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姓(传统姓氏)

2024-01-09 29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籍姓

传统姓氏

籍姓,出自姬姓,以官职为氏。籍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列第275位。在当代是极罕见的姓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公族叫作伯厣的,是晋襄公的孙子(一说是晋国大夫荀林父的孙子),在朝廷里面专门负责管理晋国典籍的事情。伯厣的学问很好,他的后代中有的用籍作为姓氏,称为籍氏,是籍姓的起源。

名称 籍姓
读音 ji
起源 以地名为氏;得姓始祖
分布 河南省的商丘县至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带
名人 籍淡、籍孺、籍馨芳等。

籍姓溯源

源于己姓

出自远古祝融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载:“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妘、曹、斯、芈。己姓之嗣飂叔安,其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焉。乃学扰龙,以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朡川。朡夷、彭姓豕韦,皆能驯龙者也。豢龙逢以忠谏,桀杀之。凡因祝融之子孙,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温、董。” 

籍,实际上是祝融之裔孙昆吾之后,被封于籍(今河南武陟),建有籍国,以地为姓氏,国人皆称籍国氏、籍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古代,“籍”与“苏”二字通假互误,东晋时期著名学者徐广(公元352~425年)考证后指出:“‘苏’一作‘籍’。<晋世家·献侯籍>索隐云:系本及谯周皆作‘苏’。”因此,后来籍国氏族人大多改称有苏氏,再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苏氏。

源于官位

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籍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晋大夫籍谈之后有谭姓。

“籍”,本义是指国政典籍、文献、史册等。籍氏,就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专职负责掌管王朝的典籍,除了在周王室有籍氏以外,周王朝亦在各个诸侯国皆有派驻该类官吏,如同现今的中央档案馆馆长以及各省派员,时称“董督”,即诸侯下的大政太史官。

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伯厣(公孙伯厣、孙伯厣)曾任籍氏之官。姬伯厣就是周王室贵族中派驻晋国的籍氏,他知识渊博,学问很好,受时人尊敬。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籍氏、董氏,后来被周景王姬贵斥责为“数典忘祖”的晋国大夫籍谈,即是姬伯厣的后代。

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亦多有自设籍氏之官,除了晋国,在齐国、鲁国、卫国、秦国、楚国、宋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以及到战国时期的韩国、魏国、赵国和其他小诸侯国,也都有以籍氏官,该姓之源繁复,不可一论。

在春秋时期的周景王姬贵十四年(公元前531年),晋昭公姬夷以大夫荀跞和籍谈为使节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设宴款待这二人。 

在宴席中,大家所用的酒壶是鲁国进贡的,周景王于是顺便向晋国使臣问起:“各诸侯国都会进贡一些物品给王室,为什么独独晋国没有呢?”

籍谈当即回答:“每个诸侯国都曾领受王室的赠予,所以应当进献宝贵的器物回馈王室的恩典。但由于我们晋国地处深山边塞,与王室距离遥远,王恩根本就无从顾及。而我们又穷于应付戎狄,哪里有什么东西可用来贡献呢?”

周景王听了很不高兴,于是便逐一细数了从晋国先祖开始,周王室历来赠予晋国的种种赏赐,然后责问籍谈:“你的先人就是专门负责掌管国家典籍的,为什么你会忘了这些史事呢?”

籍谈听了以后,满脸通红,无话可说。

待荀跞与籍谈离开后,周景王评论籍谈说道:“我看像籍谈这么忘本的人,后代子孙应该不会有什么出息吧!他竟然会列举一堆典故来评论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掌管典籍这件事给忘了!”

后来,“数典忘祖”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专门用来比喻一个人忘本。

至秦朝末期,籍氏族人中有一位著名的籍镶在西楚霸王属下为大将,他为了避项籍(字羽,史书多称项羽)的名讳,便改姓为席氏,其后传下席氏一族;亦有籍氏族人避讳以先祖籍谈之名改姓谈氏、以及谐音字谭氏者。后来项羽战败自杀于乌江,籍氏族人不用改姓避讳了,于是有一部分恢复了族姓籍氏,但仍有人沿袭了谭氏、席氏、谈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地名

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籍圃,属于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期,卫国有王室籍圃,即王室贵族籍田中用来种植果树瓜菜的园地,或养殖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的园林,管理籍圃的官吏及其役人即称籍圃氏、籍田氏等。在籍圃氏、籍田氏的后裔子孙中,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籍氏、田氏,世代相传至今。其中的田氏与妫姓田氏毫无瓜连。 

源于地名

出自春秋时期齐国籍丘,属于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境内有一著名的地名叫籍丘(今山东淄博博山),住在那里的人以地名为姓氏,称籍丘氏。

籍丘氏的代表人物,就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将领籍丘子鉏(公元?~前502年待考),他孔武有力,十分善战但比较卤莽。

春秋时期,鲁国与齐国之间发生了连年争斗,最后斗得双方都无精打采。

周敬王姬丐十八年(鲁定公姬宋八年,公元前502年)春季农历1月,鲁定公又率军侵入齐国,斗于阳州之地(今河北武安)。古时作战,双方卿士、大将们皆坐列相对,鲁定公说:“咱们颜高将军的弓有六钧之力。”六钧之力的弓可谓巨力之弓(一百八十斤力),两臂无力者拉不开,于是大家皆取来传观。

