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产生的赘生物细胞群)

2023-12-26 15阅读

肿瘤

细胞产生的赘生物细胞群

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一般认为,肿瘤细胞是单克隆性的,即一个肿瘤中的所有瘤细胞均是一个突变的细胞的后代。肿瘤的肉眼观形态肉眼观肿瘤的形态多种多样,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良恶性。学界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近年来,恶性肿瘤治疗又出现了新方法,这就是空气负离子自然疗法。大量临床实验证实,空气负离子理疗癌症效果显著,是除放疗、化疗、手术治疗外地又一新方法。

别名
就诊科室 肿瘤科
常见发病部位 全身
传染性
中文名 肿瘤
英文名 Tumor

概述

肿瘤组织由癌细胞及间质构成,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转化来的异常增生细胞。肿瘤可发生在人体的许多器官和组织。根据肿瘤对人体危害的大小及其生长特性而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类。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呈膨胀性生长,表面常有完整包膜,除局部症状外较少全身症状,不向周围组织浸润也不向全身转移,手术切除后不易复发,对机体危害较小,如脂肪瘤、血管瘤、腺瘤、囊肿等。

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生长时常向周围组织浸润,表面几无包膜,常有全身转移,病理检查可见不典型核分裂,除局部症状外,全身症状明显,晚期病人多出现恶病质,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对机体危害大,如骨癌、食管癌、肝癌、肺癌、白血病、骨肉瘤等。恶性肿瘤的发草螽斯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在各种疾病的死亡原因中也占前几位,因而是重点防治的一种疾病。

 良性肿瘤有时也可转变为恶性,称为良性肿瘤恶性变,如纤维瘤可转变成纤维肉瘤。有些疾病容易转变为恶性肿瘤,如萎缩性胃炎可发展为胃癌;交界痣可发展为恶性黑色素瘤,这些疾病称为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如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早期发现与及时治愈癌前病变,对肿瘤的预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临床上常见的癌前病变或疾病有以下几种:

①粘膜白斑(leukoplakia)伴上皮非典型增生;

②子宫颈糜烂(cervical erosion)伴上皮非典型增生;

③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proliferative fibrocystic change)伴导管上皮异型增生;

④结肠、直肠的息肉状腺瘤;

⑤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nd gastric ulcer)伴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

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hronic ulcerative colitis);

⑦皮肤慢性溃疡(chronic skin ulcer)伴上皮非典型增生;

⑧肝硬化(cirrhosis of the liver)。

分类

良性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临界性肿瘤必须彻底切除,否则极易复发或恶性变。恶性肿瘤:多采取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恶性肿瘤Ⅰ期者以手术治疗为主;Ⅱ期以局部治疗为主,辅以有效的全身化疗;Ⅲ期采取综合治疗,手术前、后及术中放疗或化疗。Ⅳ期以全身治疗为主,辅以局部对症治疗。

增生的区别

 肿瘤细胞增生一般是单克隆性的。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分化成熟的能力。肿瘤生长旺盛,并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即使致瘤因素已不存在,仍能持续性生长,提示肿瘤细胞的遗传异常可以传给子代细胞。每个肿瘤细胞都含有引起其异常生长的基因组的改变。肿瘤性增生不仅与机体不协调,而且有害。 

非肿瘤性增生一般是多克隆性的。增生的细胞具有正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能分化成熟,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复原来正常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非肿瘤性增生有一点的限度,增生的原因一旦消除后就不再继续。非肿瘤性增生或者反应性增生有的属于正常新陈代谢所需的细胞更新;有的是针对一定刺激或损伤的防御性、修复性反应,对机体有利。

病因

我们中国医疗的特色是既有西医又有中医。现在发病率高,我国病例数相当庞大,有资料显示占全世界病例数的55%。

肿瘤在本质上是基因病。各种环境的和遗传的致癌因素以协同或序贯的方式引起DNA损害,从而激活原癌基因和(或)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修复基因的改变,继而引起表达水平的异常,使靶细胞发生转化。被转化的细胞先多呈克隆性的增生,经过一个漫长的多阶段的演进过程,其中一个克隆相对无限制的扩增,通过附加突变,选择性地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亚克隆(异质化),从而获得浸润和转移的能力(恶性转化),形成恶性肿瘤。

