶和肝糖无增加,似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亦有报道,在切除肾上腺后,附子的抗炎作用仍保存,认为其抗炎作用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无关。有人认为附子本身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2.镇痛、镇静和对体温的影响

    附子0.1-1g/kg给于动物,能抑制压迫大鼠尾部引起的疼痛和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附子水煎醇沉液(1ml=2g生药)腹腔注射给于小鼠,可提高小鼠的痛阈值。小鼠口服生附子冷浸液能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减少自主运动,并能降低体温达2小时之久,而炮制附子在相同剂量下则无上述作用。但在寒冷情况下,附子冷浸液和水煎剂均能抑制寒冷引起的鸡和大鼠的体温下降,甚至使降低的体温恢复,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附子水煎剂20g/kg灌胃给于小鼠,可非常显着延长受寒小鼠的存活率(P<0.01)。附子水煎剂能显着对抗小鼠水浸应激和大鼠盐酸损伤性溃疡;还能显着对抗蓖麻油和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药物性腹泻,在热板法等中的镇痛作用等,被认为是附子温中止痛的药理学基础。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3.1.强心和升压作用:去甲乌药碱是附子中的强心成分之一,含量甚微。它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很强,能明显增加离体蛙心,在位兔心和豚鼠衰竭心脏的心肌收缩力,给麻醉犬静脉注射l-2μg/kg后,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和心输出量均增加,冠脉、脑和外周动脉以及全身血管阻力降低,心肌氧耗量增加,大鼠培养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和幅度也增加。上述作用可被心得安阻断,这些都与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相似。附子中的去甲猪毛菜碱是一种弱β-兴奋剂,它能兴奋豚鼠离体心房,增加收缩的频率,静脉注射能升高正常和毁脊髓大鼠血压,加快心率,而毁脊髓大鼠对去甲猪毛菜碱的升压作用比正常大鼠更敏感,因而认为去甲猪毛菜碱既有对β-受体及α-受体均有兴奋作用。附子中棍掌碱具有明显的升压和强心作用,静脉注射40μg/kg可使大鼠血压升高50%,3×10(-6)g/ml可使离体豚鼠右心房的收缩幅度和频率分别增加250和120%。对毁脊髓猫也有上述作用。它的升压作用可破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取消,其升压作用及对豚鼠右心房的作用也能被神经节阻断药-六烃季胺所对抗。表明其作用与兴奋神经节或节前纤维有关。

    3.2.对心率和心律失常的影响:去甲乌药碱能加速心率,对实验性缓慢型心律失常有改善作用。临床观察也证实了去甲乌药碱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治疗作用。静脉注射后,病人的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窦性心动过缓恢复到正常水平,窦房阻滞和结区房室传导功能得到改善,从而使传导阻滞减轻或消失,其机理主要为缩短A-H间期。实验还表明,去甲乌药碱和异丙肾上腺素对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亲和力相似,但内在活性明显小于异丙肾上腺素。从而直接证明去甲乌药碱是β-肾上腺素能受体部分激动剂。对气管β2-受体也有明显的激动作用,此作用比直接激动心肌B1-受体强。为解释附子的回阳救逆提供了部分证据。

    附子的水溶部分(不含乌头碱类生物碱的水溶部分)60、120mg/kg(相当于小鼠静脉注射LD50的1/10-1/5)或生理盐水(对照)静脉注射给于大鼠,给药5分钟后静脉注射乌头碱30μg/kg,记录出现心律失常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延迟(P<0.001)。给120mg/kg组的6只大鼠20分钟内均未出现心率失常(P<0.001)。大鼠口服附子水溶部分550、1100mg/kg,对抗乌头碱所致的心律失常作用,亦得到上述类似的结果。附子的水溶部分对静脉注射乌头碱40μg/kg和20μg/kg的大鼠,出现心律失常5分钟后,分别静脉注射200mg、400mg/kg和十二指肠给于500mg、1000mg/kg,均可十分显着地转为正常心律(P<0.001)。但附子水溶部分对哇巴因、或氯仿所致的心律失常无效。有意义的是在同一生药中同时存在引起和对抗心律失常的化学成分。