这时齐国阳州有人出阵,颜高恃勇就冲了出去,要夺那齐人的弱弓回来嘲笑。谁知齐军大将籍丘子鉏紧随着举戈冲出,一戈下去,就将颜高与那名齐人一起皆尽打死。鲁军人等大惊,纷纷拉弓射箭,以阻挡齐军乘势而攻。偃且连忙抄起颜高的那张巨弓,搭上大箭就射向籍丘子鉏,一箭射中面颊,籍丘子鉏当场毙命。颜高的弟弟颜息在射中齐人后退回来摇头说:“我不行了,本来要射他眼睛的,却射中了眉毛。”于是乎,双方都退了回去。

鲁定公依恃的大将颜高一出阵即死,鲁定公大感无趣,下令撤军。大家本来就对齐鲁战事没兴趣了,一听要撤,负责鲁军后卫的大将冉猛假装脚有伤而先行撤离,其兄当场大呼小叫:“冉猛,你应该殿后的,怎么先溜啦!”

在籍丘子鉏的族人之后裔子孙中,有省文简化为单姓籍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姬伯厣、籍谈、籍丘子鉏。

迁徙分布

籍氏或是一个典型的古老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为第二百七十五位。

籍氏家族在春秋时期世代都是晋国的大夫,地位崇高。“三家分晋”之后历史揭开战国之幕,籍氏家族开始远离山西老家,播迁到当时的宋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商丘县至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带继续繁衍滋长,最后在广平郡(今河北永平)成了当时的名门望族。

籍氏家族的人要寻根,可到河南省的商丘市和河北省的永平县。

籍氏族人在国内的分布主要有:山西六千人左右、山东两千人左右、陕西三千人左右、河北三千人左右、河南五千人左右、北京一千人左右、天津两千人左右、东北三省三千人左右,其他在重庆、江苏(常州),以及福建、内蒙、新疆、青海、广东、台湾等省、市、自治区均有零星分布,总人口约四万两千人左右。

郡望堂号

郡望

广平郡:汉景帝刘启中元元年(壬辰,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是由邯郸郡分置,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区,后改为广平国。东汉时期废其郡并入巨鹿郡。三国时期曹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复置广平郡,辖境有所扩大。广平郡在隋朝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壬寅,公元582年)被废黜 。 

堂号

广平堂:以望立堂。

字辈排行

山东籍氏一支字辈:“万文兴龙永广传百世昌”。

山西籍氏一支字辈:“宗清成永茂溥皇登基宏国光奇文禹周涵越玉龙”。

籍氏一支字辈:“河秀增福瑞宝延志成雪春献立建海振惠怀凤学金玉梦德田树如茂孝”。

资料有待补充。

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使周数典;荐相辅朝:上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字叔,晋昭公曾派他出使东周,周景王在宴会上问他:“各诸侯国都向周王室贡献宝器,只有晋国未曾献过,为什么呢?”他答道:“晋国从未受过周王室的恩赐,所以无器物可献。”周景王指出:从晋立国的唐叔虞算起,就不断地接受周王室的赏赐。客人走后,周景王对身边的人说: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人,“数典而望其祖”(谈论祖上的典章制度及经历,却忘掉了祖先的职守)。下联典指西汉人籍福,汉武帝即位后,要立丞相时,他推荐了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有大功、被封为魏其侯的窦婴。 

七言通用联

惇恭俭而为司马;师奋职以莅上军:全联典指籍偃,公孙伯厣第八世孙,晋国著名大夫,为舆司马。百官既具,大修国政。 

籍姓名人

籍谈:(生卒年待考),晋国人。著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籍孺:(生卒年待考),河北永年人。著名西汉美男子、大臣。

籍福:(生卒年待考),河北永年人。著名西汉时期权贵门客。

籍福先后做过窦婴、田蚡的门客,是个有一些辩才的人。开始窦婴因为栗姬儿子刘荣被废了太子而推病不朝,隐居湖畔,劝说他出山的就是籍福。

后来田蚡当了丞相得势后,籍福又到了田蚡家,并帮助田蚡到窦婴家要田,被灌夫痛骂为“势力小人”而赶出门。

籍馨芳:(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大孝子。父亲去世后,他悲痛万分,便住在墓边,守孝三年。籍忠寅:(1879~?),民国时有云南财政厅长、众议院议员。纪登奎:(1923年3月~1988年7月13日),原名籍登奎,山西武乡人。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相当于中学文化。1971年10月至1975年2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1973年8月至1980年2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1月至1980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78年6月至1980年1 月任中共中央政法小组组长。1983年后任国务院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届、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一届五中全会免职)。1988年7月13日在北京逝世。籍志光:(1937~),河南荥阳人。发电工程专家。

参考资料

1.籍姓历史源流及家族文化·人人家谱

2.百家姓介绍之籍姓·应届毕业生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