内因

如果机体内部的某些条件或状况适合外界环境中致癌物质的作用,这些人群就具备了癌症发病的内因。包括精神因素、内分泌失调、免疫缺陷与遗传因素等。约有60%的癌症患者在发病前有明显的精神创伤史。内分泌紊乱可能与乳腺癌、前列腺癌发病有关。先天性免疫缺陷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的人群中,肿瘤的发病率较高。遗传因素与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如患有错构瘤病综合征、遗传性皮肤病、染色体脆弱综合征等遗传病者,约10%发生恶性肿瘤,一些致癌外因诱发肿瘤时也都通过遗传因素起作用。 

  外因

 外界致癌因素是引起癌症的重要刺激因素,大约80%~90%的癌症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已知致癌因素有化学、物理、生物、营养等几种,较重要的有以下几项:

 ①吸烟与被动吸烟。肺癌病人中吸烟者是不吸烟者的10倍;吸烟者肺癌、喉癌、食管癌、膀胱癌、口咽癌的发病率也比不吸烟者高。吸烟量与癌症发病关系尚不明确,即使接触烟草的烟雾量不大也会发生癌症。近年来还发现,经常生活在嗜烟者烟雾环境中的不吸烟者,发生癌症的机会也多。

②职业因素。因长期接触煤焦油、芳香胺或偶氮染料、亚硝胺类化合物等而致的职业性癌,可占全部癌症的2%~8%。职业性癌一般有相当长的潜伏期,发生在皮肤、泌尿道、呼吸道等部位的职业性癌较常见。

③放射线及紫外线。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所诱发的癌症约占全部癌症的3%,紫外线照射可诱发皮肤癌或恶性黑色素瘤。

④膳食。人类的饮食结构和习惯与消化道癌关系密切。膳食中脂肪过多易诱发乳癌、大肠癌;水果和蔬菜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病;有些食品添加剂具有致癌作用;腌、熏食品和一些蔬菜、肉类、火腿、啤酒中可能含有致癌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品与肝癌发病可能有关。

⑤药物。治疗癌症的各种抗肿瘤药特别是烷化剂,本身也具有致癌作用;此外,某些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激素类等与癌症的病因有关。

 ⑥寄生虫与病毒。血吸虫病可引起膀胱癌;中华分枝睾吸虫可引起胆管癌。迁延性乙型肝炎所致的肝硬变患者容易发生肝癌;单纯疱疹病毒与宫颈癌的发病有关。许多病毒可以诱发动物肿瘤,但在人类尚缺乏直接证据。

病理检查

细胞学检查

是下种简便、经济、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肿瘤的临床诊断和防癌普查,特别在诊断子宫颈癌、食管癌、肺癌时常为苜选的检查方法。其准确率在子官颈癌已达95%以上,食管癌达90%,肺癌达80%以上。  

肺部肿瘤:常用痰涂片检查或通过支气管镜取标本作涂片检查。  

食管、贲门和胃部肿瘤:食管、贲门常用双腔管气囊细胞采取器方法取材,胃冲洗液涂片检查脱落细胞。或在食管镜和胃镜下直接在病变部位作涂片检查。  

子宫颈、宫腔和阴道肿瘤:常作刮片或分泌物涂片检查。  

膀胱肿瘤:常用导出的尿液与等量95%乙醇混合后离心取沉淀物做涂片检查。  

乳腺肿瘤:可用乳头分泌物做涂片检查。  

胸水、腹水:可取离心沉淀物涂片检查。  

鼻咽部肿瘤:可在病变部位做涂片检查。  

活体组织检查

是应用最广、价值最大的方法。能明确诊断、了解肿瘤的组织学特性。  

钳取活检:常用于皮肤、口腔、鼻咽、喉、气管、支气管、食管、胃、直肠及乙状结肠、膀胱等体表或腔道粘膜的表浅肿瘤,尤其是外生性或溃疡性肿瘤。取材不应在肿瘤溃疡中心而应靠近边缘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的肿瘤组织,并应避免挤压。  

切取活检:适用于病变体积较大,部位较深,或尚未溃破的胂瘤,以及剖胸、剖腹探查时,确定病变性质或肿瘤是否转移。切取部位要准确,深度要适当,标本切勿挤压。  

切除活检:常用于病灶较小或病变较浅的肿瘤,如乳腺小肿块、表浅的淋巴瘤及其他软组织肿瘤和转移瘤等。切除活检对那些局限性的体积不大的病灶作完整的切除,既可达到活检的目的,也是一种治疗措施。  

针吸活检:适用于皮下肿块、头颈部、口腔内、腮腺、乳腺和骨组织肿块,以及区域淋巴结。对肺、纵隔、肝脏的肿物也可以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情况下慎重地进行针吸活检。但有可能引起出血、血行转移或沿穿刺针道种植的危险。对深部脏器的病变不宜采用。  