    3.3.对休克的影响:附子水溶部分2mg/(kg.min)或1次30mg/kg静脉滴注给于由内毒素引起休克的猫。结果可明显对抗主动脉压力(BP)、左心室收缩压力(LVP)和左心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LVdp/dt,max)的降低和心率和减慢并延长生存时间。表明对内毒素引起的休克有治疗作用。川附子提取物801,可显着延长烫伤休克大鼠的存活时间。

    3.4.对血流量的影响:附子有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附子煎剂可明显扩张麻醉犬和猫的后肢血管,乌头煎剂也有此作用。静脉注射附子水溶部分7.5,15和30mg/kg,可使麻醉犬股动脉血流量分别增加30,70和129%,阻力降低0.42和50%,作用可维持10分钟左右,此作用可解释用附子后四肢变暖的原因。

    3.5.对心肌缺血的影响:附子注射液和水溶部分对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明显延长小鼠耐缺氧时间,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显着减少结扎前降支引起的麻醉犬心外膜电图ST段的提高以及ST段升高的总数。

    3.6.其它作用:附子水提物能明显延长白陶土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酶原消耗时间。附子强心注射液(每1ml含去甲乌药碱3mg)4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400ml中,分别于犬急、慢性病窦模型中维持静脉点滴,同时进行心房内调搏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c)及心外膜起搏点标测。结果发现附子注射后降心率加快,SNRTc缩短外,心脏的起搏点也发生移动,绝大多数的次级起搏点上移至窦房结区,为临床治疗病窦提供了依据。附子水提物有促进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乌头多糖有降低血糖作用。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观察附子注射液对小鼠血清溶菌酶活性、血液抗体及脾脏抗体细胞和对豚鼠血清补体含量的影响,发现可提高小鼠体液免疫功能及豚鼠血清补体含量,但对小鼠血清溶菌酶活性无明显影响;以RE花环及细胞转化实验研究对机体细胞免疫影响时发现,附子注射液可使T细胞和RE花环形成细胞明显上升,0.4ml/(kg.d)共9天(皮下注射),可使兔淋巴细胞转化率显着上升,与对照比较P<0.01。

    5.对阳虚动物模型的作用机制

    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以樟脑磺酸为离子对试剂,测定可的松阳虚大鼠及正常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观察助阳药附子的效果。结果表明:可的松阳虚大鼠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NA)较正常大鼠下降,肾上腺素(A)升高(P均<0.05)。用附子后能恢复正常。且可使可的松阳虚大鼠及正常大鼠多巴胺(DA)均升高(P分别<0.05及P<0.01),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下降(P<0.001),并使正常大鼠5-羟色胺(5-HT)升高(P<0.001),用药后阳虚及正常大鼠都表现为DA/DOPAC及5-HT/5-羟吲哚醋酸(5-HTAA)比值升高(P<0.01-0.001),提示附子似有抑制下丘脑单胺氧化酶活性。

    药(毒)理学

    天雄

    附子(未加工生品)小鼠口服LD50为5.49g/kg,静脉注射为0.49g/kg。加工后附子小鼠口服LD50为16lg/kg,静脉注射为2.8g/kg。熟附片煎剂小鼠口服和静脉注射的LD50分别为17.42g/kg和3.516g/kg。附子水煎醇沉液1次腹腔注射的小鼠LD50为26.30g/kg。去甲乌药碱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58.9mg/kg,腹腔注射为300mg/kg,口服为3.35g/kg。双酯型和单脂型三萜类生物碱的毒性见表5。乌头碱的主要毒性是抑制呼吸及引起心律失常,对心脏的毒性作用是通过兴奋中枢和对心脏的直接作用所引起。

    不良反应

    乌头

    附子中含乌头,虽其含量较乌头为低,但因服用不当而引起中毒;除服用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外,与机体敏感性有关。《本草汇言》:若病阴虚内热或阳极似阴之证,误用之,祸不旋踵。附子中亦含乌头碱,虽其含量较乌头为低,但因服用不当而引起中毒者却屡见不鲜。其原因除与剂量过大、煎煮时间过短,及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有关外,与药物品种及服法等也有密切关系;曾有1例用云南腾冲所产附子3钱煎后连渣服下,即引起严重中毒。中毒表现与乌头基本相同,如口唇、肢体发麻,恶心,呕吐,心慌,气促,烦躁不安,甚至昏迷,间或抽搐,严重者心跳、呼吸暂停,心电图显示室性过早搏动,而呈阿-斯二氏综合征象。中毒者如能及时抢救,一般均可恢复。此外,曾报道1例用附子外敷脐部引起接触性皮炎,可能系过敏所致

