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汉语汉字)

2023-12-28 19阅读

汉语汉字

言(拼音:yá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一般认为是说话,引申指所说的话,或者所说、所写的一个字、一句话。这些意义还存在于“言论、言语”等词语的义素中。言是汉字部首之一。言用作左旁时简化为“讠”。用言作意符的字主要有三类:1.表示言语行为,如:语、谈、谓、诵、誓。2.与言语有关的品德,如:诚、谅、诈、谦。3.与言语有关的名物,如:诗、词、谣。

中文名
拼音 yán
部首
五笔 YYYY
仓颉 YMMR
郑码 SA
笔画 7
部首笔划 7
四角号码 00601
UniCode U 8A00

文字溯源

字形演变流程图

“言”字构型和本义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是指事字,其字形是在“舌”字上部加一区别符号“一”而成的指事字。“舌”与“言”关系密切,就像“刀”与“刃”关系密切一样,都采用了加区别符号造指事字的方式。到了战国时代,舌上的一横变为两横,像舌形的部分与“口”分离,曲笔渐成直笔。秦、楚文字手写体的演变道路基本相同,殊途同归,都与汉隶相近。小篆是规范体,它们一直保持了从“舌”的写法。

也有人认为“言”字上部是“辛”字,下从“口”。“辛”是古代的刑刀,另一说,“辛”是刚从树干上劈砍下来名叫“劈口”的楔形木片。但不管是“刑刀”也好,“劈口”也好,“辛”都读作xīn,于此作为不表义的声旁。从“口”,表示话从口出,表示“说”。《说文解字》以为“言”是“从口、䇂(qiān)声”的形声字,如果不考虑其字源,只就其流变的字形而论,也是有道理的。把象意字中的一些偏旁变形表音的例子不胜枚举。“言”字也可如是观。

也有人认为,甲骨文“言”上部的构件“䇂”在汉字构字系统中意义较为复杂,除了可表示“刑罪”之类外,还多与某种美好的事物相联系,如“龙”“凤”二字,甲骨文分别作图A、图B,皆有“䇂”赫然其中,作为表示中华先民最为敬奉的图腾的表意符号,“䇂”自然具有象征美好的意义。又如“文章”之“章”,金文作图C,“䇂”亦为其表义符号。联系前文所论来看,“言”中之“䇂”亦当有此意义。山此看来,以“口”、“䇂”会意的“言”的造字思维表现了造字者对言辞的褒扬心态,而这种心态亦可从传世文献中窥见。

详细释义

读音

语法属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yán

动词

说;说话。

say;speak;

talk

《尚书·无逸》:“﹝殷高宗﹞三年不言。”

《左传·隐公六年》:“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言之成理;言之有物;畅所欲言

〈文言〉论,谈论。

discuss;

comment

《商君书·更法》:“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在人民内部,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

〈文言〉表达。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文言〉记载。

write down;

record

《左传·隐公元年》:“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文言〉问。

ask;inquire

《仪礼·聘礼》:“若有言,则以束帛,如享礼。”

〈文言〉告诉;告知。

tell

《礼记·哀公问》:“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

〈文言〉陈述;叙述。

state

《韩非子·初见秦》:“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

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文言〉号召。

order

《后汉书·何进传》:“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

〈文言〉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namely

《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

《吕氏春秋·孟春》:“田事既饬”陈奇猷校释:“犹言田事既已申明也。”

〈文言〉离间。

《礼记·缁衣》:“君毋以小谋大,毋以远言近,毋以内图外。”

〈文言〉料想;知道。

郭震《古剑篇》:“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李益《杂曲》诗:“谁言配君子,以奉百年身。”

名词

说出的话。

speech

《尚书·盘庚上》:“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言语;格言;诺言;发言;

肺腑之言;有言在先

专指责备之言;谤言。

《易·需卦》:“小有言。”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匪言勿言,匪由勿语。”