痰液及胸水、腹水沉淀物用薄纸包裹固定,作切片检查。  

手术切除标本的检查

对确定诊断,了解肿瘤转移情况,判断预后,评定术前化疗与放疗效果,拟定术后治疗方案,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尸体检查

对验证生前诊断,了解原发肿瘤及其转移情况,解释临床症状,分析治疗失败的原因,探讨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常规的病理形态学检查  

1.脱落细胞学检查常用的有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子宫颈癌,痰涂片检查肺癌,胸、腹水离心后作涂片检查胸腔或腹腔的原发或转移癌和尿液离心后涂片检查泌尿道肿瘤等。我国医务工作者研制成食管细胞采取器(食管拉网法)检查食管癌及贲门癌(阳性确诊率为87.3%~94.2%)。还用鼻咽乳胶球细胞涂片、负压吸引细胞法及泡沫塑料海绵涂片法等采取鼻咽分泌物检查鼻咽癌,提高了阳性诊断率(阳性率为88%~92%)。用胃加压冲洗法采取胃内容物检查胃癌,也使阳性诊断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2.活体组织检查从患者身体的病变部位取出小块组织(根据不同情况可采用钳取、切除或穿刺吸取等方法)或手术切除标本制成病理切片,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以确定病变性质,作出病理诊断,称为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体。这是诊断肿瘤常用的而且较为准确的方法。近年来由于各种内窥镜(如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纤维支气管镜等)和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不但可以直接观察某些内肿瘤的外观形态,还可在其指引下准确地取材,进一步提高了早期诊断的阳性率。  

新开展的检查方法

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免疫组化是最近10多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它已被广泛运用肿瘤研究和诊断,其原理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组织中的未知抗原或者抗体,主要是肿瘤相关抗原(肿瘤分化抗原和肿瘤胚胎抗原),借以判断肿瘤的来源和分化程度,协助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目前常用的染色方法有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法,即PAP法(peroxidaseantiperoxidase technique)和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即ABC法(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technique)。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已经可以对许多常规方法难以判断其来源的肿瘤加以鉴别。例如检测细胞骨架的中间丝(intermediate filament),其直径平均为10nm,介于微管和微丝之间。中间丝有五类:即神经原纤维、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结蛋白(desm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角蛋白(keratin)。它们各有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特性,并分别存在于不同类型的细胞中,故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可用来协助诊断相应的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横纹肌和平滑肌、间叶组织和上皮细胞来源的肿瘤。利用激素和激素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还可以对乳腺癌等激素依赖性肿瘤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水平进行免疫组化测定。雌激素受体阳性者对于内分泌治疗的效果较好,预后也优于受体阴性的病人。  

目前能用于肿瘤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抗体已不胜枚举。由于经验的积累,过去认为在诊断某些肿瘤上具有特异性的抗体也不是那样特异了。因此在判断结果时必须紧密地结合形态学和临床改变。  

2.电子显微镜检查迄今尚未发现可据以诊断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特异性的超微结构改变。因此要鉴别是否为肿瘤和肿瘤的良恶性仍主要靠光镜观察。但电镜在确定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鉴别肿瘤的类型和组织发生上可起重要作用。例如鉴别分化差的癌及肉瘤;区分各种恶性小圆细胞肿瘤,如神经母细胞瘤、Ewing肉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恶性淋巴瘤及未分化小细胞癌。  

在电镜下,癌细胞之间常见较多的桥粒连接或桥粒样连接,因而可与肉瘤相区别。在恶性小圆细胞肿瘤中,各类肿瘤也有其超微结构特点,如神经母细胞瘤常见大量树状细胞突,在瘤细胞体及胞突中均可查见微管和神经分泌颗粒;Ewing肉瘤的瘤细胞常分化差,胞浆内细胞器很少,但以大量糖原沉积为其特点: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可见由肌原纤维和Z带构成的发育不良的肌节;小细胞癌常可见细胞间连接和胞浆内神经分泌颗粒;恶性淋巴瘤除可见发育不同阶段淋巴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外,不见细胞连接、神经分泌颗粒、树状胞突和糖原沉积,从而可与其他小圆细胞肿瘤区别。  

3.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流式细胞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定量分析细胞的新技术,目前已广泛用于肿瘤研究,特别是应用于瘤细胞DNA含量的检测。许多资料表明,实体恶性肿瘤的DNA倍体大多为非整倍体或多倍体,所有良性病变都是二倍体。检测异常DNA含量不但可作为恶性肿瘤的标志之一,且可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及生物学行为。  