    中医传承

    1.《本草衍义》:乌头、乌喙、天雄、附子侧子凡五等,皆一物也,止以大小、长短、似象而名之。后世补虚寒,则须用附子,仍取其端平而圆大及半两以上者,其力全,不僭。风家即多用天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热性,不肯就下,故取敷散也。此用乌头、附子之大略如此。余三等则量其材而用之。

    2.张元素: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乌、附是也。

    3.《汤液本草》:附子,入手少阳三焦、命门之剂,浮中沉,无所不至,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非身表凉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逆也。

    4.朱震亨:气虚热甚者,宜少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行经。《衍义》论附子有五等,同为一物,以其形命名而为用,至哉言矣,然犹未明也。仲景八味丸以附子为少阴向导,其补自是地黄为主,后世因以附子为补药误矣。附子之性走而不守,但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黄之滞,可致远尔。

    5.《伤寒蕴要》: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阴证伤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6.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7.《本草蒙筌》:天雄,其气亲上,补上焦阳虚;附子,其气亲下,补下焦阳虚;乌头,守而不移,居乎中者也;侧子,其气轻扬,宜其发四肢、充皮毛,为治风?之神妙也:乌喙,其气锋锐,宜其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直抵病所也。

    天雄

    8.《本草纲目》:按《王氏究原方》云,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川乌头性轻疏,温脾去风;若是寒疾,即用附子;凤疾即用川乌头。一云,凡人中风,不可先用风药及乌、附,若先用气药,后用乌、附乃宜也。又凡用乌、附药,并宜冷服者,热因寒用也。盖阴寒在下,虚阳上浮,治之以寒,则阴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热药冷饮,下咽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而病气随愈,不违其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昔张仲景治寒疝内结,用蜜煎乌头;《近效方》治喉痹用蜜炙附子含之,咽汁;朱丹溪治疝气,用乌头、栀子,并热因寒用也。乌、附毒药,非危病不可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甚捷。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数岁。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药,至八十余,康健倍常。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论也。又《琐碎录》言滑台风土极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则地气使然尔。

    9.《本草正》:附子,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证。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10.《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11.《本草经读》: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经》云,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着于下焦筋骨也。症坚积聚血瘕,是寒气凝结,血滞于中也。考《大观本草》,咳逆邪气句下有温中金疮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温,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症,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经》言外意也。误药大汗不止为亡阳,仲景用四逆汤、真武汤等法以迎之。吐利厥冷为亡阳,仲景用通脉四逆汤、姜附汤以救之。且太阳之标阳,外呈而发热,附子能使之交于少阴而热已;少阴之神机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脉生,周行通达而厥愈。合苦甘之芍、草而补虚,合苦淡之苓、芍而温固。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用附子之辛,亦有三法: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辛燥以祛除风湿也;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辛润以温补水脏也;若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加入尿猪胆汁,则取西方秋收之气,保复元阳,则有大封大固之妙矣。

    12.《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但生者尤烈,如其群阴用事,汩没真阳,地加于天,仓猝暴症之肢冷肤清,脉微欲绝,或上吐下泻,澄澈不臭者,非生用不为功。而其他寒症之尚可缓缓图功者,则皆宜熟用较为驯良。惟此物善腐,市肆中皆是盐制之药,而又浸之水中,去净咸味,实则辛温气味,既一制于盐之咸,复再制于水之浸,久久炮制,真性几于尽失,故用明附片者,必以干姜、吴萸等相助为理,方有功用,独以钱许,其力甚缓。寿颐尝于临症之余,实地体验,附片二钱,尚不如桂枝三、五分之易于桴应,盖真性久已淘汰,所存者寡矣。是以苟遇大症,非用至一、二钱,不能有效,甚者必三、五钱,非敢孟浪从事,实缘物理之真,自有非此不可之势。若用生附,或兼用乌头、草乌,终嫌毒气太烈,非敢操必胜之券矣。

    13.《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14.《名医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

