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

2024-01-19 23阅读

先秦时期

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

先秦时期指秦朝以前,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我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著名学者黄摩崖先生将先秦比作中华文明的头颅。

中文名 先秦时期
别名 先秦
起止时间 三皇五帝—战国时期
政体 禅让制、世袭制
类型 中国历史学名词
定义 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
主要朝代 夏、商、周
历史著作 《孙子兵法》《周礼》《左传》等

时代简介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

历史传说

传说远古时期炎帝与黄帝大战,黄帝胜,黄帝部落取代炎帝部落的统治,然后经过五帝,从大约公元前5700年开始到大约公元前2100年的约360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

中,国王的产生均采用“禅让制”,最后到了尧帝,尧帝禅帝位于舜,舜帝在老后又禅帝位于禹,禹死后,禹之子启建立夏王朝,结束了“禅让制”,从此,“夏”成为中国第一个传说中的朝代。传说夏朝时有“两万诸侯”。四百余年后(即约公元前1600年),最后一个王——夏桀暴虐无道,成汤革夏,立商朝。商时,青铜器工艺非常发达,甲骨文文字也十分成熟。所以,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100年到约公元前1100年)(也有称商代或商周时代)又称为“青铜时代”。传说商代有“三千诸侯”。约前1046年,黄河上游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取胜后建西周,定都镐京,疆域逐步扩大。在周朝初期,约有“八百诸侯”。前841年“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暴政,此后实行六卿合议,史称“共和行政”,这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前770年,在西北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下,周平王迁都雒邑,史称东周。此后,随著周王朝势力衰落,分封的诸侯形成了众多诸侯国,相互争战,著名的先后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被称为春秋战国。最后在战国时期,周朝被秦国所灭。这一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繁荣,产生了诸子百家,诸子如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等,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刑名等史称“百家争鸣”。

时代禄制

春秋以前的禄以田邑为主,战国时以实物为主。夏商贵族食禄制度缺乏记载,难以详悉。不过他们各有一定数量土地,食土地收入是肯定的。西周、春秋时,周王室有土地方千里。诸侯、卿、大夫、士亦各以等级占有土地。春秋时“大国之师,一旅之田”。一旅为五百人,每人耕田百亩,卿的禄田约为五万亩。《孟子·万章下》有“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的说法,实际情况大概不可能这样整齐。除无限期占有土地之外,商周贵族还往往获得定期占有土地的权益。例如商代小臣缶铭文说:“王易(锡)小臣缶湡积五年。”是商王赏小臣缶收取湡地禾稼,其时间以五年为限。

春秋时,由于赋税制度的变化,逐渐实行谷禄制。如孔子为鲁司寇,有“奉(俸)粟六万”,后来到卫国作官,亦有俸粟六万。至战国,各侯国普遍施行谷禄制。魏文侯以魏成子为相国,“食禄千钟”。燕王哙让位给相国子之,命令将有三百石以上官俸的官吏的官印交给子之,由他委派官吏。秦国的官俸有五十石、一百石以至五百石、六百石以上等级别。楚国用“担”来计算官禄,至有“禄万担”者。

战国时期,王室勋贵,除任官职有俸禄外,还有封邑;国王王后的宠幸,有的也有封邑。齐国孟尝君任相国,继承其父封地,“封万户于薛”。吕不韦于秦庄襄王元年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洛阳十万户”,还“食蓝田十二县”。楚顷襄王的宠臣有川侯、夏侯、鄢陵君、寿陵君。秦庄襄王王后封嫪毐为长信侯,赐与山阳地,又以河西(今陕西、山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太原郡(今山西中部地)为毐国。但这时的封君,一般只食封邑租税,不得占有土地人民,封君制为分封制形式的残留。

先秦时为官府服务者只受廪食的待遇。如医者按治疗效果领取不等的食粮。乐工及百工亦有廪食。

先秦会盟

西周时周天子约见诸侯和春秋时天子、诸侯、大夫间的约会及相互间的结盟。

西周中期,穆王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见诸侯,称涂山之会。春秋初中期,政权由周王下移到诸侯,侯国间有事,君主共商。如前561年,齐桓公和鲁、卫等六国君主在葵丘(今河南考城东南)相会,订立巩固嫡子嫡妻制和发展侯国间经济关系的文约。春秋晚期,一些侯国出现大夫专政,某些侯国间会议以大夫主持。如前517年,晋赵鞅等九国大夫在黄父(今山西泌水西北)进行商议,结果次年将周王子朝赶出王城,送敬王回王都。

西周晚期至春秋,常通过盟誓来调整和巩固贵族内部等级关系。盟誓有一定仪式:盟誓人先凿地为坎(穴),以牛羊或马为牺牲杀于其上,割牲左耳以盘盛之,取其血以敦盛之。读盟书(古称载书)以告神灵,然后参加盟誓者歃(饮)血。歃血毕,加盟约正本于牺牲上,埋入坎中,副本则归与盟者收藏。