汉语的一个字或一句话。

character;word;

sentence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萧乾《矛盾交响曲》:“这案子的辩驳书已积逾五十万言。”

五言诗;洋洋万言

〈文言〉借指书;著作;文章。

writings;works

贾谊《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袁宏道《诸大家时文序》:“独博士家言,犹有可取。”

〈文言〉学说;主张。

opinion

《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史记·乐毅列传》:“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

〈文言〉政令;号令。

decree;order

《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文言〉誓言;盟辞。

oath;pledge;

promise

《礼记·曲礼上》:“史载笔,士载言。”

屈原《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文言〉指古代臣对君的呈文。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上言汉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董督三军,奉辞于外。’”

干宝《搜神记》卷五:“王莽居摄,刘京上言。”

〈文言〉嫌隙。

《国语·晋语二》:“骊姬使奄楚,以环释言。”

(Yán)古地名。约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与淇县之间。

《诗经·邶风·泉水》:“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Yán)姓氏用字,参看“言姓”。

连词

〈文言〉表示顺接关系,相当于“乃、便、就”。

《诗经·小雅·小明》:“念彼共人,兴言出宿。”

《诗经·豳风·七月》:“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助词

〈文言〉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犹然;焉。

《诗经·小雅·大东》:“睠言顾之,潸焉出涕。”

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一:“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文言〉句首语气词。无义。

《诗经·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顾炎武《谒夷齐庙》诗:“言登孤竹山,忾焉思古圣。”

〈文言〉句中语气词。无义。

《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诗经·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

代词

〈文言〉我。

《诗经·小雅·彤弓》:“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xùn

名词

〈文言〉通“讯”。军中通讯问之人,指间谍之类。

《易·师卦》:“田有禽,利执言,无咎。”

yàn

动词

〈文言〉诉讼。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

《敦煌变文集·搜神记》:“经州下辞,言王凭,州县无文可断,遂奏秦始皇。”

〈文言〉通“唁”。慰问。

《庄子·养生主》:“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yín

非语素字

【言言】(yínyín)〈文言〉和敬的样子。

《礼记·玉藻》:“二爵而言言斯。”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言部】语轩切(yán)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从口䇂声。凡言之属皆从言。

【注释】①难(nàn):论说;辩驳。

说文解字注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段注:《大雅》毛传曰: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论,正义作荅。郑注《大司乐》曰:发端曰言,荅难曰语。注杂记曰:言,言己事。为人说为语。按三注大略相同。下文语,论也。论,议也。议,语也。则诗传当从定本、集注矣。《尔雅》《毛传》:言,我也。此於双声得之,本方俗语言也。

从口,䇂声。

段注:语轩切。十四部。

广韵

语轩切,平元疑‖言声元1部(yán)

言,言语也。《字林》云:“直言曰言,荅难曰语。”《释名》曰:“言,宣也,宣彼之意也。”又姓,孔子弟子有言偃。语轩切。五。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部】言·康熙笔画:7 ·部外笔画:0

《唐韵》语轩切。《集韵》《韵会》鱼轩切。《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周礼·大司乐》注:发端曰言,答述曰语。《释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易·乾卦》:庸言之信。《书·汤誓》:朕不食言。传:言已出而反吞之也。注:譌言惑众也。《论语》:寝不言。注:自言曰言。《史记·商君传》: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唐书·徐伯彦传》: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

又辞章也。《书·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语有辞章也。《礼·曲礼》:士载言。注:言,谓会同要盟之辞。

又一句为一言。《左传·定四年》:赵简子曰:夫子语我九言。《论语》:一言以蔽之。

又一字为一言。《战国策》:臣请三言而已矣,曰海大鱼。《前汉·东方朔传》: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

又犹议也。屈原《离骚》:初旣与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又号令也。《周语》:有不祀则修言。

