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

2023-12-04 42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东北民主联军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东北民主联军由东北人民自治军发展而来,后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基础。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接指挥山东解放军第1师和新四军第3师第7旅。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共中央对东北的斗争方针和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东北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七·七决议”)精神,决定利用国民革命军战线延长、兵力分散、暂难继续大举进攻的时机,进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中文名 东北民主联军
所属国家 中国
由于 东北人民自治军发展
基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部队前身 东北人民自治军
设立时间 1946年1月
首任司令 林彪
首任政委 彭真(第一政委

发展组成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随即出兵我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面进攻。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派出一部兵力就近进入东北,会同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军作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援助下,向东北大举运兵,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独占东北。为打破国民党的企图,中共中央依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会同东北原有部队执行发展东北的战略任务。先后调进东北的部队有: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师,第5师一部,鲁中、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新四军第三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3万余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359旅、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1个团。以上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一部共11万余人。

同时,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也陆续进入东北。10月31日,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任第一副总司令,李运昌任第二副总司令,肖劲光任第三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11月2日,任命周保中为第三副总司令,肖劲光改任第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各部队到达东北后,一面阻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一面着手发动群众,清剿土匪,组织和发展武装。到年底陆续成立了锦热、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

1945年11月16日,国民党军攻占山海关,打开通往东北的陆上通道。同年12月至1946年1月,陆续增兵加紧进攻东北。这时,隐藏在东北人民自治军新发展部队中的坏分子和收编的土匪武装纷纷叛变,各部队员额普遍减少。1946年1月4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总司令,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肖劲光兼任第一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东北民主联军把工作重心转向距离国民党占据的大中城市较远的城市和乡村,以师(旅)为单位开始有重点地分散到东北各地,发动群众,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建立根据地。到1946年3月,全区歼灭土匪7万余人。在这期间,对部队初步进行了整编,将原来划分的军区先后合并为东满、西满、南满、北满4个二级军区,实行新老部队合编,以主力的大部划归各军区指挥,重新调整了各省军区和军分区,抽调少数主力部队充实地方武装。

东满(吉辽)军区:周保中任司令员,林枫任政治委员,辖通化、吉东、辽北军区(通化军区辖由原辽东军区通化支队改编的杨靖宇支队、由朝鲜义勇军南满第1支队改编的李洪光支队;吉东军区辖2个警备旅;辽北军区辖2个军分区)和永吉、吉北军分区,并指挥由东北挺进纵队改编的第7纵队,辖第19、第20旅,由山东解放军第2师改编的第22、第23旅,由原吉林军区部队组建的第24旅。

西满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李富春任政治委员,辖嫩南、辽西军区,并指挥新四军第3师(欠第7旅)。(嫩南军区辖洮安、扶余、安达支队;辽西军区辖5个军分区和保安第1旅;新四军第3师辖第8、第10旅和独立旅。)

南满军区:程世才任司令员,肖华任政治委员,辖安东、辽宁军区和辽南军分区,并指挥东北民主联军第3、第4纵队。(安东军区辖第3、第4军分区和安东保安司令部、安东保安纵队;辽宁军区辖第1、第2、第3军分区,3月辽宁军区撤销。)

北满军区:高岗任司令员,陈云任政治委员,辖松江、合江、嫩江、北安军区,并指挥山东解放军第7师和第359旅。(松江军区辖哈东、哈南军分区;合江军区辖第1、第2军分区和哈北军分区;嫩江军区辖4个军分区和2个警备旅,1月,所属第4军分区编成嫩南军区,调归西满军区建制;北安军区辖黑河军分区和3个警备旅;第7师辖第19、第20、第21旅。)4月,成立牡丹江军区,辖3个支队及直属炮兵团,归北满军区建制,同月,改称绥宁军区,6月撤销,部队分别编为合江军区第1军分区和东安军分区。

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接指挥山东解放军第1师和新四军第3师第7旅。

6月,中央军委决定对东北民主联军领导人进行调整,林彪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周保中、吕正操、肖劲光任副总司令,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任副政治委员,肖劲光兼任第一参谋长,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聂鹤亭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后因情况变化,东北民主联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又逐步集中主力,进行了为时1个多月的四平保卫战,歼敌万余人,打击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气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谈判。

四平保卫战后,东北解放区面积大大缩小,除北满外,大部陷入国军之手。这时,东北民主联军除留第3、第4纵队于南满地区坚持斗争外,主力部队大部转至北满地区休整,各级军区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原归军区指挥的野战部队大部分划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接指挥。

1946年5月至6月,撤销北满军区,所属松江、合江军区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辖;北安军区改称龙江军区,与嫩江军区一并划归西满军区建制。龙江军区辖3个警备旅和黑河军分区,嫩江军区辖4个军分区和2个警备旅。10月至12月,龙江军区将警备第1、第2旅和黑河军分区改编为黑河、龙南和直属军分区,撤销警备第3旅。

东满(吉辽)军区改称吉林军区,所属通化、辽北军区改编为军分区,归重建的辽宁军区建制;吉东军区撤销,所辖地区及永吉、吉北军分区重新划分为延边、吉敦、吉北、吉南军分区,归吉林军区建制。