4.图像分析技术 病理形态学的观察基本上是定性的,缺乏精确而更为客观的定量标准。图像分析技术(image analysis)的出现弥补了这个缺点。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形态定量技术已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发展。在肿瘤病理方面图像分析主要应用于核形态参数的测定(区别癌前病变和癌;区别肿瘤的良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分级及判断预后等),DNA倍体的测定,显色反应(如免疫组织化学)的定量等方面。  

5.分子生物学技术十余年来分子生物学肿瘤研究领域引起了一场革命。重组DNA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DNA测序等新技术在肿瘤的基因分析和基因诊断上已经开始应用。例如对恶性淋巴瘤,利用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和PCR方法,可以对样本淋巴组织中是否存在单克隆性的增生做出判断,从而协助形态学诊断。这些技术还被用于肿瘤的病因和发病学研究。

遗传

结肠癌

乳癌、胃癌、结肠等家族。另外有些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伯基特氏淋巴瘤等,有明显的遗传性。只能说是一种遗传倾向,更具易感性。

细胞的基本功能是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细胞通过增殖使细胞数量增多;通过分化使细胞发生形态和功能上的特化。分化后的细胞增殖性降低,即细胞增殖从属于细胞分化,如果细胞的分化基因变异就能导致细胞癌变,肿瘤的本质为细胞分化解除和增殖失控。研究发现了多种癌基因(ONC)和抗癌基因(S-ONC),用实验方法证明ONC能在动物体内诱发出肿瘤。但是又发现,ONC和S-ONC并非癌变的专一基因,它们的本质属于与细胞分化或增殖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发生变异或表达紊乱时,能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形成肿瘤。参于分化的ONC或S-ONC是能遗传的。因此,肿瘤虽不属于遗传病,但遗传与肿瘤有密切关系。

临床表现

胆管癌

一般把肿瘤的症状分为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两部分。

局部症状

因为肿瘤在原发病灶处的生长导致该部位解剖结构和组织形态发生变化,由此而引起相应的功能改变。肿瘤在所占据的组织中形成肿块,其大小、外形、界限、硬度、表面情况、与邻近组织关系等可作为检查与诊断肿瘤的依据。肿块可引起继发症状,如疼痛、压迫、溃疡、出血、感染、梗阻或功能障碍等,使病人感到不适与痛苦,特别是肿瘤压迫与侵犯神经时,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根据肿瘤生长部位不同,还会有许多特殊症状,如胰头癌 、胆管癌 可引起黄疸;脑室、脑膜肿瘤可引起颅压升高等。

全身症状

肿瘤早期出现的全身症状一般比较轻微、局限;若能在出现早期症状时引起注意,即可早期发现肿瘤,及时进行治疗。早期症状成为恶性肿瘤的“报警信号”;在临床上尤为重视恶性肿瘤出现的第一个惹人注意的早期症状,称之为“首发症状”。不同的肿瘤“报警信号”与“首发症状”不同。

肿瘤的全身症状与病期及肿瘤发生的部位有关。早期肿瘤常无全身症状,或仅有轻微乏力不适、食欲不振;中、晚期肿瘤,由于肿瘤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并产生许多毒素,病人陆续出现较明显的全身症状,如体重下降、虚弱、发热、贫血、水肿、腹水、皮肤及关节疾患、广泛脏器转移所致的症状等 。

一般形态与结构

(1)肿瘤的肉眼观形态 肉眼观肿瘤的形态多种多样,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良恶性。 

肿瘤的数目和大小 肿瘤的数目、大小不一。多为一个,有时也可为多个。肿瘤的大小与肿瘤的性质(良性、恶性)、生长时间和发生部位有一定关系。生长于体表或较大体腔内的肿瘤有时可生长得很大,而生长于密闭的狭小腔道内的肿瘤一般较小。肿瘤极大者,通常生长缓慢,多为良性;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短期内即可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常长不大。 

肿瘤的形状:肿瘤的形状多种多样,有息肉状(外生性生长)、乳头状(外生性生长)、结节状(膨胀性生长)、分叶状(膨胀性生长)、囊状(膨胀性生长)、浸润性包块状(浸润性生长)、弥漫性肥厚状(外生伴浸润性生长)、溃疡状伴浸润性生长。形状上的差异与其发生部位、组织来源、生长方式和肿瘤的良恶性密切相关。 

