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

2023-12-24 13阅读

胡乔木

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

胡乔木(1912-1992),本名胡鼎新,“乔木”是笔名。江苏盐城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肄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9月28日,胡乔木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中共中央、中央顾问委员会发布讣告,称胡乔木为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我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胡乔木生前是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

中文名 胡乔木
别名 胡鼎新
国籍
籍贯 江苏盐城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代表作品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胡乔木文集》一、二、三卷
性别
出生年月 1912年6月1日
去世年月 1992年
职业 政治家,理论家
政党 中国共产党

人物履历

胡乔木(1912-1992),原名胡鼎新,后改名胡乔木。“乔木”这个名字出自《诗经·小雅·伐木》中的一句诗:“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木取其高大、挺直之意。与夫人谷羽结婚时,胡乔木依同一诗句,把李桂英(谷羽原名)的名字改为谷羽。羽指鸟,“谷羽”寓意“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的鸟。两人的名字同出一典,表达了两人永结同心的深情。从此,谷羽和乔木“五十余年共风雨,唱随偕老相扶护”(胡乔木赠谷羽诗)。政治家,理论家。江苏盐城人。1930年加入共青团,1935年转入了中国共产党。

曾任北平(今北京)团市委委员、宣传部长,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中共江苏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1937年到延安,历任中共中央青委委员,中国青年联合委员会办事处宣传部部长。1941年起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参与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8年和1949年先后担任新华总社社长和新闻总署署长。

1950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1954年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7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顾问、名誉院长,毛泽东著作编委会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任。

曾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共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著作有《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胡乔木文集》一、二、三卷。

人物家庭

父亲:胡启东(原名胡应庚) 

妻子:谷羽(原名李桂英) 

儿子:胡石英 

女儿:胡木英 

人物著作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胡乔木文集》、《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诗集《人比月亮更美丽》。   《词十六首》,《贺新郎·看〈千万不要忘记〉》、《沁园春·杭州感事》、《诗词二十六首》。

生平

毛泽东与胡乔木

胡乔木同志,1912年6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县鞍湖乡。青少年时期,他热爱祖国,勤奋好学,追求进步。

1924年至1930年在江苏扬州中学读书时,同共产党人有了接触。

1930年下半年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北平团市委委员、宣传部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与领导北平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2年在盐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宣传组织活动,主编《海霞》等进步文艺刊物。

1933年下半年到1934年底在浙江大学学习时,组织秘密读书会,传播进步的社会科学和马列主义知识,是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1936年至1937年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工作,曾任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中共江苏省委临时委员会宣传部长,是党在上海抗日救亡工作的领导者之一。

胡乔木同志于1937年7月到达延安。在抗日战争初期,先后在中央宣传部、战时青年训练班和中央青委工作,任青训班负责人、中共中央青委委员、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教务长,主编中央青委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向奔赴延安的大批进步青年和边区青年进行革命教育。

从1941年2月起,任毛泽东同志的秘书、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他担任这个职务,一直继续到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前。

在延安工作期间,他协助毛泽东同志编辑供党的高级干部学习和研究党史用的《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重要历史文献。

1942年全党整风运动开展后,他参与领导文艺界的整风运动,同作家们建立了良好关系。中央领导层的整风运动开展后,他列席中央政治局的整风会议和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并作为正式代表参加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他参加《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为该决议的最后形成作出重要贡献。他还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数十篇社论,积极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

抗战胜利后,他作为毛泽东同志到重庆参加国共两党和平谈判的随行人员,同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进步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

解放战争期间,胡乔木同志先在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参加土改,1947年4月中旬起,跟随毛泽东同志转战陕北,历经艰险。

1948年4月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后,任新华社总编辑和社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他多次为党中央起草重要文件。

1948年2月,主要由他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社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草案)》,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他为《解放日报》、新华社撰写和修改大量社论、评论和新闻。他撰写的《驳蒋介石》、《无可奈何的供状》等重要社论,在党的宣传斗争中成为犀利的投枪。在党中央领导下,由他参与负责组织的新闻宣传战线取得的巨大战果,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1949年3月,他参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关于新闻工作的发言。党中央进驻北平后,他参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起草,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作了许多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乔木同志主要在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任职。