西满军区所属辽西军区改称辽吉军区,辖4个军分区和保安第1旅、通鲁联合司令部;新成立的兴安军区归西满军区建制,兴安军区辖内蒙古人民自卫军第1、第2、第4师和第4支队。10月至12月,辽吉军区将4个军分区和通鲁联合司令部改编为3个军分区,新建骑兵支队和保安第2旅。1947年1月至2月,龙江、嫩江军区撤销,所属军分区和警备旅改编为5个军分区,直属西满军区建制。

南满军区改称辽东军区,所属安东军区与辽南军分区合编为辽南军区,辖第1、第5军分区和1个独立师;重建的辽宁军区归辽东军区指挥,辽宁军区辖第3、第4军分区和杨靖宇支队、李洪光支队;第3、第4纵队仍归辽东军区指挥。10月至12月,重建安东军区,其机关由第4纵队兼(1947年3月分开),原归辽东军区直属的第2、第3、第4军分区划归安东军区建制。

8月,重建牡丹江军区,直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

在此期间,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经过半年多的休整,补充了兵员和装备,组建了新的纵队和独立师。1946年6月,辽东军区将原安东军区所属安东保安纵队和原辽南军分区部队编成辽南军区独立师。7月,辽东军区以杨靖宇支队为基础编成辽宁军区独立师。10月,以山东解放军第1师、东北民主联军第22旅和第7纵队为基础,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辖东北民主联军第1、第2、第3师);以新四军第3师主力为基础,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辖东北民主联军第4、第5、第6师);以山东解放军第7师和新四军第3师一部为基础,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辖东北民主联军第16、第17、第18师和炮兵团)。

10月至11月,分别成立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和护路军司令部。11月,以内蒙古人民自卫军第4支队、内蒙古独立旅为基础,分别组建内蒙古人民自卫军第11、第16师。12月,松江军区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2师。1947年1月,第359旅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2月,吉林军区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3师和东满独立师,松江军区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4师。3月至4月,西满军区组建西满3个独立师,并编成西满野战军(又称西满纵队)。5月,在西满地区组建东北民主联军骑兵纵队(辖骑兵第1、第2、第3师);撤销兴安军区,成立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司令部(辖原兴安军区所属内蒙古人民自卫军第1、第2、第4、第11、第16师,归西满军区建制。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于1947年7月对军区和野战军进行整顿。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冀察热辽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程子华任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冀东、热河、冀热察军区(冀东军区辖第12、第13、第14、第15、第17军分区及独立第9、第10、第11旅;热河军区由冀察热辽军区兼,辖第18、第19、第20、第21、第22军分区及独立第13、第16、第17、第18旅和朱德骑兵师;冀热察军区辖察东、平北、察北、热西军分区和第5旅)。7月至8月,撤销西满军区,恢复龙江、嫩江军区,连同辽吉军区和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司令部均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属;西满野战军及其所属3个独立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辖东北民主联军第19、第20、第21师和炮兵团);热河军区所属3个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辖东北民主联军第22、第23、第24师);

冀东军区所属3个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辖东北民主联军第25、第26、第27师);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第3师和东满独立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辖东北民主联军第28、第29、第30师);吉林军区进行整编,撤销吉敦、延边军分区,成立吉东军区;龙江、嫩江、合江、松江、牡丹江军区所属各军分区均予撤销。同年7月至12月,组建冀察热辽独立第1、第2、第3、第4师,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5师和安东军区独立师;因战争发展需要,由辽东、冀察热辽军区派人分别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第2前方指挥所,并将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司令部。同时,以原后勤部兵站部、西满军区和南满军区后勤部为基础,分别组成东线、西线后勤司令部;辽吉军区进行整编,撤销第2、第4军分区,重建第5军分区,成立哲里木军分区。

截止1947年12月,东北民主联军共计有3个二级军区,12个三级军区和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司令部,2个前方指挥所,1个炮兵司令部,1个护路军司令部,9个步兵纵队,10个独立师,12所军事院校,人员增加到73.84万余人,兵力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超过东北国民党军。

鉴于当时其他党派也组织民主联军,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名称有些混淆,1947年11月25日,周恩来代表中央军委复电林彪、罗荣桓,同意将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正式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原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为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同日,内蒙古人民自卫军改称内蒙古人民解放军。

斗争史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中共中央对东北的斗争方针和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东北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七·七决议”)精神,决定利用国民革命军战线延长、兵力分散、暂难继续大举进攻的时机,进一步集中力量清剿残余伪军和土匪,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同时,加紧部队的整顿和建设。8月至10月间,先后以山东第1、第2师及原滨海支队为基础扩编为第7纵队,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以华中第3师(欠第7旅)组成第2纵队;以山东第7师及华中第3师第7旅组成第6纵队。以上连同前已编成的第3、第4纵队,陕甘宁第359旅和南满独立第1、第2、第3师,全区共有野战军5个纵队、1个旅、3个独立师,约12万余人。