肿瘤的颜色:一般肿瘤的切面呈灰白或灰红色,视其含血量的多寡、有无出血、变性、坏死等而定。有些肿瘤会因其含有色素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可以根据肿瘤的颜色推断为何种肿瘤。如脂肪瘤呈黄色,恶性黑色素瘤呈黑色,血管瘤呈红色或暗红色。 

肿瘤的硬度:与肿瘤的种类、肿瘤的实质与间质的比例及有无变性、坏死有关。实质多于间质的肿瘤一般较软;相反,间质多于实质的肿瘤一般较硬。瘤组织发生坏死时较软,发生钙化或骨化时则较硬。脂肪瘤很软,骨瘤很硬。 

(2)肿瘤的镜下组织结构

肿瘤的组织结构多种多样,但所有的肿瘤的组织成分都可分为实质和间质两部分。 

肿瘤的实质:肿瘤实质是肿瘤细胞的总称,是肿瘤的主要成分。它决定肿瘤的生物学特点以及每种肿瘤的特殊性。通常根据肿瘤的实质形态来识别各种肿瘤的组织来源,进行肿瘤的分类、命名、和组织学诊断,并根据其分化成熟程度和异型性大小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和肿瘤的恶性程度。 

肿瘤的间质:肿瘤的间质成分不具特异性,起着支持和营养肿瘤实质的作用。一般由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间质有时还具有淋巴管。通常生长比较快的肿瘤,其间质血管一般较丰富而结缔组织较少;生长缓慢的肿瘤,其间质血管通常较少。此外,肿瘤往往有淋巴细胞等单核细胞浸润,这是机体对肿瘤组织的免疫反应。此外,在肿瘤结缔组织中还可以见到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具有纤维母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双重特点,这种细胞即能产生胶原纤维,又具有收缩功能,可能对肿瘤细胞的浸润有所限制,这种细胞的增生可以解释乳腺癌的乳头回缩,食管癌和肠癌所导致的肠管僵硬和狭窄。

异型性

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异型性是肿瘤异常分化在形态上的表现。异型性小,说明分化程度高,异型性大,说明分化程度低。区别这种异型性的大小是诊断肿瘤,确定其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良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一般与其来源组织相似。恶性肿瘤常具有明显的异型性。 

由未分化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也称为间变性肿瘤,间变是指恶性肿瘤细胞缺乏分化,异型性显著。间变性肿瘤具有明显的多形性,瘤细胞彼此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很大的变异,因此往往不能确定其组织来源。间变性肿瘤一般具有高度恶性。

诊断

诊断-影像学方法

恶性肿瘤是占位性病变,确诊肿瘤特别是非血液系统的实体瘤要判定肿瘤的部位(定位)病理组织学类型(定性)以及生长播散状况(定期)。恶性肿瘤可分为早、中和晚期,诊断肿瘤早期至为重要,早期癌包括原位癌 ,直径小于0.5厘米的初期癌(微小癌)及未浸及区域淋巴结及邻近器官的局限表浅癌。进展期癌出现直接浸润扩散及经淋巴道或血行转移,产生相应的症征,诊断较为容易。

询问患者病史

应仔细、准确及客观。一般包括现病史的主要症状、发展经过和诊治情况。既往病史应了解与现症有关的疾病,这些可能与现患肿瘤相关的癌前疾病为诊断提供线索。此外还要询问个人生活习惯、家族成员患癌史。妇女的月经、生产及哺乳情况也应了解。肿瘤患者早期的常见症状有:身体任何部位发现不消退肿块,疼痛,持续发热,病理性分泌物,经久性消化不良,吞咽障碍,咳嗽,大便习惯改变,久治不愈的溃疡,原因不明的消瘦,不规则阴道出血等。有的早期肿瘤患者无明显症状。体检要注意全身状况、浅表淋巴结,做详细全身检查,如发现肿块应注意部位、大小、形状、边界、表面、硬度、活动、压痛等。

影像学方法肿瘤增大到一定体积即可利用影像学方法发现。由于设备与技术进步,可测出1厘米或更小的肿瘤,还包括X射线检查、B型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电子计算机X射线体层摄影(CT)检查及核磁共振技术等。这些方法可确定原发部位癌灶,还可发现有无转移,由于不是创伤性检查,易为患者接受。应视病灶情况与条件,选一两种或多种检查技术做出综合诊断;为了做出最后定性诊断,还应争取做病理活组织诊断。