    15.《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16.《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17.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18.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19.《本草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

    20.《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21.《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食物相克

    附子反半夏、瓜蒌、白蔹、贝母、白芨;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芪、人参、乌韭。

    毒副作用

    乌头碱的毒性极强,炮制能去掉部分毒性,但经清水溶液至0.04mg,依旧有毒性,常见于临床出现肾小管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可致肾功能衰竭,严重者有血尿、蛋白尿、以及急性肾衰竭,给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295mg/kg.熟附片煎剂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口服为17.42g/kg,静注为3.516g/kg。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在100g/kg以上,去甲乌药碱小鼠静注的半数致死量为58.9mg/kg,一次腹腔注射和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300mg/kg和3.35g/kg.乌头碱、附子的中毒症状相似,表现为心率变慢,传导阻滞,室性期外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大剂量的阿托品对中毒的心电图有改善作用,但不能防止动物死亡.如与甘草或干姜同煮,附子的毒性则大为降低.亦有实验表明:甘草对小白鼠及蟾蜍心脏(在体及离体)的乌头碱中毒无解毒作用,因此,甘草解乌头毒,可能与乌头的炮制有关。

    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1)盐附子圆钳子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弃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的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筋脉(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以个大、质坚实、灰黑色、表面光滑者为佳。

    (2)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2-5m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筋脉(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以片大、均匀、棕黄色、有光泽者为佳。

    (3)白附片为纵切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3mm。以片匀、黄白色、半透明者为佳。

    显微鉴别

    乌头(侧根)横切面:后生皮层最外为1列黄色木栓化细胞,其余为8-9列扁缩的细胞,壁黄色,木栓化,有少数石细胞散在,内皮层细胞较小。韧皮部占大部分,细胞中含淀粉粒,散有小形筛管群;偶见1至数个异型维管束。形成层环略呈五至七角形。木质部能常位于形成层角隅的内侧,导管略呈“V”形或放射状排列;木薄壁组织较发达。髓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3.粉末特征:灰黄白色。①淀粉粒极多,单粒类球形或圆多角形,少数长圆形,直径2-20μm,脐点呈点状、十字状、人字状;复粒由2-7粒或更多复合而成。②后生皮层碎片少见,表面观呈多角形,垂周壁不均匀增厚,有的呈瘤状突入细胞腔,胞腔内含棕色物。③石细胞少见,散在,直径约53-125μm,纹孔明显。④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20-48μm。制附片主为含糊化淀粉粒的薄壁组织碎片。

    化学鉴定

    理化鉴别(1)取黑顺片或白附片粗粉4g,加乙醚30ml与氨试液5ml,振摇20min,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加硫酸液(0.25mol/L)20ml,振摇提取,分取酸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在231nm和274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2)薄层色谱取黑顺片、白附片粗粉20g,加乙醚150ml,振摇10min,加氨试液10ml,振摇30min,放置1-2h,分取醚层,蒸干,加无水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乌头碱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在碱性氧化铝薄层板上点样品溶液6μl、对照品溶液5μl,以正已烷-醋酸乙酯(1:1)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碘化钾碘、碘化铋钾试液的等容混合液显色,供试品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出现的色斑,应小于对照品的色斑或不出现色斑。(检查乌头碱限量)

    加工炮制

    1、净制盐附子,除去杂质及表面盐霜,取盐附子加水浸泡至盐尽为度。

    2、切制切薄片、晒干。除去皮、脐、切片。蒸透后切节极薄的顶刀片,晒干。

    3、淡附片:

    ①黑豆、甘草制: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办共煮透心,至切开后日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晒干。每盐附子l00千克,用甘草5千克黑豆l0千克。

    ②豆腐煮制:将原药(咸附子)洗净,漂2——3天(漂时夏天防腐,冬天防冻)。每天换水1—2次捞起,对切开,再漂1—2天,每天换水2—3次,去尽咸味,取出。用豆腐同煮,至口嚼无麻感,取出摊凉(防裂),除去豆腐,晒至半干,切极薄片,干燥,筛去灰屑。每咸附子l0千克用豆腐1千克。