西周末期,周幽王召集诸侯在太室(今河南登封嵩山)结盟,称太室之盟,为周王与诸侯盟誓之例。春秋时期有多种盟誓:①侯国间盟誓。有君主间结盟,如前632年,齐、鲁等九国君主参加的确认晋文公霸主地位的践土之盟;有大夫间结盟,如前546年晋、楚等国大夫在宋国签订弭兵盟约。②君主与大夫盟誓。如前543年,郑大夫伯有之乱,简公与大夫结盟于始封君桓公之庙。③侯国内大夫间盟誓。如前548年,齐大夫崔杼杀庄公,与大夫结盟于始封君太公之庙。④大夫宗族内盟誓。

先秦力役

先秦时期征发众庶所服的无偿劳役。力役一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下》的“力役之征”。其范围甚广,包括筑城修路、开河作堤、运输物资等大规模劳役,还有田猎、逐寇、伺捕盗贼、丧葬、祭祀等杂役。

综合先秦的文献记载,力役之法有以下规定:①人数:一家有七人则三人服役,六人则两家五人服役,五人则两人服役。大规模征发力役时,每家只征一人,其他人为余夫(预备役)。田猎、逐寇、伺捕盗贼时,则凡属服役的人要全部出动。②年龄:“国人”自二十岁至六十岁,“野人”自十五岁至六十五岁。五十岁就可不服力役。③日数:“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但力役的日数也因年岁的丰歉而定。丰年三日,中年两日,无(荒)年一日,凶(灾荒)札(瘟疫)之年无力役。④免役:《周礼,地官·乡大夫》说:“国中贵者、贤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免役)。”

诸子百家

⒈儒家:

孔子(春秋中期)《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编纂的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曾子(春秋后期)《大学》(四书之一);

子思(战国前期)《中庸》(四书之一);

孟子(战国中期)《孟子》(四书之一);

荀子(战国后期)《荀子》。

⒉道家:

老子(春秋前期或春秋中期)《道德经(老子)》;

庄子(战国中期)《庄子(南华经)》。

⒊法家:

申不害(战国中期)《申子》(大多散佚);

商鞅(战国中晚期)《商君书》

韩非(战国晚期)《韩非子》。

⒋墨家:

墨子(春秋中后期—战国前期)《墨子》

5.先秦时期其他一些经典作品:

《国语》:传为左丘明所著。

《春秋左氏传》:左丘明所著。孔子所著的《春秋》为经,此书则为传,并与《国语》的内容互相参证。

《易经》(周易):传为周文王所著。(五经之一)

《礼记》:传为孔子整理。(五经之一)

《孙子兵法》:“兵圣”孙子所编。

《吕氏春秋》:由吕不韦召集门客所编。

《诗经》:孔子整理。(五经之一)。

《离骚》《九歌》:屈原。

先秦君王

三皇五帝及炎帝(共九位君主):传说中的君主,开启了“禅让制”。

夏禹:姒姓,名文命,传说“大禹治水”,是“禅让制”的最后一位部落首领,建立夏朝。

夏启:结束了原始社会,开始了奴隶制。

少康:夏朝中兴之主。

夏桀:名履癸,荒淫无道,但智、力皆过人,夏王朝最后一位君王。

商汤:子姓,名履,第一位被考证确实存在的中原地区的国王,创建了商朝,灭了夏朝。

盘庚:名旬,将商都迁至“殷”,商王朝的中兴者;以后商便称“殷商”。

武丁:名昭,商朝中兴之主。

商纣:名寿,殷商最后一个国王,荒淫无道,与夏桀并称“桀纣”。

周文王:姬姓,名昌,周武王的父亲,称为“圣人”,传说写了《周易》,治国贤明。

周武王:名发,灭商纣,建周。

齐桓公:姜姓,名小白,使齐国兴盛的首领,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子姓,名兹甫,春秋五霸之一,为宋国君主,于前650年至前637年在位。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嬴姓,任好,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芈姓,熊氏,名旅,春秋五霸之一。

郑庄公:姬姓,名寤生,一代霸主。

吴王阖闾:姬姓,名光,一代霸主。

吴王夫差:名夫差,一代霸主,但因放走勾践而被勾践亡国。

越王勾践:姒姓(一说芈姓),名勾践,灭吴,一代霸主。

魏文侯:姬姓,魏氏,名斯。战国初期魏国的开国之君,魏国百年霸业的建立者。

秦孝公:名渠梁。用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齐威王:妫姓,田氏,名因齐,一代霸主。

魏惠王:名罃,一代霸主。

赵武灵王:嬴姓,赵氏,名雍。一代霸主。胡服骑射。

秦昭襄王:名则,一名稷,一代霸主。

秦王政:嬴姓,赵氏,名政。后统一天下为秦始皇。先秦时期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故秦始皇叫赵政。

参考资料

1.先秦、秦国、秦朝、前秦、后秦、西秦是什么关系?·嘻嘻网

目录[+]