活组织检查

按照肿瘤的部位与大小,决定活检方法,消化、呼吸系、泌尿道、妇科等部位的肿瘤可经内腔镜直视下钳取活组织送检。内脏实体肿瘤如肝、肺、胰腺以及后腹膜恶性肿瘤需用特制穿刺针在超声波或CT引导下吸取活检。如有体腔积液或分泌物还可留取做肿瘤细胞学检查。非实体造血系统肿瘤可留取血液、骨髓做检查确诊。在以上方法得不到病理诊断时,有时需采用外科手术方法获得活检结果。浅表肿块较易切检,内脏肿瘤则需行探查术,目的是明确诊断,若可能时同时彻底摘出或姑息切除肿瘤。

治疗

抗肿瘤药物手册

内科治疗   

以抗肿瘤药物 为主的治疗,即肿瘤化疗。自40年代氮芥开创了恶性肿瘤的化疗纪元以来,肿瘤的药物治疗,无论从筛选有效新药或治疗方式、方法等方面,均有很大进展。多数学者认为化疗正由姑息治疗向根治治疗过渡。化疗确可治愈某些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睾丸瘤、绒毛膜上皮癌、恶性淋巴瘤及小细胞肺癌等,使多数肿瘤缓解率及生存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对于全身性肿瘤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及伴有全身转移的实体瘤,化疗为主要的治疗手段,有一定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的作用。对某些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肿瘤如乳癌或某些Ⅲ期肺癌、胚性横纹肌肉瘤等,化疗常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部分病人获根治手术机会,改善治愈率及延长生存期,如小细胞肺癌5年生存率可达30%~45%。化疗也可作为手术后辅助治疗,以期控制微小转移病灶,或与局部放射治疗合用,治疗某些中、晚期肿瘤,如鼻咽癌、某些肺癌等。化疗也可作为局部治疗手段,如动脉插管化疗(介导化疗),对肝癌不失为一较好的治疗方法,然而对多数实体瘤(如肺癌),化疗只能作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

联合化疗

疗效远胜于单一化疗。联合化疗选择药物原则为:优先选用最有效药物。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即干扰细胞增殖过程中不同代谢环节的药物,可多位点扼制肿瘤细胞生长,达到最大杀伤效应。如选用干扰脱氧核糖核酸(DNA)及阻断有丝分裂的药物联合化疗;毒性不重叠的药物联合化疗,根据病人实质脏器基础病变情况选择用药。尽可能组成获最大疗效、最小毒性的联合化疗方案,根据肿瘤的不同生物学行为,采用不同给药方法。一般实体瘤倾向于应用大剂量,间歇治疗;而白血病则以短程连续治疗较适宜。

改善肿瘤病人生存期质量,已为当今肿瘤治疗领域倍受重视的问题,除常用的支持疗法外,重点在消除治疗所致的副反应。如止痛治疗;抑制各种治疗反应,特别是某些化疗药物所致的严重恶心、呕吐;保护骨髓免受化疗损害;以及增进食欲,改善全身状况等。增强免疫能力的免疫增强剂生物反应调整剂的应用,对某些肿瘤已获肯定疗效。中医、中药已证明确有部分抑瘤及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可获改善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的效应。

多源耐药性为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已证实了与其发生有关的机制,由此筛选出一些可逆转某些耐药性的药物,即不全药物,临床已渐将其作为一种辅助化疗的手段应用。肿瘤治疗渐倾向于个体性,即根据病人肿瘤侵犯情况、个体耐受性,在最适合时期采用不同治疗手段,以达最大疗效、最小毒性、最长生存期及最佳生存质量的目的。

空气负离子自然疗法

肿瘤分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良性肿瘤在通过手术治疗后一般能够恢复健康,但是恶性肿瘤因为其顽固性不容易被治愈。恶性肿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癌症,不少人在患了癌症后认为被判了死刑,心态极为消极。近年来,恶性肿瘤治疗又出现了新方法,这就是空气负离子自然疗法。大量临床实验证实,空气负离子理疗癌症效果显著,是除放疗、化疗、手术治疗外地又一新方法。

