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噬细胞(人体细胞组织)

2024-01-19 20阅读

吞噬细胞

人体细胞组织

通常将体内具有吞噬功能的一群细胞称为吞噬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包括游离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monocyte)及进入各种组织后发育而成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巨噬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还是一类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中起关键作用。中性粒细胞是一类小吞噬细胞,具有非特异性免疫防御作用并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损伤等。

中文名 吞噬细胞
英文名 phagocyte、phagocytic cell
存活期 2-3天
出现的现象 造成对人体不利的免疫病理性损伤
过程 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分类 有大,小两种
构成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简介

机体内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统称为吞噬细胞。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是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

吞噬细胞对体内衰老死亡细胞和外来异物有吞噬和消化的功能,是机体天然防御的重要机制之一。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是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中的重要实验,它主要用于观察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外来微生物和其它颗粒的能力,从而反映机体的自然免疫防御功能。

构成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来源于骨髓干细胞,经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分化发育为单核细胞并进入外周血。外周血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8%,在血液中仅存留几小时至数十小时,然后粘附到毛细血管内皮,穿过内皮细胞接合处,移行至全身各组织并发育成熟为巨噬细胞。组织损伤和炎症可加速单核细胞向组织移行。在不同组织中存留的巨噬细胞由于局部微环境的差异,其形态及生物学特征均有所不同,名称也各异。如:在肝中称库普弗细胞;在脑中称小胶质细胞;在骨中称破骨细胞等。巨噬细胞在组织中寿命可达数月至数年。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中性粒细胞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50%~70%,胞浆内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嗜中性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防御素、溶菌酶等。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膜表面有IgG Fc受体和补体C3b受体,可加速吞噬作用,也可通过调理作用增强其吞噬作用。

特征

中性粒细胞占血液白细胞总数的60%一70%,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产生速率高,每分钟约为107个,但存活期短,约为2—3天。

单核细胞由骨髓中的单核细胞前体发育分化而成,约占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的3%一8%。其体积较淋巴细胞略大。单核细胞在血液中仅停留12—24小时,然后进入结缔组织成器官,发育成熟为巨噬细胞。定居巨噬细胞有不同的名称。在肝中为枯否细胞、在脑中为小胶质细胞、在骨中为破骨细胞等。游走巨噬细胞大于单核细胞数倍,寿命较长,可在组织中存活几个月。

免疫过程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

以病原菌为例,吞噬、杀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吞噬细胞和病菌接触、吞入病菌、杀死和破坏病原菌。吞噬细胞内含有溶酶体,其中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活性氮物质等能杀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则可将菌体降解。最后不能消化的菌体残渣,将被排到吞噬细胞外。

细菌被吞噬在吞噬细胞内形成吞噬体;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中多种杀菌物质和水解酶将细菌杀死并消化;菌体残渣被排出细胞外。

吞噬细胞功能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包括清除外来及体内不需要的物质,如外源性的细菌、病毒、异物等,同源性衰老及突变的细胞,因此有体内“清扫细胞”之称号。吞噬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特异性传递给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激活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并能保留抗原特性,持续地进行免疫诱导。分泌生物活性物质,如抗体、干扰素、溶菌酶、活化因子、凝血因子等数十种活性物质,与淋巴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在功能上互相促进和制约。吞噬较大的异物,如染料颗粒、抗原抗体复合物、病原虫、肿瘤细胞等,因此在防止细胞癌变上有一定作用。

中性粒细胞功能

中性粒细胞参与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具有抗感染、参与血液凝固和变态反应等功能,在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性粒细胞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趋化、运动、吞噬、杀菌等活动抵御微生物病原体尤其是化脓性细菌入侵。中性粒细胞能释放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被转化为血栓素和前列腺素,可调节血管口径和通透性,影响血液凝固。中性粒细胞可参与寄生虫感染引发的超敏反应及Ⅲ型超敏反应,局部造成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是Ⅲ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征。

吞噬作用的后果

吞噬作用的后果随吞噬细胞所吞噬病原生物的种类、毒力及机体的免疫状态不同而异。

(1)完全吞噬:指吞噬细胞对病原生物既能吞入又能将其杀死和消化。例如,化脓性球菌等被吞噬后,一般5~10min死亡,30~60min被消化分解。

(2)不完全吞噬:指吞噬细胞对病原生物只能吞入而不能杀死和消化。不完全吞噬可使被吞入的病原生物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机体体液中非特异抗微生物分子、特异抗体或抗生素的作用。有的病原生物甚至能在吞噬细胞内繁殖,导致吞噬细胞死亡,或随游走的吞噬细胞经淋巴液或血液扩散到机体其他部位,造成广泛感染。不完全吞噬多见于吞噬细胞对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等细胞内寄生微生物的吞噬。此外,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的多种酶在杀菌、消化异物的同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组织的免疫病理损伤。

参考资料

1.吞噬细胞·家庭医生在线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