    ③甘草、黑豆煮、麦麸吸制:取盐附子,大小个分开,放于缸内,用水浸漂,春秋漂7—10天,每日换水2次,夏季可适当缩短,防晒,冬季可当延长,防冻,漂至盐尽,切开口尝稍有竦感为度,捞出,另取甘草、黑豆与水共置锅中,煮至黑豆烂后去渣,再投入漂好的附子,煮透至汁尽,取出晾凉,刮去皮,劈为两半,再拌入麦麸使附子水分渗出约4—5天,麸易从附子上脱落时,取出,去净麦麸,切3mm片。晒干。每附子10千克用黑豆1千克,甘草0.3千克。

    4、炮附片:

    ①沙炮:取沙子置锅内,用开火炒热后加入附片,不断翻动,烫至鼓起并微变色,取出。筛去沙子,放凉。

    ②火炮:取附子,用水冼净,浸泡l夜,除去皮,脐,切片。再用水泡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取出。用姜汤浸1—3天,捞出蒸熟,再焙至7成千,倒入锅内用武火急炒至烟起微鼓裂、取出,放凉即得;或置铁丝网上在炽炭上反复炮至微鼓裂,.倒出,放凉即得。

    ③烤制:将已漂净沥干的附片均匀铺放铁丝筛内,置灶内烘烤,每次烘烤约一刻钟左右,取出摊凉,待水分渗出,内外湿度均匀,再烘烤。反复数次,烤至近干时,置烘柜内烘干,再取出,放凉,筛去灰屑即得。

    5、附片:

    ①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

    ②蒸制:取白附片、黑顺片。拣去杂质清水冼净捞出,润透可置笼内蒸透后切极薄的顶刀片,晒干。

    ③煮制:取产地加工的黑附瓣(黑顺片)置锅内,加水煮约l小时或用水浸泡12小时,取出稍晒后,再闷至内外湿度一致,切片。

    ④甘草制:取黑附子瓣择净砂石杂质,大小个分开。将锅内放入清水,取净甘草倒入锅内,加热熬者,将煮液掏出过滤,再加入清水熬煮至透,捞出残渣去掉,取两次甘草煮液混合倒入锅内加热至沸。再取泡好黑附子瓣置锅内与甘草汤同煮,随时翻动,煮约2—3小时至透。切开,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捞出晾至6—7成千,推润至内外软硬适宜为。切lmm片,摊开烘干或晒干,筛去碎末择净杂质即得,每净黑附子瓣10千克,用甘草0.6千克。

    6、制附片:

    ①蒸制:取已漂净沥干的附片,蒸约4—5小时,取出,放篾垫上,摊开,散去热气后,均匀摊放烘筛内(勿重迭)烘烤。至有吱吱响声时取出放凉。使水分渗出再烘烤,反复烘烤至全干,筛去灰屑即得。

    ②矾水煮制:取盐附子,用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置锅内与白矾加水煮透,至切开后初尝无麻辣味,久嚼稍有麻舌感为度。取出,切为两瓣,置锅内加水煮约2小时,煮透取出,晾晒,反复闷润至透。切片晒干,每盐附子100千克用白矾20千克。

    ③甘草、黑豆、矾水共煮制:取净附子、大小分开;别用清水浸漂,每天换水l次,夏季2次,换水时翻动。至口尝微有麻辣感为度,取出,晾至6成干,再与熬好的甘草、黑豆、白矾水共煮至内无白心时,取出,微晾,切片(片厚1.5mm)晒干。每净附子100千克,用甘草8千克,黑豆10千克,白矾2千克。

    ④卤水煮、蒸制:将鲜附子去净须根,大小个分开,洗净泥土,及时浸入配好的卤水内浸泡-7--10天,不断搅拌。泡好后贮于池内,将浸泡好的附子捞出后,用原泡附的卤水煮(水烧开后放入附子,开锅后再煮5—10分钟),煮至尾部发软,内无白心时捞出,立即用清水浸泡l昼夜,捞出后切顺片,切片后用清水泡4—5天,每隔l天换1次水。每天搅拌2—3次,最后用清水冲至稍有麻辣味为止,将泡好的片子,蒸l2小时左右,摊开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晒干。每鲜附子i00千克。用卤水65千克加水35千克。