1950年至1954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1954年起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1956年9月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他在1951年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新中国第一本具有开创性的简明党史。他先后参加《毛泽东选集》第1至4卷的编辑工作,为宣传毛泽东思想付出大量心血。他参加起草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文件,为国家的法制建设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在党中央政治局主持下撰写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等文章,在重大政治问题和理论问题上深刻有力地阐明党中央的主张,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他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历任新华通讯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等职,为《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撰写过许多重要社论和新闻,为新闻出版队伍的建设作出很大努力。他也是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推进者,历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委员和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副主任,对于推动上述有关工作的开展发挥积极影响。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左”的错误后,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初,他在党中央领导下起草的一些重要文件,对制止和纠正当时已经发现的错误起了一定作用。

在“文化大革命”中,胡乔木同志受到“四人帮“的迫害。在逆境中他仍孜孜不倦地阅读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反思。1975年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积极投入邓小平同志领导的全面整顿工作,主持修改《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和关于科学院工作的《汇报提纲》等重要文件,为坚持贯彻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批判”四人帮”的极左思潮作出艰苦的努力。

粉碎“四人帮”后,胡乔木同志在揭发批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罪行的同时,全力支持邓小平同志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进行了坚决而有成效的斗争。他在1978年10月国务院务虚会议上发表的《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讲话,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作了初步的理论论证,他列席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负责全会的文件起草工作,为实现历史性转变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这次全会上,他被重新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任中央副秘书长。在1980年2月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他继续负责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和对理论工作的指导。

突出贡献

胡乔木(左一)、邓小平和小朋友在一起

1980年至1981年,他在邓小平等同志主持下,负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工作,接着又负责起草十二大的重大文件。在这些重要文件的起草过程中,他日夜操劳,殚精竭虑,为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分清历史是非,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肯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为创立和制定党在现阶段的理论、路线和政策做了大量工作。他对新时期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提出的一些建议、得到中央的采纳。十三大以后,他退居二线,仍积极关心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政策的实施,关心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坚决拥护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积极支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

胡乔木同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关于党的文献编纂、党史研究和档案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历任毛泽东著作编委会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他领导《毛泽东选集》第1至4卷第二版的修订工作,亲自编辑《毛泽东诗词选》新编本。他协助邓小平同志审定《邓小平文选》等著作。他不顾体弱多病,为编辑出版老一代革命家的各种著作集付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在纪念建党七十周年时,他发表的《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他一生的最后一篇力作。他提议撰写和参与审定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对推动党史的教学、研究和宣传发生很大影响。

人物逝世 

1992年9月28日,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胡乔木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1992年10月4日,遗体火化;10月26日骨灰撒在延安地区。

历史评价

胡乔木一生经历独特,学识渊博,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先任毛泽东的秘书,再当邓小平的助手,后来自己也成为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一员;他一生代党立言,为党中央起草了大量文件,被邓小平誉为“党内第一枝笔”;他编辑整理了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为阐述、发挥、宣传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党的思想文化和理论宣传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担任党的意识形态方面的领导职务期间,既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又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错误思潮,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党的思想文化工作;他还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诸多学科上都有高深的造诣和独创的见解,其中最为卓著、最具开创性的领域是中共党史、新闻出版、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堪称是中共党史研究的开拓者、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奠基者、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的推进者和中国语言文字现代化的先行者。

后世纪念 

1994年,《回忆胡乔木》、《胡乔木文集》出版发行。 

2007年9月5日,“《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书全面客观地评价了首任院长胡乔木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建设、对发展和繁荣中国社会科学所做的杰出贡献,并对胡乔木一生在理论上的卓越贡献,特别是在中共党史研究、新闻学研究、文字改革和汉语规范化研究、文学艺术研究以及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等方面的理论造诣均有深入而客观的评介,可说是对胡乔木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的全面总结。全书30余万字,共三部分,即综述、回忆和文献资料。书中还选取了五幅乔木生前工作照和一幅手迹。 

2015年1月,81.5万字的《胡乔木传》上下册面世。

参考资料

1.官方《胡乔木传》出版 邓力群审读意见披露·凤凰资讯

2.早年胡乔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