空气负离子对癌症中的有效理疗作用已经被多个权威研究所证实,原第四军医大学校长、博导陈景藻在其编著的《现代物理治疗学》中对空气负离子有效理疗癌症的机理做过如下阐述:临床实验表明,人体细胞电子被抢夺是万病之源,活性氧(自由基ORS)是一种缺乏电子的物质(不饱和电子物质),进入人体后到处争夺电子,如果夺去细胞蛋白分子的电子,使蛋白质接上支链发生烷基化,形成畸变的分子而致癌。该畸变分子由于自己缺少电子,又要去夺取邻近分子的电子,又使邻近分子也发生畸变而致癌。这样,恶性循环就会形成大量畸变的蛋白分子,这些畸变的蛋白分子繁殖复制时,基因突变。形成大量癌细胞,最后出现癌症。而当自由基或畸变分子抢夺了基因的电子时,人就会直接得癌症。人体得到负离子后,由于负离子带负电有多余的电子,可提供大量电子,而阻断恶性循环,癌细胞就可防止或被抑制。  

此外,也有相关实验表明负离子能够通过调节因恶性肿瘤引起的体内的酸碱失衡及氧化还原状况失衡,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促进正常的细胞代谢,减轻,消除化疗的不良负作用,对患者的治疗非常有益。

放射治疗  

 应用电离辐射或放射性物质治疗肿瘤的方法。它与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组成医治肿瘤的3大手段。约60%~70%的恶性肿瘤病人在其病程某一阶段接受过放射治疗。

肿瘤的放射治疗按目的可分为根治治疗及姑息治疗。前者是彻底地除去肿瘤。姑息治疗用于不能根治的病人,目的是延长寿命及减轻痛苦。放疗运用于许多系统的肿瘤。恶性淋巴瘤、髓母细胞瘤、鼻咽癌、中晚期子宫颈癌等应以放疗为主。早期喉癌以放疗为主,中、晚期时放疗与手术合并应用。肺部小细胞未分化癌以化疗为主,合并放射治疗。许多其他肿瘤,则放疗与手术、化疗综合应用。放射治疗(尤其是姑息性治疗)很少绝对禁忌症,恶病质、肿瘤所在器官有穿孔或合并大量积液则为禁忌,有急性炎症及心力衰竭者应于控制后方行放疗。白细胞过低或血小板过低,放疗亦宜慎重。放射治疗的目的是使靶区(肿瘤及其周围可能有肿瘤的区域)受到足够且均匀的剂量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受到最小的剂量,就是要根治肿瘤而对周围正常组织不造成损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放射治疗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CT),治疗计划系统(TPS)及模拟定位机。

放射治疗的种类可按照射方法分为二类:

一为远距离治疗,又称外照射源(通过身体皮肤照射肿瘤)治疗。

二为近距离治疗。近距离治疗又分为腔内照射源。

放射治疗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肿瘤的类型。有的肿瘤对放射线敏感,如恶性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精原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及一些未分化癌。有的对放射线中度敏感,如大部分鳞状细胞癌、分化较差的腺癌(如肺癌、乳腺癌)、脑肿瘤等。有的肿瘤对放射抗拒,消灭肿瘤所需放射量接近正常组织器官的耐受量,如胃癌、小肠癌、甲状腺癌、软骨肉瘤、黑素瘤、软组织肉瘤,不适用放射治疗。同一种肿瘤,分化程度越差则对放射线越敏感,即使是放射抗拒的纤维肉瘤,在分化差时也对放射敏感,但分化极差的肿瘤(如肺的小细胞未分化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虽对放射敏感,局部控制容易,但因容易远处转移,治疗效果并不好。对放射中度敏感的子宫颈癌、喉癌放射治疗效果反而较好。

② 病期。肿瘤处于早期,则局部血液循环好,乏氧细胞少,受照射的正常组织少,控制较易。反之肿瘤晚期局部血运差,乏氧细胞多,对放射线敏感度低,放疗时需包括的正常组织多,修复差,疗效亦差。

③ 肿瘤的生长方式。向下浸润较浅的肿瘤对放射较敏感,如菜花型肿瘤。反之,溃疡型、浸润型等浸润较深的肿瘤对放射不敏感。

④ 肿瘤的生长部位。肿瘤生长的基底部(癌床)为肌肉,血运又好,则放疗效果好。若癌床血运差,所在部位又不耐根治剂量则疗效差。如子宫颈癌局部血运好,阴道、子宫体等周围组织对放射线耐受量大,故放疗效果好,食管癌则放疗效果差。