    ⑤甘草煮制:将锅内放入清水,取净甘草倒入锅内,加热熬煮,将煮液捞出过滤。再加入清水熬煮至透。捞出残渣去掉,取2次甘草煮液混合倒入锅内,加热至沸,取泡好附子置锅内与甘草汤同煮。随时翻动煮约2—3小时至透。切开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捞出,待凉,刮去外皮。每个切成两块即为黑附子瓣,闷润;取黑附子瓣,堆润至透,晾至6—7成干。堆润至内外软硬适宜为度,每净附子l0千克用甘草0.6千克。

    ⑥姜制:鲜姜煮:取泡过的附子与鲜姜同煮2—3小时,晾半干,润l—2小时,切lmm厚的细条片。晾干。每附子片10千克用鲜姜1.25千克。生姜蒸:取泡过的附子与生姜层层相隔铺好,在甑内蒸l6--18小时,或蒸至无麻味,晒干切片即可,每附子10千克,用生姜l千克。生姜汁蒸:如来货是已加工好的熟附片,则拣去杂质,整理洁净即可。如来货是盐附子,则将盐附子洗净,用清水浸l2小时,除去皮、脐,顺切成3ram厚片,再用清水漂3天,每天换水3次,换水时用木棒轻搅动。泻清旧水,注入清水,至附子的盐分漂净,捞起,晾至6成千。加入姜汁水(每i00千克盐附子,用老生姜l0千克榨汁,姜渣加适量水煎取浓汤与姜汁混合),拌匀。润渍约8小时。使吸尽姜汁水,蒸上汽4--6小时至熟透,取出干燥即成。

    ⑦黑豆制:黑豆煮;先将黑豆加热煮沸或黑豆膨胀时。加入附子继续煮到热透或水尽为度。晒干;或再切0.7ram厚的片,晾干。每附子瓣l0千克,用黑豆l.25千克。黑豆蒸:先将黑豆泡胀后加水煮4小时,取汁浸泡附片至豆汁被吸尽后,蒸2小时,晒干。每附片10千克,用黑豆3.5千克。黑豆煮焙:先将黑豆煮数沸,待黑豆膨胀,加入附子煎煮至透热,用生山甲片去皮,每个切成2块,放入灰缸中干燥,取出即为黑子瓣,每附子10千克,用黑豆0.25千克。黑豆煮蒸:取盐附子加水漂1天,再以米泔水泡2天,用竹刀刮去外皮,切6—7mm厚的片,再加水漂至水清为度,次日过滤,加入炒至微有焦香之黑豆,加水淹过药面,煮至水干。附子成乌黑色时取出,蒸2小时,至片上有水珠时,减低火力,以微火蒸透,立即烘至于透,放冷即可。每盐附子l0千克。中黑豆3千克。

    ⑧药汁制:生姜、甘草蒸:取附子先用人尿浸1夜。去尿洗净,加清水漂7天(每天换水3次)捞出,加生姜、甘草用大火蒸熟,至以小竹签插入无声为度,取出晒干,闷l天,切10mm厚的片,再晒干。每附子l0千克,用生姜l千克。甘草0·5千克。生姜、甘草、明矾煮:取泡过的附子与生姜、甘草同煮。至将熟时,加入少量明矾,取出晒至7成千,润透切片,再晒干。每附子l0千克。用生姜0.5千克,甘草、明矾少量。甘草、皂角煮:取泡过的附子放锅内煮过性,再换水煮沸,晒至半干,润2—3天,切2ram厚的片,晒干后,加大量水和甘草、皂角同煮(水沸后火力不宜过大)至无白心为度,拣去甘草、皂角。再将附片放入开水锅内煮2小时,晒至7成千。闷2天(每天拌动l—2次),再蒸至上大气时,放冷,再闷l夜。次日取出切薄片晒干。每附子10千克,用甘草0.3千克,皂角0·25千克。甘草、银花、黑豆煮:先将甘草、银花、黑豆加水煮沸,再加入已泡过的附子,继续煮沸2小时,取出稍晾;另取一木箱将黄芩末撒于底部,然后放I层附子,在附子上层再撒一层黄芩,反复过行,至满箱为止;再用麻袋盖平,(使黄芩末吸其水分)约10小时,倒出。再用上法,反复操作,至附子全干。刷净黄芩末,加水喷匀后,蒸2小时,切0.6mm厚的片,晒干。每附子l0千克。用甘草0.25千克,银花0.25千克,黑豆0.25千克。姜、糠灰制:取附子平铺于垫有纸之平地上,使小头尖端对好。将生姜片复在附子面上,再加纸2张盖平,铺50mm厚糠灰于纸上,灰上再盖草,全面点燃时加上糠皮烧之(火不能过大,以免将纸烧掉并烧焦药料)约3—4天。待糠烧完,取出附子,蒸色16--18小时,晒干,再用开水泡2小时,润l—2天切片晒干。每附子100千克,用生姜片5—6千克,糠灰100千克。