又助语辞。《易·师卦》:田有禽利执言。注:语辞也。

又《尔雅·释诂》:言,我也。《诗·周南》:言告师氏。传:言,我也。师,女师也。

又《博雅》:问也。《周礼·春官》:冢人:及葬,言鸾车象人。注:言问其不如法度者。

又《广雅》:从也。

又《释名》:委也。

又言言,高大貌。《诗·大雅》:崇墉言言。注:高大也。

又箫名。《尔雅·释乐》:大箫谓之言。注: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韵会》:或作䇾。

又官名。《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传:纳言,喉舌之官。《唐书·高祖纪》:改纳言为侍中。

又帻名。《后汉·舆服志》:帻者,赜也。尚书赜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

又地名。《诗·国风》:出宿于干,飮饯于言。传:适衞所经之地也。

又山名。《隋书·地理志》:郉州内丘县有千言山。

又《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又州、县名。《宋史·刘翊传》:有言州。《魏书·地形志》:有万言县。

又人言,砒石别名。《本草纲目》:砒出信州,故隐信字为人言。

又姓。《潜夫论》:桓叔之后有言氏,韩後姬姓也。

又复姓。《潜夫论》:鲁之公族有子言氏。

又《正韵》:夷然切,音延。义同。

又《集韵》牛堰切。

又《集韵》《正韵》并鱼巾切,音银。和敬貌。《礼·玉藻》:二爵而言言斯。注:言言,与誾誾同,意气和悦貌。《集韵》:亦作訢。

又叶真韵。韩愈《孔戣墓铭》:白而长身,寡笑与言,其尚类也,莫之与伦。

又叶五刚切,音昂。《诗·商颂》:鬷假无言。叶上羹平,下争彊。羹音郞,平音旁,争音章。

又叶五奸切,音颜。《古诗》:四座且莫喧,愿听歌一言。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

又叶鱼战切,音彦。杨修《节游赋》:回旋详观,目周意倦。御子方舟,载笑载言。

《说文》:从口,䇂声。䇂,辠也,犯法也。《释名》:言之为䇂也,寓戒也。郑樵曰:言从舌从𠄞。𠄞,古上字,言出於舌上也。

近义辨析

言、语

在古代,语和言都指人的语言行为,但是有分别。语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和人谈论事情,言指主动对人说话。如《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言。”意思是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另外,“言”的宾语如果指人时,只能指第三者,不能指谈话的对方;“语”的宾语指人时,则可以指谈话的对方,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而且“语”当告诉讲时,还可以带双宾语,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之道。”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亠”,居上居中,点笔在竖中线上端。两短横分写横中线上下。“口”,略宽于短横,上宽下窄。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ŋ

i̯ăn

王力系统

ŋ

ǐan

董同龢系统

ŋ

jăn

周法高系统

ŋ

jan

李方桂系统

ng

jan

西汉

东汉

jan

j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元魂痕

jən

北魏后期北齐

元魂痕

jən

齐梁陈北周隋

元魂痕

jən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ŋ

i̯ɐn

拟音/王力系统

ŋ

ǐɐn

拟音/董同龢系统

ŋ

jɐn

拟音/周法高系统

ŋ

iɑn

拟音/李方桂系统

ng

jɐn

拟音/陈新雄系统

ŋ

ǐɐn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上平二十二元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语轩切

ŋjɐn

集韵

平声

上平十八谆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鱼巾切

ŋien

平声

上平二十二元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鱼轩切

ŋiɐn

去声

二十五愿

开口呼

三等

次浊

牛堰切

ŋiɐn

韵略

平声

鱼轩切

增韵

平声

鱼巾切

平声

牛斤切

平声

鱼轩切

中原音韵

阳平

先天

齐齿呼

全清

iɛn

中州音韵

平声

先天

移坚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八真

次浊

鱼巾切

ŋiən

平声

十一先

次浊

夷然切

oien

参考资料

1.言·新华字典

2.言·汉典

3.言·中华语文知识库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