为加强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至1947年3月,建立了9个炮兵团,27个营,120个连,1个战车大队,1个高射炮大队,并以东北炮兵学校为基础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匪、“土改”中发展起来的骑兵部队,组成10个骑兵团和1个骑兵支队;成立了护路军司令部,将原分散各地护路部队3400余人,统一整编为7个团,以维护和保证铁路交通的顺畅。此外,还分别成立了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医科大学和炮兵、工兵、测绘、通信、军需、汽车、航空、外国语等各种专业学校,有计划地训练各种人才,以供部队发展和作战的需要。

为打破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进攻计划,1946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东北民主联军举行新开岭战役,在辽宁宽甸西北地区全歼国民党军1个师。接着,又集中南北满主力进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大批有生力量,迫使其由进攻转为防御,东北解放区也得到了巩固和扩大。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共8万余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46万人。

时任领导

1945年10月31日,将原在东北境内的和将要进入东北的部队统一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别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李运昌、肖劲光、周保中任副司令,肖劲光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周桓任副主任,叶季壮任总后勤部部长,杨至诚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

军区设置

1946年1月初,东北局在中央指示之下,将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以体现国共同管东北的意愿。根据新的调整,在民主联军总部管辖下,建立了东满、南满、西满、北满四大军区。林彪将战斗力最强的两个老部队——山东1师(梁兴初部)和新四军3师7旅(彭明治部)划归总部直属,其他各部队根据所在地区分别置于军区领导之下。北满军区由高岗担任司令员,陈云任政委,辖山东7师(杨国夫部)、陕甘宁359旅(刘转连部)及松江、合江、北安、牡丹江、嫩江5个军区;南满军区司令员程世才,政委肖华,辖有第三纵队(吴克华部)、第四纵队(胡奇才部)及辽宁、安东、辽南3个军区;东满军区司令员是周保中,政委林枫,辖山东2师(陈光部)、第七纵队(万毅部)及通化、吉东、辽北3个军区;西满军区司令员为吕正操(后为黄克诚)、政委李富春,辖新四军3师(黄克诚部)及嫩南、辽西两个军区。

10个军区

辽宁军区,以张学思为司令员,白坚为政治委员,辖本溪地区,下属1个军分区,保安第3旅和3个保安司令部,约1万人。

辽东军区,以萧华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南满地区,下属第2、第3纵队及5个支队2个旅1个警备司令部,共3.64万人。

辽西军区,以邓华为司令员,陶铸为政治委员,辖沈阳以西和阜新地区,下属第1、第2、第3军分区及保安第1旅和工人训练总队,约1万人。

吉林军区,以周保中为司令员,张启龙为政治委员,辖吉林地区,下属东北挺进纵队,以及批东军区,共约3万人。

辽北军区,以倪志亮为司令员,郭述申为政治委员,辖梨树地区,下属3个军分区约1万人。

松江军区,以聂鹤亭为司令员,张秀山为政治委员,辖哈尔滨地区,下属哈东、哈西、哈南、哈北4个军分区,约1.4万人。

三江军区,以孙景宇为司令员,李范五为政治委员,辖佳木斯和合江地区,下属特务团、新兵团,共2000人。

嫩江军区,以王明贵为司令员、刘锡五为政治委员,辖油河、泰来、洮南、白城地区,下属4个军分区,警备第1、第2旅,约8500人。

北安军区,以叶长庚为司令员,王鹤寿为政治委员,辖北安地区,下属3个支队和1个军分区,共约8000人。

牡丹江军区,以李荆噗为司令员,李大章为政治委员。

直辖师旅

此外,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直辖第1、第2、第3、第7,黄克诚第3师、第359旅、警备第3旅、第25旅,第16军分区共6.83万人。

至1945年底,东北人民自治军发展到12个军区、3个纵队、5个直辖师、17个旅,总兵力为27.49万人。

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编了第3、4、7纵队:

3纵:1946年1月,由鲁中军区的3师、3旅和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部队编为3纵。程世才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

4纵:1946年1月,由胶东军区5、6师编成(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3纵队)。

7纵:1946年1月,由山东军区东北挺进纵队编成。东北军起义部队新111师编为滨海支队作为东北挺进纵队的第1支队(编为19旅)。

1946年8月,将山东1、2师(滨海军区)并入7纵并改名为1纵。新四军第三师3个旅编为2纵,其第7旅与山东(渤海军区)第7师编成6纵。至此野战军主力编为1(梁兴初)、2(刘震)、3(曾克林)、4(吴克华)、6(陈光)纵共5个纵队,以及第359旅和南满独立第1、第2、第3师。约12万人。

此后1年多,东北民主联军编成:林彪任总司令兼政委,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李富春任副政委,周保中、吕正操、肖劲光任副总司令,参谋长刘亚楼,政治部主任是谭政。周保中负责东满、陈云、肖劲光(取代肖华和程世才)负责南满、黄克诚负责西满,北满由东北局亲自负责。吕正操在东北局负责铁路运输。

陈云同志担任南满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委,肖劲光任辽东军区司令员,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

参考资料

1.东北民主联军三下江南·参考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