    ⑨胆炙附片:每l00千克附片。加猪胆汁l千克,兑沸水5千克(忌用生水),先将附片放入锅内炒热,边炒边洒胆水,炒至均匀吸透。水干呈黄褐色取l出。即成胆炙附片。

    形态特征

    乌头,别名堇《庄子》,茛《吴普中草》,独白草《续汉书》,鸳鸯菊《纲目》,草乌(野生品)。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块根倒圆锥形,长2-4cm,直径1-1.6cm,栽培品的侧根通常肥大,直径可达5cm,外皮黑褐色。茎直立,中部以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叶互生;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有长柄;叶柄长1-2.5cm,疏被短柔毛;叶片五角形,长6-11cm,宽9-15cm,基部浅心形,3裂几达基部,中央全裂片宽菱形、倒卵状菱形或菱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近羽状分裂,二回羽裂片2对,斜三角形,具1-3枚牙齿,间或全缘;侧全裂片不等2深裂,各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上面疏被短伏毛,下面通常只在脉上疏被短柔毛,革质或纸质。总状花序顶生,长6-25cm;花序轴及花梗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下部苞片3裂,上部苞片披针形;花梗长1.5-5.5cm;小苞片生花梗中下部;花两性,两侧对称;萼片5,花瓣状,上萼片高盔形,高2-2.5cm,基部至喙长1.7-2.2cm,下缘稍凹,喙不明显,侧萼片长1.5-2cm,蓝紫色,外面被短柔毛;花瓣2,瓣片长约1.1cm,唇长约6mm,微凹,距长1-2.5mm,通常蜷卷,无毛;雄蕊多数,花丝有2小齿或全缘,无毛或被短毛;心皮3-5。被短柔毛,稀无毛。蓇葖果,长1.5-1.8cm。种子多数,三棱形,长3-3.2mm,两面密生横膜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情况

    分布于辽宁南部、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主要栽培于四川。陕西、湖北、湖南、云南等地也有栽培。

    栽培技术

    天雄
  • 气候土壤:天雄喜温暖、湿润和向阳环境,宜选土层深厚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栽种。
  • 2.种植:根块繁殖,选大的子根或野生乌头作种。在冬至前6-10天栽种,行距1尺,株距5寸,种前施足底肥,开2寸深沟,使芽向上栽入沟内,复土1-2寸,每亩用种根240-300斤,地冻前浇水,并盖土粪一层越冬。等二年苗高1尺左右,摘除顶。一般留6-8片叶,并随时去腋芽。3.田间管理:生长时间,有根腐病和霜霉病害,应加强管理,注意排水通风。霜霉病发病初期可喷射波尔多液或代森铵防治。

    4.采集加工:于6月底7月初时挖取根部,洗净泥土,晒干。

    古籍摘要

    1.《本经》:“主大风,寒湿痹,历节痛,拘挛缓急,破积聚邪气,金疮,强筋骨,轻身健行。”

    2.《别录》:“疗头面风去来疼痛,心腹结积,关节重,不能行步,除骨间痛,长阴气,强志,令人武勇,力作不倦。又堕胎。”

    3.《药性论》:“能治风痰,冷痹,软脚毒风,能止气喘促急。杀禽、虫毒。”

    4.《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气,助阳道,暖水藏,补腰膝,益精明目,通九窍,利皮肤,调血脉,四肢不遂,破痃癖症结,排脓止痛,续骨,消瘀血,补冷气虚损,霍乱转筋,背脊偻伛,消风痰,下胸膈水,发汗,止阴汗,炮含治喉痹。”

    参考资料

    1.附子-功效·医学教育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