⑤ 全身健康情况。机体抵抗力强者疗效亦好,有全身性疾病者放疗效果差。

⑥ 局部情况。晚期肿瘤常有合并感染,周围组织亦有炎症,局部血流不畅,肿瘤内乏氧细胞增多,放射敏感性下降。

外科治疗 

外科手术是治疗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良性肿瘤多有包膜,呈膨胀性生长,进行包括包膜在内的完整切除,一般均可治愈。恶性肿瘤不具有包膜,呈浸润性生长,且能循淋巴及血行转移。因此其外科治疗不同一般的外科手术治疗,需要将肿瘤和周围一定范围的正常组织以及所属区域淋巴结一并作整块切除,此即所谓根治手术。适用于未发现有远处转移、病变局限的患者。一般情况下,手术切缘距肿瘤边缘有足够距离,可以取得较好的局部控制。典型的根治手术常用于治疗乳腺、口腔、甲状腺、胃肠道、男性及女性生殖系等肿瘤,并已取得一定疗效。根治手术是目前能提供恶性肿瘤患者最佳治愈机会的主要手段,但能否达到治愈目的尚取决于:

① 手术时是否已存在亚临床性微小转移瘤。

② 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与机体免疫状况间的相互抗衡关系。

对局部或远处已有转移的患者可以进行术后仍有癌瘤残留的姑息手术,能减轻症状、改善生存质量,甚至可能延长生命。例如在不增加手术危险性的情况下,对较晚期的肿瘤进行姑息切除,或切除孤立的远处转移瘤(如肝、肺、脑转移),往往能取得明显的症状缓解。对不能切除但合并有管腔脏器梗阻的患者,可以进行短路手术。如胃癌合并幽门梗阻时的胃空肠吻合术、直肠癌梗阻时的结肠造口术。近年来更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利用手术切除肿瘤,减少肿瘤负荷量,以减轻肿瘤对机体的免疫抑制,并促使残余肿瘤进入增殖期增加对放疗、化疗的敏感性。因此配合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可以提高肿瘤的外科治疗效果。

抗肿瘤药

烷化剂类。药物的结构中均含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基因,对于癌细胞中的核酸、蛋白质或酶起烷化作用,致使癌细胞死亡。常用的药物有氮芥、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消瘤芥、环己亚硝脲、噻替派、白消安、顺氯氨铂等。

抗代谢药类。抗代谢药的化学结构和细胞中的某些代谢物(如叶酸、嘌呤、嘧啶)相似,因而能干扰癌细胞的代谢过程,特别对核酸(DNA和RNA)的代谢影响较大,使癌细胞的分裂增殖受阻而死亡。常用的药物有5-氟尿嘧啶、喃氟啶、优氟啶,氨甲蝶呤、6-巯嘌呤、阿糖胞苷等。

抗癌抗生素类。从某些微生物发酵液中提取的具抗癌作用的抗生素。这类药物多能抑制癌细胞中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呈现杀伤癌细胞作用。常用的药物有阿霉素、柔红霉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平阳霉素等。

抗癌植物药类。这类药物均来源于植物,有些来源于中草药。有些抗癌植物药能抑制癌细胞的有丝分裂,使细胞停滞在M期 ;有些也通过抑制核酸或蛋白质合成起作用。常用的药物有长春碱、长春新碱、鬼臼乙叉甙、羟基喜树碱、三尖杉酯碱、靛玉红等。

激素类。激素类并不直接杀伤癌细胞,而是通过激素对机体功能的调节作用,改变肿瘤的生长条件,有助于癌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的生长。常用的药物有雌激素、雄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杂类。凡不能归入上述几类的抗肿瘤药则列入杂类。如甲基苄肼、羟基脲、抗癌锑、门冬酰胺酶、丙亚胺等。

抗肿瘤药还可根据细胞动力学进行分类。正在分裂增殖进入细胞周期的细胞为增殖细胞群;处于相对静止的细胞为静止细胞群(Go期细胞);濒临死亡的细胞为无增殖力细胞群,癌细胞的增殖周期分为 G1、S、G2和M4期。根据抗肿瘤药对各类癌细胞敏感性不同分为两类,一类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这类药物对增殖细胞群和Go期都有杀伤作用,对于不同周期的癌细胞也都有效,如烷化剂、某些抗癌抗生素和激素等;一类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这类药物只对增殖细胞群的癌细胞有作用,对处于细胞周期S期或M期的细胞特别敏感,如抗代谢药多作用于S期,抗癌植物药多作用于M期

预防

癌症预防的最终目的,就是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肿瘤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其目标是防止癌症的发生。(2)二级预防:临床前预防,即“三早”预防。其目标是防止初发疾病的发展。(3)三级预防:临床(期)预防或康复性预防。其目标是防止病情恶化,防止残疾。

参考资料

1.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治疗原则·医学教育网

2.肿瘤的分级预防目标是什么?肿瘤患者有什么心理特点?·医学教育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